首頁>Club>
19
回覆列表
  • 1 # l時光恩寵l

    不,我認為恰恰相反,習慣拖延的人很有時間觀念,他們只是不能控制自己。拖延並不是說不會去做,他們明白最後的時間限制在哪裡,到點了發現不得不去做的時候就會開始行動。

  • 2 # 小編虎哥

    是的,就是時間不夠積極!鍛鍊自己幹什麼迅速點,每次提高一點時間就鼓勵自己,我可以的,慢慢的時間長了自然遇事你不會拖延時間了,必須有時間觀念,嚴格要求自己,變成一個守時的,你自己也會喜歡的

  • 3 # 戰拖成長學院

    研究拖延現象的心理學家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許多拖延者生活在自己的時間中,他們的時間觀念跟“鐘錶時間”不同步。

    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麼是“心理時間”,然後就可以瞭解自己跟時間的關係,並知道它在你的拖延行為中到底是扮演了一個怎樣的角色。

    人們對時間有一個共同區分——“客觀時間”。它是由鐘錶和日曆來衡量的,不可更改,並且可預知。與此同時,我們對時間的流逝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感覺,這是不可量化也無從比較的,這就是“主觀時間”。

    當你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無論是在網際網路上衝浪還是賴床不起,時間都過得非常快。

    但是當你在焦急地等待一趟公交車,或者在做一項你不喜歡的任務時,一分鐘感覺上就像一個小時那麼長。

    對於時間的主觀感受是構成自我認同感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時間對於每個人都是不同的。

    許多拖延者生活在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的衝突中,不願意也不能認知到,他們的時間概念與鐘錶時間有著很大的差異。

    正是因為這種各自對時間的主觀感受可能讓人與人之間發生誤會和分歧,甚至是爭執:

    一個妻子可能質問她的丈夫說:“為什麼你去看球的時候總是準時,而去陪我逛街的時候總是遲到?”

    她的丈夫也許會這樣回答她:“你在約定的20分鐘前就到了商場,卻認為我遲到,可是我到的時候比你手錶上的時間還早兩分鐘!”

    如果你完全按照自己的時間表,以自己的方式做事情,這固然可以讓你獲得掌控時間的感覺,卻往往會造成拖延。

    --

  • 4 # 丁際銘

    拖延是一種習慣,如何形成的?

    一個人認為自己5天之內可以做完一件事情,所以在離期限還有15天的時候一點不著急,直到最後只剩5天了才開始。 這種緊迫感和焦慮往往促發人的鬥志,會讓自己覺得,自己只有在壓力狀態下才有做事情的狀態。最後拿到成績的時候,成績往往不是很差,這樣子就強化了自己最適合在deadline之前短期高壓的狀態下工作的心態,並且對以後的行為不斷進行自我暗示。

    哥倫比亞大學組織心理學系的教授安吉拉認為:“不能按時完成任務的情形”屬於消極的拖延。在《對拖延的再思考:態度和行為中”積極拖延”的正面效果》一文中,她將拖延區分成兩種狀態:消極拖延和積極拖延,相比之下,後者往往更喜歡在壓力下工作,這樣他們可以做出更深思熟慮的決定,並更及時地實行。

    生活中,百分之二十的人認為自己是長期拖拉的人。對他們來說拖拉是一種生活方式,雖然並不適應它。這種狀態充滿了他們的生活。他們不能按時付帳單,他們忘了買音樂會的門票,他們直到聖誕前一天才去買禮物……

    怎麼治療拖延症?

    1. 意識到自己的拖沓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2. 把拖沓的原因一條條寫出來

    3. 一條條克服這些原因

    4. 開始做事

    例如:

    1. 時刻提醒。將你提工作報告或論文的最終期限或約會日期寫下來,可以時刻提醒自己。對於特別重要的事情,用熒光筆重點標註一下。

    2. 將工作安排在一天當中效率最高的時候。

    3. 給自己設個最後期限。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那些看似不可能按時完成的任務,往往在最後一刻都能完成。

    4. 將工作分出輕重緩急,重要的馬上就做。當一大堆工作都攤在你面前時,你就不知道該從何做起了。

    5. 每天早上至少完成一件你最不想做的工作,其餘工作你就會在輕鬆的心態下完成。

    6. 勞逸結合

    7. 將龐雜的工作分成一部分一部分地去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宮手術對子宮有危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