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流浪加菲
-
2 # 思路同國
曹魏謀士甚多,荀攸雖然有智謀,但主涉內政方面,而曹操主戰進功略地降國,軍事尤勝。然荀攸少有建樹,故爾不及他人出名。
-
3 # 蕭武
荀攸的作用比郭嘉大多了,對曹操的重要性也超過郭嘉。
只要看看三國志就知道,荀攸是和荀彧賈詡同傳的,而且僅次於曹操的第一謀士荀彧,比賈詡高。而郭嘉是排在後面的,和其他人同傳。
只不過荀攸雖然和荀彧同族,但是出身孤寒,所以性格和為人都低調謹慎很多,而不像其他人那樣有名士範兒,而在當時講究出身門第和名士風範的社會環境下,他這種風格不那麼顯眼罷了。
荀攸早在何進秉政時期就已經是海內名士,被徵辟到朝廷任黃門侍郎。董卓之亂時,董卓準備裹挾天子遷都長安,當時名士何顒、鄭泰、種輯、伍瓊等人合謀,準備刺殺董卓。被發現後下獄,何顒被誅,荀攸在獄中飲食自若。後來,董卓死了,他才被放出來。
之後,因為天下已亂,中原戰亂之地,荼毒尤甚,荀攸認為蜀漢遠離中原地區,就請求朝廷派他當蜀郡太守,想去避亂。但當時因為劉焉已經佔據益州,所以荀攸走到荊州,就沒有繼續向益州前進了,就留在了荊州。
曹操把漢獻帝迎接到許昌之後,寫信給荀攸,徵辟荀攸到朝廷任官。荀攸才前往許昌,加入了曹操陣營。
《三國志·魏書·荀攸傳》:
於是徵攸為汝南太守,入為尚書。太祖素聞攸名,與語大悅,謂荀彧,鍾繇曰:“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以為軍師。建安三年,從徵張繡。攸言於太祖曰:“繡與劉表相恃為強,然繡以遊軍仰食於表,表不能供也,勢必離。不如緩軍以待之,可誘而致也;若急之,其勢必相救。”太祖不從,遂進軍之穰,與戰。繡急,表果救之。軍不利。太祖謂攸曰:“不用君言至是。”乃設奇兵復戰,大破之。荀攸本傳說得很清楚,曹操出征的時候,一般都是荀彧居中留守,荀攸隨軍參謀軍事。而且,荀攸是曹操的正牌軍師,而郭嘉只是軍師祭酒,是因人設官,是曹操為郭嘉特別設定的一個職位。
荀攸隨軍出征張繡,出征徐州呂布,曹操和袁紹對抗的幾次關鍵時刻,他都提出了很關鍵的建議。
曹操進攻呂布,呂布退守下邳,久攻不下,士卒疲敝,曹操萌生退意,想主動退兵。荀攸和郭嘉對曹操建議說,呂布有勇無謀,連戰連敗,士氣低落,就快要撐不住了。所以這時候不要主動退兵,而要繼續加強進攻。
《荀攸傳》:
“呂布勇而無謀,今三戰皆北,其銳氣衰矣。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奮意。夫陳宮有智而遲,今及布氣之未復,宮謀之未定,進急攻之,布可拔也。”乃引沂、泗灌城,城潰,生禽布。在白馬之圍時,荀攸更是給曹操出主意,讓曹操徵調關羽出戰,結果關羽於萬軍之中刺死顏良,解了白馬之圍。之後,在曹操和袁紹的遭遇戰中,又為曹操畫策斬了文丑,取得了勝利。
在官渡之戰中,曹操和袁紹相持不下,曹操因為糧食不足,又想退兵,荀攸認為,袁紹派人運糧,就快來了,我們派軍偷襲,就可以讓袁紹先慌亂。許攸來降,也勸曹操主動出擊,偷襲袁紹後勤基地。曹操手下大將都懷疑有詐,只有荀攸和賈詡建議曹操相信許攸。曹操率軍偷襲烏巢,曹洪奉命留守。張郃來降,曹洪又害怕有詐,不敢接受。也是荀攸勸曹洪相信張郃。這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建安八年,曹操準備南征劉表的時候,袁譚因為受到袁尚的攻擊,遣使請降,並向曹操求救。曹操怕自己率軍北上,劉表會乘機偷襲許都。荀攸又料定劉表胸無大志,不會偷襲,曹操應該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乘機徹底消滅河北袁氏的勢力。
所以,在平定河北之後,曹操說,“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
《三國志·魏書·荀攸傳》:
冀州平,太祖表封攸曰:“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徵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於是封陵樹亭侯。十二年,下令大論功行封,太祖曰:“忠正密謀,撫寧內外,文若是也。公達其次也。”增邑四百,並前七百戶,轉為中軍師。魏國初建,為尚書令。也就是說,曹操對自己手下的文臣謀士的評定中,荀彧第一,荀攸就是第二。所以,在曹操封魏公之後,荀彧死了,尚書令的位置空出來,曹操就給了荀攸。
荀攸雖然是荀彧同族的侄兒,但是年齡卻比荀彧大,出仕、出名也都比荀彧要早,只是加入曹操陣營比荀彧晚一些。但很顯然,從他加入之後開始,他的地位就是非常高的,僅次於荀彧。
那麼,荀攸對曹操來說如此重要,為什麼卻沒有地位比他低、貢獻比他小的賈詡、郭嘉等人名聲大呢?
這和他的行事風格有關。正因為他很受曹操信任,經常參與帷幄機要密謀,所以他從不對外說這些事情,家人親戚子弟問他,他也不說。
袁紹的謀士辛毗是荀攸的姑父,袁譚向曹操投降並請求救援的時候,派的使者就是辛毗。後來,辛毗的兒子辛韜問起當時的情況,荀攸只是說:“佐治為袁譚乞降,王師自往平之,吾何知焉?”沒有透露一個字。
所以曹操對他評價非常高。曹操說:“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甯武不能過也。”就是說,荀攸的行事風格非常謹慎持重,他聰明的一面可以學得來,但是他的大智若愚是學不來的。
由此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荀攸做的事情外人都不清楚。荀攸和鍾繇關係很好,只有鍾繇對荀攸的貢獻比較瞭解。荀攸死後,鍾繇曾想把荀攸的一些關鍵時刻的謀劃編纂成集,但是還沒完成,鍾繇也死了,之後就沒有人知道了。
另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荀攸的後人沒什麼名人。大兒子很早就死了,二兒子嗣爵,但是二兒子沒有兒子,死後就絕嗣了。正始時期,才又讓大兒子荀緝的兒子嗣爵。但荀彪之後,就沒有什麼訊息了。
這對講究門第出身和家族延續的魏晉人士來說,他沒有後人,自然沒有吹捧他的必要。加上他之前行事風格謹慎,參與過的重要事情從不對外講,自然也不為外人所知。
-
4 # 靘史宴
荀攸曹操的首席軍師,地位比號稱鬼才的郭嘉還要高,賈詡程昱等人都在其之下。
荀攸生於157年,卒於214年,享年57歲,字公達,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荀彧之侄,東漢末年謀士,被稱為曹操的“謀主”,若其能再多活幾年,或許曹操晚年的對外征戰會順利一些。
荀攸在何進掌權時期任黃門侍郎,在董卓進京時曾因密謀刺殺董卓而入獄,後棄官回家。 曹操迎天子入許都之後,荀攸成為曹操的軍師。 曹操征伐呂布時荀攸勸阻了曹操退兵,並獻奇計水淹下邳城,活捉呂布。官渡之戰荀攸獻計聲東擊西,斬殺顏良和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燒袁紹糧草,同時力主曹操接納許攸,畫策烏巢,立下大功。平定河北期間,荀攸力排眾議,主張曹操消滅袁紹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為陵樹亭侯。荀攸行事周密低調,計謀百出,深受曹操稱讚。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在曹操伐吳途中去世。
曹操能夠順利的平定北方,荀彧和荀攸二人的貢獻是最大的,荀彧主管留守許都,為曹操提供源源不斷的兵源和糧餉,而荀攸則主要負責軍事上的戰略制定和協助曹操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征戰,荀攸在軍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可以說是僅次於曹操和夏侯惇,即使是曹操最寵信的郭嘉,見到荀攸都是恭敬有加。
-
5 # 敢笑張衡不懂天
這本身就是個偽命題。時隔兩千年,還有人能準確地說出荀攸這個人的名字,並且提出“為什麼這個人不怎麼出名”的問題,那麼我覺得這個人已經相當了不起並且出名了。
-
6 # 家裡有隻小黑貓
首先,我們看史書上的記載“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徵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荀攸在曹操謀士中的地位,“無徵不從”足以看出他當時已經是曹操家的首席謀士了,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為什麼不怎麼有名呢?這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應該歸結於《三國演義》,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為了突出荀彧和曹操,把本應該是荀攸的功勞都強加給荀彧和曹操了,比如說荀攸勸曹操別打張繡,避免張繡和劉表勾結,事後果然如荀攸所料,曹操跟荀攸道歉了,這段就被羅貫中給改寫了。比如水淹下邳,明明是荀攸和郭嘉主謀,到《三國演義》裡變成荀彧和郭嘉主謀了,總而言之,三國中荀攸所有的有名的策略,要麼被羅貫中給壓下來了,要麼就被羅貫中給加給別人了。
第二,荀攸不怎麼有名,是因為他的小叔叔,許多人都知道荀攸是荀彧的侄子,但是誰知道荀攸比荀彧大六歲呢?而且荀彧在很多事情上面壓住了荀攸,所以廣大觀眾自然就把荀攸的事蹟歸結到荀彧頭上了。
第三,荀攸的默默無聞,怪他自己,也就是說,荀攸的許多事兒都是在帝王的耳邊絮絮叨叨的,非常低調,當然,賈詡後期也低調,但是他之前已經做過很多驚天動地的事兒了,想不知道也難啊,荀攸是從命運身世到周邊緋聞,很少有關於他的,所以是從頭到尾的低調,自然也就沒有為別人所知道了。
最後,非常重要的一點,我們先來看史書上的記載“公達前後凡畫奇冊十二,唯繇知之,繇撰籍未就,會薨,故世不得盡聞也。”本來,荀攸的那些有名的事,得指望鍾繇記載下來流傳,但是鍾繇居然未寫完就直接去世了,相當於只有鍾繇一個人知道,卻被他帶進墳墓去了,這真是太讓人傷心了,不知道荀攸九泉之下知道之後會不會發瘋。
-
7 # 曉木曰兮歷史系
荀攸是曹操的謀主,其亮點正是在出謀劃策。三國志中有載:公達前後凡畫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會薨,故世不得盡聞也。《魏書十·荀攸傳》可見荀攸曾有十二奇策,可惜沒有傳世。但是在記載中仍然可以看到其中一二:乃引沂、泗灌城,城潰,生禽布。《魏書十·荀攸傳》————敗呂布是荀攸之謀。二月,紹遣郭圖、淳于瓊、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紹引兵至黎陽,將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說公曰:“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公從之。紹聞兵渡,即分兵西應之。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餘裡,良大驚,來逆戰。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遂解白馬圍《魏書一·武帝紀》太祖拔白馬還,遣輜重循河而西。袁紹渡河追,卒與太祖遇。諸將皆恐,說太祖還保營,攸曰:“此所以禽敵,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輜重餌賊,賊競奔之,陳亂。乃縱步騎擊,大破之,斬其騎將文丑,太祖遂與紹相拒於官渡。《魏書十·荀攸傳》擊殺顏良、文丑皆有荀攸畫策。荀攸在三國志魏書十,與荀彧、賈詡同傳,可見其在曹操早期平定北方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至於不出名一事,很有意思的是三國志也有類似記載:太祖每稱曰:“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甯武不能過也。”《魏書十·荀攸傳》可以看出荀攸是那種內斂型的人,看上去其貌不揚,胸中卻藏有韜謀兵略。
-
8 # 九州歷史
一般將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稱為曹操的“五大謀士”,《三國志》將荀彧、荀攸、賈詡合併立傳,是一流謀士;程昱、郭嘉與董昭、劉曄、蔣濟等人合併立傳,是二流謀士。荀攸是荀彧的侄子,但年齡比荀彧還大6歲。
荀攸的能力毋庸置疑,擅長臨陣應變和軍事佈局,這一點其他四位無人能及,曹操稱他為“謀主”。其他四位中,荀彧是張良、諸葛亮式的人物,不善臨陣軍事應變;賈詡背景複雜,曹操基本沒用過他,賈詡到曹操陣營一直閒著,曹丕登基才得到重用;郭嘉是戰略家,能判斷哪一仗該不該打,但是怎麼打就不擅長了,郭嘉人品很差,很多人不認可;程昱能文能武,但是嫉惡如仇、性格乖張,人緣很差。如果不是曹操“唯才是舉”,按照清議評價,郭嘉、程昱根本就不是人才。
荀攸功勞大、名氣小,主要怪《三國演義》,因為羅貫中把他的功勞算到別人頭上了。曹操早期統一北方的戰爭,前線參贊軍機的,主要是荀攸。
官渡之戰,獻計奇襲白馬的,是荀攸,但成全了關羽的大名。斬殺文丑的戰鬥,荀攸獻計拋棄輜重,導致文丑的部隊大亂被殺,又成就了關羽。許攸、張郃、高覽投降,曹操的文武不敢相信,只有荀攸斷定是真投降。水淹下邳、白門樓生擒呂布的計策,也是荀攸策劃。荀攸勸曹操不要攻打張繡,曹操不聽,導致兒子曹昂、猛將典韋被殺。平定袁紹的諸多戰鬥,也是荀攸策劃。
荀攸名氣小,還得怪一個人,就是他的大侄子荀彧,此人名氣太大了,說不定很多荀攸的事蹟算成了荀彧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荀攸自己,他非常低調,只為曹操提供諮詢服務,從不與外人交往。
-
9 # 山野老人
曹操的謀士荀攸為什麼不怎麼有名?
曹操的謀士荀攸為什麼不怎麼有名?我從三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
一, 荀攸是一個深謀遠慮的謀臣!
曹操於白馬斬了顏良之後,派遣運糧車隊沿著黃河西進,袁紹帶著大部隊突然追上來了。眾人恐慌,紛紛勸曹操回到軍營堅守。
荀攸說:“此時回軍營不是上策,而且不需要回軍營,頃刻之間,就可擊敗袁兵。”
曹操望著荀攸高興地點頭!
其他將領有點莫名其妙!
曹操說:“將所有物質丟到黃河沿岸!”
將軍們對此更不理解!
好不容易籌集到的物資,怎麼要沿黃河岸邊拋撒呢?
袁兵追過來了,看到黃河沿岸拋撒的物資,都去搶物資,陣營大亂。這時,曹操命令出擊,頃刻之間,袁紹的兵馬被曹兵殺得鬼哭狼嚎!
此前的一幕,多年後,曹操與馬超作戰,將牛馬驅趕到馬超陣地,馬超士兵見到滿地的牛馬,都去搶牛馬,曹操趁此機會渡河,將馬超殺得落荒而逃!
如此深謀遠慮的計策,在荀攸那裡是隨手拈來。既然荀攸是這麼優秀的謀士,為什麼不怎麼有名呢?
二, 荀攸是一個守口如瓶的謀臣!
荀攸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跟著曹操東征西戰,為曹操貢獻了很多傑出的計謀,但是這些計謀大多是緊急情況發生時的隨機應變,都是與曹操及曹操身邊幾個核心謀臣盡心策劃的計謀,旁人很難知道。再加上荀攸對這些相當於軍事機密的計謀,守口如瓶,從不對外人洩露。
當然,也有人好奇,會尋找機會從荀攸那裡討一些計謀當趣聞消遣,但是荀攸也是三緘其口。
有一次,荀攸身邊的親戚想打聽荀攸跟隨曹操佔領冀州的事情。
荀攸說:“這都是朝廷的事情,我怎麼知道呢?”讓他那位親戚十分難堪,後來就沒有人再向荀攸打聽有關作戰的事情了!
三, 荀攸是一個大智若愚的謀臣!
曹操說:“荀攸是一個表面看起來很愚鈍的人,但是內心卻充滿智慧,他的聰明,別人能學到;他的愚鈍別人學不會!”
正因為荀攸是這樣一種性格,不想表現自己,所以他的很多傑出的計謀,也就從不對外人說起。大多時候,都是戰役結束後,這些傑出的計謀,荀攸就當即毀掉了。
荀攸去世後,他的好友鍾繇準備整理荀攸有關戰爭方面的計謀,由於多種原因,也沒有什麼實際效果。
這就是為什麼荀攸是一位了不起的謀臣,卻不怎麼有名的原因!
-
10 # 一個人的歷史
荀攸是曹操身邊的“謀主”,其地位相當於劉邦身邊的張良,說他不出名是在《三國演義》裡,作者並未用太多筆墨的緣故,當然荀攸這個人為人低調也是一方面原因。
荀攸,字公達,是荀彧的侄子,是曹操的主要謀士,跟隨曹操東征西討二十餘年,曹操對他言聽計從,常與他共商軍國大事。荀攸德才兼備,是當時極為突出的人才,他屢建奇謀,算無遺策,許多關乎曹操成敗的決策都是他提出的。他謹慎小心,慮事周密,善於保護自己,曹操對他極為讚賞,認為他二十餘年間,沒有一點可以非議的地方,是個十全十美的人。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荀攸十分崇敬,在評論中說他是西漢張良、陳平那樣的良相。《三國志》中對於荀攸有如下記載:
少年英雄,設計除賊荀攸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他跟隨在自己的叔父身邊。故吏張權請求看守墓地,荀攸當時只有十三歲,他對張權的行為產生懷疑,就對叔父說,這個官吏神色不正常,恐怕心中有鬼,在追問之下,張權果然是個殺人的逃犯,因此眾人都覺得荀攸不同尋常。大將軍何進執掌朝政,徵召天下名士荀攸等二十餘人入朝為官,荀攸到達京師以後,被任命為黃門侍郎。後來董卓作亂,關東群雄起兵,董卓遷都長安。荀攸便同人謀劃,準備刺殺董卓,匡復漢室。在計劃即將成功的時候,被董卓所識破,荀攸董卓被抓到大牢之中,後董卓被殺,荀攸才得以出獄。
荀攸之謀,張繡之禍曹操接漢獻帝定都許都後,給荀攸寫信說:“天下大亂,這是智謀之士勞心費神的時候,而您在觀察蜀郡、漢中兩郡的時局變化,那不是太久了嗎?”於是徵招荀攸入朝,任命他為汝南太守,回京時,出任尚書之職,任命荀攸為軍師。
建安三年,荀攸跟隨曹操征討張繡,荀攸向曹操進言說:“張繡與劉表互為依靠,而且力量強大,然而張秀是外邊來的遊軍,要仰仗劉表的糧食供應,如果劉表不能提供糧食,二人勢必離散,不如暫緩進軍,以待其變,到時候,就可以誘使張繡來投降,如果急於進攻,他們勢必要相互救援。” 曹操沒有聽從荀攸的建議,進軍與張繡交戰,張繡形勢危急,劉表果然率軍來救。曹操對荀攸說,我沒采納您的建議,才到這個地步,於是又設定奇兵,大破張繡。
鄴城之謀,溫侯授首這一年,曹操從宛縣進軍,征討呂布,到達下邳城,呂布兵敗,退入下邳固守。曹操揮軍進攻,一時不能攻克,由於連年作戰,將士疲憊不堪,曹操便準備撤軍。荀攸和郭嘉勸說:“呂布有勇無謀,現在連續三戰全都失敗,銳氣盡失,三軍以統帥為主宰,主宰的銳氣衰落,將士們就沒有奮戰的心思,至於陳宮,雖有智謀卻反應遲鈍,現在應該趁著呂布的銳氣還沒有恢復,陳宮的計謀還沒有確定,進軍猛攻就可以將呂布拿下。”曹操於是率軍猛攻,並引水淹沒下邳城,遂擒殺呂布。
官渡之戰,全勝之謀荀攸後來跟隨曹操到白馬,設計斬殺顏良,攻克白馬城後,回軍派遣運送輜重的車隊,沿黃河西進。袁紹渡過黃河來追,突然與曹操的部隊相遇,眾將都非常害怕,勸曹操將輜重車撤回軍營保護住。
荀攸說這些輜重,這是用來擒捉敵人的,怎麼能退回去?曹操會心而笑,於是用這些輜重作為誘餌,袁軍將士爭先恐後去搶,曹操趁機催動步兵和騎兵進攻大破袁軍,斬殺袁紹的騎兵統帥文丑。 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軍糧即將用盡,荀攸說袁紹的運糧車隊早晚就要到達,押送部隊的將軍韓猛勇而無謀,我們可以消滅他。曹操問誰可以去呢?荀攸回答徐晃可以,於是曹操命徐晃率軍截擊,打敗了韓猛,燒燬了袁紹的輜重。
恰逢這時許攸來投降,透露說袁紹派遣淳于瓊等率軍一萬去接應運糧車隊,這支軍隊主帥驕傲,士兵倦怠,可以進軍劫殺。眾人都懷疑許攸的建議,只有荀攸和賈詡極力勸曹操採納。於是,曹操留下荀攸和曹洪守衛大營,自己親自率領騎兵襲擊袁軍,將淳于瓊等人全部殺掉。 袁紹的將領張郃、高覽燒了進攻的器械前來投降,曹洪不敢接受。荀攸對曹洪說,張郃因為自己的計策不被採納,憤怒之下前來歸降,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曹洪這才接受。
剿滅袁氏,平定北方建安七年,荀攸跟隨曹操在黎陽討伐袁譚、袁尚,第二年,曹操正要征討劉表,袁譚派人向曹操請降並求救,曹操答應了他,並就此事詢問手下群臣。大家都認為劉表勢力強大,應該先平劉表,而袁譚、袁尚則不值得憂慮。 荀攸說:“現在天下正是多事之秋,而劉表坐守長江、漢水之間不動,可見他並沒有吞併四方、統一天下的志向,袁氏佔據四州之地,手握在甲之兵十餘萬,袁紹因為待人寬厚而深得人心,如果他的兩個兒子和睦相處,保護他們已經成就的基業,那天下的禍亂就不能止息,現在兄弟二人結怨爭鬥,這正是最佳的時機,我們應該集中力量消滅它們,天下就平定了!”曹操採納了荀攸的建議,終於徹底打敗了袁氏,統一了北方。
深謀遠慮,大智若愚荀攸深沉縝密,有預防意外的智謀,自從跟隨曹操征伐,常常謀劃定策於帷幄之中,當時人和他的子弟,沒人知道他說了些什麼。 曹操常常稱讚他說,荀攸外表愚鈍,內心聰慧;外表懦弱,內心勇敢;外表軟弱,內心剛強;不誇耀自己的好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他的聰明別人趕得上,但他那故作愚鈍,別人就趕不上,即使是顏回那樣的人也不能超過他。荀攸跟隨曹操征討孫權的途中去世,每每想到此,曹操就十分難過。
回覆列表
因為無論是郭嘉還是賈詡,他們都是軍事型的謀士。而在三國演義中,最主要的也是講謀略和戰爭。荀攸和荀彧是屬於內政型的謀士,主管的是國內的經濟建設和發展。所以在軍事型別的小說中,他們就不會顯得太出名。其實諸葛亮也是內政類謀士,只是初期劉備手下的謀士太少了。所以才顯得諸葛亮在軍事方面也非常厲害。如果徐庶還在,諸葛亮都不會插手,軍事方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