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和Sylvia一起看世界
-
2 # 金山主人
國內諸如長虹這樣的家電企業很多,競爭非常激烈。如果需要轉移一部分產能到國外,印度無疑有其自身的優勢:
1、印度人口多、市場大,本土產本土銷,不涉及關稅;
2、材料人力資源等相對較低;
3、印度的軟體做的很好,如果印度長虹的軟體開發理想,還可反哺國內市場;
4、如果中美貿易戰短時間無法偃旗息鼓,棲身老牌“牆頭草”印度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避戰之地。
印度是繼中國之後的第二大人口大國,市場極具潛力,值得所有有進取心的中國企業和個人進入和開拓。
但是印度人口結構多元,文化富有鮮明特色,各邦風俗不一,喜歡看印度電影的朋友可能直觀感受更深一點,比如他們的歌舞、咖哩、崇拜牛蛇、恆河沐浴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講,印巴分治後,印度只是完成了形式上的國家統一,在意識、市場、理念等多方面還沒有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統一,所以印度市場開發的潛力很大,但也困難重重。
儘管如此,以小米為代表的一大批中國企業和具有闖蕩精神的華人,已經在印度長期經營,並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你有沒有想到電影《我不是藥神》,哈哈)
利潤是無言的號角,勝利是最好的動員。“前浪”們的成功激勵著後來者居上,相信一大批中國企業將繼續進軍印度市場。
印度勞動生產率相對較低,對外來投資者既歡迎,又警惕。加之其外交政策跟美國靠攏;印巴關係長期緊張;中巴友誼號稱巴鐵;中印邊境爭議等種種歷史、地緣政治因素,部分制約了印度和中國經貿發展,表現為在印企業水土不服,經營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小問題,急需改進、改革、創新商業模式。
但是,只有不好的企業,沒有不好的行業,更沒有不好的市場。既然我們不可能讓國外市場來適應自己,我們就只能改造自己來適應境外市場。
印度高科技發達,英語通行,管理人才世界有名,很多跨國企業CEO、高管都是印度裔,但是另一方面,貧民窟緊挨著繁華都市,也是現狀。
形勢催人急。我們只有不斷探索,在印度實踐出適應當地實情的新商業模式,才能做到另外意義上的“活久見”。
值得慶賀的是,繼通訊、電器、電纜等產品和企業之後,大批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在印度透過全新的銷售渠道、模式,更前衛的思維,讓自己的APP軟體增加了大量客戶,收穫了大批粉絲,這是中國企業新商業模式在印度取得的成功案例。
有些年輕人反駁,我年輕氣盛、智商爆表,不打遊戲我勢必英雄無用武之地啊!不打遊戲我跟同齡人沒有共同話題,會被邊緣化啊!如果這些孩子確實學有餘力或者有力無處使,我們建議可以自己學習程式設計、設計遊戲,我們知道很多網路大佬早期都是這樣走上創業之路的。
特別地插一句,中國老一批網際網路企業,都或多或少搭上了遊戲的快車,才得以“續命”,除了阿里的馬雲,專門表揚一下(雖然我們人微言輕,但是人還是要有點良知,起碼要有對良知的追求)。
疫情仍然在印度蔓延,尚未根本好轉。根據目前形勢,我們可以大機率推斷全球經濟衰退已成定局。長期看,全球經濟格局與治理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雖然全球化的趨勢不會變,但全球產業鏈會重新佈局,全球化會往區域化發展,各國、各企業的市場需要隨之重新調整。
印度作為地區性大國,是中國急需開拓的重要市場。也許有人會有疑問,雖說美國正在跟中國大打貿易戰,有升級為金融戰的想法,如果集中精力專攻美歐市場,難度還是要小一點,但是我們要未雨綢繆,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大資料也顯示,一季度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額上升或者跌幅收窄。這就是重要啟示:
亞非拉是下一個亟需開拓的市場。
同時,疫情肆虐,也給在印企業和個人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我們之前反覆強調的:首先是要活下來,活下去靠誰?只能靠自己,要痛下決心,向自己開刀,變革自我;持續學習,改變自己;獲取技能,提升自我;要學會與抓防控與抓經濟並行不悖的“新常態”共處。
包括在印企業在內的所有企業和個人,都應該利用這段“靜默期”,反思過往經歷、教訓,修訂今年目標業績,抓住科技創新、數字化浪潮帶來的新機遇,創新商業模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開拓更多、更大的市場!
只有成為那個不可替代的“王者”,只有成為那個熟能生巧的“賣油翁”,你才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