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聊史論今
-
2 # 納蘭姓鄧
還真有這種問題啊?這貨是好皇帝?那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都沒有壞皇帝了,這貨的壞是世界歷史獨一檔的存在,根本就沒有對手。
老朱家幾輩人好不容易攢點家當,你倒好,打著包的拿出去霍霍,最後還把自己給浪進去了,你說說,歷史上有幾個做俘虜的皇帝?徽宗和欽宗爺倆也沒出去浪啊,人家是在自己家裡被抓的,不像朱祁鎮這個二貨,自己送上門。
被俘就被俘吧,你倒是有點骨氣啊,這貨居然帶著敵人去敲自己家的門,這可以說是歷史上所有皇帝獨一無二的操作了吧,但凡是個要臉的人,也幹不出這種事情啊。
好不容易回來了,據說是個人魅力,反正我是不信,我倒是覺得這傢伙可能長的不錯,還會討男人歡心,你說你回來就回來吧,你居然好意思去奪門復辟,搶弟弟和兒子的皇位,你弟弟心軟沒要你的命,你居然還不感恩,還把弟弟涼在宮裡,還貶了人家,還不讓人家進皇陵,你說還有誰能幹出這事。
還殺于謙,于謙保住了你的江山,你說你也下得去手,不過鑑於幹這種事的皇帝不少,也算是並列了吧。
把這貨的生平總結一下,沒有比他更扯的皇帝了,趙構雖然跑的難看,沒有被俘吧;徽宗被俘了吧,人家也沒舔著臉的幫忙扣國門,而且人家至少是個藝術家,你看別的昏君的生平,你有時候覺得可笑,有時候覺得可恨,但是朱祁鎮,是讓人刺骨的寒意,這貨對一切都毫無感情,兄弟之情,君臣之義,國家社稷,他統統都不在乎,他冷血到無以復加,昏君裡獨一檔的存在。
-
3 # 不正經鳩摩智
我覺得尚可,談不上多好。
造成這種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打錯一仗”,“殺錯一人”。
這打錯一仗,說的就是土木之變。堂堂一國天子,竟然被俘,丟盡天朝臉面,為何不死社稷?土木之後,有明一朝,實力已不復洪武永樂的雄風,幾代人辛辛苦苦攢的家底,差點敗光,自這以後,整個明朝,國防策略由進攻轉向防禦。後來明朝官方說土木之變是王振禍亂誤國,其實就是給英宗找臺階下,找個背鍋的,英宗自己才是決策者和指揮者。
如果沒有土木之變,英宗的名聲與威望不知道要好多少。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就是沒有土木之變,明朝恐怕也要倒黴,因為北邊長期兵備廢馳,早晚出事,土木之變,只是提前讓明朝的真實狀況以喪師辱國的難堪方式暴露出來而已。
殺錯一人,說的就是英宗殺了那個救大明於水火的于謙。這事對他名聲的影響,是相當致命的,跟宋高宗殺岳飛有得一比。于謙的能力與功勞,世人皆知,因皇權而被殺,當世自有公道,後世自有史筆。英宗造了這樣的孽,能有好名聲才怪了。
當然,英宗也不是一無是處,就比如追復胡善祥為恭讓皇后,釋放建文帝后代,廢除宮妃殉葬制度,還是可以的,還有,他為政還行。他還算是個好人,但算不上一個好皇帝。
-
4 # 培哥默默向上遊
朱祁鎮是一個好人,不是一個好皇帝。
朱祁鎮不是一個好皇帝,因為他懶於朝政,不理朝政,寵信宦官王振理政。王振自恃有皇帝撐腰,結交狐朋狗黨,拉幫結派,殘害忠良,禍害朝綱。
朱祁鎮放任王鎮胡作非為,不理內情,不知其害,是昏君,不是好皇帝。
朱祁鎮不是一個好皇帝,因為他毫無軍事素養,卻偏信痷黨王振建議,御駕親征,征剿也先部落,致使二十萬明軍潰敗,冤死在土木堡,使明王朝處於滅朝之險境中。如果不是于謙等忠臣擁立新帝,誓死保衛北京城,力挽狂瀾,明朝可能不復存在了。
朱祁鎮毫無指揮能力,平庸至極,差點毀國,不是好皇帝,應負主要責任,王振只是替罪羊。
朱祁鎮雖然不是好皇帝,但算得上一個好人。
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成為瓦剌也先部落的階下囚,受盡屈辱和虐待。身處敵營,朱祁鎮還很樂觀,他友善、真誠、溫順,他用人格魅力感動敵方看守人員,使敵方看守人員哈銘成為他的好朋友,放鬆對他的看管,連也先的弟弟對他尊重有加,保護他。朱祁鎮對身邊的親信袁彬也很好,待如兄弟,親信也全力保護好他,甚至願為他賣命。兩人幫朱祁鎮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
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當了皇帝,得知兄長未死,屢次藉口拒絕贖回朱祁鎮。
也先想送走朱祁鎮,朱祁鈺不想接回朱祁鎮。面對兩難局面,朱祁鎮沒有死心,耐心等待,等待回國的那一天。在使者楊善的出色口才幫助下,為朱祁鎮回家掃平了種種障礙。歷盡千辛萬苦,朱祁鎮終於回國。
贏得過命朋友,贏得朋友無私付出,可見朱祁鎮是一個很真誠、很得人心的好人。
朱祁鎮的老婆一一錢皇后一直相信丈夫未死,相信丈夫一定會回來。縱使哭瞎雙眼,也不後悔。從朱祁鎮老婆的堅貞表現,可見朱祁鎮平時對老婆有真愛有加。
贏得終身託付的女人,可見朱祁鎮是一個好丈夫。
朱祁鎮回國,被弟弟朱祁鈺軟禁。朱祁鎮對看管他的大監,一樣友好,大家都願幫他。面對再次軟禁,朱祁鎮沒有氣餒,他耐心等待。等到朱祁鈺死的那一天,臣子幫他重新走出禁宮,拿回屬於他的權力。
贏得臣子忠心,可見朱祁鎮是個好人。
朱祁鎮堅韌、執著、友善的性格,使他贏得了朋友,贏了愛人,贏得了臣子,重返權力高峰。
做皇帝,朱祁鎮很悲劇,很失敗。
做人,有很多人為他付出,朱祁鎮很成功。
回覆列表
朱祁鎮,即明英宗,為明朝第6位第6、第8任皇帝,一生命途多舛,其經歷之曲折複雜,堪稱明朝皇帝之最!要說朱祁鎮是一個好皇帝,恐怕誰都不會認同,如果要給他貼個標籤的話,估計“昏庸、無能、自毀長城”等這些詞語必定榜上有名,當然了,他雖然不是一個好皇帝,但卻是一個好人,這從他臨終前的一個決定就可見一斑!
單看其辦錯的三件事就足以證明他不是一個好皇帝!朱祁鎮辦錯的三件事,分別是信錯一人、打錯一仗和殺錯一人。
首先,朱祁鎮信錯的人就是王振。宣德二年(1427年),出生僅四個月的朱祁鎮就被立為皇太子,成為了帝國的儲君。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年僅八歲的朱祁鎮即位,改元正統,是為明英宗。
在朱祁鎮還是太子的時候,父親朱瞻基指派了一名宦官給他,作為他的貼身太監伺候他、服侍他,這名宦官就是王振。
王振來到朱祁鎮身邊之後,憑著自己上下逢源的本事,將朱祁鎮伺候得舒舒服服的,得到了朱祁鎮的極大信任,二人之間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到朱祁鎮登基之後,對王振的恩寵也更進一步,而隨之而產生的,則是王振極度膨脹的權力慾望,他干政亂政的野心日益凸顯。
只是,在正統初期,由於朱祁鎮年幼,無法親政,國家大權掌握在張太皇太后和“三楊”等人手中,雖然有皇帝的寵信,但王振還掀不起什麼大浪,朝政還算比較穩定。
到正統七年(1442年),隨著張太皇太后和"三楊"的相繼老去,王振失去了最大的障礙,野心徹底顯露無疑,仗著皇帝得寵信,他很快就把持了朝政,成為了明代第一位權監,大明王朝在他興風作浪之下,結束了“仁宣之治”以來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開始逐漸走向了下坡路。
因此,寵信宦官王振是朱祁鎮的三大汙點之第一大汙點。
其次,朱祁鎮打錯的仗就是親征瓦剌。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軍進犯大明邊境,訊息傳來,年僅22歲的朱祁鎮在王振的鼓動下,不顧群臣反對,舉全國之精銳,率文武百官,御駕親征。最終,明軍由於指揮失當,在土木堡與瓦剌遭遇戰中,全軍覆沒,史稱“土木堡之變”。
經此一役,大明精銳盡失,隨行的文武百官全部戰死,朱祁鎮本人也成為了瓦剌的俘虜,從此開始了長達一年的俘虜生涯,後來經過雙方斡旋,人雖然被放了回來,可剛回國,就又被弟弟朱祁鈺囚禁在了南宮,度過了長達七年艱苦的囚徒歲月。
因此,“土木堡之變”是朱祁鎮的三大汙點之第二大汙點。
第三,朱祁鎮殺錯的人就是于謙。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鎮在“還鄉團”的策劃下,發動“奪門之變”,又重新從弟弟手中奪回了皇位,第二次登基為帝,改元天順。
“奪門之變”第二天,朱祁鎮一方面大封奪門功臣,另一方面則將於謙等一幫景泰重臣逮捕入獄,七天之後,在徐有貞“不殺于謙、此舉無名”的巨大謊言之下,最終將大明帝國救世者、京師保衛戰第一功臣于謙殺害於崇文門外,天下冤之!
對於錯殺于謙一事,朱祁鎮後來也很後悔,可大錯已經鑄成,人死不能復生,再自責也是枉然,最終只得在臨終前將平反一事交代給了兒子朱見深。
因此,錯殺于謙是朱祁鎮的三大汙點之第二大汙點。
他雖然不是一個好皇帝,但卻是一個好人!作為皇帝,朱祁鎮在治理國家上任用宦官,開了明朝宦官干政亂政之先河,殺害忠良,自毀帝國肱骨,無論如何,都算不得是一個好皇帝,但他在臨終之前,也做了一件功德無量、大快人心之事,那就是廢除殉葬制度。
或許是和自己一生歷盡俘虜、囚徒生涯的磨難有關吧,朱祁鎮與先祖們相比,似乎更能體味人世的艱難,更能體諒底層大眾的心酸與無奈,因此,在天順八年正月(1464年),他已經病入膏肓、自知不久於世的情況下,留下最後遺詔,廢除了自明太祖開始的宮妃殉葬制度,自此之後,明朝再無宮妃殉葬的現象。
朱祁鎮廢除殉葬制度的壯舉,使得後宮許多妃嬪在皇帝駕崩之後都得幸免於難,挽救了明朝許許多多妃嬪宮女的性命,可謂功德無量,這也為他那並不光彩的人生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展現了他人性當中光輝的一面!
因此,廢除殉葬制度也成為了朱祁鎮短暫的一生中最為亮麗的閃光點!
綜上所述:對於朱祁鎮,我們應該可以做出這樣一個簡單的評價:他雖然不是個好皇帝,但卻是一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