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湛某人

    我從未見過任何一個民族的民族服飾如此便宜,只是因為你的心不同,沒把它當做民族服飾來看,做對比的永遠是影樓,9.9包郵體恤而已,不信你可以去問少民朋友他們的一套民族服飾做下來是多少

  • 2 # 童話裡的承諾

    “漢服”一詞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這裡的“漢” 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裡的冠服體系,因為漢朝的禮儀制度由漢高祖的太常叔孫通依據夏商周三代禮儀制度所制定。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透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儒家神道設教的一部分。“乗殷之輅,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國思想的要義。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漢人對漢衣冠的認同也成為了民族意識的一部分。

    五胡亂華之時,原先在中原地區的知識分子及各階層人民紛紛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種,而逐漸把江南開發成繁華富庶之地,這一事件史稱“衣冠南渡”。宋朝郭靖不願棄漢衣冠而自殺到了宋元明時期,異族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衣冠,如“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金國熙宗甚至“循漢俗,服漢衣冠,盡忘本國言語”。滿清以此為鑑,實行“剃髮易服”,對服漢衣冠、束髮者治重罪。漢服遂亡。

    漢朝是中國最重要和傑出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國曆代王朝以中央集權的國家概念最早、最完備、最先進、最強大的王朝,漢人的稱謂由此而來。在這一時期隨著社會的進步,漢域本土民族文化蓬勃發展,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和審美成就。在經濟,科技,文化上全面領先於世界的漢帝國為華夏兒女留下了永遠的自豪。佔據絕大多數的中國主體民族漢族就是以漢朝的名字命名的。

    客觀上的漢族人的某些過渡歷史階段的穿著服飾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對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漢服本身雖然清朝剃髮易服等統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為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沒有滅絕,直到現代漢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邊遠山民,還有國內許多少數民族都還保持著漢服的特徵,現代社會的一些重要祭祀、紀念活動、民俗節日等仍能看到漢服的部分元素。21世紀以來,漢服運動尊崇古代漢族人一脈相承的服飾特徵,傳承漢服數千年文化基因,並在古代考據漢服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復原了漢族傳統服飾。漢服的影響十分深遠,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北韓、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鑑漢服特徵。

    歷史發展

    漢服

    一些古籍的觀點認為,漢族(及其先民)已有獨特的服裝體系了。例如,《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在未有考古實物支援的年代之前,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

    殷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了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範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古時上下通行之衣為深衣,代表時代特徵的服裝亦為深衣,深衣實可為古服之特徵。言古服者,應先及之。何謂深衣,《禮記·深衣》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餘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總之,深衣之制,實為古衣之首,深衣之領袖群衣,不獨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時間上,流行最久。與深衣同時出現的還有胡服,胡服一般由短衣、長褲和靴組成,衣身緊窄,便於遊牧和射獵。趙武靈王為強化本國軍隊,在中原地區首先採取胡服作為戎裝。由此,穿著胡服一時相沿成風。

    秦統一中國以後,建立了各項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漢代秦之初,大體沿襲了秦制。至東漢明帝,參照三代和秦的服飾制度,確立了以冠帽為區分等級主要標誌的漢代冠服制度。服飾在整體上呈現凝重、典雅的風格。秦漢時期的男子,主要穿著的是一種寬衣大袖的袍服,主要分為曲裾袍和直裾袍兩類,除了祭祀和朝會以外,其他場合均可穿著。漢代時期的另一個特點是實行配綬制度。漢代女子一般都將頭髮向後梳掠,綰成一個髻。髻式名目繁多,不可勝舉。此外貴族女子頭上還插步搖、花釵作裝飾。奴婢則多用巾裹頭。漢代女子的禮服是深衣,與戰國時不同。還有穿襦裙和褲的。漢代對鞋也有嚴格的等級規定。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影響,由魏晉的仍循秦漢舊制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各民族的相互影響、相互吸收、漸趨融合。這一時期的服飾主要以自然灑脫、清秀空疏為特點。用巾帛包頭,是這個時期的主要首服。較為流行的是一種在小冠上加籠巾的“籠冠”。這個時期的漢族男子的服裝主要是袖口寬大、不收衣祛約束的衫。漢族女子的髮飾也頗具特點,主要是假髻的風行。漢族女子的服裝,初承秦漢舊制,後有所變化。衣衫多為對襟,下著長裙、腰束帛帶。

    唐代服飾承上啟下,法服和常服同時並行。法服是傳統的禮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稱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場合所著服飾,包括圓領袍衫、幞頭、革帶、長筒靴等。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平民多著白衣。唐代女子的髻式繁複。還有在髻鬢上插金釵、犀牛梳篦的,貴族女子面部化妝成鵝黃、花鈿、妝靨等。唐代女服主要為裙、衫、帔。

    宋代服飾大體上沿襲了隋唐舊制。但由於宋朝長年處於內憂外患交併之中,加上程朱理學等因素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服飾崇尚簡樸、嚴謹、含蓄。唐代的軟腳幞頭這時已經演變為了內襯木骨、外罩漆紗的幞頭帽子。皇帝和達官顯宦戴展腳幞頭,公差、僕役等戴無腳幞頭,儒生戴頭巾。宋代男子服裝仍以圓領跑為主,官員除祭祀朝會以外都穿袍衫,並以不同的顏色區分等級。宋代女子的髮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為貴,簪插花朵已成風習。宋代的女裙較唐代窄,而且有細褶;衫多為對襟,覆在裙外。

    清入關之後,正式頒佈剃髮令的時間為順治二年農曆六月十五日(1645年7月8日),剃髮令的正式頒佈意味著清撕下了不強迫剃髮的假面具,徹底強硬的執行起剃髮令來,至此展開了江陰等其他各地人民反剃髮的鬥爭。死亡人數無法統計。清使漢族人的服裝面貌產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將延續了三千年的漢民族冠冕衣裳送進了墳墓。順治二年,清軍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從此下令在全國推行剃頭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命令,從公文所到之日起,在十天內要將全體男子統統剃去頭髮,改梳髮辮,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隨本朝之制度者殺無赦。”與此配合的是強行更改漢人衣裳式樣。當時由於穿漢人衣裳而被捕殺的人不計其數。

    漢族對清政府的命令極力抵制,反抗活動此起彼伏。長期的抵制鬥爭使清政府也考慮做些讓步,以穩定局勢。於是提出所謂“十從十不從”,即服裝上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僧道不從,倡從而優伶不從;以及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這點有限的讓步,終於保留了一些漢服中的特點,但總體而言漢服仍在清朝統治者武力血腥 鎮壓與屠殺下逐漸消亡了。

    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一些人透過考證服制、推廣漢服,恢復傳統節日,恢復傳統禮儀,祭祀先賢,推廣傳統學說,宣傳傳統樂器等重新宣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並稱之為漢服運動。

    現代漢服

    現代漢服是指立志於復興華夏文明的志願者,尊崇古代漢族人一脈相承的服飾特徵,傳承漢服數千年文化基因,從而復原的漢族傳統服飾。現代漢服須遵循的主要原則:第一,現代漢服必須具有鮮明的漢民族特色。第二,現代漢服必須是具有數千年來華夏(漢)民族一脈相承的服飾基因。第三,現代漢服要有嚴謹的著裝規範意識,體現漢族人禮義廉恥的文化要求。

    現代漢服的基本定位:漢服是漢民族禮服。

    現代漢服的實用要求:現代漢服一般實用於祭祀祭典、婚喪嫁娶、傳統節日、慶典、冠禮笄禮(成人禮)、傳統文體竟賽專案等。

    現代漢服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濟南府學文廟春季祭孔大典中著漢服的參禮者

    第一,現代漢服要注意不要把凡是古代漢人穿的一切服飾都拿來用於現代,不要古人怎麼穿現代漢服就一定要怎麼穿。特別要注意古代漢人流行的時裝或特定的時代裝飾不要強行用於現代。如唐翻領胡服、內衣內褲等。

    第二,古代漢族人具有封建官職等級的服裝,如:軍服、官服,帝王服等等特徵的服裝等不宜用於現代漢服。

    第三,漢服歷經數千年,漢服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裡自然會具有許多朝代特點,現代漢服不宜帶有朝代印記。數千年的漢服歷程裡漢服有一脈相承不變的元素。提倡運用交領右衽的深衣和襦裙作為現代漢服的傳承款式。

    第四,漢服作為漢族人自古以來的民族服飾,具有其實用性,但需

    漢服祭禮(江陰抗清三公祭)

    要注意不同場合漢服的穿著。例如,在正式活動中以穿深衣為宜,日常生活中以穿著裋褐、襦裙等常服為宜。

    現代漢服現狀:漢服產業發展迅猛,漢服商家們根據不同的需求做出了不同款式、質量、價位的漢服以及相關配飾。在漢服復興的過程中,對於民族服飾不同層次的質量要求、款式選擇都是處於完善狀態的。

    (1)每個人喜歡的款式不一樣是對的,但因為對漢服認識的加深以及生活上的需要,同袍們對漢服的認識會經歷一個從單純由“華麗、好看、吸引眼球”到“適應日常生活、環境氣候”等的思想上的轉變。

    (3)漢服運動是由民間自發發起的,擁有其獨特的活力,而現有漢服的款式也是為復興的主體——普通同袍所自發選擇的,也使其能夠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

    5張

    漢服圖冊

    5張

    漢服圖冊

    服飾特點

    漢服

    漢族服飾博大精深,“上溯炎黃,下至宋明,以漢族(先秦時則為華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的一種明顯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集合。”如此界定漢服—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主要基於三點性質的考慮:

    第一:漢服的民族性,即漢服是漢民族的服飾。而中國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裝不能稱為漢服。民族是個整體的概念,所以一個漢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裝,也不能稱其為漢族的傳統服飾。

    第二:漢服發展的傳統性,而傳統又必須分為兩方面,即傳承性與統一性。漢服的傳承性表現在:漢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國上古黃帝時期,並一直保留風格傳承而不斷的發展演化。漢服的統一性表現在從黃帝時期到宋明,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在歷時近五千年的時間跨度,和數百萬平方公里的空間廣度上,所有漢族人的服飾在其主流中擁有的共同特點。即以右衽、大袖、深衣為典型代表。

    第三:漢服發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強制下,漢人自覺自願的情況下,通常不易被人們明顯覺察到的自然的發展,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發展的常規規律。而漢服發展的自然性,更是一個民族傳統服裝的傳承性的基礎,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發展軌跡之下的正當發展演變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透過一般的規律,向前追溯其源頭,也可以向後預測其發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國古代,除了清裝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漢人所穿的服裝,不論樣式、地域、融合、分化、發展,都可稱為漢服,而現代古戲裝,除清戲裝以外,雖然與古代有所區別,是依照傳統風格合理改制而來,所以嚴格來講也不可以稱為漢服。而漢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將其與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包括滿裝、洋裝、現代裝)區分開的,現在這種漢服,又多被稱為“古裝(清裝除外)”。清朝的服飾,向前追溯,來源於滿族的服飾,向後觀察,也非漢服傳統。所以雖然是漢人所穿,但不符合漢族傳統服飾的“傳統性”要素,所以不能劃入漢服範疇;而漢人所穿的服裝,其源流主要是來自西方,“唐裝”馬褂、旗袍等主要源流來自滿族的傳統服裝,所以不能稱為:漢族的“傳統服裝”。即要分清,一個漢族人所穿的服裝和漢民族整體的傳統服裝之間的區別。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了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裝,是華夏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透過四書五經、二十四史輿服志千年不變。漢服的每一個特點都可以在四書五經、二十四史、經史子集裡找到依據。每個民族都有屬於特色的民族服裝,漢服體現了漢族的民族特色。從黃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時間裡,漢民族憑藉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漢服包括衣裳、首服、髮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錦繡中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譽。

    服飾結構

    結構

    漢服

    漢服的基本特點是交領、右衽,用繩帶繫結,也兼用帶鉤等,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結構上,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十個部分:領、襟、裾、袂、袪、袖、衿、衽、帶、系。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摺,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前襟的中縫稱為裻。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上。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裋、深衣。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從形制上看,大衣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袴)、“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袴褶,“通裁”制(長衫、外披)等型別。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的常服。普通勞動人民一般著裋褐(上短襦,下長袴)。漢服是透過夏商周最古老的衣裳變化而來的,連裳或者深衣本來是公卿諸侯燕居的穿法,自漢朝以來作為第一禮裝。

  • 3 # 熹寶spring

    比如說日本人從來不會用差的料子做和服,這是一種對民族文化的尊重。我也不希望漢人買粗製濫造的漢服,這是對漢文化的褻瀆,也希望真正愛漢服的人尊重漢服不要買那些不合規制,粗製濫造的衣服,要尊重自己的文化。漢服應該值得起它的文化價值,用好的料子,用心去做。價值是為文化的價值,你承受自己能承受的價格即可。

  • 4 # 靈虛子1

    去淘寶正規店鋪會發現漢服價錢也很高,這並不是炒作,是真實的高。漢服做工材料都很講究,不是拿幾塊布料隨便縫幾下就完了。不止是漢服,就連西裝的價錢也很高。唯一價錢較低的就是便裝了,當然不包含名牌。

    漢服價錢很高,但其中含有的傳統文化是絕對無價的。

  • 5 # 翡翠丫丫

    要穿就穿出質感來,不要啥料子都往身上堆,而且還要講究裁剪的細緻程度,其他少數民族的衣服都很講究質感,例如:苗族一套下來幾十萬,從兒女生下來父母就開始一樣樣的準備直到兒女成年那天穿上並用於嫁娶,重要節日穿,否則會被同族人看不起!

  • 6 # 那時花開5683

    首先是本人所要論述的觀點:對加價堅決抵制,對打包非漢服堅決抵制,對打包漢服不提倡但可以容忍。

    預先說明,在本貼中討論的全部是西方經濟學,各位在中學所學的“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等等全部屬於馬老先生的政治經濟學,這兩個是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孰優孰劣不是本帖討論的內容,這個爭論多少年了都沒結果,所以還希望各位不要拿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反駁我。

    很顯然,根據市場規律,價格由供求決定,供不應求價格自然上漲,如果沒有關於加價的限制,加價是必然的,而吧內目前有著關於加價的道德約束,所以打包作為變相加價,規避道德約束的手段蔚然成風。

    市場規律確實如此,但事實並不一定代表合理,或者說不一定代表合乎那個我認為應當符合的“理”。如果我認為它不合我的“理”,我不能改變市場規律,但我可以對它加以限制,加以引導。就像我不能阻止水從高向低流,但我可以改變水的流向,或者挖個坑讓它不再繼續流走。

    接下來就不得不說我心目中的“理”,我的“理”,也可以說是我的目標,就是讓漢服復興事業得到更好的發展,讓所有同袍能夠以最低的成本買到心愛的萌物。如果各位有對這個目標持反對意見的,那請直接表明,而不要反對接下去的論證,因為這些論證都是建立在怎麼更好地達到這兩個目標的基礎上的。

    那麼先說一說加價為什麼違背了這兩個目標。第一,加價給了許多坑外人士賺錢的機會,勢必導致坑外人士湧入,真正的同袍搶不到萌物,只能花高價去買,而其中的差價只是被投機分子所獲得,並沒有用於漢服事業的發展。第二,加價必然地會賦予萌物投資品的性質,而投資市場上,價格被炒高後會產生泡沫,泡沫一旦破滅會導致一大批持有萌物的人遭受較大損失,這些持有人主要都是同袍。很明顯,加價違背了我的目標,所以我堅決抵制,所以我支援對加價行為進行強烈抨擊。我無法禁止他人加價,但我可以儘量增加加價者做出這樣行為的成本。

    接下來再看打包非漢服就很容易理解了,同樣的道理,且不說非漢服的價格難以查證,就是能夠確保沒有加價,坑外人士照樣可以透過搶萌物打包出售獲利,其差價仍然沒有用於漢服事業。

    然後就要重點說說打包漢服了,我在開頭就已經提及,對打包漢服,我不支援,但可寬容。不支援的原因顯而易見,很多同袍會為了處理非萌物而去搶萌物,導致資源配置混亂,真正想要的人搶不到。但是為什麼可以寬容呢?事實上,不僅我自己寬容,我也希望大家也能寬容。大家都知道治水不能靠堵,得靠疏,那麼給定了市場規律,我們又堵了加價和打包非漢服這兩條路,如果再堵上這一條,那麼其結果必然是哪一條都堵不住,哪一條都被沖垮。就算我們花了大量時間精力去抨擊,去掐架,這三條路都被堵得死死的,那麼試想作為萌物的所有者,其唯一的出路只有暗槓給基友了。那麼從今以後同袍們想要萌物,不僅流通的萌物數量大大減少,還得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和基友拉關係在貼吧蹲點,這種成本並不比多花一點錢要低,同時收穫率還很低。而且在新入坑的同袍看來,這種風氣實在有點結黨營私的排外感,我想這對漢服復興也是不利的吧?

    所以,我覺得打包漢服這一條路需要放開,需要給市場規律一個合理的去處。那麼為什麼選擇這一條路而不是其它呢?因為打包漢服者首先是一個同袍,就算接包人在給她的錯誤買單,好歹這些錢也是投給了漢服商家,好歹也是支援了漢服商家的發展,這就是我們同袍內部的利益分配問題,而不是同袍整體的利益流失問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澳門最值得推薦的酒店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