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今古雜壇

    《長恨歌》在描寫情的這一點上創立了兩種結構模式:一是透過心理描寫來增加“情”的深度,透過時空的延續增加情的強度,二者形成一種立體結構模式;二是既描寫情的傷感、缺憾,又虛構了“情”在幻想世界的愉歡、圓滿,二者構成對立互補。

    《長恨歌》是敘事長詩,《長恨歌傳》是史記體文學,《長生殿》是劇本,《紅樓夢》是小說,作品的體裁不同,但卻有著密切的聯絡,《紅樓夢》和《長生殿》都是受《長恨歌》的深刻影響,是模仿《長恨歌》而創作出來的。

    一.在心理描寫和情感描寫上獨具匠心:《長恨歌》中描寫心理活動細膩入微。“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之“苦短”;“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之“傷心斷腸”;“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裡夢魂驚”之“夢牽魂魄”等等,描寫出唐明皇對楊貴妃的刻骨相思與愛憐,其悲涼與寂寞之心境與窗外的夜雨聲、古寺的鐘聲鼓聲交織在一起,又催下了淚千行。

    在描寫情感上《長恨歌》宣揚的是“至情至愛”,深刻地表達了對“至情至愛”幻滅的沉痛與無奈。而《紅樓夢》受《長恨歌》的影響,宣揚的也是“情愛”精神及愛情因不可抗拒的原因毀滅之後的傷痛與悲哀。唐明皇與楊貴妃和寶玉與黛玉一樣,都是愛情悲劇的承擔者,也是悲劇的製造者。《長恨歌》宣揚的是情愛至上,亂了法度,彌了朝綱,以至君王不早朝。而《紅樓夢》又何嘗不是佔了情場,彌了仕途呢!唐明皇與楊貴妃、寶玉與黛玉都追求的是情投意合的人間至愛,結局都是悲劇。兩部體裁不同時代不同的作品,卻有著共同的特點:在展示主人公悲慘命運的同時,對他們的痴情和愛情悲劇給予了最大的惋惜、同情與歌頌,在中國古典文學史上兩部作品有著相似的愛情悲劇。

    二.作品結構上的相似:採用的都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寫作手法,二者巧妙的結合在一起,構建了故事的悲劇發展過程。《長恨歌》中的前半部分,描寫了唐明皇與楊貴妃的“芙蓉帳暖度春宵”,“回眸一笑百媚生”,“三千寵愛在一身”,“從此君王不早朝”的朱唇輕起,仙樂飄飄的甜蜜生活。《紅樓夢》中的前半部分,也是描寫了寶玉與黛玉的“一見衷情”,“溪邊相許”,“花下賞西廂”,“閨中女兒惜春暮”的彼此相戀的浪漫生活。作品以白描為主,用的是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

    《長恨歌》中的後半部分,採用浪漫主義的寫作手法,描寫了悲劇的產生、發展和結果。《長恨歌》描寫了唐明皇與楊貴妃的“生死戀”,二人在“死別”後的傷心難眠,在虛無飄渺的海上仙山“玉容寂寞淚闌干”,“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寫盡了兩人之間生死相隔、天上人間,愛雖冷,情卻難斷。《紅樓夢》中的後部分,也是描寫了寶玉與黛玉的被迫分離,黛玉的“焚稿斷痴情”,“魂歸離恨天”後,寶玉看到的是“竹梢風動影移牆,瀟湘館內燭淚滴”,哀傷相思不已,乞求夢中相見,“淚灑相思地”,陰陽相隔,生死兩茫茫。

    由此可見,《長恨歌》所寫的“情”,既有層層鋪墊,又有人物的心理刻畫;既有共處時的兩情相悅、山盟海誓,又有離別後的相思懷念、長恨綿綿。《紅樓夢》中對“情”的描寫不僅繼承了《長恨歌》的這一特點,而且還發揚光大。在佛道的感召下,相信靈魂不死,搭建起人間天堂,相信有來生,突破現實中只有一生一世的時空侷限,從而使愛情更加驚天動地。

    《長恨歌》透過幻想的藝術把“長恨”的悽慘、哀傷、缺憾最後化為“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請記住七月七日,長生殿,我們相會在人間。《紅樓夢》繼承了這一寫作特點,把個人的悲劇命運與社會、文化、朝廷、家族的衰敗、頹廢結合起來,從而使寶黛的愛情悲劇顯得更凝重、深刻,更富有穿透力和感染力。

  • 2 # 青芒果小影片

    長歌行

    兩漢 佚名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這是一首詠歎人生的歌。唱人生而從園中葵起調,這在寫法上被稱作“託物起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園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葉片上滾動著露珠,在朝陽下閃著亮光,像一位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年。詩人由園中葵的蓬勃生長推而廣之,寫到整個自然界,由於有春天的Sunny、雨露,萬物都在閃耀著生命的光輝,到處是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四句,字面上是對春天的禮讚,實際上是借物比人,是對人生最寶貴的東西──青春的讚歌。人生充滿青春活力的時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樣美好。這樣,在寫法上它同時又有比喻的意義,即所謂“興而比”。

      自然界的時序不停交換,轉眼春去秋來,園中葵及萬物經歷了春生、夏長,到了秋天,它們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輝的葉子變得焦黃枯萎,喪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發而長大,而老死,也要經歷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這是一個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則。詩人用“常恐秋節至”表達對“青春”稍縱即逝的珍惜,其中一個“恐”字,表現出人們對自然法則的無能為力,青春凋謝的不可避免。接著又從時序的更替聯想到宇宙的無盡時間和無垠空間,時光像東逝的江河,一去不復返。由時間尺度來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後不能復生。在這永恆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像葉上的朝露一見太陽就被曬乾了,就像青青葵葉一遇秋風就枯黃凋謝了。

      詩歌由對宇宙的探尋轉入對人生價值的思考,終於推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一發聾振聵的結論,結束全詩。這個推理的過程,字面上沒有寫出來,但讀者可循著詩人思維的軌跡,用自己的人生體驗來補足:自然界的萬物有一個春華秋實的過程;人生也有一個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過程。自然界的萬物只要有Sunny雨露,秋天自能結實,人卻不同;沒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萬物經秋變衰,但卻實現了生命的價值,因而不足傷悲;人則不然,因“少壯不努力”而老無所成,就等於空走世間一趟。調動讀者思考,無疑比代替讀者思考高明。正由於此,使這首詩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厭的人生說教,使最後的警句顯得渾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鐘長鳴一般,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長:一是說老大無成,人生等於虛度了;二是說老年時才醒悟將於事無補,徒嘆奈何,意在強調必須及時努力。

      此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後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Sunny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也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鬥,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所以,詩歌很神奇,不論是質樸的表達,還是天真的話語,抑或是簡單的結構,都能讓我們在今天感到享受,和千年前的古人生髮出同樣的感嘆。

  • 3 # 一葉孤帆行萬舟

    《長歌行》是漢樂府民歌,寫作手法包括:表達方式、修詞手法、表現手法等方面。表現方式:託物言志;修詞手法:比喻,春天的Sunny把溫暖佈滿大地,萬物都煥發出勃勃生機來比喻人的青春年華;由春而秋,植物完成一次生命過程來比喻人年老體弱。表現手法:託物起興,借物喻理。這是一首詠歎人生的歌,唱人生而從園中葵起調。這首詩用了一連串的比喻,說明要剩年輕好好珍惜寶貴的時光,莫等閒,白了少爺頭,空悲切。這是一首情景交融、內含哲理、感悟人生的漢樂府民歌。透過描寫季節的交替和生物的榮衰,感嘆光陰像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進而勸誡人們:要利用年輕力壯時的寶貴年華去努力進取、奮為拼搏,切莫因虛度光陰而落得老來後悔,尤其是最後兩句“少年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不僅點明瞭全詩的主題,而且對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很有勉勵作用。

    全詩如下: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年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4 # 手機使用者墨海聽濤

    《長歌行》這首詩屬漢樂府民歌,寫法上主要有:託物起興,借物言理。詩的開頭寫青青的園中葵菜,在春天雨露的滋潤和Sunny照耀下,蓬勃生長,由此而寫到春季萬物生機勃勃,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以此來比喻青年人趁年輕時要珍惜時光,努力學習。詩中還寫到季節由春到秋,萬物蕭疏,植物完成了一次生命蛻變過程,比喻人到中老年已精力不濟,多病體衰,想成就任何事都悔之晚矣。"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時間像江河的流水一樣,已一去不復返了。詩的最後兩句"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點明瞭全詩的主題,人的一生只有在青少年時奮發學習,學好本領,將來才能立足於社會,才能有所作所為,到老年時才不會悔恨終生。

    此詩是一首感嘆人生、讚美青春的詠歎調。借物言志,極富哲理,讀來令人振聾發聵!

    下面的圖片是我的一幅展品《長歌行》。

  • 5 # 葛諸亮

    《長歌行》這首詩寫法特點是運用“託物起興”寫作方法,該詩是漢代樂府古詩中的一首名作。

    “託物起興”寫作方法是文章中先不直接揭示題旨,而是從別的事物起筆,然後引出主要事物,藉以激發讀者的想象與思考,逐步領會全文主題。通常暗含比喻,起烘托感情、渲染氣氛的作用。

    此詩就是以“園中葵”作比喻,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樂府原指古代掌管音樂的官署。它的任務之一就是制定樂說, 採集詩歌,人們把這類詩歌稱為樂府或樂府詩。它透過敘事、抒情直接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具有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 

    原文: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詠歎人生從“園中葵起調”說起,在寫法上運用“託物起興”,即先言園中葵蓬勃生,然後到整個自然界,春天的Sunny、雨露,萬物都在閃耀著生命的光輝,到處是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四季迴圈,日夜流轉,春去秋來,園中葵及萬物昔日奕奕生輝的葉子到了秋季變得焦黃枯萎,喪失了活力,經歷一個新陳代謝的過和。自然界的萬物有一個春華秋實的過程。作者聯想到人生也有一個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過程。萬物經秋變衰,但卻實現了生命的價值,因而不足傷悲;人則不然,因“少壯不努力”而老無所成,徒嘆奈何,意在強調必須及時努力。

         該詩主旨體現在結尾兩句,透過學習這首詩,給我以如下啟示。首先,要教育引導人們要珍惜時間。時間是寶貴的,人一生的可利用時間是有限的,無論是學習、工作、生活或孝敬老人,還是做任何事情,都要珍惜時間,機會瞬息而過,當回過頭來看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時,才知道時間是如此之快。其次,要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努力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抓住一切機會,創造一切條件,幹自己想幹的事情,莫等到時間已過,機會已失,再後悔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再次,要勤奮付出,發揚堅忍不拔的精神。運用“天時、地利、人合”各種有利因素,發奮努力,敢於拼搏,發揚不怕吃苦精神,才能幹出一番事業,不虛度此生。

     

     

  • 6 # 祈禱191866189

    《長歌行》是一首中國古典詩歌,屬於漢樂府詩,是勸誡世人惜時奮進的名篇其全詩為:

    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譯文:園中的葵菜都鬱鬱蔥蔥,晶瑩的朝露Sunny下飛昇。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譯文: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譯文: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譯文: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譯文: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 7 # 醉飲一曲嘆往事

    這首詩有一個嚴肅而健康的主題,卻無冬烘的說教氣和空洞的概念化的毛病.它的思想內容是對不知珍惜青春韶光的人進行一次嚴厲的當頭捧喝,其發人深省的程度是驚心動魄的.

    但就全詩而論,讀起來卻給人以循循善誘、渾樸天成的感受,絲毫不覺得生硬牽強.這正由於原詩作者是以形象思維為比喻來打動人,而不是用抽象概念當教條來教訓人的緣故.

    全詩共十句,前八句完全讓形象和比喻來說話,只有最後點明主題所在的兩句,才是透過形象思維提高到邏輯思維自然而然得出的結論.這正是初期樂府民歌異於文人的以說教為主的作品之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蘇聯是如何擊落美軍的高空偵察機U—2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