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堃舍傳播

    在西周分封的諸侯國中,有一個譚國,為子爵,在今山東章丘縣西城子崖(一說故地在今山東歷城縣東),公元前684年為齊桓公所滅,即《春秋 · 莊公十年》所云“齊師滅譚”。譚國國君逃到莒國(今山東莒縣),子孫以國為氏,就是譚氏。

    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記有一個小故亊,說南朝齊時,有一個姓譚的人向尚書吏部郎謝跳乞求做官,謝跳說“齊侯滅譚,哪得有卿?”姓譚的人回答說:“譚侯奔莒,所以有僕。”謝眺以為是佳對。這個故事,有助於說明譚姓的起源。此外,漢代巴南(今川東、鄂西南部)少數民族中也有譚氏。

    對於上述潭姓來源,宋人鄭樵《通志 · 氏族略》將其列入“以國為氏”類:“譚氏,子八,莊十年齊來之,今齊州歷城有古譚城,子孫以國為氏。《急就章》中有云“漢有譚平,定巴南六姓,有譚氏,盤瓠之後也。”關於盤瓠的傳說有多種,大都與圖騰崇拜有關。巴南譚氏也可能是有譚國遺民逃到巴南,融入當地民族而形成。

    譚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山東省境內發展繁衍,後因戰亂,自然災害、官職調遷等原因,離開故土,向各地遷徙。漢代有河南尹譚閎,還有隱士譚賢,太原(今屬山西)人,守節不仕王莽,東漢初亦拒絕做官。南朝陳有始興(今屬廣東)人譚瑱,好學,有勇力,以功升為本郡太守。唐末,虔州南康(今屬江西)人譚全播,擁戴盧光稠起兵,連下虔、韶、潮三州,後附五代後梁,任虔、韶二州節度開通使。五代時有道教學者譚峭,泉州(今屬福建)人,居嵩山、南後,從亊辟穀養氣煉丹之術,他對當時統治者有所不滿,指出人民的勞動成果都被王、卿士、兵吏、商賈等侵奪,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種“無親、無疏、無愛、無惡”的“太和”社會。

    從宋代開始,譚姓人物被載人史冊者增多,分佈地更廣,主要聚居於江南的一些地方。例如:宋代的譚申為長沙(今屬湖南)人,譚宏為成都(今屬四川)人,譚知柔為金壇(今屬江蘇)人。元代的譚處端為寧海(今屬浙江)人,譚資榮為懷來(今屬湖北)人。明代的譚德化為黃陂(今厲湖北)人,譚守真為鎮遠衛(今貴州鎮遠縣)人,譚性教為萊蕪(今屬山東)人,譚性為滁州(今屬安徽)人。清代的太平天國將領譚紹光為廣西桂平人。大約從清代開始,閩、粵譚氏部分人遷徙至東南亞,僑民於新加坡等國家。

  • 2 # 哧瓜群眾

    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自稱盤古的後代,望出弘農,是為雲南、貴州譚氏。

  • 3 # 韋觀World

    周初大封諸侯時,譚國為姒姓諸侯國,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市西)。到了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併了譚國。譚國國君譚子逃亡到莒國(今山東莒縣)。而留在故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是為山東

  • 4 # 紅遍天國學

    譚姓來源於一個國名。相傳堯時中原洪水氾濫,堯派鯀治水,鯀採用堵的方法,結果失敗了。遞舜即位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據說鯀的妻子夢食薏苡,醒來後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後,舜賜姒姓於禹。周初大封諸侯時,姒姓的一支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市西),爵位為子。譚國國勢一直不盛,不久就淪為齊國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併了譚國。譚國國君之子攜幾名手下(逃亡到最後只剩下他一人)逃亡到莒國(今山東莒縣)。而留在故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是為山東譚氏。

  • 5 # a青春i

    出自姒姓,夏禹的娰姓後裔。周朝大封諸候時建立譚國,後來春秋時期齊桓公吞併譚國,譚國國君之子逃列莒國,而留在原譚國沒有走的子孫以國為姓,稱譚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不是一個女生不喜歡你,她就不會喜歡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