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溪邊 【作者】吳融 【朝代】唐 溪邊花滿枝,百鳥帶香飛。 下有一白鷺,日斜翹石磯。
18
回覆列表
  • 1 # 慧色郎君

    《溪邊》這首詩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卻勾勒出了一副生動的描繪兒童溪邊垂釣圖。

    圖中描繪的有山、有水、有人、有物、有靜、有動、有情、有景、有歡聲、有笑語、有童年、有樂趣。

    “垂柳把溪水當作梳妝的鏡子”中一面鏡子足以看得出溪水的清淨、緩平,而溪水又像一個安靜的美男子。

    垂柳則是一個愛美的姑娘,對著鏡子進行著精美的梳妝打扮。

    又好似要把自己的美麗展示給溪水這樣的美男子,交相呼應,句中豐富的想象把溪水與垂柳的關係描寫得淋漓盡致!

    “山溪像綠玉帶一樣平靜”則更加有趣,垂柳正在梳妝打扮,清脆的垂柳、如鏡的溪水,垂柳的碧綠倒映在溪水中,讓整條小溪綠如玉帶一般。

    因為垂柳這樣的美麗女子在梳妝打扮,所以溪水仍然是安靜地做著美男子,正如“君子世無雙,陌上人如玉”般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人影給溪水染綠了”原來這個人影是一個釣魚的人倒映在了溪水中,只因為“釣竿上立著一隻紅蜻蜓”.

    看似沒人其實有人,一個釣魚竿交代了岸邊的垂釣者,溪水如綠玉帶一般,人影被染綠也就不足為奇。

    正是這種兒童的思維才讓詩歌充滿了童趣,豐富的想象力和兒童語言的表達更能讓孩子們閱讀起來深有同感。

    最有趣的要數釣竿上的那隻紅蜻蜓了,愛美的垂柳、溫潤的溪水、青翠的山、快樂的人兒,讓這支蜻蜓也流連忘返,被這樣的情景深深地吸引。

    於是這隻蜻蜓也想做一枚安靜的美蜻蜓,靜靜地欣賞著周圍的美景,一個“紅”字映襯著“綠”玉帶,真的是恰到好處的點綴。

    一“紅”一“綠”和諧唯美、色彩相映,讓唯美的畫面更充滿了美感,彷彿一幅色彩分明的水墨畫,讓人們感到安靜、舒緩!

    “忽然撲騰一聲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著魚兒和笑聲”打破了這份靜謐,“忽然”讓人想到了孩子們釣魚的專注,也能讓人想到魚兒上鉤時孩子們的手忙腳亂。

    再看“撲騰一聲”一條大大的魚兒跟隨著魚竿的節奏跳出水面,但是作者並沒有這樣說,而是“人影碎了”,能讓我們想象到魚兒蹦出水面時那一圈圈泛起的漣漪,把人的影兒一圈圈飄向遠方。

    只見“草地上蹦跳著魚兒和笑聲”,魚兒才是孩子們關注的物件,畫面真實又貼近生活。

    魚兒在草地上打挺,活蹦亂跳著,旁邊的孩子們則是拍著手蹦著跳著,個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只因為一條魚兒給孩子們帶來了太多的歡樂!

    空氣中都瀰漫這孩子們爽朗的笑聲,彷彿跳動著的音符,久久在溪水邊、垂柳下回蕩!

    詩歌中有動有靜,動靜結合,動感十足,更有趣的是能引起孩子們更多想象的畫面,意境美、畫面美、情感美就很自然地流露出來!

    這便是兒童詩的魅力所在了,看似很簡單地描寫著一幅畫面,實際內含著豐富的意境,兒童詩歌更是通往兒童世界的大門,敢於想象是閱讀兒童詩歌的鑰匙!

    該如何鑑賞?

    兒童詩是指以兒童為主體接受物件,適合於兒童鑑賞、吟誦、閱讀的詩歌。

    它符合兒童的心理和審美特點,詩歌的內容、語言、想象、構思等都必須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也必須是兒童所喜聞樂見的,最主要的是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力。

  • 2 # 溫春派

    《溪邊》唐-吳融

    溪邊花滿枝,百鳥帶香飛。

    下有一白鷺,日斜翹石磯。

    譯文:

    河邊的小樹上開滿了鮮花,

    百鳥展翅飛翔,灑下一片雨香。

    只有一隻白色的鷺鷥,

    還站在石頭上眺望著夕陽。

    賞析:

      全詩寥寥茅臺幾筆,卻將傍晚時分小河邊上的景色描寫的栩栩如生。

    吳融,唐代詩人。字子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吳融生於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於唐昭宗天覆三年(903),享年五十四歲。他生當晚唐後期,一個較前期更為混亂、矛盾、黑暗的時代,他死後三年,曾經盛極一時的大唐帝國也就走入歷史了,因此,吳融可以說是整個大唐帝國走向滅亡的見證者之一。

  • 3 # 白這個顏色

    唐朝詩人吳融,23歲去京科考途經白居易家,與白居易的姐姐白露一見鍾情,在白府滯留的17天裡,二人愛到深處,紅塵滾滾,一江春水向東流。

    吳融【溪邊】一詩的創作靈感來自於他本人的這斷戀情。面對即將離去的吳融,白露人約黃昏,他們來到白府的溪邊,迷離的夕霧裡,開滿枝頭的牡丹花下,白露羞脫紅裙驚鳥飛,花下青石之上,18歲的白露與牡丹一起開到香盡蕊殘。第二天中午,吳融臨別為白露留下【溪邊】一詩,【溪邊花滿枝,百鳥帶香飛。下有一白鷺,日斜翹石磯】。

    白露讀著吳融的詩,二人心照不宣,吳融以樸實無華的語言,把兩個人溪邊花下的相聚刻畫的淋漓盡致,與其說是一首詩,不如說是一幅春宮,短短數語,人在詩中,詩在畫裡。白露三步為詩,復贈吳融,【溪水蕩花影,一鳥痴入叢。低笑真無用,日斜聞慕鍾】。

    吳融進士及第,卻未能如約迎娶白露,白露苦盼吳融,傷心欲絕,痴情的白露愛屋及烏,生下吳融的孩子,一生未嫁。包括宋朝的梁山軍師吳用,引清兵入關的吳三桂,都是白露一脈相傳,所以梁山軍師稱白居易是他舅爺,也是有據可依的。吳融仕途坎坷,48歲出家為僧,故地重遊,曾在當年溪邊的青石上留詩【關關雎鳩啊,心中那個她,唸經空有精,廢了荷爾蒙】

  • 4 # 野狐習禪

    野狐試答

    題主好,讀詩、解詩可以就詩說詩;但如能知人論世,則會對詩理解更深刻。

    吳融生活在晚唐,比李商隱、杜牧要晚幾十年,其時唐帝國已經奄奄一息。吳融四十歲才考中進士,五十三歲卒於翰林承旨任上。十幾年的仕宦生涯,幾度被重用,很快又被幾度流放貶官,宦海沉浮,社會動盪,政治黑暗,這讓敏感細膩的詩人內心充滿了痛苦和矛盾。

    吳融是純正的儒家思想,他強烈主張詩歌應該有教化作用,推崇元白諷諫的樂府詩,在給朋友貫休上人的詩集序言中他明確說:“君子萌一心,發一言,亦當有益於事,矧極思屬詞,得不動關於教化?”而樂府類詩歌語言俚俗淺白,吳融有不少詩就是如此。

    吳融的《溪邊》語言俚俗淺白,又有著晚唐追求唯美的時代風氣,詩歌空靈含蓄,樂府諷諫味道雖很弱,但還是可以看出其對時局的譏諷和對帝國的隱憂。

    溪邊花滿枝,百鳥帶香飛。下有一白鷺,日斜翹石磯。

    這應該是一首感興之作,即景抒情,所寫之景當是暮春時節,溪邊漫步所見。首句用賦法,直言其所見,語出平淡,低起高走。第二句承上高走,很有動勢,和首句一動一靜,寫出了暮春溪邊的熱鬧,這種熱鬧很容易被誤作為生機。

    “下有一白鷺,日斜翹石磯”這兩句和前兩句顯然形成了對比,有自況的味道,一隻白鷺孤獨寂寞地立於水邊的石磯上,翹首望著西沉的太陽。晚唐潘鎮割據,政治黑暗,追名逐利之輩各展手段,“百鳥帶香飛”形象的描述了這一時期的社會政治面貌。詩人自己有心無力,又不願同流合汙,只能獨處孤居。這種仕與隱的矛盾一直糾纏著吳融,也呈現在他幾乎所有的詩中,野狐以其另外一首詩作為佐證,來結束問題吧。

    《途中見杏花》一枝紅杏出牆頭,牆外行人正獨愁。長得看來猶有恨,可堪逢處更難留!
  • 5 # 最美的詩詞

    溪邊 唐代 · 吳融

    溪邊花滿枝,百鳥帶香飛。

    下有一白鷺,日斜翹石磯。

    【寫作背景】

    詩人處於晚唐時期,經過安史之亂的大唐如同西下斜陽,光芒漸弱,作為儒家學子,本一心期待能夠齊家治國平天下,現實卻殘忍,個人沒法力挽狂瀾,只能任憑落日西下。他幾乎見證了大唐的慢慢衰落。”

    【大意】

    春暖花開的春天裡,詩人站在淙淙的小溪邊,看到樹樹繁花,百鳥飛在花香裡,卻瞥見一隻白鷺獨自立在石頭上看夕陽西下。

    【寫作手法】

    詩人走到溪邊,觸景生情,寓情於景,百花生香,百鳥飛香,獨鷺看夕陽西下。彷彿那隻白鷺就是詩人的化身。如同“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白鷺看夕陽,詩人在看白鷺。意境類似於“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百鳥戲花,絲毫未覺。

    詩人看到了白鷺獨立,彷彿與自己相遇,寫出了內心的無奈和心酸。

  • 6 # 還文樓主

    溪邊

    溪邊花滿枝,百鳥帶香飛。

    下有一白鷺,日斜翹石磯。

    《溪邊》的作者是晚唐著名詩人吳融。主要講述傍晚時,小溪邊的樹上開滿鮮花,許多鳥兒帶著花香飛翔,剩下一隻白鷺,夕陽下,站在石頭上,翹首而立的自然景象。

    古詩背景,不詳,詩人身處晚唐政治混亂,黑暗的動盪時期。國家風雨飄搖,朝政腐敗,各鎮節度使擁兵自重。此詩是詩人傍晚時分,出外散步,看見溪邊的美麗景象有感而作。

    溪邊花滿枝。河邊的小樹上開滿了鮮花,這裡直接採用遠景靜態描寫詩人遠遠看到,河邊的樹上,開滿鮮花。‘滿’字說明鮮花很多,用得巧秒。

    百鳥帶香飛。許多鳥兒帶著花香展翅飛翔。詩人看見眼前鮮花美景,心喜走近觀賞鳥語花香,驚得許多鳥兒,帶著花香,展翅飛翔。從視覺,嗅覺,聽覺來描寫這春意盎然,鳥語花香,百鳥飛翔的美景。“帶香飛”是形容鮮花香氣濃郁,香氣撲鼻。連鳥兒棲息花枝久了,帶著花香。

    下有一白鷺。剩下一隻白色的鷺鷥。詩人走近花樹,驚得許多鳥兒展翅飛翔。剩下一隻白色的鷺鷥,還沒飛走。為下文作鋪墊。白鷺與眾不同的個性突現出孤高的品性。暗指詩人孤傲,獨特的品性,不隨波逐流,同流合汙。晚唐朝政腐敗,官員侈靡享樂,詩人不同流合汙,堅守自身良好品性,為國效力。

    日斜翹石磯。夕陽下,站在石頭上,翹首而立。指剩下的這隻白色鷺鷥,沐浴夕陽,站在石上,翹首而立。暗指詩人孤高,閒逸淡泊的心境。

    這首詩採用動靜結合,感官描寫的手法,繪製出一幅夕陽下,河邊鮮花盛開,花香撲鼻,鳥兒飛翔,白鷺翹首的美麗景象。表達了詩人孤高的品性,閒逸淡泊的心境。熱愛生活,喜歡自然的思想感情

  • 7 # 麥穗日記

    自古以來,詩人都喜歡借景抒情,他們寄情於自然,在自然中尋求一片寧靜,藉此來安撫自己遭亂的生活、不順的仕途,如遭遇仕途不順的陶淵明迴歸田園,王維寄情於自然,范成大不滿政治借景抒情等。而對於儒釋道精神貫穿文化發展的中國,儒釋道精神一直影響著中國詩人的成長,他們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佛道玄學,在生不逢時的社會中,選擇消極避世,與自然為樂。

    而唐代詩人吳融也不例外,生於晚唐戰亂紛爭時代的吳融,經受過仕途的不順,官場的黑暗,國家的飄搖,在辭官歸隱後,寫出了一首又一首的詠物詩,這些詩要麼表達自己壯志未酬的心志,要麼表露自己恬淡安逸的心境,而《溪邊》就是表露作者心境的詩作代表。

    《溪邊》一詩全文溪邊花滿枝,百鳥帶香飛。 下有一白鷺,日斜翹石磯。詩文解讀:動靜結合的景物下,蘊含著自然的禪意

    全詩運用通感、詠物、擬人、動靜結合等手法,寥寥幾句便勾勒了一幅傍晚時分的山水花鳥圖,閱讀起來,極富有靈動感,細思起來,卻又有些許禪意,表達了詩人追求閒適恬靜、安逸坦然的生活狀態,以及消極避世的社會現狀。

    首句:溪邊花滿枝

    詩人一開始就交代了自己所處的地點,他駐足在一條小溪邊,溪邊的“花滿枝”便是最優美的自然環境,溪邊不同於家中的花園經過人工雕琢,而是自然地鬼斧神工,讓花草聚集在小溪邊,添了春夏之日的盎然生機,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自然恬靜。

    次句:百鳥帶香飛

    第二句是對首句的對比,首句表達恬靜的自然,卻在第二句說鳥飛的動景,一靜一動,彷彿打破了詩人欣賞花的安靜,但這起飛的鳥兒是被擬人化了,說它帶著花香飛走了,而“鳥兒聞花香”本身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動作,實則是作者將嗅覺“通感”給鳥兒,聞到了香氣,恨不得帶走它,略顯自然的可愛;而一個“百”字,交代了鳥的數量之多,更是加強了自然環境的對比,凸顯大自然的活動盡顯飄逸空靈之美。

    三句:下有一白鷺

    第三句是詩人在鳥飛之後,驚覺到的,可以看得出來,詩人本想好好欣賞這溪邊的小花為何開的如此燦爛,卻未曾想到被鳥驚到,鳥飛之後,驀然看到一隻白鷺,白鷺僅有一隻,詩人孤身一人,遙遙相對,仿若自己成為那一隻白鷺,駐足欣賞溪邊美景。

    尾句:日斜翹石磯

    這句詩的意思是,白鷺站在石頭上眺望夕陽,“日斜”交待了時間,正值夕陽西下,一個“翹”字顯得這隻白鷺的調皮可愛,站在石頭上看夕陽,靜態中亦有動態的白鷺相輔,透露著深深的禪意。

    閱覽整首詩,有一小溪,溪邊有花;有一群鳥,鳥中帶香;有一白鷺,鷺賞夕陽。句句均有動靜結合之意,體現了禪學最極致的美,禪是動中的極靜,也是靜中的極動,寂而常照,照而長寂,動靜不二 ,直探生命的本源。

    詩意背後:社會混亂下的無奈隱逸

    自懿宗起,唐朝的政治局面和社會環境不斷惡化,農民起義、宦官專權、藩鎮割據都不斷地動搖唐王朝的統治,社會疲憊,文人更是無法解脫,在這種環境下,晚唐的文人多選擇隱逸,而這種隱逸是無奈的選擇,更是走投無路的舉措。如李商隱、杜牧等,多是以“物哀”的寫法描寫景物,實則蘊含著深刻的悲痛,而吳融正是這個時代晚唐詩人心境個案的表證。

    吳融入仕頗為坎坷,參加了二十年的科舉考試,都沒有考取功名,人至中年,才考取御史一職,初為官期間,吳融一路高升,身居高位時他對現實漠不關心,可被貶黜時,也寫過詠史詩來表達自己遭貶的憂憤,所以,在古代“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下,吳融一直把做官當做最高尚的時期,以至於他曾因為遭貶寫下非常怨憤,如《渡漢江初嘗編魚有作》中寫道:

    “嘯父知機先憶魚,季鷹無事已思護。自慚初識查頭味,正是悽悽哭阮途。”

    此詩中,作者對為官的執念非常深,才會以“悽悽哭”去形容自己的心情。

    對於晚唐詩人來說,科舉之路不順暢,便回去尋求一個高潔的內心世界,這是晚唐詩人無可救藥衰世的一種不自甘命運又無可奈何的表現。吳融也算是這樣群體中的一個,他用內心的平靜去對抗腐敗的政治,擺脫世事困擾。

    中晚唐時期,中國禪宗佛學已經形成,詩人吳融也常與僧人交往,祈求透過隱逸來拯救自己的失望。在詩人吳融心裡,他所謂的歸隱和陶淵明筆下的“心遠地自偏”有相似之處,吳融也覺得,歸隱不一定要“遊五湖”“戲滄江”,故他在詩作《山居即事四首·其四》中說道:

    無鄰無裡不成村,水曲雲封重掩門。何用深求避秦客,吾家便是武陵源。

    作者認為,只要心無雜念,內心恬淡,即使身居鬧市,也可以體會到歸隱的樂趣。所以,詩人看到溪邊的美景,便真切地體驗到自然的寂靜,這與他希翼透過美景,安撫自己的心境有關,他控制住自己要欣賞好這自然,透過一靜一動的對比,意在說明,外界的混亂,內心的寧靜,二者選其一,作者寧願看著溪邊的靜物,若有“群鳥飛起”“白鷺駐足”,它們只不過是靜物的裝飾而已,總會離開的。

    詩人時刻想要塑造一個恬淡廖靜的內心,但實質上卻是對自己無奈歸隱的反抗罷了。

    詩人背後:孤獨淒涼,宛若一隻白鷺

    據柏俊才《吳融年譜》考證,吳融在16歲的時候就開始科舉考試,一直到44歲,輾轉29年才考取進士。仔細想一想,范進自20歲考官,54歲中官,歷經34年,一朝中舉,其人已瘋。那吳融呢?44歲的年齡已經沒有了李白那樣“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命不凡,也沒有蘇軾那樣“老夫聊發少年狂”的激情,有的只是時光消失的黯然,步入中年的苦惱。只不過,還未等他好好苦惱,就又被貶謫到其他地方,從頭起步,入仕途中的這麼多年,他從未感受過自然的生命價值,所以他開始追求自然的樂趣,以詩為伴,在詩中流露出對自由閒適的嚮往。

    《溪邊》這首詩中,作者觀察甚微,小到溪邊的花兒,大到西邊的夕陽,從小事物到大宇宙,是一幅畫面感極強的對比,但卻在夕陽下透露出淡淡的憂傷。正如陸機在《文賦》中說:

    “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

    詩人在仕途失敗後,開始對時光進行追憶,深深地體會自然的變化,顯示了對生命的重視,對個人生活的留戀享受。學者王萍評價道:

    以吳融為代表的晚唐後期詩人 ,孤芳自賞,宛如蕭瑟秋風中的江上芙蕖 ,不自甘命運卻又無可奈何,只好在孤獨和寂寞中獨自品嚐生命的滋味 ,即使是春暮和秋寒, 他們也要盡情展現夜來香一般的幽怨和燦爛 。

    以吳融為代表的晚唐詩人,孤芳自賞美景,可見他內心的悽苦無人訴說,只能藉助景物抒發,才會有《溪邊》中,群鳥攜花香飛走,留的“白鷺”一人臥在石頭上看夕陽西下,詩人的孤獨意識油然而生。

    結語

    一切景語皆情語,晚唐詩人吳融在《溪邊》中對景色“一動一靜”的描寫,將自然的禪意表達到極致,讓人感受到“物我合一”“物我同化”的境界,他對自然的觀察由小事物入手,卻展示了自己孤獨寂寥的內心,他也曾想過建功立業,卻不曾想到考官近三十餘載,時光早已疲憊了心靈,他也怕失去官爵,才會在被貶後的日夜哭訴自己當年的不是。歸隱是他無奈的選擇,歸隱也是擺脫世間傷心事的唯一捷徑,就像陶淵明筆下的“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一樣,吳融也覺得,只有心走出了紛亂,身在哪裡,都是隱逸。

    參考文獻:王萍:靜中相對更情多———簡論晚唐詩人吳融詩歌創作中的人文情懷

  • 8 # 讀史觀察局

    這一首五言絕句,寫詩人黃昏漫步溪邊所見。

    賞析

    溪邊花滿枝,百鳥帶香飛。作者開首便說: “溪邊花滿枝。” 以白描手法寫出最先映入他眼簾的景象。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是:“花滿枝”的景象,但是沒有點明這溪邊的花到底是啥,給人以朦朧感。不知是因為詩人的冒昧來訪還是別的,樹枝上的小鳥都從枝頭飛了起來。總之,當詩人懷著因“花滿枝”產生的快意走近溪邊的時候,一大群鳥兒受驚似地扇動著翅膀飛起來了,喧啾啼囀頓時在空中響成一片,空氣中即刻瀰漫著沁人心脾的花的芳香。

    這兩句詩是在寫景,第一句用白描的手法寫花的多,第二句用誇張的手法寫鳥得多。由於鳥是棲息在枝頭所以花的香味,透過富有季節特徵的“花”和“鳥”寫出了春意的盎然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機,以及這一切給予詩人的視覺、聽覺、嗅覺幾方面的審美快感。

    下有一白鷺,日斜翹石磯。面對於前兩句,後兩句卻顯得特別安靜。白鳥對一鷺,當白鳥飛起的時候,枝頭有一白鷺翹首而立神態悠閒,恰似在思考著什麼。白鷺的表現和白鳥的表現截然相反,翹首在枝頭,很有畫面感。夕陽的餘暉落在白鷺的羽毛上,有著濃郁的詩情畫意。

    這兩句與前面的兩句詩的意境完全不同,前面兩句是喧鬧的,寫的是環境的喧鬧,後面寫的是詩人閒逸淡泊的心境和獨特的審美情趣。

    這四句詩,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寄情於景是詩人慣用的手法。賞析一句詩第一要看句子本身的語境。第二分析句子中的使用手法,手法的運用往往蘊含著感情的變化。第三,發揮想象聯想詩人的心裡,最能表達的合理的情感。

  • 9 # 煙雨立凡

    《溪邊》作者為晚唐詩人吳融。

    全詩為:

    溪邊花滿枝,百鳥帶香飛。下有一白鷺,日斜翹石磯。

    詞義:

    小溪兩岸,開滿了鮮花;

    一群鳥兒飛過,帶起花香陣陣。

    下游有一隻白鷺,

    站在一石頭上,眺望夕陽。

    這是一首描寫春天盎然景色的五言小詩。透過花香,鳥飛的動,鋪陳詩人眼中的春色。

    此詩雖只20字,卻以小溪場景,生動的描繪出春天的生機勃勃,極具畫面感。

    詩中的花、鳥,動靜相宜,沿著從近到遠,即小溪、花、百鳥,到遠處的白鷺,一直延伸到天邊的夕陽,層次分明,淺顯達意。

    不過,若只將此詩當作閒情雅緻,品讀詩的主題,以及作者的本意,那就錯了。

    從作者身世,以及創作背景分析,此詩的曲晦之意,亦是若隱若顯。

    吳融的詩文風格,呈多元化。他的作品,可謂諷刺與輕浮並舉,傷春悲秋之作甚多。

    他生活在晚唐沒落時代,可以說他是大唐走向滅亡的見證者之一。彼時,正值軍閥割據,兵荒馬亂,而且看不到一絲安定的希望。

    這時的詩人們,如他的好友皮日休、陸龜蒙等人,一方面揭露社會黑暗,一方面卻又今朝有酒今朝醉,所以,晚唐詩,不如中唐和盛唐那麼燦然、浪漫、豪放。

    這時期的吳融也是極其矛盾,陷入仕途與歸隱的糾結中,不可解脫。由於他的性格懦弱,左右為難,終不得選擇,最後死在任上。

    此詩的隱晦處,一是“百鳥帶香飛”,應是諷刺時局混亂,先是朝庭有牛李黨爭,接著是王仙芝之亂、黃巢之亂、李克用、朱全忠等攻城掠地,這幫軍閥甚至把唐昭宗都給劫持了。

    “百鳥”就指的是這些犯上作亂的軍閥。

    “白鷺”就是自喻。一是譽已是出淤泥而不染,二是冷觀城頭變幻大王旗。

    “日斜翹石磯”,應理解為,白鷺單腳獨立,站在石頭上,看著夕陽。作者想表達的是,自己冷眼旁觀,看著亂哄哄走向沒路的王朝。

    吳融死後第三年,唐朝正式宣告滅亡。

  • 10 # 國魄

    溪邊(唐·吳融) 

    溪邊花滿枝,百鳥帶香飛。

    下有一白鷺,日斜翹石磯。

    吳融,唐代詩人。字子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吳融生於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於唐昭宗天覆三年(903),享年五十四歲。他生當晚唐後期,一個較前期更為混亂、矛盾、黑暗的時代,他死後三年,曾經盛極一時的大唐帝國也就走入歷史了,因此,吳融可以說是整個大唐帝國走向滅亡的見證者之一。

    吳融的詩以寫景詠物的為多,風格細膩靡麗。有《唐英集》三卷。《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這首小詩語言質樸流暢,不事雕琢,但營造出一種生機盎然而又自然純真的意境。

    傍晚時分,詩人漫步郊野,遠遠看見小溪流水潺潺,夾岸花樹爭豔。正因為距離比較遠,分不清是桃花、李花,或杏花、梨花,映入眼簾的是一派花枝繁茂的景象,所以詩人用“花滿枝”三字勾勒出一幅鮮花盛開的畫面。

    在這個鮮花的世界中,“百鳥帶香飛”,更使小溪邊充滿了勃勃生機。第二句中的“帶香飛”照應“花滿枝”,使人目睹美景,鼻嗅清香,感受異常強烈。“帶香”二字還暗示讀者,百鳥本來喇鳴於花叢之間,故而渾身浸染了花香;不速之客的到來,使它們拍翅驚飛,扇動空氣中瀰漫的香氣,自身也“帶”走了香氣。詩人用一“飛”字寫百鳥,兼帶形容花香的擴散,彷彿花朵也長了翅膀。詩的前兩句中既有濃豔的色彩、濃郁的氣息,又有“滿”、“飛”的動態,寫出了大自然的生機、活力。

    詩的後兩句,詩人用輕淡的筆墨揭示出大自然的清幽、靜謐,將詩歌的境界加以深化。他沒有寫溪水平靜的流動,也沒有寫游魚悠然地成水,而是寫:“下有一白鷺,日斜翹石磯。”詩人選材頗有心計。白鷺這種水鳥,性喜依水而立。寫白鷺,正是緊扣詩題“溪邊”。而且白鷺依水,是為了捕食小魚。

    試想一下:一隻遍身潔白的鷺鳥亭亭翹立在水邊石磯上,凝然不動,昂首遠眺,一抹夕陽使它身上發出柔淡的光。這是情韻多麼幽雅的景象啊!詩中用“翹”來形容白鷺,令人想見其高遠、清超的神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游泳時泳帽的作用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