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4年男生
6
回覆列表
  • 1 # 李同歸

    很驚訝會有這樣的問題!94年的男生,按說現在也該大學畢業了吧?如果說是叛逆期的孩子的想法,應該也過了那個“逢父母必反”的時期了。

    突然想起來這幾年網路上爆紅的“父母皆禍害”小組。也許這位題主可能就是該小組的成員之一,或者至少是有同感者吧。

    父母皆禍害?

    根據網上百科的介紹:"父母皆禍害",這是一個擁有近9萬多成員網路討論小組的驚悚名字,"禍害",80後子女形容50後父母。50後父母用自己的時代特徵留下來的印記用來教育子女,也用自己的生活思維來規定子女的前途路線,從而造成了80後子女的叛逆,80後子女生活的時代已經完全改變,需要有自己的主流思想,這些人偶然相逢於"父母皆禍害"小組,是年輕一代爭取話語權的一種方式。

    雖然這個小組的名字聽起來相當大逆不道,但他們在建立宣言裡強調:“反對不是目的,而是一種積極手段,為的是個人向社會化進一步發展,達到自身素質的完善。我們不是不盡孝道,我們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禦腐朽、無知、無理取鬧父母的束縛和戕害。這一點需要技巧,我們共同探討。”

    當然,題主是90後,估計父母應該是60後吧。提出這個問題,一定也是有類似的想法,或者更極端的一些想法了。

    為什麼會覺得“父母皆禍害”?

    大家最容易想到的一個詞,肯定也是最被大家接受的一個原因:代溝!

    所謂代溝(generation gap),最早是來自於20世紀60年代末美華人類學家M.米德在所著《代溝》中提出概念。從廣義上講,是指年輕一代與老一代在思想方法、價值觀念、生活態度、興趣愛好方面存在的心理距離或心理隔閡。狹義上講,特指父母子女之間的心理差距或心理隔閡。當然,代溝主要存在於一般成人與年輕人兩代人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差異並不是不可避免的。

    不可否認,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父母和孩子,除了所經歷的年代不同之外,生活圈子不同,接觸的事物、人物各異,面對的環境和挑戰也各不相同,適應環境的方式也千差萬別,因此,兩代人之間在價值觀念、生活習慣、思想方法和行為處事等方面也有差別。如果這種差別不加以改善而讓它擴大,兩代人之間便會形成一堵無形的牆,誤會便容易產生。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世代隔閡,套用一句現代語言,即所謂“代溝”。

    可以想象,這位題主的父母生活在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他們的童年時代,一定是一個物質匱乏的時代。他們小學時可能還在背誦“階級鬥爭還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的階段,中學時接受的是要“勤勞致富”的教育,大學時接受到的是各種各樣的“資產階級思潮”,是“資產階級自由化”氾濫時期。但他們進入社會後,才發現現實遠不是如此,勤勞不一定能致富,投機才有可能暴富…..於是,父母自認為已經積累了相當的社會經驗,應該把這些感悟,儘早地灌輸給孩子。

    然而,孩子所處的世界,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甫一出生,他們就能享受到豐富的物質生活,作為獨生子女,他們會覺得父母給予的任何東西都是理所當然的。孩子的世界裡,可能更多的是動漫、遊戲、各種消費….,當然,還有不得不進行的學習、學習和學習!

    “父母皆禍害”vs. “巨嬰”

    導致題主產生這樣令人驚訝問題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題主與父母看問題的視角不同!你覺得父母是“禍害”,父母可能覺得你還是個“巨嬰”!

    作為94年生的題主,真不知道你目前的生活狀態如何。如果還是處在“啃老”階段,應該完全沒有資格“看到父母就頭疼”;如果已經獨立,你更應該做的是孝敬父母!

    “看到父母就頭疼,好想自己是個孤兒!”,潛臺詞可能就是父母“管得太多了,束縛了我”。這個應該可以理解。父母管教孩子,本是理所應當的,“養不教,父之過”。當然,理想的父母是人生的指導者,可惜你覺得你的父母不是!(當然你也別難過,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的父母也不是)。你可能會覺得父母干涉你太多,用他們自己的時代特徵留下來的印記來教育你,也用他們自己的生活思維來規定你的前途和路線,比如“認識什麼樣的朋友,讀什麼專業,去哪裡工作,找個什麼樣的人結婚……父母都用自己的一套標準來套用在我的身上,希望我能達到他們理想的生活狀態。”因此,你認為他們是你的束縛者,壓迫者,甚至是折磨者。

    但是,父母覺得只是做了他們應該做的事情,也認為這是他們的職責所在!而你在他們的眼中,借用一句著名心理學家和暢銷書作家武志紅學弟的術語,你可能還是個“巨嬰”,是個沒長大的孩子。儘管已經20多歲了,但心理狀態可能還停留在孩童時代,比如:典型的自我中心等。具體的不展開論述。感興趣的話,可以看看很多這方面的心理學專業書籍。順便多說幾句,我很欣賞武志紅,也拜讀過他的《巨嬰國》這本書,儘管我並不完全他在這本書中的某些觀點,從依戀理論角度來講,甚至可以說他的觀點是錯誤的,但我仍然希望專業心理諮詢師能夠仔細研讀下這本書。

    怎麼辦?面對現實,跟父母有代溝並不可怕,說出來,多跟父母溝通,這是第一步。

    改變不了父母的觀念,可以嘗試改變你對他們的看法,改變與他們交往的行為模式。學會接納自己,也學會接納他人!

  • 2 # 淡顏芳華

    到了離開父母到遠方打拼的年齡了,走出去!實現自己的生活夢想,離開了他們你會覺得父母最好,你才知道感恩,天天在他們的關懷下,你會認為是控制。

  • 3 # 水龍草

    你需要再經歷幾年,才會明白父母多親近。我剛畢業一個人出去外地工作,剛開始並沒有多少離愁,只覺得終於自己要去闖一闖了,很興奮。慢慢的在外面混了幾年後,每次回家看著父母變白的頭髮,對我殷切的眼神,就越來越感覺到親情的可貴了。從前一出去好幾個月不知道給家裡打個電話,後來慢慢地一個星期打一個電話,想知道父母在家過得好不好。你只有多經歷了,才會明白,世界上對你最好的只有這兩個人,而他們和你相聚的時間越來越短了。。。

  • 4 # 簡愛淼
    1。當遇到分岐時,儘量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激化矛盾,試著換位思考。由於時代不斷在變遷,若干年後,當我們為人母的時候,那個時代的孩子思想和所為,不是所有開明 前衛的家長 完全能跟上和接受的~

    2。有些時候我們的父母處理事情的方式 的確不太正確,

    但我們一定要理解 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

    世上,只有父母對兒女的關心幫助是不求任何回報的!

    3。當孩子與家長髮生爭吵時,父母的話語傷到孩子的同時也是父母傷心的時候,就像我們頂撞父母,我們也會流下傷心的眼淚一樣,愛是相互的~

    4。你今天提出問題,尋求相處的方法,足以證明你也是個孝順懂事的女孩~你不想傷心,更不希望父母傷心,那麼如何平衡呢?你要做一點小小的犧牲嘍,你這一點小小的犧牲其實是對父母最大的愛~

    那就是:儘量多做 父母喜歡 讓你做的事!

    5。人生的路很漫長卻又很短暫,某天當你回頭看時,那都是成長的痕跡,當我們步入中年的時候,父母也就進入老年了,做為今天的我們,在人生的任何階段都不要給自己留下遺憾!

    希望你從此快樂起來~~~

  • 5 # 我咋啦

    父母肯定是很愛你的,如果你對他們有什麼問題可以溝通,如果不能控制自己試著和父母不在一個城市工作,但一定要有良好的溝通

  • 6 # 狂風港灣2018

    你真的是

    身在福中不知福,父母始終都是天下間最愛你,對你最好的一個,請對她們好一點,不你到時後悔都來不及。

  • 7 # 大海142581829

    在父母愛的蜜罐裡,甜多了,甜膩了,甜反胄],想象有愛還是沒愛好,那就走出父母的羽冀,到外面去闖蕩幾年,才知道有親人有多好

  • 8 # 鷗洋10

    看到父母頭痛,好想自己是個孤兒:言外之意就是有父母還不如沒父母好。

    這有兩個可能的情況:一是父母與小孩思想觀念差別很大,而且對小孩又管束特別嚴苛(就是父母幫助太多太過了);二是父母沒法幫助小孩,已然成為了小孩的累贅。

    相信題主肯定不是第二種情況,因為即便有這種情況,也沒人這麼厚臉皮地出來說道。

    剩下就只有第一種情況了。站在父母角度,實際是想盡量多地給小孩一些有用的東西(當然,這是父母自己認為有用的,並不一定小孩就這麼認為,也不一定適合小孩的境遇和環境),另一方面也還看不到自己小孩獨立自立的跡象,內心一直擔憂不放心,所以父母才愛去幹擾小孩的生活。處在小孩方面,23歲正是剛剛大學畢業步入社會的年齡,一腔的想法想去實踐,可父母這不準那阻撓,生怕自己出問題,捆住了自己的手和腳。這真的有點矛盾。

    題主發問角度是小孩。那小孩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辦呢?說起來挺簡單,只有幾句話說完了,可是做起來就不是那麼容易的。父母不放心,那就讓父母放心、安心:做事情有原則有條理;做人和順剛柔有度;待人接物大方自信有仁有義有愛;事業進取有方向,心裡有方法,手頭有努力。做到以上這四點,父母沒有理由不放心,若是事業能夠小有成就,父母就能夠安心了。父母安心了,也就沒必要也沒理由來干涉和干擾小孩生活了。

    好了,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努力吧!祝你早日成功!

  • 9 # 夏途途

    看到這樣的問題,突然心驚肉跳,原來,父母親過多過份的關心,呵護,疼愛,居然是一種傷害!作為90後,你大約是獨生子女吧?父母只有這麼一個孩子,便把所有的注意力所有的希望都傾注在你一個人身上!實在太沉重了!束縛太多,管得太寬,黏得太緊,難怪你會厭煩。理解你!幸慶我不是獨生子。

    作為你的父母,真應該反省自己。是怎樣的嘮叨,管制,才讓一個孩子如此叛逆?真是搞不懂他們在想什麼。

    作為子女,我們也要自省,有些事,也不全是父母的錯。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疼愛我們的人,也許太疼愛,才處處不放心,才時時叮嚀。你要多幾分耐心。等你結婚成家,為人父母,你才會真正理解父母的舐犢情深。

  • 10 # 汐水1

    這輩子就當天生地養,沒爹沒媽!

    天涯海角,何處不能流浪……

    居然也有人和我有相同地遭遇。我全心全意愛了他們40年,卑微地躬身想得到他們哪怕只飄向我一絲憐愛,也會令我感激涕零。是啊,這一切都不是我能掌握,我無權選擇自己的出身,無法選擇他們喜歡的性別。我只是他們目標前多餘的障礙。

    可我有什麼辦法,只有更努力討好,即便婚後一味地接濟,幫扶父母。甚至於負擔弟弟學費生活費。但有什麼用呢?在他們眼裡,我就是一個徹徹底底奴隸,毫無尊言,更談不上情感!

    心傷透了,涼了,再也不願回憶過往,好期望自己哪怕從小成為孤兒,也勝過有父母卻是個實實在在隱性孤兒來得甘心……

    愛,從未擁有!恨卻一直都在!

  • 11 # 陌上花開可以緩緩歸矣

    你做不了孤兒了,因為你的年紀都快當父母了。父母招你討厭,這是正常與健康的,有利於獨立自強。但你成不了可憐的小孤兒了,只能努力去做支撐一片天地的男人了。

  • 12 # 手機使用者aaaaa13546

    如果父母兒女形同陌路,甚至水火不容,那就斷絕關係,各人過好各人的生活吧,兒女本來就是偶然投胎到某父母家裡的。

  • 13 # 文文mm4545

    世上只有父母親,看見父母就討厭的,心態不好,你是他們身上下來的,你嫌他們就是嫌自已。父母是要孝敬才對,你真的愛他們你就不會嫌他們的老,他們的髒,他們的醜。你心裡沒有愛,何來容別人。

  • 14 # 暖心理

    你好,我想這個問題一定是困擾你蠻嚴重的,你才會跑到這裡來提問,我也在想,你父母讓你頭疼的程度應該蠻嚴重的,以至於你會希望自己是個孤兒,寧願沒有父母。於是,我好奇,對你來講,你的“該怎麼辦”是指什麼呢?比如,認為“看到父母就頭疼,好想自己是個孤兒”是個不對的想法,希望自己不要這麼想?比如,對父母的一些行為做法等不滿意,希望他們不是這樣的?比如,就是希望自己與父母沒有關係,讓自己是一個孤兒的狀態?可能是其中之一,或者都有,甚至可能還有其他?你可以自己思考和補充。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以上三種情況,具體是如何的

    “看到父母就頭疼,好想自己是個孤兒”或許在我們中國以孝道為先的文化背景下,提出這種想法,常常會被打入不孝子的牢籠裡,如果你也因為自己有這個念頭而指責自己,我會告訴你說,不需要。人類有喜怒哀樂,有愛恨情仇,對父母有愛,也會有恨。當然,你說的“頭疼”不一定是很他們,但是,我想告訴你的是,在心理學的角度,即便你感受到你對父母有恨意,也不是應該被指責的。

  • 15 # 每日談心

    94年的孩子,現在也20多歲,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想法呢?父母究竟做了什麼事情讓你如此頭疼?父母和子女原本就會因為年齡差距產生代溝和分歧,尤其是隨著年級的增長,孩子會發現家長錯的地方越來越多,能夠意識到父母不是權威,不是萬能的,是一個人成長的證明。

    一個能夠獨立思考的人是不會依附父母的想法,失去自己的主見的。但寧願自己是孤兒也不想要父母的情況,看起來比普通的獨立意識覺醒更加嚴重。如果還能夠和父母溝通,不妨試著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看父母是否接受,如果父母態度強硬並且不聽取你的任何意見,那麼你也只有做好自己的分內的事了。

    我們無法讓所有人都滿意,無法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哪怕這個人是自己的爸爸或者媽媽,要時刻記著,你是一個獨立的人,擁有自主決定自己生活的權利,如果堅持自己是對的,並且你的堅持並不違法犯罪、傷害他人,就堅持做自己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智慧城市教育應用,什麼評價指標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