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恆努力啊

    智慧城市是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大資料、空間地理資訊整合等新一代資訊科技,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2014年8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頒佈了《關於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輻射帶動作用大幅增強,綜合競爭優勢明顯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務、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網路安全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智慧城市建設的具體目標包括公共服務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細化、生活環境宜居化、基礎設施智慧化以及網路安全長效化。教育作為城市重要的公共服務之一,教育的智慧化也是構成智慧城市的基本要求。如何評估城市中教育服務的智慧化,使之契合智慧城市的建設要求?本文將從智慧城市與智慧教育的特徵入手,介紹智慧城市教育領域應用評價體系的設計過程和指標體系內容。

      智慧城市及其特徵

      關於智慧城市國內外不同主體從各自關注的角度給予了不同的定義。國際電信聯盟(ITU)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列舉了不同主體對於智慧城市的108種不同的定義,這些主體包括:學術研究社群、政府部門、國際組織、公司、市場研究公司、貿易協會和標準開發組織。基於對這些關於智慧城市定義的關鍵詞分析,ITU認為智慧城市的關鍵詞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型別: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基礎設施和服務、ICT(通訊、智慧、資訊)、人(市民、社會)、環境和可持續性、管理、經濟和金融、移動性。從這些關鍵詞不難看出,智慧城市的基礎是資訊通訊技術在城市管理和服務中的深入應用,而其目標是人的生活品質的提高以及社會和環境的改善和可持續發展。

      我們認為,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徵體現在以下幾點:

      以人為本的惠民服務。這個特徵無論在學術文獻還是政府檔案中都得到充分的體現。智慧城市建設的最終目的是更好地為市民服務,滿足市民的需求,提升市民的生活質量。

      全面感知與記錄。為了達成“智慧”目標,需要從基礎做起,就是透過感知技術,充分採集資料,資料全程記錄,繼而為後續的服務提供資料基礎,為分析決策提供資料基礎。

      基於資訊通訊技術的資源共享。城市各個部門的資料不僅在政府部門之間共享,也可以為市民、其他單位共享;基於資料開放共享,市民和其他單位可以有效利用這些資料,提供更加創新、智慧的服務。

      基於資訊通訊技術的協同整合。城市各個部門之間協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市民滿意度。

      智慧教育及其特徵

      教育是城市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服務的智慧化、便捷化也是智慧城市的顯著特色。我們認為:智慧教育的真諦就是透過構建技術融合的生態化學習環境,透過培植人機協同的資料智慧、教學智慧與文化智慧,本著“精準、個性、最佳化、共享、思維、創造”的原則,讓教師能夠施展高成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習者能夠獲得適宜的個性化學習服務和美好的發展體驗,使其由不能變為可能,由小能變大能,從而培養具有良好的人格品性、較強的行動能力、較好的思維品質、較深的創造潛能的人才。

      智慧教育的特徵主要包括連通、感知、互動、適配、記錄和整合等六大特徵。

      ——連通。透過無處不在的網路(寬頻網路、無線網路)和各類移動裝置,營造一種無縫連通的學習空間,學習者可以處處學習、時時學習。

      ——感知。透過感知技術,能夠全面感知學習情境、學習者社會關係。

      ——互動。透過多種自然互動工具,實現良好的學習體驗。

      ——適配。基於各類基礎資訊(包括感知和記錄的資訊),為學習者提供精準的、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和服務。

      ——記錄。透過各類感知裝置以及學習應用系統,可以全程記錄學習者學習活動的過程,為全面展示學習者技能與成就、個性化學習支援等提供基礎資訊。

      ——整合。將學習過程中採集的各類資訊、各種學習資源和服務進行開放整合,從而為學習者提供更好的學習支援。

      智慧城市教育領域評價指標設計

      本指標體系依據國家關於智慧城市建設和教育資訊化建設的相關政策規劃進行設計,同時參考了國內外關於智慧城市和教育資訊化相關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文獻。

      在充分研究了國家關於智慧城市和教育資訊化建設要求的基礎上,結合文獻調研提煉智慧城市教育分領域的評價指標體系。其中一級指標參照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釋出的《國家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總體框架草案》和《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分項制訂的總體要求(徵求意見稿)》進行設計。

      主要設計思路:

      從適應智慧城市評價的層面構建指標體系。由於本研究主要是配合國家發改委指導確定的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提出的教育分領域指標,因此整個指標體系從評價城市教育資訊化情況的角度出發,但又要突出智慧城市關於公共服務惠民化特點,因此指標針對智慧城市的要求有所側重,不是傳統的教育資訊化評價指標。

      以面向廣大市民(包括學生)的服務評價為主,側重便民、惠民、實用的要求。

      側重客觀性指標設計,兼顧主觀滿意度等指標。

      考慮城市特徵。一些指標的評價可結合具體城市的特色應用開展,因此在指標設計上具有一定的擴充套件性,爭取不針對某一個特定應用開展評價,讓城市可以有選擇地針對其特色應用的開展情況進行評價,但總體符合關於智慧城市應用的特點要求。

      評價以相對宏觀的指標為主,以政府主導建設的或城市範圍內的規模應用為主進行評價。

      根據上述設計思路以及智慧教育的特徵,設計教育領域的評價指標由6個一級指標和36個二級指標構成,其中學習環境連通性、學習資源豐富性和使用者體驗滿意度3個一級指標12項二級指標已經作為國家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教育分領域的統計指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歲幼兒眼睛近視、散光、弱視,怎麼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