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在哪心就在哪

    主要是社群關係的分散,人情的冷漠,利己不利他,社會節奏的加快等,以前是重人情,現在是重過程,走的個意思,沒有那麼深了,說直接一點就是社會越來越現實,以前是遠親不如近鄰,現在是,對自己有用的,有利的,才是最好的,上面的人以俯視的眼光看下面的人,下面的人以一中畸形的心態看下面的人,日子怎麼都要過,只關注以後的好,不重視和珍惜眼前的人和事,歸咎到底是社會的現實,讓人走進了一個怪圈,不覺得,卻在不知不覺中失去很多,丟掉了很多,卻又停不下來,這些是幸福還是悲哀??

  • 2 # 豬兔子的鉛筆盒

    有這種感覺的人,說明都是成年人,因為他在跟小時候過年的情景做比較,所以才會感覺現在過年沒有小時候有意思。

    那麼小時候是怎麼過年的呢?

    像我是80後,小時候的生活條件還是比較差的。

    那時候對過年非常期待,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過年了肯定會有新衣服穿。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所以平時很少買新衣服。但是等到過年的時候,肯定會有一身新衣服穿。過年了有好吃的。記得小時候大概一個星期才會吃一次肉。而過年那幾天基本上天天都有肉吃。不光有肉,還有很多其他好吃的,各種各樣,應有盡有。而這些都是平時吃不到的。對我們男孩子來說,小時候還有一個樂趣,就是放鞭炮,放煙花,耍燈籠。我小時候甚至自己DIY做鞭炮。拿一張白紙,用一根筷子捲成紙筒,然後把火藥放進去,插上導線,就是一支簡陋的鞭炮,運氣好的話,點燃導線,真的會“啪”的一聲響。有一年春節,父親從縣城給我買了一隻很漂亮的燈籠,是那種方方正正的,骨架是直直的木頭釘在一起的,每個面都畫有精緻的圖案。相比普通的圓滾滾的大紅燈籠,我這個看上去更有高階感。那個時候小孩子流行互相碰燈籠,看誰的燈籠能堅持到最後。我的燈籠雖然好看,但是不經打。稍微一碰,裡面的蠟燭就倒掉了,然後整個燈籠就燒沒了,記得當時還挺傷心的。不過這也是童年美好的回憶。小孩子過年可能最重要的就是收壓歲錢了。雖然壓歲錢最後往往到不了自己的手裡,都上交父母了。但是,壓歲錢自己留不留無所謂,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收壓歲錢那一瞬間的感覺,覺覺得自己好有錢,天天收錢,哈哈。

    以上就是我一個80後小時候的樂趣。

    所以你看,小孩子為什麼期盼過年?因為他們只需要享受權利,不需要承擔責任。

    而等我們這代人長大之後呢,就完全是另外一副景象了。

    還期待穿新衣服嗎?如果你願意的話,平時可以天天買新衣服,所以也就不期待過年穿新衣了。

    還期待過年吃肉嗎?現在天天吃肉,巴不得每天吃點素的清清腸子。

    還想玩鞭炮嗎?我們鎮上現在都禁止放鞭炮了。

    壓歲錢?輪到我們給別人家的小孩壓歲錢了。

    成年人還需要考慮:

    過年到誰家去過?去自己父母家,還是去丈人丈母孃家?

    給小孩子買什麼樣的新衣服,新鞋子,新玩具?

    單位裡能發多少年終獎?

    紅包怎麼分?給長輩多少,給父母多少,給小孩子多少?

    此外春節裡還有很多應酬,跟一年見一次面的親戚朋友圍坐在一起,說些客套的話。

    所以你看,成年人過春節,是責任遠遠大於權利,所以就不好玩兒了。

  • 3 # 東方連話

    從形式上說,過年的確在變化,越來越沒有原來已經熟悉的那些“意思”。

    鞭炮已經禁止,春晚已經無趣,年夜飯之類單純作為飲食已經普遍到了一年365天的幾乎每一天;而與親朋好友之間的聯絡因為有了各種即時通訊工具,可以時時影片音訊聯絡,也早就沒有了過去那種久不見面的情緒期待;而所有新興的年節活動幾乎都是在手機上展開,搶紅包集五福刷大獎,都是自己刷著自己的手機螢幕的一個人的快樂。

    其實,只要不再是孩子,我們就不應該再在年節的形式之中去找尋既往的快樂,那些快樂註定會因為時移勢轉而成為永遠的記憶。在所有這些變化了的或者還沒有太大變化的過年形式之上,我們還是要努力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去構建也許屬於現在時的“快樂”。

    平和而安靜地與父母聊聊天,在春節期間到靜謐的田園上散散步,帶著孩子走一走自己小時候走過的路,有意識地做一些回顧和展望的事情;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線索延伸過來,或者是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來不及多想的內容放在這樣的假期裡做一點有長度地考慮和規劃……

    所有有意思與沒有意思,從來沒有明確的界限。一切在於自己的掌握。內心篤定,時間自由,親人都在身旁,便一切都是有意思的吧。

  • 4 # 農村小夥愛努力

    小時候的年,是爸爸買回來的肉,是媽媽給我買的新衣裳,是兜里舍不得花的那幾塊錢,是那噼裡啪啦金花四濺的一掛小鞭兒。小時候的年是內心期盼的。

  • 5 # 房地產決策參考

    過年越來越沒意思,說明幾個問題:

    1,說明你人之將老。人老了啊,覺得啥都沒有多大意思了,對過年也沒有覺得多大興趣,聊勝於無罷了。為什麼呢?因為你過了很多年了。小孩卻不一樣,嚮往過年。梁實秋寫北平過年,“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2,說明生活水準提高了。過去過年要縫製新衣服,吃幾天好的。現在過年,不用穿新衣服了,吃的和平時比也沒有什麼新鮮的。現在的過年,更多成為一種情感傳遞。上班的人指望過年,就是能夠從單位公司的煩惱中暫時抽身,休息一下身心。老年人過年,就是指望孩子們能回家,熱鬧熱鬧。留守兒童盼望過年,就是盼望見著在外打工的父母一眼。

    3,城市裡面過年多半無趣。像北京,一過年城市就空了一半,出去轉,人車都少了。五環內鞭炮也不讓放了。天兒也冷,戶外活動單調乏味。頤和園、玉淵潭可以去溜冰,但只有孩子們更感興趣。似乎也就可以去看個廟會。可是北京廟會,純粹就是“吃會”“人會”,人山人海,一個擺攤的生意會。吃的,基本上每年也都是那幾樣,什麼茶湯李、撒尿牛丸、臭豆腐、烤魷魚、羊肉串,也沒什麼新鮮的,風味自然說不上,只是因為人多生意可做。其它也沒有什麼好玩的,好看的。

    4,過年,反倒是在南方的鄉村頗有一些年味兒。Sunny明媚,溫度宜人,戶外轉轉,山清水秀。燒香作揖,懷祭逝者。打打撲克,小賭怡情。走親戚,發紅包,難得的閒適,感覺挺好。尤其是可以吃到正宗的鄉村味道,是城裡人永遠吃不到的、想不到的味兒。不是說你買點寄到城裡就說吃得到,正宗的味道是水、食材、烹飪、火多方面作用合成的。北京城裡過年,論吃,尤其是相當乏味的。外面吃年夜飯,更是舌尖上的一場災難,把一個好端端的年降維到一個飯局的日常!

  • 6 # 為夢想做固執的人238

    一、現在的速食主義和金錢至上,做事情的目的性很強,已經很少會去享受過程了。這個可以參考各種過年同學聚會,不多說,你懂的。

    二、泛娛樂時代不斷用總各種光怪陸離刺激麻痺我們的神經,我們習慣了被動接受,不自覺的讓手機,遊戲做了主人,人木了。

    三、過年的儀式感越來越少,與平時沒有多大差別,感覺是另一個小長假,還添加了各種啥時候結婚,現在工資有多少,看了多少分,有沒有男(女)朋友的神提問,還有各種計劃外開銷,哎我去

    總之,對於過年,每個人都有不同看法,這畢竟是個中華傳統的節日,體現農業古國對節氣一種崇拜,也標誌著新一年的到來,我們還是該好好放鬆心情,緩解一年來的辛勞,犒勞一下自己,也享受一下與親朋好友難得的相聚

  • 7 # 瀋陽律師曾強

    其實並不是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意思。是因為我們平常的生活越來越精彩,與過年沒有太大的區別了。

    我們是用記憶中的日常生活與記憶中的過年相比較,記憶A-記憶B,得出的差異性感受 我們先叫記憶C。

    我們現在日常生活與現在的過年相比較,現實A-現實B,得出的差異性感受,我們先叫現在C

    我們實際犯了個邏輯錯誤,我們用記憶C與現實C相比較了。

    越年齡大的人越有這種感覺,像現在00後或是10後,估計沒啥感覺。

  • 8 # 為了自我感覺良好

    你就會跟你說話,跟你做朋友。我不喜歡誰就會離他遠遠的,不再搭理他。那是一個隨心所欲的時期,你也不必昧著良心去討好那些你看起來很噁心的人,也不會跟自己關係很好的朋友,因為幾百塊的工資而反目成仇。

    參加工作以後的我們,不敢跟同事發生矛盾。即使有了也要主動承擔錯誤,我們變得那麼的懂事,即使明明是對方蠻橫。我們也要學會跟隊形,站隊伍。生活在勾心鬥角的世界,明明是一個很討厭的人。卻要強顏歡笑,甚至要請他吃飯。活得越來越不像自己,參加工作後的我們沒有什麼朋友可言,只有利益!利益!利益!

    現在還能聯絡到的朋友基本上都是學生時代的。

    看到工作在一起的同事,內心就會無比的疲憊。

  • 9 # 心理專家李一

    為什麼過年越來越沒意思的我曾和很多人討論過,主要原因是傳統文化越來越少的原因。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退步。那種對文化的敬畏也越來越少。沒有了鞭炮聲,沒有家族對祖宗的祭拜,沒了根,沒了魂,沒有……,多的是許多的限制和不許,更多的是經濟壓力和事故人情。中國年文化真的感覺越來越淡了。不知道這是不是有意在傷害中國文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生時代,你有過逃學經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