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暱暱13836467
-
2 # 學霸導師周成建
我研究高考的時間越長,越有這樣一個深刻的體會:
很多問題等到高三再來解決,來不及了!
高中解決也來不及了!
初中開始也顯得為時已晚!
小學階段似乎都有點力不從心!
當我做了家長之後,特別是當兒子上幼兒園之後,我發現:
幼兒園都來不及了!
學前家庭教育才有希望!
最好從基因最佳化開始!
-
3 # 幻馨June
說實話這個時期的孩子應該快樂的玩耍,可是現在的家長都會給孩子報學前班,興趣班什麼的,讓孩子們天真爛漫的時候變得忙碌不堪,個人覺的不應該讓孩子太辛苦,可以玩的時候還是玩玩,主要是大人的陪伴最為主要。
-
4 # 妙七妖妖
講一講入小學後的狀況吧,然後你心中就自有安排了。一年級入學後,老師安排的學習進度很快,拼音內容用了一個半月時間講完(原因就是有的孩子已經全會了),對於零基礎的孩子確實接受起來很難,家長必須要時刻關注,基本在一個單元學完後就是考試,(不給分,是定級A,B,C,D)。這個時期,之前學過小學內容的孩子很輕鬆,沒有任何壓力。我認為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很容易建立小學學習的自信,認為自己能夠輕鬆完成各項任務,特別是識字的孩子,更顯優勢,因為考試的時候,題目都是帶有拼音的漢字,識字的孩子輕鬆理解,而對不識字的孩子完全透過拼音理解起來困難,錯題的原因主要就是沒有理解題意。弊端:這些孩子因為都會了,重複的內容,很難再認真的聽老師講解,可能會對後期的學習埋下隱患,這些孩子哪裡知道,剛開始學的都是最簡單的,後面的內容是你沒有學過的,如果不認真聽,怎麼跟上進度。對於沒有提前接受小學教育的孩子和父母來說,這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所有的內容都是新的,一切從頭開始,考試成績也不太理想,父母也有點輕度焦慮,孩子也不敢掉以輕心。所以會引起父母和孩子的高度重視。所以我個人認為應該按照教育部的安排按部就班的一步一步的來,不需要提前學習。
-
5 # C咖啡豆子
本文來自尹建莉老師關於學齡前孩子要不要認字的觀點。其實,不管要不要認字,家長首先還是要關注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能懷著功利心用錯誤的方法教導。就像尹老師說的“知識沒有優劣,任何於兒童來說可以接受的東西都是好的,問題在於成人如何把這些東西教給孩子”。文末還附上了中外教育專家對於學齡前孩子認字、閱讀的觀點以供大家參考。
尹建莉:這是我10月24號收到的一封讀者來信,這位3歲孩子的媽媽問了三個問題,都很好,現把來信及我的回覆分享給大家。(直接選取了第三個問題)
寶媽:
我的孩子目前在上華德福園,感覺各方面都挺好的。就是一點,華德福堅定的認為,孩子7歲前不該接受認字不該接受自主閱讀。認為這些提前消耗了孩子的生命力,禁錮了孩子的思維,把很多天馬行空的東西禁錮在了文字這些符號裡。
我一直對此有保留。我不能瞭解華德福對此為何如此堅定,另外,漢字和外文字母也不一樣,漢字裡面承載的學問更多更復雜,所以認漢字讀中國經典又和認英文字母讀英語也不是同一回事。
但是,歷史上還有當今又有很多小時候超前認字超前學習但長大後又不盡人意的例子。所以,我迷惑了。但我在家裡,倒沒有對這件事情做些什麼干預,孩子想知道這個字是什麼時我就告訴他,不想認字我也不主動教他。
祝好!
一個3歲半孩子的媽媽
尹建莉的回覆:
你好,感謝你的來信!
你的信在我的郵箱裡被插上小紅旗,放了好長時間才回復。插上小紅旗是提醒我這是一封重要且必須回覆的郵件,放了好長時間是因為近期雜七雜八的事實在多,而我不想簡單敷衍地回覆,所以就一下拖到了現在。
關於孩子早認字,早背誦經典這事,如果華德福教育如你所述是“堅定的認為,孩子7歲前不該接受認字不該接受自主閱讀”,那麼我認為它錯了。
這個事情很好辯析:學齡前兒童要不要啟蒙?肯定要!那麼和孩子說話算不算啟蒙,撕一張紙算不算啟蒙,讀一冊繪本算不算,看一張地圖算不算,聽一首歌算不算……如果每一種感覺和認知都是啟蒙,為什麼單單認一些字就不是啟蒙呢?
當然會有人說孩子首先要玩耍,要快樂,而認字是不快樂的——認字真的就是不快樂的嗎?
那麼教孩子畫畫或認顏色是不是快樂的?
我們知道兒童天生喜歡用彩色筆塗塗畫畫,它原本確實是快樂的,那麼現在,請設想一種教育情境:家長或老師要學齡前兒童必須在上學前能說出20種顏色的名稱,能畫出某些圖案,天天把這當作業佈置給孩子們,家長每天為認顏色、畫圖案的事監督和考查孩子,孩子做不好就批評——這樣下來,認顏色和畫畫也變成災難,那麼學齡前是不是還應該禁絕認顏色和畫畫呢?
說到這裡,問題其實已明白了,知識沒有優劣,任何於兒童來說可以接受的東西都是好的,問題在於成人如何把這些東西教給孩子。文字本身是多麼美好,尤其我們的漢字,兼具形音義之美,傳說倉頡造字時,天地鬼神都被感動了,這麼好的東西怎麼就成了啟蒙教育的毒藥呢?
學認字沒有錯,錯的是太多的人一直懷著功利心用錯誤方法來教孩子認字,敗壞了孩子的學習胃口。文字不過是替罪羊而已。
世上任何好東西,如果我們是用錯誤的方式讓孩子接受,結果都會導致孩子對這個東西的厭惡。
比如吃是人的天性,但如果天天懷著完成任務的心理,用逼迫的方式讓孩子吃飯,那麼孩子厭食幾乎是必然。這難道是飯菜或吃飯這件事本身錯了嗎?
認字和認顏色、認水果一樣,都是好的,如果我們用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孩子認字,比如我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讓孩子識字不難》這篇文章提到的辦法,哪個孩子會不喜歡認字,哪個孩子會覺得認字難呢?
文字作為一種最具內涵最有效的溝通介質,是啟蒙教育中最應該贈送給孩子的,事實上它比讓孩子認些簡單的東西更重要,更具有啟蒙的功能。
我在新書《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第135頁的《啟蒙教育應做的兩件事》中談了學前階段識字、閱讀及背誦的價值和意義,也談了在這個黃金期錯失這些啟蒙教育手段所帶來的問題,你可以看一看。
祝秋安!
尹建莉
看看其他專家怎麼說:
國內專家:
程逸汝老師(原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所副所長):
“人生識字聰明始”,他主張把兒童識字定位於學齡前。
他認為,目前識字起步太晚,對兒童識字潛力估計不足。3-6歲的兒童已經有了口語的基礎,同時也具備了一定的智慧,完全有能力在遊戲、兒歌、講故事過程中自然識字。對孩子來說,這是一件興趣盎然的事情,不應有任何負擔。識字後可以大量閱讀,讓幼兒提早認識外部世界。
張明紅副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系學前教育方法教研室主任):
學前兒童能夠大量識字固然可喜,但不可一概而論。
幼兒早期成長最重要的是閱讀,但閱讀並不只是限制在讀文字,凡是攝入孩子視野的事物都是閱讀物件。
識字與否、識字多少要根據每個孩子的個體因素而定。幼兒園和家庭創設一定的環境,增強孩子的識字興趣是很好的。而幼兒在毫無興趣的情況下快速、大量地識字,沒有好處,反而是匆忙的課程導致孩子匆忙的童年。
大人不能以識字多少給孩子貼上聰明與否的標籤。
周舜培(著名女出版人):
4-7歲是培養興趣的時候,閱讀可以為孩子開啟認識世界的一扇窗。在閱讀中識字是個很好的途徑,它讓孩子感到識字不難,閱讀快樂。
國外專家:
教育史上危害最大的錯誤認識,即各種閱讀教育都應當放到孩子6歲以後進行。
在3-6歲之間,所有正常的幼兒沒有明顯的努力,也不需要正式的幫助,就完成了對符號系統的掌握;而我們的教育理論家卻認為這些孩子只能用手指畫畫和玩音樂遊戲。
由於未能理解幼兒發育的智力方面,教育理論家不自覺地阻礙了學習理論和教育實踐的進步。由於未能意識到幼兒具有尋求知識的動力和能力,教育家們也延誤了新的改進了的教育方法的發展。
——美國閱讀問題專家喬治·史蒂文斯
我們的教育體系錯過了大好時機,因為人們忽視了孩子發展中最敏感最能接受的時期,我們嚴重低估了孩子的學習能力,問題是我們沒有傾聽,我認為我們必須傾聽孩子們的要求,這是至關重要的。
——諾貝爾獎獲得者遺傳學家、芝加哥大學校長喬治·W·比德爾博士
孩子的閱讀開始越早,閱讀時思維過程越複雜,閱讀時對智力發展就越有益。七歲前就學會閱讀,就會練就很重要的一種技能,邊讀邊思考邊領會。
——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
學習閱讀和理解數字概念的敏感期在4、5歲之間,這是義大利醫學院第一位女畢業生瑪麗亞·蒙臺梭利大夫的研究結果。她發現,如果給以予4、5歲孩子學習閱讀的機會,他們大都顯得興味濃厚、怡然自樂。
——美國的蒙臺梭利學校
蒙臺梭利博士在本世紀初開辦第一家貧民區學校時,發現學前兒童能學會讀寫,並從學習中得到極大的樂趣。從此以後蒙臺梭利學校便教學前兒童讀和寫。
蒙臺梭利的教科書,現在美國已再版數次--大量描述失去受教育機會的兒童學習朗讀時所表現出的熱切渴望和巨大熱情。透過研究他們取得的進步、不同的興趣水平和學習速度,蒙臺梭利博士得出結論說,兒童在4、5歲時最易學習閱讀。
美國的蒙臺梭利學校在1958年開始廣泛振興,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家長們對早期閱讀很感興趣。蒙臺梭利學校的目的在於使學齡前兒童獲得激動人心的愉快發現,以使他們透過讀和寫交流思想。
蒙臺梭利學校的兒童先學寫,後學讀,兒童學起來非常輕鬆愉快,大多數小學教師覺得難以置信。
——蒙氏教育創始人瑪麗亞·蒙臺梭利博士
3歲就能輕鬆閱讀書本的孩子,終其一生都會有讀書欲,而進入小學以後,也會以讀書為樂,讀書的內容也會越來越深,而且學習能力越來越強。讀書與學習能力有著密切的關係,越是喜歡讀書的孩子,其學習能力越強。
若把孩子本來所具備的能力放任不管,則其能力就無法被開發出來,這樣的孩子非常可憐,而雙親也犯下很大錯誤。
——日本·七田真博士《0歲教育的奧秘》
-
6 # Carnation的小晴空
學齡前兒童是否應該提前學習太多知識,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問題,就是時下熱議的幼兒園小學化的問題。那麼幼兒園應該小學化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近年來,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正日趨嚴重,這種違背幼兒教育規律的做法正深深的傷害著我們可愛的孩子,實在令人擔憂!所謂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其主要表現是不注重幼兒綜合素質的培養,不是組織幼兒在遊戲中學習,不顧幼兒的年齡特點,教育活動過於強調向幼兒"灌輸"知識,缺少生動的教具演示,缺少圖案色彩,有的甚至從小班就要求孩子會寫字,學習拼音,做算術,給孩子留作業,幼兒園做不完,回家還要做,這種"小學化"的教育方式,偏離了正確的辦園方向,對幼兒健康成長帶來了很大危害。
1、孩子還未上學,就已厭學
處在學齡前階段的孩子,其大腦以及身體的各個器官和組織的發育還不完善,決定了他們還不能像小學生那樣坐下來正規的學習。作為孩子的教育者──家長和老師,非要像對待小學生一樣要求他們 ,這種違背規律的做法對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不管孩子年齡有多小一律要求他們寫字、算數,如果寫不好(這是必然的,因為他們還沒有到能寫好的年齡),家長呵斥、打罵,老師批評,孩子在這種小學化的教育過程中,得不到快樂,而得到的常常是消極的情緒體驗,自然會認為學習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於是,對學習產生恐懼和厭惡的心理,結果使孩子還未正式開始學習的過程,就已產生了厭學的情緒,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2、扼殺了幼兒的天性
幼兒天性是愛遊戲的,專家指出:幼兒在成人意義上的"玩",其實都是在學習。遊戲是幼兒學習的最基本的形式,這是由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的。因此,幼兒園作為專門的幼兒教育機構更應該順應幼兒的天性,一切活動都應該在遊戲中進行。否則,就是違背了幼兒教育規律。而小學化了的幼兒教育不顧幼兒的年齡特點,只是單調的讓孩子寫字、算數,剝奪幼兒遊戲的機會,泯滅了幼兒活潑好動的天性,剝奪了幼兒的快樂,實質上,小學化的幼兒教育方式是使幼兒失去了學習、創造、和探索的機會,天才被扼殺在搖籃之中。
3、不利於幼兒身體的正常發育
學前階段的幼兒正處於長身體的階段,機體和神經系統都還比較弱,決定了他們還不是"坐下來學習"意義上的學生,如果強制幼兒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大腦容易疲勞,會造成經系統的傷害,使孩子變得表情呆板;過早過多的進行規範性學習,不利於孩子肌肉、骨骼的發育,會導致幼兒近視、駝背、消瘦等身體上的不良症狀的產生, 給幼兒的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危害。
4、不利於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過早的對幼兒實施小學教育,超越了幼兒心理發展水平,按照小學生的標準要求幼兒學習、完成作業的做法違背了幼兒的認知水平、認知能力和認知規律。讓幼兒寫、算,進行強制性的學習,他們"玩"的時間被剝奪了,沒有一點自由,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無法發揮,孩子變得像"小大人",呆頭呆腦。幼兒過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課業負擔,在成人的責備甚至打罵聲中強制學習,活潑好動的個性受到壓抑、摧殘,心靈受到創傷,則難以形成開朗、積極、樂觀、自強、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嚴重的危害了幼兒的心理健康。
5、遏制幼兒智力的全面發展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強調向幼兒"灌輸"知識,忽視幼兒在遊戲中主動的、探索性的學習,忽視了語言能力、數理邏輯能力、初步的音樂欣賞能力、身體各部的運動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自我評價能力、空間想象能力、自然觀察能力等多智慧的全面開發。而正規的幼兒教育,教師每設計一個遊戲活動往往使幼兒得到多種能力的訓練,孩子在這種以遊戲為主的教育活動中變得越來越健康、活潑、聰明,比那些會寫多少字、會算多少數的孩子在正式上學以後更有潛力。
6、忽視幼兒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有研究表明:影響孩子學業成績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識的準備問題,而是孩子是不是處於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是否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是否引發了孩子對知識的好奇心,是否幫助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是否教孩子學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教孩子學會探索、學會合作等等。而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養成,關鍵期在學前,這也是幼兒園教育的重點所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養成會使孩子終生受益。從孩子的終生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來講,培養孩子學會認識、做事、做人、共同生活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是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成長基礎,這些遠比教給孩子具體的知識更重要,這才是真正的使孩子贏在了起跑線上。
7、拔苗助長,對幼兒入小學後的學習造成負面影響
許多家長不懂得學前教育應該教孩子學什麼,而是提前把上小學才學的知識硬填給孩子。學前階段的孩子無論智力和能力都夠不上,所以必定學不好,其結果是使孩子掃興和反感,再加上家長的責罵和老師的批評,孩子厭學是必然的。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是對孩子極大的傷害,無異與拔苗助長。有的孩子即使勉強學了,但入小學後成績也未必好。到了小學再學就等於留級一年,孩子似懂非懂,毫無新鮮感。無味枯燥的重複使他們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容易因我已懂而不專心聽講,養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認真聽課、做小動作、不完成作業等不良的學習態度,反而影響了所有學習任務的完成,成了老師和同學眼裡的"差生",從而使孩子產生對學校、對學習的厭惡、厭煩情緒。許多家長總是埋怨孩子不學習,不爭氣,其實最該檢討和受到責備的正是我們家長自己,孩子本來是棵好苗苗,卻被你急功近利的做法給"拔"得"蔫"了甚至"枯"了,這種"小學化"的教育方式正好比"起了個大早"卻送孩子"趕了個晚班"。
-
7 # SS135409617
我個人認為學不學不是關鍵,關鍵應該是用什麼方法去學。大家現在討論這個問題,是因為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學習太多就玩不了,就沒有童年了。但是我認為不能把學習和玩對立起來。為什麼我們不能讓孩子在玩中學呢!?只要方法得當,孩子可以在學齡前也獲得很多知識。我從不刻意的教孩子識字,3歲的他現在也認識7、8個字,這是指讀繪本標題的結果。我只指讀標題,這樣不會破壞朗讀的美感。數數可以數到二十,也可以認到20,這也是一邊上樓梯一邊數,走到路上看車牌。沒有刻意,很隨性的教。孩子也沒有覺得累。如果想要在外面報班,我建議必須先去試聽,看看老師的教學方式,如果是灌輸式的就不要去學。
回覆列表
學齡前兒童,畢竟是小孩子,他們應該擁有一個屬於孩子的童年,而不是一個整天學習的童年,學習是應該,但是那並不是他真正的時候,該玩的時候玩,該學習的時候學習,這是很多大人講的話。但是這並不代表不學一點兒知識,這個年齡段該知道還是要知道,不知道等上了學就全知道了。孩子擁有的童年是這輩子最無憂無慮的時光,不要因為大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野心毀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