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卓侃天下
-
2 # 常偉談鐘錶
收藏最終不是金錢的較量,而是文化的搏擊
多年前,我透過天津古玩界的許昆先生,結識了慶龍老師,當時他剛從英國回到故鄉,中午一起吃了便飯,自此便有了聯絡。2014年底,他出版了《時光技藝之一——古董鍾收藏與鑑賞》,更讓我對他的距離拉近了一些,大家同是鐘錶書籍作者,雖然我的水平遠在他之下,但也見賢思齊,希望有機會互相切磋、多多求教。
那時,“時計堂”書店購買了一些《時光技藝之一》,希望透過自己的微薄之力,將有益的鐘表書推廣出去,果然叫好又叫座,畢竟這年頭願意花錢買閒書的人不多了,而對於鐘錶知識渴求的人士卻大有人在。欣慰的同時,我也對慶龍老師有了更多的瞭解。他是安徽人,90年代便僑居英倫,如今則為英國中華總商會的常務副主席,雖不是鐘錶行業人士,卻酷愛收藏鐘錶,收藏之精、功底之深,令我這個專業人士汗顏。
2015年,我的《播威與中國》一書出版,特別收錄了慶龍老師的收藏,也算是以書會友。今年,《時光技藝之二——古董懷錶收藏與鑑賞》出版,“時計堂”書店照例成為忠實的銷售推廣平臺,而我則希望去倫敦與作者相見。這一去收穫巨大,不僅參觀了當地博物館,更見識了慶龍老師的收藏。
我們有個共同的愛好,就是播威表,這是他收藏的源頭,也是我們因表結緣的見證。這隻表是他去英國前,父親送給他的唯一一件傳家寶,這隻直徑33毫米的“小八件”懷錶,正是中國市場表之王——播威的作品,鑲嵌珍珠、鎏金機芯、琺琅繪畫,這些華人熟悉的元素,成為我們有緣千里來相會的話題,琺琅繪畫中的丘位元形象栩栩如生,環繞花束的裝飾風格讓我想起《播威與中國》封面那隻中國風景“大八件”(請參閱《新年鐘錶第一展,就在北京》)。
我們不僅有相同品牌的懷錶,而且還一同前去了200年前播威兄弟在倫敦的店鋪,這個位於Gerrard街31號的地方如今屬於唐人街的一家飯館,在播威兄弟創立之初或許他們沒想到播威表將成為華人世界的首選,而他們更不會想到200年後,會有兩位播威表收藏者前來懷古。無論如何,因表結緣、以書會友成為當下的樂事,我們聚首英倫、回望華夏。
時隔不到一月,慶龍老師作為僑領來北京參加國慶招待會,百忙之中前往熊氏琺琅藝術館參觀。作為華人,他沒有忘記本民族的傳統工藝;作為鐘錶藏家,他更明白琺琅在古董鐘錶中的突出地位。這次聚首,雖說是收藏家與琺琅師的會面,卻是兩位對琺琅藝術懷有敬意的人士的相聚。鐘錶與琺琅同樣具有深厚的文化,而這些文化既需要傳承、也需要傳播,如今這兩位仁兄做到了,同時保持著文人和工匠的質樸本色——有溫度、有情懷、有堅持。
我記一文是為紀念。祝慶龍老師一路平安!
時計,計時器的統稱;
時計堂,鐘錶愛好者的源邸
▽(WATCHINA)
檢視更多鐘錶書籍,請進入時計堂
回覆列表
物以稀為貴,但具體還要看東西,看承載的文化底蘊。年代久遠只是一個判斷標準,就像國寶級司母戊鼎和三斤重的鑽石相比一樣,你說哪個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