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空舟文齋
-
2 # 翼飛隨筆
我對國學教育的一點看法
——馬翼飛
首先得弄清國學的定義,什麼叫做國學?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翼飛認為國學應該就是中國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統稱。它包括傳統文學、傳統哲學、國史、法學、農學、音律等諸多優秀傳統學問。禮、樂、律、射、書、數等是其重要科目,我們所熟知的唐詩、宋詞、元典等都是其文學方面的精粹所在,也是融入我們這個民族每個人血液裡的中華烙印。
翼飛認為應該大力弘揚國學教育,使華人吸取更多精神食糧,這對重建文化認同,提高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等都大有裨益。
另外,翼飛認為,傳統文化雖然都很優秀,有些東西在今天已經不太能用上了,我們有個粗略知道也就行了,太冷僻的讓那些專業人士去研究吧,我們普通人多學習些國文、國史方面的東西,應該是大有裨益的。還是那句老話,一切從娃娃抓起,摒棄分數教育,迴歸素質教育,讓我們在國力崛起的同時,一個個用中國優秀文化武裝起來的,自信謙恭的中華國民,世界會為之側目!
天佑中華!
馬翼飛敬書於2017年8月24日凌晨
-
3 # 冰眉鐵面
既然問的是“教育”,那就先要搞清楚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內容與載體只是達到這目的的途徑與手段。筆者曾經應邀去給一些學校或培訓機構做過講座,後來就婉拒了。為什麼?因為我發現他們並不清楚“國學”,也不清楚自己舉辦講座的目的。往往是社會上颳起了風,就跟著跑。跑到哪兒?為什麼跑?“慢跑”還是“快跑”?主辦者不知,聽課者不知。這樣的講座,效益何在?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教學內容。目前國學教育界的問題在於泥沙俱下魚龍混雜。濫竽充數者有之,一地雞毛者有之,裝神弄鬼者有之,膠柱鼓瑟者有之。或者“媚雅”而故作高深,或者“媚俗”而鮮廉寡恥。要不就《三字經》《百家姓》蒙學死記硬背,要不就《周易》《尚書》斷章取義,肢解《論語》,曲解《道德經》,以己之昏昏,而欲使道義昭昭,何可得乎?
“國學”教育,首先要釐清優劣。去除傳統中“奴性”,賦予自由之精神;挖卻傳統中“神性”,賦予獨立之人格。然後圖國學復興,華人自信。不分優劣,不辨真假,不論與當下國情形勢相合,國學將成為工具、枷鎖,這樣的國學教育,必將成為一部分人聚斂錢財的工具,成為一部分人奴性復生的溫床。
國學的“新生”,在於符合時代精神,合於世界大同。我期待著國學理性的迴歸,這樣才是國學的春天。
-
4 # 使用者50008613274
國學主要是將一種中華傳統的優良思想文化傳承下來,而並非是背一背幾本國學經典,如果思想不能得到傳承,所謂的國學不過就是一個笑談而已。
-
5 # 木蘭知味農莊11
國學,既然叫國學肯定是被國家認可的一種學習方式,中國教育其實問題已經很嚴重了,我的理解國學是,把好的傳承文化和現代理念相結合,每個時代不一樣觀點也不同那麼就要改制,當今社會很多人已經忘了做人的根本了,立場薄弱,也分不清好和壞,道聽途說,
-
6 # 芃媽百草園
提到國學,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是中國歷史?還是琴棋書畫?是孩子穿漢服向父母行成人禮?還是各種眼花繚亂的國學輔導班?
國學熱催生了國學教育火爆,但火爆的同時國學教育也出現了一些“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有的人自己都不知道國學為何物讀了一本《弟子規》就自認為是國學大師,伺機斂財、招搖撞騙。其實我們應該理性的看到國學熱,更應該一分二地看待國學教育,尤其是為自己的孩子是否要接受國學教育,要不要報國學興趣班等問題上要三思而後行。
首先我們應該先弄清楚什麼是國學,什麼又是國學教育,現在市面上的國學班真的是在進行國學教育嗎?
清朝末年,以歐美為代表的學術進入中國被稱為“西學”“新學”等,為與之相對,人們把中國固有的學問統稱為“舊學”“中學”或“國學”等。因此,傳統“國學”應是囊括了歷史、哲學、宗教、地理、文學、語言、藝術、自然科學等方方面面,最直接的載體便是古典典籍。對應的“國學教育”就是以學習古典典籍為基本,但是中國古典經典繁如星海,很多又艱澀難懂,很多大人都不一定能學會,如何能讓孩子接受呢?其實借鑑中國古代學堂教學內容,幼童先以《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千家詩》為啟蒙,隨後慢慢學習四書五經、古文,並開始學習作文。現在的國學教育方式已經不同於舊時代的單調無味,多種多樣的“情景式”“體驗式”教學能更大限度地吸引小學生學習。細究現在市面上的各種各樣的國學班,其實更多的算是一種課外輔導班,花樣多點的要搞一些穿漢服、行漢禮、學茶道、練書法等等,讓家長眼花繚亂大呼“錢包受不了”。
其實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弄清楚讓孩子接受國學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有什麼好處?接受的形式應該是怎樣的?在孩子大腦迅速發育的階段,接受並學習最具中國智慧的傳統文化、開發智力、健全人格、陶冶情操,學習國學無可厚非。但是並不是每個孩子都對傳統文化感興趣,也不是每個孩子都喜歡“經史子集”。而且國學所涉及到科目的廣度和語言運用的深度,並不是孩子在短短几年就可以盡數掌握的。家長如果有心讓好在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可以以孩子興趣為依據,精心挑選一些適合孩子年齡段的書籍,領孩子入門。一些簡單的蒙學讀物其實在家裡就可以完成。當然,背古詩詞、讀經典史籍可以促進在校學習,單凡事不能只靠死記硬背,要引導孩子感悟詩詞背後的歷史背景,要更深入的體會傳統文化精髓。
不管怎樣,國學教育畢竟是一個系統的過程,更是一個長期的慢慢積累的過程,並不是上兩天國學班就能完成的。真正熱愛國學鑽研國學的人,肯定不會急於一時讓國學為自己“雪中送炭”,一旦熟練掌握了國學,只會讓自己的人生“錦上添花”。
-
7 # 蘇申js
國學,這個叫法本身就有問題,什麼是國學?廣義的說國學就是中國傳統文化 包羅永珍 如書法,國畫,詩詞,漢服,敦煌歌舞,還有儒家四書五經,三字經等啟蒙讀物,四大名著,中華歷史等等,這些其實並沒有完全消失,很多還在學習和應用。狹義的國學我理解是1.形式上的,穿漢服,為父母洗腳為之孝,2.讀弟子規,三字經等,升級版的讀四書五經等。形式主義的我覺得如穿漢服等在特定的日子,個人喜好的話未嘗不可,洗腳有點過分了 這個是糟粕,至於古代讀物,我覺得有興趣的可以適當瞭解,但是要大規模學習沒有必要,其實很多不符合現代社會,還有一些完全是心靈雞湯,聽多了起雞皮疙嗒。你語文課本中讀讀古詩,古文節選也是國學呀。
-
8 # 牙璋
首先,先要了解什麼是國學,國學的範圍其實很廣,它是所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統稱,泛指中國思想文化學術,以先秦諸子百家為根基,涵蓋了歷朝歷代的文化經典。我們平時所念的唐詩、宋詞、元曲統統都是國學,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智慧結晶。
就現在社會而言,國學,不僅僅是傳統文化,還是一種時尚文化,是一種源遠流長不曾斷絕的中正文明、和諧文化,是中華民族核心的價值理念和追求, 也是一個人文化修養的體現。而它對孩子的影響也是終身匪淺:
1、塑造人格,修身養性
經常誦讀經典的孩子,會養成孝順父母,懂禮貌,知禮儀,有教養的良好習慣。孩子會從國學經典中的仁義禮智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思想中受到感染,從而道德層面隨之提高。孩子的生活品味和人生內涵會從更高的起點上邁步,文化修養和道德品質的提高是我們更願意看到的。
2、凝神聚力,提高效率
經常誦讀國學經典,會形成較高的專注力、內心寧靜安詳的良好讀書習慣,從而學習效率和質量能有明顯提高。
3、輕鬆閱讀,提升記憶
經常誦讀經典,會逐漸形成習慣性記憶,記憶力明顯提高,一旦有了這種記憶力,記憶更加輕鬆。
4、增加興趣,增強能力
能夠很好地提高文學修養,熟悉歷史,熟知典故,談吐大方,能夠引經據典出口成章,從而視野開闊,智慧流溢。
學習國學對孩子來說,可以是受用終生,在浩如煙海的經典中他們可以鍛鍊思維,事半功倍在家人師長的陪伴下養成習慣,增進感情。
-
9 # 益達Vlog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幾千年連續不斷、有古有今的文明,為人類的文明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中華民族百餘年來曾遭受了沉重的屈辱和曲折,因此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恢復對於民族生命的暢通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國學熱使我們意識到,不能孤立地看待90年代以來的中國現代化過程,而必須從中華民族整體發展及其近代曲折的歷史來認識,必須把它和中華民族的生命力與生命過程聯絡起來,把它視為中華民族奮鬥史的新篇和中華文明史的新開展,看成中華民族精神發展歷程的一部分,從中華民族的角度理解它的成就。
換言之,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年的發展成就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些偉大成就的取得歸功於華人民的勤勞與創造,歸功於中華民族的文化與價值。當代的國學熱提示著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體現了民族自尊與自信的高揚,開啟了民族文化的自覺,這對於中華民族的復興是有其重要意義的。
-
10 # 駐馬店人真中
《國學》是我們華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我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脫。作為華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中國的傳統文化其實有很多非常優秀的東西,對於做人,對於成才,都非常有益。中華民族“文明之邦”“禮儀之邦”的稱號,不是現代人爭來的,而是中國古人用自身的高素質文明換來的,這一點,獲得了全世界人民的交口稱讚,也是世界對我們這個民族的第一印象。但可悲的是,有些華人正在敗壞這一稱號,許多西方國家對華人的印象是低素質,沒教養!這是何其可悲的事。伴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我們的道德水平卻在下降——見義勇為少了,看熱鬧的多了。失信現象比比皆是,人與人之間人為地罩起了一道心靈阻隔的“安全屏障”。
現在的學生,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獨生子女,即使父母不慣著,也往往自己慣自己,再加上不良的社會環境影響,幾乎個個都以自我為中心,希望別人都圍著自己轉;要求於人甚多,要求於己甚少;無寬容心,不饒恕人;精神空虛,沒有支柱;行為隨意,任意妄為;不講公德,滿身痞子氣等等。這些方面,幾乎每位老師都有感觸,常常搖頭嘆息,牢騷滿腹。這樣的學生,無疑給我們的教學工作增添了很大的難處。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加強國學教育應是學校德育教育的歷史使命和重要形式。
在德育方面,我校引入了傳統國學教育,以期盡最大可能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促成健全的人格品質。我校前階段組織學生學習了《弟子規》及《新三字經》,《弟子規》中的內容,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都是講述做人子女,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長、言行要得體、要講信用等方面的內容。
平時我們在教育學生時光講尊重父母、熱愛人民,他(她)不會有明確的概念。但你告訴他(她),父母叫你時要趕快回應,出門時要給家人打招呼,孩子很快就能掌握。等到有一定理解力了,他(她)會知道,這就是尊重父母。學習了《弟子規》及《新三字經》之後,家長們普遍反映,孩子在家裡的行為與入學前有了很大區別,比以前更懂事。以前,在做了錯事,受到父母批評時,很多孩子總有打斷父母說話,大聲為自己辯解的習慣,而現在他們學會了先聽父母說完,再發表不同的看法。
所以,國學傳統教育可以薰陶學生的心靈,讓學生體會到做一個“孝父母、尊師長、愛朋友、知禮儀、懂孝道、有愛心”的人是一件快樂的事,提升學生的基本道德禮儀修養。
-
11 # 冰激凌哭啦
國學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加強中小學生對傳統經典文化的學習與認識,培養他們樹立牢固的核心價值觀,正確的人生觀,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思想道德水平,將提高我們中小學生的人文素養,啟迪智慧、陶冶品格。對於他們的成長,有著深遠影響。 國學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承載著道德倫理觀、人生價值觀,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是中華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是數千年來先人留給我們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中小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我們民族的希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培養他們樹立牢固的核心價值觀,正確的人生觀,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思想道德水平,直接關係到國家整體素質。加強對傳統經典文化的認識與學習,對提高我們中小學生的人文素養,啟迪智慧、陶冶品格,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其思想理念和行為方式,從根本上教育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健康成長具有深遠意義。 一、有利於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國學經典的誦讀不僅能培養中小學生的讀書興趣,提升語文能力,而且會感受到祖國語言的無窮魅力,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古代童蒙讀物最有代表性的《三字經》,其內容非常豐富,涵蓋了歷史、地理、天文、傳統醫學、常識、藝術等方面,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引經據典、家喻戶曉,具有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這些傳統文化中耳熟能詳的經典,很容易激發中小學生研讀興趣,提高鑑賞力和記憶力。中小學時期的記憶力是人生中的旺盛期,一個好的記憶力,不僅能讓學習變得輕鬆,體會到快樂,更能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堅持誦讀國學經典,親近國學精粹,養成孝順父母,懂禮貌,知禮儀,有教養的良好習慣。會提升我們中小學生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內涵,對於我們的成長,有著深遠影響。 二、有利於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國學經典對於幫助中小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敦厚善良的心性都有極大裨益。“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道德仁義,非禮不成”。中華文化的許多經典言論和思想流傳至今,在道德修養、待人處事、修身治學等方面都有生動而獨到的論述。作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個體,中小學生應樹立學習民族文化的自覺性和自尊意識,深刻理解內涵,尤其是理解“修身”、“立德”等傳統道德文化,在“承襲中創新”,潛移默化成自己的生活態度和處事習慣,“化”於日常學習、生活,提升自身內在修養。 中小學生從小就應該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筆者所在的學校將國學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一個特色來抓,開展了主題系列教育活動,旨在讓我們從小“懂孝道,學做人,會做事”,取得了良好效果。如開展“父母給我的愛”、“小小紅花獻給助我人”、“踐行弟子規,感恩父母心”主題隊會活動,培養學生的孝心、責任心和感恩之心,各中隊準備素材,隊員們自編自導,有童謠,有歌曲,有快板,有小品,有三句半……形式多樣,內容新穎,各具特色,隊員們在熱鬧豐富、喜聞樂見的活動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透過隊會,同學們都真正地行動起來,在家裡給爸爸洗腳,幫媽媽捶背,吃完飯幫媽媽收拾餐具、刷碗、週末在家做家務……學校少先隊號召同學們把這些行動長期堅持下去,不讓感恩成為只掛在嘴上的說辭,從身邊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用實際行動感恩和回報父母師長。 三、有利於拓寬知識面、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 國學教育中,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和領悟國學精粹,為今後一生鋪墊正確的道德基礎,厚積人文底蘊,激發民族精神,存留下中華傳統文化的血脈,播撒民族文化的種子。 如《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等這些教材中能學到許多語、數書本或資料中找不到的知識。一是瞭解了中國古代歷史名人。如: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有“昔孟母,擇鄰處”、“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二是瞭解中國古代許多書籍。如:“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彀梁”、“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等。三是瞭解了中國曆朝歷代。如:“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等。四是熟識了勤學苦讀,終成大業的學子。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五是瞭解到古代中國醫學與養生的知識,讓學生知道人應順自然四季的變化,才能有強健的體魄,生生不息。這些知識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不斷地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漸漸地陶冶其性情,開啟其智慧,成為其一生高遠見識、優美人格的源頭活水。 四、有利於塑造學生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和榮辱觀 中小學生透過國學教育,接受國學經典的薰陶,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有利於"育人德為先"的養成教育,讓他們有一個遠大的崇高理想,樹立正確的人生奮鬥目標。 曾幾何時,中國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聖賢的經典為基準,就是在元朝與清朝時,外族入主中原時,這種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變。《論語》國學經典中蘊藏著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的智慧精髓,中國能成為世界上一個文化綿延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也是因為國學文化一直貫穿於每一個華人的成長曆程。這種以國學為基礎的教育,為中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與治國能臣。 中小學生時刻生活在濃濃的國學氛圍中,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國學文化的薰陶,把倡導國學教育作為加強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有效載體,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然而現代的教育,只是對人的智力與技能方面的開發加大重視,對於人的德育與做人做事方面卻不管不顧。其實一個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沒有德行,也會在社會上處處碰壁,不會得到幸福的人生。 五、有利於更好地開展道德教育 國學的主體內容與現代文明是一致的,特別是“書”、“五經”等經典,裡面蘊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行為處事的道德標準。如孔子的"仁、義、禮、智、信"的思想;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厚德載物”、“知義明恥”、“和為貴”的思想;屈原的愛國思想、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胸懷; 還有“自強不息,艱苦奮鬥、勤勞勇敢”的昂揚銳氣;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有“厚德載物,達濟天下”的廣闊胸襟;有“奮不顧身捨生取義”的英雄氣概;有“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理想;有與人為善、誠實篤信、三省吾身、豁達大度、溫良恭儉讓的修身之道;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操。這些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是國學精粹,是全人類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仍是當今社會塑造人性品格的起碼道德要求,是健康人的基本素質。這些都是現代文明所應提倡的。對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有利於提升人格人品,豐富素質教育 國學作品中蘊涵了許多優秀道德成果,其中的“仁愛”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格言,這些思想不僅是華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類文明中最光輝、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聯合國大廈鐫刻著孔子的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此,“仁愛”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這些對中小學生的成長、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生們透過接受國學經典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古典文化底蘊和優雅情懷,以及具備正確的審美情趣,有利於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有利於學生構建健康的精神家園以及健康的人格素養。經典誦讀有助於中小學生知義明禮、精煉語言功底,培養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集育人、學習功能為一體,學生既長了知識,又學會了做人;傳統書法、繪畫、技藝可以提高個人素質和培養多種能力。學習國學經典就是用聖賢的教導喚醒並激發出我們自身的智慧和光明,讓我們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照亮我們的前程,幸福我們的人生,強大我們的國家。 對中小學生加強國學教育,是對中華傳統文化血脈的尊重和發揚,也是實施通識教育、博雅教育、素質教育和人文教育重要而有效的途徑,只有學習國學經典,才能砥礪我們的品行、健全我們的人格,使我們成長為德行高尚、知識廣博、行為優雅 的現代華人;只有學習國學經典,才能植根於民族傳統,掌握優雅、精緻的祖國語言,使我們成長為既有知識又有文化的現代華人。
-
12 # 學霸君家長匯
“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它包括中國古代的思想、哲學、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旁及書畫、音樂、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諸多方面 。
國學經典,是蘊涵常理常道、教導人生常則常行的書 。
從這段話看來,國學教育是好的,對吧?
但是近幾年的國學教育是什麼?只不過是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男尊女卑、三從四德這些早就扔進了歷史垃圾堆的糟粕再撿回來而已。
去看看那些所謂的女德班、孔子學院,很多都是在打著國學的幌子,完全在教授與現代社會相悖的價值觀。
請父母們跟風之前仔細想一下,這樣的國學,對孩子的未來真的是好的嘛?
-
13 # 認知框架
有些東西不是不好,時間久了有一部分【經典內容】就是會不合時宜,這不是經典的錯,而是時間是往前走的。有一部分【經典內容】就會在時間的流逝中益發有生命力。對待經典的態度,易經裡有一句話很到位,不可唯典要,唯變所適。拋棄斷章取句的區域性思考
有時經常看到一些引用經典的內容,都是捨棄掉上下文的。這種區域性思考不可取。
與時偕行,與時俱進經典中的一些內容,表現在悟的層次。而這種悟呢,是不能傳的。如果能夠做到更精細化、更資料化、更具有何傳性,可能是需要我們重新思考的地方。
幾點淺見!
-
14 # 大樸國學
我們堅持,讓國學回歸理性、回到生活、融入世界、走向未來。
前一段時間孫楠的妻子潘蔚展示自己被國學改變的生活方式的新聞刷屏,質疑者和支持者都很極端。
質疑者主要質疑的幾個點既包括被送去讀國學學校的是孫楠和前任妻子的孩子、700元房租、國學學校的女紅、女德班。這幾個點加上孫楠、小三上位的後媽這樣的關鍵詞,還有亂七八糟、全魔亂舞,仍然記憶猶新的女德班的新聞的強刺激,這樣的結果並不意外。
支持者一般是說外人對國學學校不瞭解,並不像外界猜測的那樣,但是能表達出來的基本和潘蔚一樣,會背一些如《弟子規》之類的經典、內心很富足這樣的表達。
另外的背景是中小學教材國學類內容考察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公務員招考中也開始考察國學類的內容。
當然,還有一則新聞,也和國學有關,就是終南山因為“隱士”太多,很多“隱士”承擔不了越來越高的房租,開始紛紛下山。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我啞然失笑。
我們真正需要問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國學教育?中華文明精神的迴歸之路該怎麼走?
正好這幾天一位朋友的孩子問了她兩個問題,而且要求她書面回答,我有幸被作為後援團來幫著回答。我想這樣的問題在孩子中會很普遍,但是學校老師如何回答,我們基本也都知道。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什麼是立志?志又是什麼?什麼是道?什麼又是至於道?我想,回答一個標準答案很簡單,但是如果是面對自己的內心,面對一個孩子,請大家思考一下,該如何回答。
先回到我們的主題,作為一個從事和國學傳播相關行業的半個業內人,對華夏學宮和一些國學學校有過很多近距離的觀察。一個孩子一年的收費動輒幾萬、十幾萬,動不動就是琴棋書畫詩酒茶,所謂的六藝教育,讓孩子全方位的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諸如包本背誦幾十本經典、穿漢服、學習傳統禮儀。真是五花八門、各顯神通。
很多朋友向我諮詢,該不該讓自己的孩子去讀國學學校?有沒有我認可的這類學校?
我基本從來不問原因,答案永遠是:不要去。
這幾年找我諮詢這個問題的不下幾百個,一開始我還問,為什麼想讓孩子去讀國學學校。得到的答案無非是想讓孩子接受完整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自己和父輩因為歷史的原因都沒有系統學習過,這麼好的傳統文化,必須讓孩子從小學習、系統學習。
其實,觀察下來,送孩子去讀國學學校的無非幾類原因:
1、對學校教育的反抗,覺得我們的學校教育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創造力,例證無非就是中國孩子和國外的孩子比,缺乏創造力。
很多人認為傳統文化教育才是真正的貴族教育。其實,我們這些年風行的素質教育,在西方基本也都是中產階層家庭的教育,素質教育包括了興趣教育、啟發式教育、社交、團隊等等,基本的形式是藝術教育包括音樂、舞蹈、繪畫等等,再就是團隊任務、各種各樣的社團等等。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西方中產階層家庭最終是要採用這樣的教育方式,團隊任務、各種興趣社團對於孩子培養與人協作,團隊精神、集體榮譽都很有好處,同樣我們不能否認藝術教育的價值,藝術教育對於培養完整、健全的人格大有裨益,這些都是為了孩子未來進入社會、更好的融入社會做準備。西方的貴族教育不是教孩子去社交、團隊協作,而是要學會從有限的資訊裡完成決策,並對自己的決策和行為負責,因為他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將來做領導者,重要的是學會決策,而不是學會更多的具體技能,而決策是一個系統科學,不是閉著眼抓鬮,西方貴族教育就是圍繞著決策、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展開的,可以說這深得孔老夫子:君子不器的精髓。被我們唾棄的填鴨式教育,現在卻被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解決貧民窟的孩子教育中得到了重視,這類的教育模式近些年在美國貧民區出現了極其迅速的增長。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是他們研究發現,如果採用中產階級的孩子的教育方式,這些貧民窟的孩子在學校受到的教育以及較短的在校時長,回到貧民窟的環境裡很快就會被同化掉,這些孩子也都成了問題孩子,吸毒、打架、鬥毆、犯罪。而被經過填鴨式教育的孩子很多透過自己的努力成為白領階層,得以擺脫貧民窟,避免了惡性迴圈,因為只有這種高強度的填鴨式教育才能讓他們真正掌握進入社會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同時有沒有過多的精力用來被同化。
2、問題孩子。所謂的問題孩子,大部分是處於叛逆期,和父母強烈的對抗,打架鬥毆、甚至是吸毒販毒、飆車、網癮等等。這也是前幾年很多所謂網癮學校,有一些網癮學校也把自己打造成了國學學校,想利用國學來解決問題孩子的種種問題。但是,寧願大把花錢把孩子送去這類學校的父母考慮沒考慮過,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昔有孟母三遷,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我們都能認同。但是,孩子出問題的原因,可以說基本上病根都在父母身上。這類情況基本是父母各自忙於自己的生意,疏於對孩子的陪伴和教育。不跟孩子交流,以為給孩子錢,讓他想買自己買的任何東西,花大價錢讓孩子去讀各種補習班。藉口是自己沒時間,沒文化,口頭禪是:我辛辛苦苦在外邊給你掙錢,卻養出你這麼個不孝子。其實這類父母是自己放棄了作為父母應負的責任,又把問題都推給了孩子和社會。束手無策時把這些問題孩子送進這類的機構。他們認定孩子的問題的根源是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孝順。很多機構也爭相迎合,反覆不停的講《弟子規》、《孝經》。但是,到現在為止,在這類機構裡,我基本沒見過能把這兩部經典講明白的。《弟子規》是一部把各種各樣的優點集於一體的狀態,一個孩子能具備其中幾條就會是非常優秀的孩子了,而不是要把每一條都強加到孩子身上。很多人講《孝經》講的其實都是愚忠愚孝,當然如果這些機構是想透過這種方式解決孩子的問題,會有他的效果。但這並不是《孝經》的本意,把《孝經》的格局也講的太小了,《孝經》是一部順天下的經,順一家或者一個問題孩子,是能解決的。《孝經》講適宜才是真孝,而不是二十四孝裡那些極端的做法。如果孩子出了問題,建議你先考慮到底自己哪兒出了問題,而不是先想著把孩子往哪裡送。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自己去做個什麼樣的人。
3、隨大流的父母。現在很多國學學校,動輒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錄取報名比率,而且價格都很高。很多父母是被這種流行趨勢給吸引了,覺得人家都送孩子去讀,一定有他的道理,特別是對方家庭比自己要好時。
我為什麼不推薦孩子去讀所謂的國學學校(全日制、寄宿制):
1、如生活在溫室裡的花朵,孩子成天接觸的都是被刻意選擇的美好裡,他能看到的都是善的一面,卻不知道,這個世界還有陰暗的一面。當溫室的花朵突然走入社會的時候,他的信念很可能會崩塌,覺得經典裡的那些善,可能都是騙人的。
2、和社會脫節。人既有自然性,也有社會性,人終究是要生活在這個社會里,這樣的孩子成人以後步入社會一是不知道社會的陰暗面,二和同齡人沒有共同經歷,也不會有多少共同語言,行事方式也很容易顯得特立獨行,很容易被孤立。
3、我們現代的國學教育,還遠沒到有成熟的教學體系(該教什麼)、教學方法(怎麼教)、教育評價體系(如何評價教學成果),國學教育如何與體制教育融合發展的問題,國學教育的理論研究更別提了。師資問題更多,這些機構裡的老師,確實很能背書,把很多經典背的滾瓜爛熟,打著以經解經的名義,用這部經典裡的話去解讀另外一部經典,就是不會說人話。這已經是好的了,很多地方是不允許提問,不允許有問題,只要一本一本的背下來就可以,美其名曰老實讀經,不能否認,背確實很重要,但是很多人這麼做是因為他自己根本讀不懂哪怕一部經典,但是卻像一臺超強復讀機,什麼都會背。把孩子送入這樣的學校無異於把孩子的一生做為一個試驗品,而且成功的機率極低。有些人可能會強烈反對我的觀點,說古代都是這樣的,都是隻讓背,不講解。唉,這是誰告訴你的?古代的蒙學、小學、訓詁之學都是幹嘛用的?私塾如果都只是背書要先生幹嘛?太子的老師為什麼還非得給什麼太子太保、太子少保的官位?
想讓孩子學國學該怎麼學?我的一點建議:
1、和孩子一起讀、一起學。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帶著孩子讀,邊讀邊和孩子交流,而不是充當老師的角色,那把鞭子在旁邊逼著孩子背,自己卻不停的玩手機。
2、從孩子感興趣的地方入手,詩詞也好、文學也罷,學點蒙學的東西,給孩子啟蒙,打下底子。
3、不要過度追求所謂包本背誦。只會背那是捨本求末。
4、一些國學興趣班,可以適度的參加,學點傳統禮儀,知道一些傳統的知識就好,不用非得讓孩子那麼“有禮貌”,那隻會磨滅了孩子的天性,變成了只有禮貌,沒有靈性的孩子。
5、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有時候帶著孩子去博物館、名勝古蹟、文化景點,讓學會提前蒐集資料、研究資料,實地勘察,啟發孩子思考,這有時候比多背幾句詩詞更有意義。
6、學習經典、學習文化,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開啟智慧。但是學習經典、開啟智慧不能為了學文化而學文化,為了開啟智慧而開啟智慧,開啟智慧不是掀鍋蓋,把鍋蓋拿開智慧就開了,智慧是要在生活裡、困惑裡慢慢體悟、慢慢升發出來的。
作為從業者,看到那麼多人對國學越來越感興趣,本來應該是件高興的事,但是這種種問題面前,想高興起來卻很難。
改革開放40年,我們的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是必然的事情,在經濟發展、日益全球化的情況下,我們要去探尋我們的來路,找到我們文化的根脈,這都是好事,但是中華文明精神的返本開新之路才剛剛開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回覆列表
回答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搞清楚"國學"的含義。"國學"一詞古已有之,在中國古代,"國學"指的是國家一級的學校,與漢代的"太學"相當。今"國學"之意,是指以中國傳統文化典集為載體,表現中華民族傳統社會價值觀與道德倫理觀的思想體系。但在學術上,尚未有確切定義。
我們如何從中國古代典集裡汲取營養、借力借光?我認為有三個方面:諸子經典的詭辯和雄辯,今天可用;史家敘事的筆力和氣量,今天可用;詩經、樂府、陶詩的遣詞造句,今天可用!
我認為,欣賞古典諸集,要有兩重身份,一是現代人身份,一是古代人身份。如此欣賞,則可進進退退,看到後來,一隻眼是現代眼,一隻眼是古代眼。
讀典集的最高意義和最低意義,都是人想了解自己。這僅僅是人的癖好,不是什麼崇高的事,是人的自覺、自識、自評。
諸子典集,可分兩大類,一類宜深讀,一類宜淺讀。宜淺讀的書,如果深讀,容易給它陷住了,控制了。《道德經》宜深讀,若淺讀,只會講謀略,老奸巨猾;深讀,就會練成思想上的內家功夫。《離騷》若深讀,就愛國、殉情、殉國;淺讀,則唯美,好得很。《韓非子》,也宜淺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