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溳水亂步
-
2 # 方曉曉
《春秋》經文敘事,往往簡短隱晦,故須有傳注補充,才能顯出經文的大義,其中《左傳》雖因《春秋》而作,但可以獨立成為史書。經書真偽的問題中,除了《尚書》就是《左傳》,《左傳》作為先秦典籍,自然不免有殘缺及後人增添篡改的部分,但它能敘述春秋時大的戰役,提供大國爭霸的材料,引述古代史話等等,從史料價值來看,仍不失為一部比較可信的典籍,除史學價值外,文學價值也很高,研究先秦歷史文學者均不可不讀。
-
3 # 塵果兒
這個問題很大,僅從個人閱讀體驗來答吧。
這本書很有趣,春秋時期的人物和故事,會令我們不斷產生驚異:哦,原來曾經這樣。畢竟我們腦海裡更多的是,漫長專制王朝形成的刻板印象。這本書告訴我們,歷史原本可以有多種走向。另外,裡面也保留了遠古時期的婚戀、氣象、農業等多方面生活禮儀習俗的原始記錄。其中一定有片段可以引發我們對人際,對鬼神,對自然及一些其他關係的思考。當然,書中濃墨重彩的華章是對於戰爭的描寫,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前人之述備矣,茲不贅述。
唯一的遺憾是,所載還是太少,只有短短二百餘年事。之前之後仍有大段書寫空白。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要感謝這本書的撰寫與流傳,使我們的歷史記憶不致太過茫然跳躍。
至於這本書的文字障礙,對於有志閱讀的人自然不成問題,有大量的工具書及註解可供參閱。
我讀左傳前後有十幾次,總體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跟著白話文的翻譯走,理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大致瞭解一些時人習慣和生僻古文的用法。在這個階段,指導我的是“忠貞”二字,即人們為人處世按照當時社會普遍認可的明規則或者普遍心中有數的潛規則行事。出現意外情況要麼是客觀條件不允許,要麼是人物主觀判斷失誤或業務能力不足。每個人都努力地在當時的社會體系中扮演著自己的那一份角色,是自然災害或者某些主觀的偶然因素導致社會體系發生變形甚至結構變化。
第二個階段單獨閱讀文言文,發現二百六十八年間有若干關鍵時間節點,若干中心人物。人和人之間、事件和事件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絡,雖然僅有部分被明文提及、部分被間接證實、部分被硬生生地“闕文”。在這個階段,指導我的是“博弈”二字,即人們依據自己的處境和手中的資源進行理性判斷,主觀地做出一些選擇使得自己收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人們不再甘於扮演好自己所處的角色,而試圖在博弈過程中向更加有利的位置移動。社會體系內部結點和結點之間固有的吸引力和排斥力若失去平衡則會發生結構性調整以趨於新的平衡。
第三個階段以重點事件、重點人物為中心翻讀全文,拜讀杜預、楊伯峻的註釋點評,讀《國語》、《公羊傳》、《穀梁傳》等相關文獻,盡力找到人物做出決策的理由,使得每一件事情的發展都順理成章。在這個階段,指導我的是“殘局”一詞,即人們在重大事件中做出的決定都是不得已而為之。即使是君王或者國卿,其主觀能動性在大勢面前也顯得微不足道,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結構調整在已知的時間、已知的地點、由已知的人物、以已知的方式發生。
從我個人閱讀《左傳》的這三個階段來看,不妨將這部書看作以下三種書籍來閱讀。
《左傳》是一部倫理教本。它明確指出:國君應當善待臣子,臣子應當忠於國君,父母應當慈愛子女,子女應當孝敬父母,哥哥應當照顧好弟弟,弟弟應當恭敬哥哥。然後,又給出無數案例證明:當社會體系中的關鍵成員違反上述行為方式,輕則當事人被流放、殺戮、位置被他人取代,重則整個社會結構發生劇烈震盪。如果社會體系中的關鍵成員遵循社會規則、道德倫理,那麼即使情況非常危急、對手非常強大、資源非常不足,也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左傳》是一部偵探小說。在一個封閉的場景內,有若干個性鮮明的人物,他們之間存在著確定的利害關係,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故事。如果我們看到了一件不合常理的事情,那麼一定是漏掉了某些細節或者對某些事物的判斷出現了錯誤。反覆比對矛盾的事物,質問自己是否陷入了某些先入為主的觀念,摸排前後文是否有漏掉的線索。在證據和邏輯面前,感情或觀念上無法接受的那也是現實!排除掉所有不可能的,剩下的即使是小機率事件,那也是現實!在紛繁雜亂的表象背後,真相只有一個!
《左傳》是一部棋譜。棋譜中有三個概念:開局、終局和殘局。開局是棋局中最均衡的時刻,這時充滿無數種可能,棋手以開局為始歷經殘局走向終局。終局指完全沒有任何其它可能性的局面,代表棋局的結束。殘局是指某執方按照特定法則移動棋子一定可以導向己方勝利或者和局的局面。棋局的趣味性在於殘局,棋手水平的高低也在於殘局。更厲害的棋手能夠更早觀察到殘局,或者將棋局引向對自己有利的殘局。
讀《左傳》的三個階段從“忠貞”到“博弈”再到“殘局”,這是一種遞進關係,但並非簡單地否定前者而選擇後者。倫理教本勸人向善,但它主要能影響的是主觀上對自身道德修養有一定要求的人。偵探小說給人以冷靜的視角和縝密的思維方式,它能夠看穿倫理教條的空洞以及博弈規則的冷酷。在社會框架下,人和人的博弈紛繁複雜,在一時利益的引誘下個體很容易離開自己的位置而去追逐更有利的位置,但這一動作很有可能造成框架結構的改變甚至垮塌。用殘局這個更加長遠的眼光看,“忠貞”於社會規則對於任何個體和整體來說都是最好的保護。在一定的社會結構下,某些人由於自身素質或者手中資源被稱為智者或者強者,他們在一定範圍內可以發揮巨大的主觀能動性。但是,如果他們對社會規則發起挑戰,從短期看很有可能會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其代價是將面臨一個具有巨大不確定性的新型社會結構。
《左傳》開局名篇“鄭伯克段於鄢”中有一句名言:“多行不義必自斃”,有人將其理解為一時氣話或者某種詛咒。但在讀完《左傳》之後,才發現這句話如同天體軌道運動一般,是十分精確、無法干涉、不可改變的社會執行鐵律。“忠貞”即對社會規則的遵守和維護,不僅僅是某些高尚知識分子的自我修養,也是保護弱者不落入深淵的最後一道屏障,還是強者維持自身優勢的最穩固城池。“忠貞”不是矇昧狀態下的心理傾向,不是酒足飯飽後的某種消遣,而是在深刻考察社會結構及其執行規律之後做出的理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