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我就不喜歡他的孤傲。
6
回覆列表
  • 1 # 不羈又怎樣

    為什麼要非要找一個優秀的人的缺點呢?人本來就沒有完美的,有能力的人有點孤傲是正常的。不過三國演義確實把諸葛亮講的有點浮誇了,那畢竟是文學家筆下的諸葛亮,如果你真的對諸葛亮乃至對三國感興趣,不妨熟悉下三國志。

  • 2 # 玄眾妙之門

    ​ 諸葛亮就如一個賭徒,喜歡以小博大,雖然有點小技巧,終不能出大場面,加上他個人的人格缺陷,不能集思廣益,聽不進不同的意見,屈魏延之將才,奪李嚴之輔權,任馬謖於街亭,託姜維繼北伐,暈招連連,此乃閉塞之象。反觀司馬懿,沉穩求實,深通天地致理,能屈能伸,胸襟開闊,故魏蜀吳之士盡為其用。有的人求名,有的人逐利。諸葛亮顯然是前者,想名留千古,不惜窮兵黷武、連年征戰,使蜀民十室九空、怨聲載道,加之這人心胸狹窄,不相信別人事必親躬,最後累死在五丈原,本想留名千苦卻成為萬世之笑柄…諸葛亮乃奸妄鼠輩,弄權而且聽不進別人的意見,表面鞠躬盡瘁勞心勞力,暗裡架空阿斗培養自己的勢力,排拆人才使忠良之言不能上達,矇蔽天日一手遮天,因為過度不相信別人,所以事必親躬,最後累死於五丈原,這種自私愚蠢的方式累人累己,以致後來蜀國無人才可用而亡,皆諸葛誤國矣!

  • 3 # 棲身你的岸

    諸葛亮真正讓人匪夷所思的地方

    “以前總看見一個人被誇後來發現可能不是那麼回事於是一橫心走極端決定質疑這個人的一切。”

    許多人對許多事,都經歷過類似心情。大多是小時候深信不疑、稍年長後心生疑竇,最後悍然轉向。這種逆反心態,基於逆反心理,外加深感被欺騙後的補償心理,很容易讓一個形象,從被高估轉而到被低估。通俗些講,叫做一粉頂十黑。

    比如現下,諸葛亮,即是如此。

    傳統的民間諸葛亮形象,基本由羅貫中《三國演義》塑造,輔以各類民間傳說。大體上,諸葛亮總是羽扇綸巾,仙風道骨,呼風喚雨,足智多謀,老成持重。京劇裡,周瑜總是年少英俊,諸葛亮總是一把鬍子,很少人在意:周瑜比諸葛亮還大了六歲。大體上,傳統的諸葛亮,是民間概念裡的智者形象,大有妖道風範。魯迅先生總結過,羅貫中“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可惜,羅貫中不是個好擁躉。夸人也誇跑偏。這不,一粉頂十黑了。

    等這一代人接觸過一些正史,發現諸葛亮並沒有火燒博望、水淹白河、火燒藤甲兵、草船借箭、借東風,發現諸葛亮並沒有《三國演義》那麼翻雲覆雨算陰陽盡在掌握,便不免生逆反情緒。讀書大略而過的,很容易握住陳壽的兩句話做文章,曰: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噢!原來諸葛亮不擅長奇謀和將略啊!

    “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呀!都明說諸葛亮不擅長應變將略了!!

    於是,羅貫中苦心經營的妖道諸葛亮形象,基本垮臺了。

    但是,等一下:諸葛亮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陳壽說,諸葛亮身長八尺。漢尺一尺合23公分,諸葛亮有184公分高,身材偉岸。三國時,大家並不那麼高,《三國志》裡,連太史慈七尺七寸約合177公分,都要提一句,諸葛亮在當時,“身長八尺,容貌甚偉”,高而且帥,兼且“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周瑜的相貌之好,天下皆知,然而史書上也不過“瑜長壯有姿貌”。僅論描述,還未必勝過諸葛亮。

    這個高而又帥、家世還頗有背景——諸葛亮祖上諸葛豐當過司隸校尉,叔叔諸葛玄領過豫章太守——的山東男子,二十七歲上遇到了劉備,然後送出《隆中對》。話說,一千八百年後的今天,一個二十七歲、從沒參加過工作、手握網際網路、可以搜尋各類資訊的男生,開著PPT,給老闆做預言,規劃二十年後天下局勢,只要能中個十之七八,也算是很了不起了,足以讓股評家們羞殺;而當日,劉備面對的,是這麼個演示:

    那年劉備四十六歲,已經跟過了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和劉表,到處得人心,但到處不順利。他對面是一個二十七歲,沒有網際網路,沒有工作經驗,184公分高,相貌英俊的山東青年,在跟他說:不可與曹操爭鋒;可以與東吳結盟但不可圖之;應該先佔據荊州,然後拿下西川益州,如此天下三分;等天下有變,荊州益州各出一路兵馬夾擊中原……

    劉備當時,一定覺得很玄幻吧?身為劉表手下客將,一個省級軍閥的跟班,聽一個青年跟他談論如何分割天下?

    ——當然,三國時,許多人都做大戰略規劃。比如,魯肅、甘寧和周瑜,都提出過西取巴蜀,統一南方,和曹操分割天下。如果論戰略的宏偉程度,這幾位的想法,都不下諸葛亮的隆中對。問題在於:他們的構思,始終是構思;而諸葛亮的隆中對,在整整十二年後,完全實現了——公元219年,劉備平了漢中,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關羽從荊州北伐,打得曹操意欲遷都……

    如果不是孫權和呂蒙背棄盟約偷襲荊州,諸葛亮簡直像個預言家。在看著諸葛亮的構思一步一步邁向現實的時刻,劉備會不會偶爾一迷糊,覺得諸葛亮是穿越來的?

    就在劉備當陽敗北時,諸葛亮跟他提出要求,去和孫權結盟,共擊曹操。此後諸葛亮渡江與孫權結盟,赤壁一戰成功。很少有人思考過:如果諸葛亮不在,劉備會怎樣?依照劉備一貫的做派,他很可能直接依附了孫權,成為孫權的客將——一如此前,他依附劉表、袁紹、曹操們一樣。

    而在擁有了諸葛亮之後,劉備第一次,試圖主動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領地。

    然後,他的天下,才真正逐步開啟。

    羅貫中從來沒能說好的一個事:諸葛亮,是個賢相。

    陳壽在《三國志》裡,說諸葛亮可以和管仲、蕭何、子產、召公這些前代神話宰相相提並論。按劉備死時,諸葛亮四十三歲,為蜀漢實際的統治者。他所做的事兒:撫慰百姓,規定禮儀,確立官職,制訂制度;開誠佈公。實事求是,不搞虛的。結果是整個蜀漢對諸葛亮,是“畏而愛之”。又怕他,又愛他。奇怪嗎?因為諸葛亮的治政風格,不是濫好人和稀泥,而是嚴刑峻法,行事狠辣。為什麼沒有抱怨呢?因為他老人家處事太公平了,沒人能抱怨。

    ——執法松泛招人愛,不難;執法嚴格,還能招人民熱愛,這才是神話。

    ——換句話說,諸葛丞相,其實是諸葛青天大老爺啊。

    諸葛青天的私人品德是完美的,這一點,羅貫中也很少說及。

    諸葛亮曾跟後主說過,他的財產,合計是成都的八百株桑樹和十五頃薄田,他自己死的時候,不會留下多餘財產。到他故世時,確實如此。諸葛亮逝世後,蜀漢百姓私自在道旁祭祀他,最後朝廷看著沒法子了,立起廟來,於是香菸鼎盛,真是有十里長街祭丞相的意思。諸葛亮歿後數十年,西川人民都在唸叨諸葛亮好,彷彿西周人民歌頌周公召公一樣,把他當聖人看待。

    當然啦,羅貫中也不會提及的其他事實:

    ——雖然諸葛亮的《出師表》大家都會背,但大家很少意識到,他給劉禪安排的董允、費禕、蔣琬那幾位多麼幫忙。諸葛亮出征在外,朝廷照常運轉;諸葛亮死後,蔣、費、董又讓蜀漢朝廷穩穩運轉了三十年。而在此期間,曹魏經歷了正始之變,司馬家當政,一個皇帝被貶黜(曹芳)、一個皇帝被殺死(曹髦);東吳則有諸葛恪和孫郴兩代權臣被殺,一個皇帝被廢(孫亮)。相比起來,蜀漢直到滅亡,未曾內亂。

    ——諸葛亮確實是個發明家。雖然木牛流馬沒有傳說中那麼神奇,南征孟獲時發明了饅頭也只是傳說,但連弩、鑄刀等還是夠瞧的。日理萬機的政治家還能順手搞搞發明,普京估計也得發愣。

    最後,終於得說到諸葛亮的軍事才華了。

    一向對諸葛亮的爭議,總覺得正史中的他,沒有如《三國演義》那麼神出鬼沒,尤其是陳壽這兩句話: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嗯,諸葛亮不擅長奇謀和將略。

    “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嗯,諸葛亮不擅長應變。

    但是……等一下。

    陳壽說諸葛亮長於治戎,治戎者,整飭軍隊是也。史書說諸葛亮用兵,“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這幾句,基本就是《孫子兵法》提到的境界了。兵法嚴整,不擾百姓,岳飛的岳家軍也不過如此。至於他的屯營佈陣,更是傑出,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去看他的營壘佈局,感嘆“天下奇才也”。

    治軍有法,統御有方,不過如此。

    三國時,天下十三州。曹魏九州半,東吳二州半,蜀漢一州。人口,曹魏超過四百萬,蜀漢滅亡時三十八戶,九十七萬。吳國大鴻臚張儼的說法是:諸葛亮能用的兵力,基本也就是五萬之數;曹魏的地界,十倍於蜀漢。結果是?

    諸葛亮北伐,得到三郡響應,馬謖街亭違背諸葛亮命令,敗北,諸葛亮退兵。

    諸葛亮攻陳倉,糧少退兵。魏國追擊,王雙被斬。

    諸葛亮派陳式取了武都、陰平二郡,從此這兩處半永久歸於蜀漢統轄。

    諸葛亮北伐,司馬懿親自督率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來戰,諸葛亮退兵,張郃追擊,被射殺。

    ——這裡得多提一句。張郃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眾所周知,曹魏除了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這幾位親貴大將,就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這五位最厲害了。夏侯淵死於定軍山劉備指揮的黃忠所部,于禁被關羽擒住,張郃死於諸葛亮之手。張郃死時,是國家第二高的軍事長官車騎將軍。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與司馬懿相持。司馬懿不敢出戰,又被手下嘲笑“畏蜀如虎”,於是跟魏明帝玩雙簧:上書要求出戰,魏明帝問辛毗“他要出戰就出啊,這是鬧哪出?”辛毗:“他這明擺著是不想出戰又得擺姿態”,於是辛毗親自拿了天子詔令去前線,“不是司馬懿不敢跟諸葛亮打看見沒,是天子不讓!”司馬懿這才懾服了人群。

    不知道您怎麼看,但拿現在打個比方吧:

    一個面積不到中國1/9,人口不到中國1/4的南方國家,跑來打中國五次,打得中國只有還手之力,中國軍銜排第二的張郃元帥還戰死了。

    作為被攻打的那方,您會覺得臉面有光嗎?

    哪位說了:不對啊,陳壽不是說諸葛亮應變戰略,不是長處嗎?

    實際上,原話是這樣的:

    “然亮才,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翻譯的意思:

    他諸葛亮,相比起奇謀來更擅長治軍,管理人民的本事比戰略強,他所遇到的又是人中豪傑,加上又是主動進攻,加上人還不如你多,所以沒能成功……

    ——這話細想,不大好聽。好比有人跟你說,“哎呀我打麻將比較好,德州撲克不大行;您又是人中豪傑;我籌碼還不如你多;在你家打德州撲克,我沒打贏你”——你會不會覺得,他那句“人中豪傑”,有點諷刺的意思呢?

    ——如果這樣的人還算“不會打仗”,那他的對手們,真是要羞愧死了。

    第三方觀點,吳國大鴻臚張儼認為:

    諸葛亮用一州的土地,跟曹魏比起來,也就是九分之一的實力對比,結果因為耕戰安排得當,刑法整齊,反客為主,幾萬步卒,居然有氣吞天下之勢;司馬懿佔據十倍的實力,手握精銳,居然沒有擒諸葛亮的意思,只是忙於自我保全,讓諸葛亮自來自去。假設諸葛亮不死,那麼魏國從西北到中部,無法解甲釋鞍。到這地步,勝負也很明顯了。

    ——就這樣,還能說諸葛亮沒勝過司馬懿麼?

    當然,還是會有一批異想天開的,認為諸葛亮沒采用魏延同樣異想天開的“子午谷奇策”,太保守啦,殊不知魏延建議的子午谷奇策想要成功,得滿足以下條件:他自己掌握佔蜀漢人口1/200之一的精銳,不帶大量糧草奔襲,指望到長安後,魏華人會屁滾尿流,主動逃出長安,還得要求諸葛亮等後續部隊迅速跟進——這些套路,也就是賭棍敢玩兒。然而,諸葛亮不是賭棍。

    實際上,在公元234年,五十四歲的諸葛亮面對的是這麼個局勢:

    二十七年前,那個又高又帥的山東青年,在曹操已經控制天下2/3的狀態下,開了這局遊戲。按說,天下定了2/3,這個開局,已經太晚太晚了。好比說,你在2007年釋出智慧手機系統,還來得及群雄逐鹿;到2015年,ios和安卓分割了天下,wp都分不了羹時,你釋出了自己的第一款系統。

    然而,諸葛亮認準了四十六歲、顛沛流離、四處給人打工的劉備,自己選擇了hard模式。

    他給劉備佈置了隆中對,讓劉備第一次試圖擁有自己的領地。他為劉備促成了孫劉同盟,擊退了曹操,掌握了荊州,控制了西川和漢中,三分天下。到此為止,他的計劃很成功。他從當一個縣級幹部的秘書,一直把他推到了三分天下的君王位置。

    然後,計劃因為孫權和呂蒙偷襲荊州、斬殺關羽,隨後是夷陵之戰,以及劉備逝世——諸葛亮曾因為沒勸住劉備而感嘆法正的早逝。到此為止,這局hard模式下的遊戲,其實已經輸了。

    但他沒有認輸。他靠自己完美的人格和才能,擔當著蜀漢實際的君主地位,營造了一個富裕繁榮、路不拾遺、沒有醉漢的國家——一個沒有了他,還是可以支撐三十年穩定的國家——然後用只佔對方1/9的資源,不斷攻擊曹魏,試圖讓曹魏再一次發生內亂,然後把握住機會。他沒什麼物慾,家裡也只有桑樹八百、田十五頃。吃得少,想得多。

    曹操手下,有自己出徵時在後方主持日常工作的荀彧,有專門負責出謀的荀攸,有問啥意見都懂的賈詡,有給他下決定的郭嘉,有程昱、劉曄、蔣濟、司馬懿們。而諸葛亮,在劉備出征漢中時負責日常工作,在與劉備初遇時給他規劃未來行程,給劉備下決定,最後自己親自負責規劃國家、制定法度、選拔官吏、訓練、整飭、日理萬機之餘,還能搞搞小發明。

    是什麼力量在支撐著他,把這個一開始就註定要輸,好容易打出轉機又被盟友插了一刀的局面,一直扛著,一直到瀕死之際,還堅持領著軍隊,在西北渭水邊緣戰鬥呢?不知道。

    很多年後,東晉的桓溫遇到一個百歲老人,說少年時見過諸葛亮。於是有以下對話:

    桓溫:“諸葛丞相今與誰比?”

    老人:“葛公在時,亦不覺異;自葛公歿後,不見其比。”

    我們開了上帝視角,會覺得諸葛亮的所作所為,似乎也不那麼可怖。

    真站到他的處境,想一想他的日常生活,想一想公元207-234年間他的所作所為,如何硬生生改變了一個時代的走向,才能領會到他的匪夷所思。而且,他並不是羅貫中筆下全知全能的妖道,而是一個得吃飯喝水,會緊張會驚懼,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品格來應對亂世的普通人。

    站在他的世界裡,用諸葛亮的眼光打量一下週遭,想象一下好了。

  • 4 # 棲身你的岸

    諸葛亮真正讓人匪夷所思的地方

    “以前總看見一個人被誇後來發現可能不是那麼回事於是一橫心走極端決定質疑這個人的一切。”

    許多人對許多事,都經歷過類似心情。大多是小時候深信不疑、稍年長後心生疑竇,最後悍然轉向。這種逆反心態,基於逆反心理,外加深感被欺騙後的補償心理,很容易讓一個形象,從被高估轉而到被低估。通俗些講,叫做一粉頂十黑

    比如現下,諸葛亮,即是如此。

    傳統的民間諸葛亮形象,基本由羅貫中《三國演義》塑造,輔以各類民間傳說。大體上,諸葛亮總是羽扇綸巾,仙風道骨,呼風喚雨,足智多謀,老成持重。京劇裡,周瑜總是年少英俊,諸葛亮總是一把鬍子,很少人在意:周瑜比諸葛亮還大了六歲。大體上,傳統的諸葛亮,是民間概念裡的智者形象,大有妖道風範。魯迅先生總結過,羅貫中“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可惜,羅貫中不是個好擁躉。夸人也誇跑偏。這不,一粉頂十黑了。

    等這一代人接觸過一些正史,發現諸葛亮並沒有火燒博望、水淹白河、火燒藤甲兵、草船借箭、借東風,發現諸葛亮並沒有《三國演義》那麼翻雲覆雨算陰陽盡在掌握,便不免生逆反情緒。讀書大略而過的,很容易握住陳壽的兩句話做文章,曰: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噢!原來諸葛亮不擅長奇謀和將略啊!

    “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呀!都明說諸葛亮不擅長應變將略了!!

    於是,羅貫中苦心經營的妖道諸葛亮形象,基本垮臺了。

    但是,等一下:諸葛亮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陳壽說,諸葛亮身長八尺。漢尺一尺合23公分,諸葛亮有184公分高,身材偉岸。三國時,大家並不那麼高,《三國志》裡,連太史慈七尺七寸約合177公分,都要提一句,諸葛亮在當時,“身長八尺,容貌甚偉”,高而且帥,兼且“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周瑜的相貌之好,天下皆知,然而史書上也不過“瑜長壯有姿貌”。僅論描述,還未必勝過諸葛亮。

    這個高而又帥、家世還頗有背景——諸葛亮祖上諸葛豐當過司隸校尉,叔叔諸葛玄領過豫章太守——的山東男子,二十七歲上遇到了劉備,然後送出《隆中對》。話說,一千八百年後的今天,一個二十七歲、從沒參加過工作、手握網際網路、可以搜尋各類資訊的男生,開著PPT,給老闆做預言,規劃二十年後天下局勢,只要能中個十之七八,也算是很了不起了,足以讓股評家們羞殺;而當日,劉備面對的,是這麼個演示:

    那年劉備四十六歲,已經跟過了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和劉表,到處得人心,但到處不順利。他對面是一個二十七歲,沒有網際網路,沒有工作經驗,184公分高,相貌英俊的山東青年,在跟他說:不可與曹操爭鋒;可以與東吳結盟但不可圖之;應該先佔據荊州,然後拿下西川益州,如此天下三分;等天下有變,荊州益州各出一路兵馬夾擊中原……

    劉備當時,一定覺得很玄幻吧?身為劉表手下客將,一個省級軍閥的跟班,聽一個青年跟他談論如何分割天下?

    ——當然,三國時,許多人都做大戰略規劃。比如,魯肅、甘寧和周瑜,都提出過西取巴蜀,統一南方,和曹操分割天下。如果論戰略的宏偉程度,這幾位的想法,都不下諸葛亮的隆中對。問題在於:他們的構思,始終是構思;而諸葛亮的隆中對,在整整十二年後,完全實現了——公元219年,劉備平了漢中,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關羽從荊州北伐,打得曹操意欲遷都……

    如果不是孫權和呂蒙背棄盟約偷襲荊州,諸葛亮簡直像個預言家。在看著諸葛亮的構思一步一步邁向現實的時刻,劉備會不會偶爾一迷糊,覺得諸葛亮是穿越來的?

    就在劉備當陽敗北時,諸葛亮跟他提出要求,去和孫權結盟,共擊曹操。此後諸葛亮渡江與孫權結盟,赤壁一戰成功。很少有人思考過:如果諸葛亮不在,劉備會怎樣?依照劉備一貫的做派,他很可能直接依附了孫權,成為孫權的客將——一如此前,他依附劉表、袁紹、曹操們一樣。

    而在擁有了諸葛亮之後,劉備第一次,試圖主動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領地。

    然後,他的天下,才真正逐步開啟。

    羅貫中從來沒能說好的一個事:諸葛亮,是個賢相。

    陳壽在《三國志》裡,說諸葛亮可以和管仲、蕭何、子產、召公這些前代神話宰相相提並論。按劉備死時,諸葛亮四十三歲,為蜀漢實際的統治者。他所做的事兒:撫慰百姓,規定禮儀,確立官職,制訂制度;開誠佈公。實事求是,不搞虛的。結果是整個蜀漢對諸葛亮,是“畏而愛之”。又怕他,又愛他。奇怪嗎?因為諸葛亮的治政風格,不是濫好人和稀泥,而是嚴刑峻法,行事狠辣。為什麼沒有抱怨呢?因為他老人家處事太公平了,沒人能抱怨。

    ——執法松泛招人愛,不難;執法嚴格,還能招人民熱愛,這才是神話。

    ——換句話說,諸葛丞相,其實是諸葛青天大老爺啊。

    諸葛青天的私人品德是完美的,這一點,羅貫中也很少說及。

    諸葛亮曾跟後主說過,他的財產,合計是成都的八百株桑樹和十五頃薄田,他自己死的時候,不會留下多餘財產。到他故世時,確實如此。諸葛亮逝世後,蜀漢百姓私自在道旁祭祀他,最後朝廷看著沒法子了,立起廟來,於是香菸鼎盛,真是有十里長街祭丞相的意思。諸葛亮歿後數十年,西川人民都在唸叨諸葛亮好,彷彿西周人民歌頌周公召公一樣,把他當聖人看待。

    當然啦,羅貫中也不會提及的其他事實:

    ——雖然諸葛亮的《出師表》大家都會背,但大家很少意識到,他給劉禪安排的董允、費禕、蔣琬那幾位多麼幫忙。諸葛亮出征在外,朝廷照常運轉;諸葛亮死後,蔣、費、董又讓蜀漢朝廷穩穩運轉了三十年。而在此期間,曹魏經歷了正始之變,司馬家當政,一個皇帝被貶黜(曹芳)、一個皇帝被殺死(曹髦);東吳則有諸葛恪和孫郴兩代權臣被殺,一個皇帝被廢(孫亮)。相比起來,蜀漢直到滅亡,未曾內亂。

    ——諸葛亮確實是個發明家。雖然木牛流馬沒有傳說中那麼神奇,南征孟獲時發明了饅頭也只是傳說,但連弩、鑄刀等還是夠瞧的。日理萬機的政治家還能順手搞搞發明,普京估計也得發愣。

    最後,終於得說到諸葛亮的軍事才華了。

    一向對諸葛亮的爭議,總覺得正史中的他,沒有如《三國演義》那麼神出鬼沒,尤其是陳壽這兩句話: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嗯,諸葛亮不擅長奇謀和將略。

    “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嗯,諸葛亮不擅長應變。

    但是……等一下。

    陳壽說諸葛亮長於治戎,治戎者,整飭軍隊是也。史書說諸葛亮用兵,“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這幾句,基本就是《孫子兵法》提到的境界了。兵法嚴整,不擾百姓,岳飛的岳家軍也不過如此。至於他的屯營佈陣,更是傑出,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去看他的營壘佈局,感嘆“天下奇才也”。

    治軍有法,統御有方,不過如此。

    三國時,天下十三州。曹魏九州半,東吳二州半,蜀漢一州。人口,曹魏超過四百萬,蜀漢滅亡時三十八戶,九十七萬。吳國大鴻臚張儼的說法是:諸葛亮能用的兵力,基本也就是五萬之數;曹魏的地界,十倍於蜀漢。結果是?

    諸葛亮北伐,得到三郡響應,馬謖街亭違背諸葛亮命令,敗北,諸葛亮退兵。

    諸葛亮攻陳倉,糧少退兵。魏國追擊,王雙被斬。

    諸葛亮派陳式取了武都、陰平二郡,從此這兩處半永久歸於蜀漢統轄。

    諸葛亮北伐,司馬懿親自督率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來戰,諸葛亮退兵,張郃追擊,被射殺。

    ——這裡得多提一句。張郃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眾所周知,曹魏除了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這幾位親貴大將,就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這五位最厲害了。夏侯淵死於定軍山劉備指揮的黃忠所部,于禁被關羽擒住,張郃死於諸葛亮之手。張郃死時,是國家第二高的軍事長官車騎將軍。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與司馬懿相持。司馬懿不敢出戰,又被手下嘲笑“畏蜀如虎”,於是跟魏明帝玩雙簧:上書要求出戰,魏明帝問辛毗“他要出戰就出啊,這是鬧哪出?”辛毗:“他這明擺著是不想出戰又得擺姿態”,於是辛毗親自拿了天子詔令去前線,“不是司馬懿不敢跟諸葛亮打看見沒,是天子不讓!”司馬懿這才懾服了人群。

    不知道您怎麼看,但拿現在打個比方吧:

    一個面積不到中國1/9,人口不到中國1/4的南方國家,跑來打中國五次,打得中國只有還手之力,中國軍銜排第二的張郃元帥還戰死了。

    作為被攻打的那方,您會覺得臉面有光嗎?

    哪位說了:不對啊,陳壽不是說諸葛亮應變戰略,不是長處嗎?

    實際上,原話是這樣的:

    “然亮才,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翻譯的意思:

    他諸葛亮,相比起奇謀來更擅長治軍,管理人民的本事比戰略強,他所遇到的又是人中豪傑,加上又是主動進攻,加上人還不如你多,所以沒能成功……

    ——這話細想,不大好聽。好比有人跟你說,“哎呀我打麻將比較好,德州撲克不大行;您又是人中豪傑;我籌碼還不如你多;在你家打德州撲克,我沒打贏你”——你會不會覺得,他那句“人中豪傑”,有點諷刺的意思呢?

    ——如果這樣的人還算“不會打仗”,那他的對手們,真是要羞愧死了。

    第三方觀點,吳國大鴻臚張儼認為:

    諸葛亮用一州的土地,跟曹魏比起來,也就是九分之一的實力對比,結果因為耕戰安排得當,刑法整齊,反客為主,幾萬步卒,居然有氣吞天下之勢;司馬懿佔據十倍的實力,手握精銳,居然沒有擒諸葛亮的意思,只是忙於自我保全,讓諸葛亮自來自去。假設諸葛亮不死,那麼魏國從西北到中部,無法解甲釋鞍。到這地步,勝負也很明顯了。

    ——就這樣,還能說諸葛亮沒勝過司馬懿麼?

    當然,還是會有一批異想天開的,認為諸葛亮沒采用魏延同樣異想天開的“子午谷奇策”,太保守啦,殊不知魏延建議的子午谷奇策想要成功,得滿足以下條件:他自己掌握佔蜀漢人口1/200之一的精銳,不帶大量糧草奔襲,指望到長安後,魏華人會屁滾尿流,主動逃出長安,還得要求諸葛亮等後續部隊迅速跟進——這些套路,也就是賭棍敢玩兒。然而,諸葛亮不是賭棍。

    實際上,在公元234年,五十四歲的諸葛亮面對的是這麼個局勢:

    二十七年前,那個又高又帥的山東青年,在曹操已經控制天下2/3的狀態下,開了這局遊戲。按說,天下定了2/3,這個開局,已經太晚太晚了。好比說,你在2007年釋出智慧手機系統,還來得及群雄逐鹿;到2015年,ios和安卓分割了天下,wp都分不了羹時,你釋出了自己的第一款系統。

    然而,諸葛亮認準了四十六歲、顛沛流離、四處給人打工的劉備,自己選擇了hard模式。

    他給劉備佈置了隆中對,讓劉備第一次試圖擁有自己的領地。他為劉備促成了孫劉同盟,擊退了曹操,掌握了荊州,控制了西川和漢中,三分天下。到此為止,他的計劃很成功。他從當一個縣級幹部的秘書,一直把他推到了三分天下的君王位置。

    然後,計劃因為孫權和呂蒙偷襲荊州、斬殺關羽,隨後是夷陵之戰,以及劉備逝世——諸葛亮曾因為沒勸住劉備而感嘆法正的早逝。到此為止,這局hard模式下的遊戲,其實已經輸了。

    但他沒有認輸。他靠自己完美的人格和才能,擔當著蜀漢實際的君主地位,營造了一個富裕繁榮、路不拾遺、沒有醉漢的國家——一個沒有了他,還是可以支撐三十年穩定的國家——然後用只佔對方1/9的資源,不斷攻擊曹魏,試圖讓曹魏再一次發生內亂,然後把握住機會。他沒什麼物慾,家裡也只有桑樹八百、田十五頃。吃得少,想得多。

    曹操手下,有自己出徵時在後方主持日常工作的荀彧,有專門負責出謀的荀攸,有問啥意見都懂的賈詡,有給他下決定的郭嘉,有程昱、劉曄、蔣濟、司馬懿們。而諸葛亮,在劉備出征漢中時負責日常工作,在與劉備初遇時給他規劃未來行程,給劉備下決定,最後自己親自負責規劃國家、制定法度、選拔官吏、訓練、整飭、日理萬機之餘,還能搞搞小發明。

    是什麼力量在支撐著他,把這個一開始就註定要輸,好容易打出轉機又被盟友插了一刀的局面,一直扛著,一直到瀕死之際,還堅持領著軍隊,在西北渭水邊緣戰鬥呢?不知道。

    很多年後,東晉的桓溫遇到一個百歲老人,說少年時見過諸葛亮。於是有以下對話:

    桓溫:“諸葛丞相今與誰比?”

    老人:“葛公在時,亦不覺異;自葛公歿後,不見其比。”

    我們開了上帝視角,會覺得諸葛亮的所作所為,似乎也不那麼可怖。

    真站到他的處境,想一想他的日常生活,想一想公元207-234年間他的所作所為,如何硬生生改變了一個時代的走向,才能領會到他的匪夷所思。而且,他並不是羅貫中筆下全知全能的妖道,而是一個得吃飯喝水,會緊張會驚懼,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品格來應對亂世的普通人。

    站在他的世界裡,用諸葛亮的眼光打量一下週遭,想象一下好了。

  • 5 # 棲身你的岸

    諸葛亮真正讓人匪夷所思的地方

    “以前總看見一個人被誇後來發現可能不是那麼回事於是一橫心走極端決定質疑這個人的一切。”

    許多人對許多事,都經歷過類似心情。大多是小時候深信不疑、稍年長後心生疑竇,最後悍然轉向。這種逆反心態,基於逆反心理,外加深感被欺騙後的補償心理,很容易讓一個形象,從被高估轉而到被低估。通俗些講,叫做一粉頂十黑。

    比如現下,諸葛亮,即是如此。

    傳統的民間諸葛亮形象,基本由羅貫中《三國演義》塑造,輔以各類民間傳說。大體上,諸葛亮總是羽扇綸巾,仙風道骨,呼風喚雨,足智多謀,老成持重。京劇裡,周瑜總是年少英俊,諸葛亮總是一把鬍子,很少人在意:周瑜比諸葛亮還大了六歲。大體上,傳統的諸葛亮,是民間概念裡的智者形象,大有妖道風範。魯迅先生總結過,羅貫中“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可惜,羅貫中不是個好擁躉。夸人也誇跑偏。這不,一粉頂十黑了。

    等這一代人接觸過一些正史,發現諸葛亮並沒有火燒博望、水淹白河、火燒藤甲兵、草船借箭、借東風,發現諸葛亮並沒有《三國演義》那麼翻雲覆雨算陰陽盡在掌握,便不免生逆反情緒。讀書大略而過的,很容易握住陳壽的兩句話做文章,曰: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噢!原來諸葛亮不擅長奇謀和將略啊!

    “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呀!都明說諸葛亮不擅長應變將略了!!

    於是,羅貫中苦心經營的妖道諸葛亮形象,基本垮臺了。

    但是,等一下:諸葛亮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陳壽說,諸葛亮身長八尺。漢尺一尺合23公分,諸葛亮有184公分高,身材偉岸。三國時,大家並不那麼高,《三國志》裡,連太史慈七尺七寸約合177公分,都要提一句,諸葛亮在當時,“身長八尺,容貌甚偉”,高而且帥,兼且“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周瑜的相貌之好,天下皆知,然而史書上也不過“瑜長壯有姿貌”。僅論描述,還未必勝過諸葛亮。

    這個高而又帥、家世還頗有背景——諸葛亮祖上諸葛豐當過司隸校尉,叔叔諸葛玄領過豫章太守——的山東男子,二十七歲上遇到了劉備,然後送出《隆中對》。話說,一千八百年後的今天,一個二十七歲、從沒參加過工作、手握網際網路、可以搜尋各類資訊的男生,開著PPT,給老闆做預言,規劃二十年後天下局勢,只要能中個十之七八,也算是很了不起了,足以讓股評家們羞殺;而當日,劉備面對的,是這麼個演示:

    那年劉備四十六歲,已經跟過了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和劉表,到處得人心,但到處不順利。他對面是一個二十七歲,沒有網際網路,沒有工作經驗,184公分高,相貌英俊的山東青年,在跟他說:不可與曹操爭鋒;可以與東吳結盟但不可圖之;應該先佔據荊州,然後拿下西川益州,如此天下三分;等天下有變,荊州益州各出一路兵馬夾擊中原……

    劉備當時,一定覺得很玄幻吧?身為劉表手下客將,一個省級軍閥的跟班,聽一個青年跟他談論如何分割天下?

    ——當然,三國時,許多人都做大戰略規劃。比如,魯肅、甘寧和周瑜,都提出過西取巴蜀,統一南方,和曹操分割天下。如果論戰略的宏偉程度,這幾位的想法,都不下諸葛亮的隆中對。問題在於:他們的構思,始終是構思;而諸葛亮的隆中對,在整整十二年後,完全實現了——公元219年,劉備平了漢中,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關羽從荊州北伐,打得曹操意欲遷都……

    如果不是孫權和呂蒙背棄盟約偷襲荊州,諸葛亮簡直像個預言家。在看著諸葛亮的構思一步一步邁向現實的時刻,劉備會不會偶爾一迷糊,覺得諸葛亮是穿越來的?

    就在劉備當陽敗北時,諸葛亮跟他提出要求,去和孫權結盟,共擊曹操。此後諸葛亮渡江與孫權結盟,赤壁一戰成功。很少有人思考過:如果諸葛亮不在,劉備會怎樣?依照劉備一貫的做派,他很可能直接依附了孫權,成為孫權的客將——一如此前,他依附劉表、袁紹、曹操們一樣。

    而在擁有了諸葛亮之後,劉備第一次,試圖主動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領地。

    然後,他的天下,才真正逐步開啟。

    羅貫中從來沒能說好的一個事:諸葛亮,是個賢相。

    陳壽在《三國志》裡,說諸葛亮可以和管仲、蕭何、子產、召公這些前代神話宰相相提並論。按劉備死時,諸葛亮四十三歲,為蜀漢實際的統治者。他所做的事兒:撫慰百姓,規定禮儀,確立官職,制訂制度;開誠佈公。實事求是,不搞虛的。結果是整個蜀漢對諸葛亮,是“畏而愛之”。又怕他,又愛他。奇怪嗎?因為諸葛亮的治政風格,不是濫好人和稀泥,而是嚴刑峻法,行事狠辣。為什麼沒有抱怨呢?因為他老人家處事太公平了,沒人能抱怨。

    ——執法松泛招人愛,不難;執法嚴格,還能招人民熱愛,這才是神話。

    ——換句話說,諸葛丞相,其實是諸葛青天大老爺啊。

    諸葛青天的私人品德是完美的,這一點,羅貫中也很少說及。

    諸葛亮曾跟後主說過,他的財產,合計是成都的八百株桑樹和十五頃薄田,他自己死的時候,不會留下多餘財產。到他故世時,確實如此。諸葛亮逝世後,蜀漢百姓私自在道旁祭祀他,最後朝廷看著沒法子了,立起廟來,於是香菸鼎盛,真是有十里長街祭丞相的意思。諸葛亮歿後數十年,西川人民都在唸叨諸葛亮好,彷彿西周人民歌頌周公召公一樣,把他當聖人看待。

    當然啦,羅貫中也不會提及的其他事實:

    ——雖然諸葛亮的《出師表》大家都會背,但大家很少意識到,他給劉禪安排的董允、費禕、蔣琬那幾位多麼幫忙。諸葛亮出征在外,朝廷照常運轉;諸葛亮死後,蔣、費、董又讓蜀漢朝廷穩穩運轉了三十年。而在此期間,曹魏經歷了正始之變,司馬家當政,一個皇帝被貶黜(曹芳)、一個皇帝被殺死(曹髦);東吳則有諸葛恪和孫郴兩代權臣被殺,一個皇帝被廢(孫亮)。相比起來,蜀漢直到滅亡,未曾內亂。

    ——諸葛亮確實是個發明家。雖然木牛流馬沒有傳說中那麼神奇,南征孟獲時發明了饅頭也只是傳說,但連弩、鑄刀等還是夠瞧的。日理萬機的政治家還能順手搞搞發明,普京估計也得發愣。

    最後,終於得說到諸葛亮的軍事才華了。

    一向對諸葛亮的爭議,總覺得正史中的他,沒有如《三國演義》那麼神出鬼沒,尤其是陳壽這兩句話: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嗯,諸葛亮不擅長奇謀和將略。

    “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嗯,諸葛亮不擅長應變。

    但是……等一下。

    陳壽說諸葛亮長於治戎,治戎者,整飭軍隊是也。史書說諸葛亮用兵,“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這幾句,基本就是《孫子兵法》提到的境界了。兵法嚴整,不擾百姓,岳飛的岳家軍也不過如此。至於他的屯營佈陣,更是傑出,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去看他的營壘佈局,感嘆“天下奇才也”。

    治軍有法,統御有方,不過如此。

    三國時,天下十三州。曹魏九州半,東吳二州半,蜀漢一州。人口,曹魏超過四百萬,蜀漢滅亡時三十八戶,九十七萬。吳國大鴻臚張儼的說法是:諸葛亮能用的兵力,基本也就是五萬之數;曹魏的地界,十倍於蜀漢。結果是?

    諸葛亮北伐,得到三郡響應,馬謖街亭違背諸葛亮命令,敗北,諸葛亮退兵。

    諸葛亮攻陳倉,糧少退兵。魏國追擊,王雙被斬。

    諸葛亮派陳式取了武都、陰平二郡,從此這兩處半永久歸於蜀漢統轄。

    諸葛亮北伐,司馬懿親自督率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來戰,諸葛亮退兵,張郃追擊,被射殺。

    ——這裡得多提一句。張郃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眾所周知,曹魏除了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這幾位親貴大將,就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這五位最厲害了。夏侯淵死於定軍山劉備指揮的黃忠所部,于禁被關羽擒住,張郃死於諸葛亮之手。張郃死時,是國家第二高的軍事長官車騎將軍。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與司馬懿相持。司馬懿不敢出戰,又被手下嘲笑“畏蜀如虎”,於是跟魏明帝玩雙簧:上書要求出戰,魏明帝問辛毗“他要出戰就出啊,這是鬧哪出?”辛毗:“他這明擺著是不想出戰又得擺姿態”,於是辛毗親自拿了天子詔令去前線,“不是司馬懿不敢跟諸葛亮打看見沒,是天子不讓!”司馬懿這才懾服了人群。

    不知道您怎麼看,但拿現在打個比方吧:

    一個面積不到中國1/9,人口不到中國1/4的南方國家,跑來打中國五次,打得中國只有還手之力,中國軍銜排第二的張郃元帥還戰死了。

    作為被攻打的那方,您會覺得臉面有光嗎?

    哪位說了:不對啊,陳壽不是說諸葛亮應變戰略,不是長處嗎?

    實際上,原話是這樣的:

    “然亮才,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翻譯的意思:

    他諸葛亮,相比起奇謀來更擅長治軍,管理人民的本事比戰略強,他所遇到的又是人中豪傑,加上又是主動進攻,加上人還不如你多,所以沒能成功……

    ——這話細想,不大好聽。好比有人跟你說,“哎呀我打麻將比較好,德州撲克不大行;您又是人中豪傑;我籌碼還不如你多;在你家打德州撲克,我沒打贏你”——你會不會覺得,他那句“人中豪傑”,有點諷刺的意思呢?

    ——如果這樣的人還算“不會打仗”,那他的對手們,真是要羞愧死了。

    第三方觀點,吳國大鴻臚張儼認為:

    諸葛亮用一州的土地,跟曹魏比起來,也就是九分之一的實力對比,結果因為耕戰安排得當,刑法整齊,反客為主,幾萬步卒,居然有氣吞天下之勢;司馬懿佔據十倍的實力,手握精銳,居然沒有擒諸葛亮的意思,只是忙於自我保全,讓諸葛亮自來自去。假設諸葛亮不死,那麼魏國從西北到中部,無法解甲釋鞍。到這地步,勝負也很明顯了。

    ——就這樣,還能說諸葛亮沒勝過司馬懿麼?

    當然,還是會有一批異想天開的,認為諸葛亮沒采用魏延同樣異想天開的“子午谷奇策”,太保守啦,殊不知魏延建議的子午谷奇策想要成功,得滿足以下條件:他自己掌握佔蜀漢人口1/200之一的精銳,不帶大量糧草奔襲,指望到長安後,魏華人會屁滾尿流,主動逃出長安,還得要求諸葛亮等後續部隊迅速跟進——這些套路,也就是賭棍敢玩兒。然而,諸葛亮不是賭棍。

    實際上,在公元234年,五十四歲的諸葛亮面對的是這麼個局勢:

    二十七年前,那個又高又帥的山東青年,在曹操已經控制天下2/3的狀態下,開了這局遊戲。按說,天下定了2/3,這個開局,已經太晚太晚了。好比說,你在2007年釋出智慧手機系統,還來得及群雄逐鹿;到2015年,ios和安卓分割了天下,wp都分不了羹時,你釋出了自己的第一款系統。

    然而,諸葛亮認準了四十六歲、顛沛流離、四處給人打工的劉備,自己選擇了hard模式。

    他給劉備佈置了隆中對,讓劉備第一次試圖擁有自己的領地。他為劉備促成了孫劉同盟,擊退了曹操,掌握了荊州,控制了西川和漢中,三分天下。到此為止,他的計劃很成功。他從當一個縣級幹部的秘書,一直把他推到了三分天下的君王位置。

    然後,計劃因為孫權和呂蒙偷襲荊州、斬殺關羽,隨後是夷陵之戰,以及劉備逝世——諸葛亮曾因為沒勸住劉備而感嘆法正的早逝。到此為止,這局hard模式下的遊戲,其實已經輸了。

    但他沒有認輸。他靠自己完美的人格和才能,擔當著蜀漢實際的君主地位,營造了一個富裕繁榮、路不拾遺、沒有醉漢的國家——一個沒有了他,還是可以支撐三十年穩定的國家——然後用只佔對方1/9的資源,不斷攻擊曹魏,試圖讓曹魏再一次發生內亂,然後把握住機會。他沒什麼物慾,家裡也只有桑樹八百、田十五頃。吃得少,想得多。

    曹操手下,有自己出徵時在後方主持日常工作的荀彧,有專門負責出謀的荀攸,有問啥意見都懂的賈詡,有給他下決定的郭嘉,有程昱、劉曄、蔣濟、司馬懿們。而諸葛亮,在劉備出征漢中時負責日常工作,在與劉備初遇時給他規劃未來行程,給劉備下決定,最後自己親自負責規劃國家、制定法度、選拔官吏、訓練、整飭、日理萬機之餘,還能搞搞小發明。

    是什麼力量在支撐著他,把這個一開始就註定要輸,好容易打出轉機又被盟友插了一刀的局面,一直扛著,一直到瀕死之際,還堅持領著軍隊,在西北渭水邊緣戰鬥呢?不知道。

    很多年後,東晉的桓溫遇到一個百歲老人,說少年時見過諸葛亮。於是有以下對話:

    桓溫:“諸葛丞相今與誰比?”

    老人:“葛公在時,亦不覺異;自葛公歿後,不見其比。”

    我們開了上帝視角,會覺得諸葛亮的所作所為,似乎也不那麼可怖。

    真站到他的處境,想一想他的日常生活,想一想公元207-234年間他的所作所為,如何硬生生改變了一個時代的走向,才能領會到他的匪夷所思。而且,他並不是羅貫中筆下全知全能的妖道,而是一個得吃飯喝水,會緊張會驚懼,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品格來應對亂世的普通人。

    站在他的世界裡,用諸葛亮的眼光打量一下週遭,想象一下好了。

  • 6 # 青舟仙人

    諸葛亮太要求完美了!水至清則無魚,蜀漢後期能人越來越少和諸葛亮要求人才苛刻不無關係。這也算是一種道德潔癖吧!當然,也正因如此蜀漢才出現一批廉官。

  • 7 # 紫燼耀

    諸葛亮最讓人討厭的地方是在對後主態度上,出師表就連續13次先帝,可想而知平時就是拿先帝壓後主,老爹死了吧東西留給兒子,諸葛村夫就硬說你老爹讓你叔我咋滴咋滴煩不煩

  • 8 # reymist

    我認為前面幾位說的實在是在信口開河,胡說八道。與其坐而論道,滿口胡言,倒不如塌下心來,好好關於諸葛亮的第一手資料,如此方為正道。

    我們先來看一看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諸葛亮之評價陳壽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治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未遇也。

    能以法令治蜀,積弱然偏霸一方。傾一郡之力以抗中原,以進為退。其生雖未建王途霸業,其死後蜀中竟無人堪用。若言文和文若良平之才,亮可堪蕭何之才。

    再來三國志裡面吳國大鴻臚張衍對諸葛亮的評價: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擒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昔子產治鄭,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馬,不亦優乎!再來看一看晉書司馬懿的評論: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

    再來看看世說新語裡的一則軼事:桓溫徵蜀,猶見武侯時小吏,年百餘歲。溫問:“諸葛丞相今誰與比?”答曰:“諸葛在時,亦不覺異,自公沒後,不見其比。

    我最後再來總結下諸葛亮數次北伐之真實成果:第一次北伐,街亭雖敗但退而不亂;第二次北伐,與郝昭相持於陳倉,糧盡而退,撤退設伏擊殺王雙;第三次北伐,攻下陰平、武都二郡,連線羌人,從此曹魏數十年不能有效控制隴西;第四次北伐,與司馬懿相持於祁山,糧盡而退,撤退設伏擊殺張郃;第五次北伐,和司馬懿相持於五丈原,離長安已是兩百餘里,蜀漢軍隊也開始在渭水屯田生產以解決歷次北伐的運糧問題,結果因諸葛亮病故而撤退。

  • 9 # 鷹嘯雲間飛

    陳壽注的三國志,並不能代表正史。原因就在這個志字上。司馬家族的志與孔明的志是相違備的,司馬屢敗於孔明,兩三次差點被坑死。一次被流言所貶,而且這流言正是司馬的心思。二次張頜代受,三次虧天意。司馬家族只有貶低孔明的才幹才能坐實自己,陳壽敢不服從司馬家族的政治嗎?為了使後人相信三國志,畢然是隱瞞不了的寫真,能隱晦的就隱晦。別以為三國志就能代表正史,相反三國演義站在正義和史實演變的角度上,作者沒有壓力沒什麼不敢寫的,誇張地貶低醜惡,並不代表沒這回事。孔明的才能不在乎後人怎樣評論,劉備有了他才能三分天下,稱帝封候。說他只搞政治,不習軍事的話沒有絲毫依據,也許是陳壽故意在史冊上留下的敗筆漏洞以供後人思索。

  • 10 # 天道神雲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被捧起來的聖人,他之所以被捧起是因為他們生前的貢獻和品德,歷史上千千萬萬的人都在讚美諸葛亮,現代人反而自作聰明推翻諸葛亮,實為愚蠢至極

  • 11 # 說歷史的女人

    談諸葛亮令人討厭之處,首先要擺脫傳統的崇拜心理,其次要客觀理性地說。因為民間傳說和歷史記載出入較大,由此,必須話分兩頭說。一頭是傳統演義中的諸葛亮,關於演義中的諸葛,諸位學富五車的小夥伴應該都知道。傳統的民間諸葛亮形象,基本上由羅貫中根據原有的演義傳說,進一步加工,就成了《三國演義》中塑造的形象:諸葛亮總是羽扇綸巾,仙風道骨,呼風喚雨,足智多謀,老成持重。而且京劇裡,周瑜總是年少英俊,諸葛亮總是一把鬍子,很少人在意一個歷史事實:周瑜比諸葛亮還大了六歲。所以說,傳統的諸葛亮形象,是民間概念裡的智者形象,大有妖道風範。正如魯迅先生所總結:羅貫中“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因為他不僅足智多謀,還會呼風喚雨,因此近乎神人。一個人被過於虛構的時候,就會令人生疑,於是單從三國演義,就是老羅筆下看,諸葛亮令人討厭之處,有三點:一是莫過於太假。此人舉手投足之間都是假模假式。二是他太能裝,不管是什麼時候他都能裝出一副處亂不驚的樣子,而實際情況是需要驚訝或者有所表示的。三是諸葛亮此人毫無謙卑感。本身人們都喜歡完美的聖人,雖然羅貫中把諸葛亮塑造的近乎妖了,但是依然遮掩不住諸葛亮身上的戾氣。就算面對與他同樣牛逼的龐統的時候,他那種表情和神態,也似乎是超於龐統之上的。

    前文說了,諸葛亮令人討厭之處,需要話分兩頭說。剛才說了演義中的諸葛亮。現在談談歷史中的諸葛亮。歷史當然就是《三國志》了。三國志記載兩件事使羅貫中塑造的近乎妖的諸葛亮立即從神壇上掉了下來。第一件事,是魏延提出子午谷計劃,諸葛亮不用便罷,但是他應該廣開言路,讓手下將領各抒己見。但是因為諸葛亮不用魏延,魏延自然有所怨言。因此,就發生了第二件事。諸葛亮臨終之前留下遺言,令楊儀和馬岱斬殺了魏延。從史書看,諸葛亮確實是一個治國安民的良才,陳壽評價其為蕭何之才。但是諸葛亮誅殺魏延卻暴露出了他的心胸不怎麼寬廣,甚至有點嫉賢妒能。因為在軍事上,諸葛亮是有短板的。而劉備生前能善用諸葛亮、魏延等人,而諸葛卻不能,足見其知人用人之眼光和能力的不足。

  • 12 # 三維觀時空

    歸納起來,大致有這麼幾點!

    一、政治上的專營和功利。

    諸葛亮少年老成,16歲投劉表,26歲出山,十年間說是"躬耕南陽",其實是紮紮實實經營了一夥"荊州幫",兩個姐一個嫁入豪門蒯氏家族,一個嫁龐徳公的兒子,自己又娶了黃承彥的女兒,黃承彥何許人,劉表的連襟、蔡瑁的姐夫。不僅與荊襄一流的名士如司馬微、龐德公、黃承彥等都掛上了關係,而且與政界大佬攀上了親。可見尚未出茅蘆的孔明政治上己顯示出與年齡不相稱的老道。

    二、恃才扭捏、三顧才出

    諸葛亮的出山不象郭嘉那樣"慧眼識主","六出奇計"而得"鬼才"名號,也不象龐統那樣從基層做起,用實際才幹來證明自己,終成"楚之良才,興世業者也。"而諸葛亮自視才高,非得經過老師、師兄的一番推薦,扭扭捏捏,三請才出。現在看來這不就是抬高身價的一種抄作?

    三、虛於文墨、巧於賣弄

    諸葛亮有兩個宏篇聞名後世,一是"隆中對",二是《出師表》。而"隆中對"其實就是荊州名士甚至包括江東名士集體創作的東西,只不過陳壽編史時借諸葛亮的口說出而己。而東吳版的"隆中對"比蜀版更現實一些,那個作者真正的才是魯肅。而巜出師表》更象一篇任內的總結,而不是北伐的請戰書,更象一篇洋洋灑灑的自傳體散文,而不是乾淨利落的奏請。從"躬耕南陽"到平定南夷、再到"足兵足食"不一而足!是不是因蜀國無史官,諸葛亮有意在這裡留了一筆"個人總結"。

    四、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

    這是諸葛亮的老對手司馬懿對諸葛亮的總評,俗話說,志大便自信,自信就可能任性,劉備提醒孔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孔明偏在首次北伐就重用了馬謖,劉備在世時魏延為鎮遠將軍,鎮守漢中的大將,孔明時卻一直邊緣化,直至逼反而斬!孔明自比管仲、樂毅。而陳壽評價孔明之才略遜於管仲、蕭何。意思是如同管仲、蕭何一樣的管理人才,軍事上"應變將略、非其所長"!而孔明非要逆天而為,一個南方少數民族頭領,磨磨唧唧的"七擒七縱",六岀岐山,勞師遠征,沒打過一次漂亮戰,無得寸土而返。

  • 13 # 三國不求甚解

    諸葛亮最令人討厭的是告密。

    從道德上來說,沒有哪種行為比告密更讓人厭惡的了。

    諸葛亮的告密史料可見的有兩處半。

    第一處是劉封。劉封作為劉備的義子,“有武藝,氣力過人”,在漢中之戰中把曹操氣的夠嗆。而且最關鍵的是他年齡小,在蜀漢這種人才青黃不接的小國裡,說不定就是未來的張飛和關羽。但是呢,諸葛亮僅僅是擔心他以後威脅到劉禪的地位(“諸葛亮慮封剛猛”),便偷偷勸劉備以不救關羽的名義殺掉。如果單純是為了避免奪權,殺掉難道是唯一的手段嗎?能不能讓他再回歸寇氏?能不能把他過繼給劉備的其他兄弟?

    第二處是彭羕。彭羕是法正、龐統兩名戰術專家聯名推薦給劉備的,軍事造詣不低,在劉備攻陷益州中出過策,指導過將領打仗。如果加以培養,未來可能成為蜀國第三代戰術家。但是呢,諸葛亮嫌他太嘚瑟、太張狂,表面上和彭羕稱兄道弟的(“雖外接待羕”),但背地裡卻屢屢在劉備面前說壞話(“而內不能善,屢密言先主”),請注意這裡的“屢”字,生動地刻畫出諸葛亮孜孜不倦的形象。

    君主向來講究馭人之術。對於彭羕這種人,打壓打壓也在理,我們不是也常說,年輕人要多敲打敲打嗎?但你不能一棍敲死啊。曹操人才多,不在乎弄死一個荀彧、許攸、楊修,但蜀國經不起折騰啊。雖說彭羕被殺的原因是不該罵劉備,但諸葛亮好歹得求個情吧。當年蔣琬、張裕被殺時跟諸葛亮無關,他還求個情,現在他一手製造的悲劇,反而撒手不管了。

    至於第三處則是法正,之所以說是半處,是因為告密不成功。法正這個人屬於那種典型的“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人欺我三分,我讓人後悔終生”的人。在擔任蜀郡太守後大肆獎賞以前對自己有恩的人,同時擅自處死幾名以前跟自己有仇的人。有人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勸諸葛亮,讓他去向劉備控訴法正(“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但由於法正風頭正盛、恩寵日加,諸葛亮不敢去,就搪塞過去了。但那人不找別人,偏偏讓諸葛亮去找劉備,一是說明諸葛亮在劉備面前說的上話,二是證明以前諸葛亮沒少幹在劉備面前打小報告的事情。

    這些告密事件如果發生在科級幹部或處級幹部之間,沒啥影響,頂多像個屁一樣隨風消散了。但現在不一樣,諸葛亮可是正國級幹部啊(雖然當時尚未封丞相,但地位類似)。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他的一言一行影響的不僅僅是損失個把人才,而是汙染了整個蜀漢的政治生態(雖然這種事情劉備是第一責任人,但諸葛亮也難辭其咎)。

    所以,終蜀之世,蜀國政壇上始終繞不過去兩大主題:告密與惶恐。

    (1)曾任長沙太守、巴郡太守、侍中,現任長水校尉的廖立,因為不滿自己的待遇,發牢騷批評關羽和劉備,結果被丞相掾李邵、參軍蔣琬告到了諸葛亮那兒,被免了。

    (2)諸葛亮去世後,楊儀和魏延爭奪軍事指揮權,紛紛向劉禪上表誣陷對方謀反,結果導致蜀漢第一大將魏延被斬,同時誅連三族。按當時的情形,兩人僅僅是權力鬥爭的程度,如果鬥爭失敗最不濟就是免職或架空而已(比如李嚴),但他們卻不約而同地選擇藉助謀反的罪名來告密,說明他們都是深諳蜀漢政壇潛規則。

    (3)丞相長史楊儀擊敗魏延率軍回到成都後,發現自己的小師弟蔣琬突然一躍成為自己的頂頭上司了,天天抱怨,說當初我如果率軍投靠魏國怎麼怎麼的,結果被後軍師費禕揭發了。

    這就是所謂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近視眼能做恢復手術嗎,有風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