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好史之徒兒
-
2 # 小凌說史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大舉伐蜀,雖然姜維帶領大軍將鍾會擋在了劍閣,但是鄧艾卻偷渡陰平直奔成都。不過,這個時候的劉禪還沒有準備投降,而是派遣諸葛瞻領兵於涪拒敵,但沒有想到諸葛瞻戰死綿竹,這就擊垮了不少人的心理防線。
這個時候擺在劉禪面前的主要有三個選擇:一是逃跑,是逃往南中一帶或者投奔東吳,二是像後來發展那樣投降曹魏,三是寧死不屈直到戰死。當時蜀漢國內的情況也是非常糟糕的,多年的北伐加上境內領土面積小,蜀漢國力早就到了崩潰的邊緣,即沒有到這個程度,也已經是民疲國弱了。所以當鄧艾撲向成都的時候,不少蜀漢臣子就想要投降了,尤其是當前蜀漢丞相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戰死綿竹時,不少人的心裡防線已經被徹底擊垮了。
這個時候光祿大夫譙周站了出來,他力排眾議,極力主張投降。譙周認為,往南中一帶避難?雖然那些南蠻地方被諸葛亮打趴下投降了,但是始終是口服心不服的,去了那些地方輕則讓你當漢獻帝那樣的傀儡,重則直接把你劉禪的頭砍下來,然後去找鍾會、鄧艾等人領賞了。
投靠東吳?寄人籬下的滋味是非常難受的,何況曹魏的國力本來就比東吳強得多,現在蜀漢又被曹魏滅了的話,東吳也遲早會被滅掉的,到時候再投降曹魏嗎?
蜀漢人民已經經歷了多年的戰亂了,百姓民不聊生,既然今日形勢已經這樣了,那不如投降鄧艾算了。東吳還在那裡,曹魏不會把陛下怎樣的,相反還會對陛下封官職呢!或許劉禪覺得譙周說的在理吧,儘管兒子北地王劉諶以死相勸,但劉禪還是聽從譙周的建議,向鄧艾軍投降了!
首先是人為因素,劉禪聽從劉備的遺命,凡事都聽諸葛亮的定奪,是真的做到了“政由葛氏,祭則寡人”,乃至諸葛亮死後,劉禪也非常聽信諸葛亮所推薦的接班人,比如蔣琬和費禕。蜀漢一朝從沒有奸臣當道,劉禪也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甩手掌櫃,應該說蜀漢這邊的文臣武將真的算優秀,只是奈何曹魏那邊也是精英如雲。
劉備一代梟雄,像打不死的小強,但人生曲折,顛沛流離,對子女的管教必然時間不足,這反過來成了他事業的短板,功虧一簣。不能苛求劉禪要如劉備一樣的意志,畢竟兩人除了是父子關係意外,沒什麼一樣的。劉備死的時候,劉禪還沒成年。
從軍事角度來說,蜀漢的防守佈置,在傅僉戰死,陽安關失守後,姜維只能退守劍閣。這並不意味著漢中被全面佔領,畢竟還有漢樂二城,但這的確意味著漢中防線基本崩潰,漢中天險全面喪失。漢樂二城的作用依然有但有限:牽制鍾會一部分兵力,增加魏國後勤壓力。這時候僅前線而言,蜀國還是能打的,姜維兵力劣勢但可以據險而守,加上漢樂二城的騷擾,蜀漢固守還是很穩的。事實上鍾會也快堅持不下去了,說不定過幾個月士季兄也吟兩句“雞肋”無奈班師。
然而打破平衡的的確是鄧艾。在他擊敗諸葛瞻佔領綿竹之後,蜀漢在成都之前已經無險可守,除了成都之外也沒有兵力了。
從政治角度來看,劉備和劉表本來就是外來戶,劉表一死,劉表依託和聯姻的荊州本土勢力就架著劉表的兒子投降繼續當官了。劉備的一直培養荊州和全國來的人才來打壓對抗益州勢力 。劉備死後 諸葛亮繼續重要和依靠非益州勢力。城裡的內鬥都比城外的情勢危急了。益州本土勢力,劉璋舊部和劉備故舊為了爭奪政治利益打得死去活來:益州本土勢力只想自己控制本土資源當地方豪族;益州人覺得已經沒有機會了。譙周代表的益州派系官僚帶頭出聲,益州還是益州士族的益州。
劉禪不投降,依然是戰火燃燒,統一也意味著和平的到來。劉禪也真是看到了四川的豪強不會在選擇戰爭了,沒有辦法只有投降,起碼不用家族滅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