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好史之徒兒
-
2 # 歷史秘密
關羽,本字長生,河東解縣(今山西臨猗縣解州鎮)人。逃亡到涿郡(今河北涿州)之後,為躲避官府追究,遂改字雲長,因什麼逃亡已無法考證,在鄉間抱不平打死豪強一說沒有依據也不可信。如真這樣,關羽將會把對豪強的仇恨,引申為對整個地主階級的仇恨,當時涿郡已爆發黃巾農民大起義,關羽會義無反顧地參加進去。至少,也會是起義的同情者。然而,他卻參加了劉備招募的鄉勇隊伍,對農民起義進行鎮壓,其鮮明立場與濃郁感情,已將後人編造的神話打得粉碎。
桃園結義是羅貫中先生杜撰出來的,歷史上根本沒有這回事。早期的劉備雖然已十分破落、十分狼狽,但仍然處在先祖中山靖王劉勝的光環之下。黃巾起義發生後,他懷著強烈的漢室情結,組織鄉勇參加了鎮壓。他把部曲(三國時地方豪強的私人軍隊)視為看家本錢,自然要極力籠絡軍官,所以與關羽、張飛“寢則同席,恩若兄弟”。陳壽在這裡使用了文學語言,文學語言誇大了三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帶著家眷的劉備,怎能把關羽、張飛拉上床去?結義是流民階層幫派意識的反映,沒有積極可取的內容。由於專制制度的壓迫盤剝,中國歷史上始終存在著大批流民,還形成較為穩定的職業群體,土匪、兵痞、乞丐、妓女、盜賊是這個群體的核心。求生中,兵痞靠訛詐,土匪靠打殺,乞丐靠討要,妓女靠賣春,盜賊靠偷竊。為了加大實現獲取成功的保險係數,必須將弱勢個體變成強勢群體,從而產生了“拜把子”這一宗法血緣關係無機延伸的封建形式,是小人“同而不和”的體現。
為什麼降曹又叛曹? 這得追溯到殲滅呂布的徐州爭奪戰。攻城戰之前,呂布派秦宜祿向袁術求救。秦宜祿看到危城難保,遂找到關羽,希望在城破之日保護妻子秦杜氏。能以年輕妻子相托付,想來兩人的關係當十分不錯。關羽送走秦宜祿之後對曹操說,希望城破後,把秦杜氏賜給自己做妻室。關羽好色央求娶妻並沒有什麼不對,但受友人之託而謀友人之妻,在古在今,都難逃脫道德法庭的審判。在那時,攻城拔寨後,以敵方年輕女子賞賜部下,以至於放手由軍隊姦淫擄掠是家常便飯,關羽求娶秦杜氏並不過分。也是過於心切的緣故,關羽有些失態了,竟央求幾次。過分央求引起了曹操的關注,城破後召來秦杜氏一看,果然是絕代美人,曹操遂留下秦杜氏做妾,將關羽晾到了一邊。
曹操是視人才為命根子的英雄人物,所以敢提出“唯才是舉”。但是遇到美色時,就會連命都不要。建安二年(197年),曹軍攻克宛城(今河南南陽),軍閥張繡舉眾投降,皆大歡喜中,曹操按捺不住一夜的寂寞,竟招來張繡嬸孃過夜助興。張繡忍受不了這種羞辱,在當夜降而復叛,殺得曹軍落荒而逃,使得曹操不僅宛城得而復失,損失了大批人馬,就連長子曹昂、侄兒曹安民和愛將典韋也為他的荒唐付出了生命代價。然而曹操色令智昏,並沒有汲取宛城失敗的教訓,在關羽追隨劉備前來投奔後,將好色失德的低階錯誤又重複了一次。 關羽既有奪妻之恨,又臨情敵之威;既不能釋然以對,又不能形之以色。心情之複雜,處境之尷尬,都是旁觀者難以理解的,《三國志》“關羽不自安”五個字,顯然難概括其全部心境。
關羽這次被擒之後,曹操勸其歸順是真誠的,畢竟他是不可多得的戰將。而關羽投降則是屈從,秦杜氏被奪之恨難以忘卻,自尊心遭到粗暴踐踏的怨氣怒氣難以下嚥;自己又有強烈的求生慾望,故而不能捨生取義。投降雖有辱名節,卻可以留得青山。留下之後,他自然要把曹操同劉備比較。曹操雖然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有不念舊惡的胸懷,更具有運籌演謀鞭撻宇內的雄才,但關羽與他根深蒂固的積怨已無法消除;劉備雖缺乏一份“家業”,但是在亂世很難估量其將來,最重要的是,劉備對自己遠比曹操真誠得多。兩相比較,關羽當然心儀後者。關羽投降後,曹操十分愛惜其才能,卻又“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遂派張遼前往試探。關羽回答說:“我知道曹公待我的深情厚意,但劉備待我恩重如山,我們曾立誓同生共死。吾最終不會留在這裡,但要到立功報效了曹公之後”。
讓後人敬重的是,關羽敢將自己離開曹操的意圖宣示對方。關羽不是不怕死,如果真的忠於劉備且不怕死,那就不會在被擒後立即投降。但是關羽的回答不失為光明磊落,是其他改投門庭者不能相比的。 報效曹操的機會終於到來。官渡之戰中,斬顏良解白馬之圍,關羽總算是償還了不殺之恩,遂有了揹他而去的理由。此時曹操似有些割合不得,想用“重加賞賜”結納其心,但是昔日裂痕已難以癒合,關羽遂“盡封存其所賜”,並留言告別。曹操也是豁達之人,當左右欲追關羽時,他大度地說:“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關羽是一個軍事幹才,然而對政治卻一竅不通。劉備取得益州時,荊州的關羽處境已發生三個變化。其一,劉孫關係發生了變化。雖然聯盟的形式依然存在,但是荊州成為他們之間無法解開的死結。其二,東三郡劃給孫權之後,關羽佔據的西三郡已失去昔日的戰略意義,劉備將側重點轉移到益州,已不是擴充套件疆土,而是鞏固益州根基。其三,關羽與劉備關係已發生變化,昔日劉備唯一可以依之的幹域地位,已被眾多的文官武將所瓜分。微妙的君臣關係不僅將關羽下貶了幾個等級,而且劉備還在其背後安排劉封、糜芳等給以制約。凡此變化,關羽都沒有清醒的認識。授任襄陽太守董督荊州,名義上具有了極大的獨立性,但正是這個獨立性造成他兵敗被殺、傳首洛陽的悲慘結局。
關羽是位“善待士卒而驕於士大夫”的那類人物,更加之“護前”,即容不得別人超過他,所以在太守任上,同部屬、同僚的關係十分緊張。南郡太守糜芳身份特殊,他既是劉備的小舅子,又是排位在諸葛亮之前的糜竺的弟弟,但糜芳被任命為南郡太守並不是靠裙帶關係。還在建安元年即20多年前,糜芳就被曹操任命為彭城相,想來此人才能並不平庸。然而關羽董督荊州時,卻瞧不起糜芳與將軍傅士仁,從而種下了怨恨的種子。襄陽爭奪戰吃緊時候,糜芳、傅士仁只出軍資,但不肯相救。此時關羽尚不自責,反而威脅說:“等我回去收拾他!”這無異為淵驅魚、為林逐雀。畏懼不安中,二人率南郡將士投降了孫權,並把關羽側翼暴露在吳軍面前。劉封、孟達也均屬於此類,當關羽求救時候,他們均以西三郡初附、人心難測、無力發兵給拒絕了。這樣一來,三支遙相呼應、互為犄角的配合已經拆散,關羽只能去跳跛腳舞。以關羽微弱之旅,即使是作戰有方,也難以支援曠日持久的攻堅戰。
從劉備奪取益州開始,孫劉之間的利益衝突就迅速上升,昔日的聯盟已名存實亡,呂蒙突襲東三郡是聯盟破裂的標誌。然而劉備沒有為日後和解留有餘地,所以秘密潛來公安,指揮關羽與呂蒙開戰。但喪地已無可挽回,徒然讓關羽同孫權撕破了臉面,這就為日後的聯合拒曹伏下了敗筆。然而關羽並不瞭解自己的艱難處境,所以不僅不設法彌合裂痕,反而主動地製造摩擦,使本已惡化的關係更加惡化。 東三郡爭奪戰之後,孫權在曹、劉之間採取了微妙的兩面策略:一方面,他希望關羽與樊城的曹仁把戰火燒旺,從而減輕曹操在東南一線加給自己的壓力;另一方面,他不希望關羽在樊城獲勝,強大的關羽會成為自己左側的勁敵。他將處在曹操和關羽的夾攻之中。所以在關羽圍攻樊城時,孫權一方面派使者告訴關羽,他將派兵前來相助;一方面又命令軍隊慢騰騰行軍。關羽弄不懂孫權的心機,反而發脾氣罵道:“貉子敢這樣!攻破樊城後,我不能把你滅了嗎?”關羽的驕狂和吹牛,終使孫權在兩難之中作出了選擇,主動寫信給曹操,請求出兵討伐關羽為之效命。
赤壁大戰後,曹操一直把孫權視為宿敵,爭奪的重點在江淮一線,對西南劉備採取守勢,唯漢中是將來進軍益州的戰略要地,所以才有建安二十年西征張魯平定漢中和建安二十四年自斜谷南下漢中與劉備再次爭奪的戰事。以時間推算,襄陽爭奪戰應是劉備安排的,曹操是農曆五月從漢中撤兵,關羽在策應任務完成後,最多也應在農曆七月從襄陽撤出,畢竟處在十分敏感的三岔地帶,西三郡在經濟、軍事上都十分艱難。大概關羽覺得有必勝把握,把暫時的戰略配合,即對漢中保衛戰的積極防禦,稀裡糊塗地演變成為戰略進攻。關羽又是一員戰將,在襄陽爭奪戰中取得了水淹七軍、生擒于禁的勝利。但軍事上的勝利難以抵消政治上的失敗,它直接促成了曹操與孫權聯合,當江陵後路被陸遜抄襲時候,關羽及荊州的命運就已經註定。 荊州喪失、關羽被殺後,其身軀被就地埋在當陽,其頭顱不遠千里被送到洛陽。孫權得地之後又賣乖,以此暗示劉備:曹操是殺關羽的主謀,他不過是奉命行事。曹操知道孫權嫁禍於人的把戲,接過關羽頭顱後在洛陽厚葬,又以此暗示劉備:殺關羽與本人無關。
荊州之敗終成為一段歷史,關羽也成為蜀漢割據政權的歷史人物,身後被追贈為壯繆侯。此封號頗耐人尋味。“壯”是武勇、功高之意,而“繆”是一個多意詞,包含有:同“絞”字,假裝,深思狀,謬誤。同“巧”字。在封號中使用歧義很多、褒貶均有的“繆”字,自然包含了最高當局的蔑視。顯然不是取“絞”、“假裝”之意,縱觀關羽的一生,同“巧”字也沒有多大關係,以“深思”比喻則十分勉強,似乎還能說得通,但是,取“謬誤”之意則更為恰當,關羽荊州之敗,給西蜀帶來的損失太大了。至少說,在封號中加上容易產生歧義的字眼,只能理解成滿朝文武對關羽既褒且貶的用心。
這就是歷史上的關羽,每一個人都有他性格的弱點,關羽也不例外。
-
3 # 新和時代母嬰1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描寫其實和真正歷史上差得很遠,人們常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實,三分虛。其實應該倒過來,三分實,7分虛。在重大的歷史事件上都是真實描寫的,但具體的人物功績和責任劃分上就屬於張冠李戴的形式了。當然三國演義只是一部小說,不用太較真事件的真實性,有文學欣賞價值就好。
三國演義中關羽被描寫成冠絕三軍,義薄雲天的偉岸形象,後期很多帝王也對他的封號逐步提高,從候升到王,再從王升到帝,最後直接升到神仙了。其實這更多的是封建統治者的愚民政策,意思就是多學習學習人家這樣的精神才能流芳百世,不要跟我隨便找茬子.
三國演義中關羽溫酒斬華雄,誅顏良斬文丑,屯土山約三事,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放曹操,單刀赴會,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除了斬了顏良,擼了于禁滅龐德是真的,其它的要麼是虛構的,要麼就是張冠李戴的嫁接事件.
斬華雄那是孫堅乾的,劉備當時哪有資格參合到討伐董卓這麼大的軍事行動中去。
屯土山約三事就有點扯了,你說你一個降將還把自己身價抬得這麼高,你還投什麼降。曹操作為一個梟雄的上位者,讓你一個降將跟自己講這麼多條件,他的面子能好過?他就是再惜才,但是作為上位者的尊嚴和權利的威嚴性是不能容忍下屬挑釁的。關羽是真的投降,但要是說曹操答應什麼條件,那應該是不可能的,曹操一點也不傻也不天真。不過史書上記載曹操確實很喜歡關羽,送的禮也多,一去就封了候也不假,曹操對關羽還是很看重的。這應該是曹操和劉備還在蜜月期的時候,也就是一起討伐呂布的時候,曹操就看重關羽的才華和武功了。因為這件事史書寫得比較簡單,就是一句話,裡面沒有說關羽是拉這劉備的一家子投降的曹操。
誅顏良斬文丑,文丑是在白馬坡一戰中中了曹操的埋伏死於亂軍之中,不是死在關羽手上,顏良到是關羽殺的。
至於關羽投降曹操後,還想回到劉備身邊這個確實真的,因為關羽和曹操之間本就有間隙。間隙來源於一起欺負呂布的時候,曹操出爾反爾搶了關羽提前預定的女人。後來關羽知道了劉備的訊息,就立馬蹦躂蹦躂的去找劉備了。至於過五關斬六將就是虛構的了,關羽做為一名軍事統帥,一般不會犯路痴才會犯的路盲症。不知道曹操是心太大了呢還是真的太喜歡關羽,又或者是當初出爾反爾搶了他的媳婦,處於愧疚對他的補償,就這麼放關羽跑路了。不知道後面關羽威震華夏水淹七軍後,曹操有沒有後悔過。
華容道放曹史書上沒有記載,但是曹操確實是從華容道跑的,但是去華容道攔曹操是劉備,不知道劉備是怕曹操還是馬後炮後知後覺,反正是去晚了。他到的時候曹操已經走很久了。
單刀赴會的主人公應該是魯肅魯子敬,只怪羅貫中太不待見東吳,搶了孫堅擼華雄的人頭不說,還把魯肅的光環一併給摘了。
我們把這些一理清,發現關羽除了水淹七軍的事還能拿得出手,其它的就沒什麼了。後世之所以傳頌關羽,其中有個主要的原因就是關羽棄曹還劉這一段,不忘舊主。在忠義當先的年代,光這一條就夠當權者們大書特書了。不管關羽當時是因為什麼事情要離開曹操,反正從他跑路的這一段來看,就說明關羽對劉備確實夠意思了。
三國演義中的描寫,我們或多或少的都能看出關羽驕傲過度,剛愎自用的一面。看不起黃忠,還要約戰馬超。想必歷史上真實的關羽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先不管劉禪給關羽的諡號如何,但後來民間傳說對關羽的的藝術形象加工都是非常完美的。至北宋開始,出於民間對關羽的崇拜,後世王朝的統治者開始對關羽的封號進行美化。直到成為今天我們所熟知的義字當先的武聖關羽。人無完人,人都性格上的缺點,如果關羽那麼完美,何至於“大意失荊州”。三國演義中“大意失荊州”只是羅貫中對關羽的美化,真正的還是關羽過於驕傲自負,在戰略眼光上有侷限性。說得好聽的是勇猛過人,而謀略欠佳。說的直接點就是一介武夫。
他的形象更多的來源於古代人們對於忠義當先的一種美好向往,只不過關羽自身可以吹牛的事件太少,需要加工一下,君子可欺以方。這跟封建時期道教的玉皇大帝算得上是同一種產物吧,嚮往什麼就給你什麼,只要是對封建統治有利的,沒有咱就給你造,神仙不在多,你們需要就好。
-
4 # CompleteCosmos
個人認為首先歷史沒有演義那樣完美,很多事是張冠李戴,同時義絕和武聖不應分開說,關羽之所以武能稱聖,和義是分不開的,沒有道德評價,光談武是稱不上聖的,但是確實關羽又是很講義氣同時武力高強的一個人,綜合來說,武聖不是沒有根據的,只不過沒有演義那麼絕而已。武聖還是可以對得起名號的
-
5 # 依與夢
當然不是,關羽的“義絕”與“武聖”都是被後世官方美化,民間評書演義逐漸誇大的產物。演義是藝術創造,為了突出任務特點,往往會將裡面的人物臉譜化,突出核心人物的一個特點,而將其他的缺點去掉,使人物完美化,同時嫁接他人事蹟(關羽就有很多嫁接),醜化(突出諸葛亮醜化了周瑜),或分割其他人物(隋唐的羅成與羅士信),來突出個性。
先說武聖,古代其實不可能像評書裡那麼打仗的,不可能真讓主將一對一決鬥,如果真這樣還要大軍幹嘛。其次關羽作為武聖的典故,其實大多與他沒啥關係,鑄造青龍攆月刀(攆月刀是後世的禮器,不是武器,他用的是劍),溫酒斬華雄(華雄是孫堅殺的),三英鬥呂布(不存在,劉備當時就一小卒,打敗呂布的還是孫堅),過五關斬六將(壓根沒有,五關六將都是湊數的,實際上曹操直接讓他走了),斬顏良誅文丑(顏良是他殺的,但文丑是曹操殺的),單刀赴會(和歷史是反的,單刀來赴會的是魯肅),刮骨療傷(華佗那時候早死了)
再說“義絕”,上面說了,過五關斬六將不存在,那麼護送兄嫂本身也就有問題了,而且劉備這人和劉邦一樣,打敗戰就逃跑,逃跑就扔妻子兒女,根本不在乎(四十六歲有的阿斗,之前的全丟了),關羽不會為了這個冒險,保護兄嫂投降曹操也就不合理了,而且歷史上他還看上了呂布遺孀像曹操要,曹操沒給,然後是華容道義釋曹操(假的,劉備周瑜死命追,壓根沒追上,曹操跑了),最後就是真實的關羽特別傲慢,多次辱罵大將文士,和同事關係很不好,在敗走的過程中也一樣,最後敗走麥城手下卻沒多少願意救援和他共死的武將就是這個原因了,也是演義裡義絕的一個漏洞(歷史上張飛和關羽這兩兄弟完全相反,關羽體恤百姓和普通士兵,但看不起其他武將與文官,與同事關係很差,死在孤立無援中;張飛相反,張飛特別尊重同事,尊重文官武將,但卻脾氣暴躁,經常鞭打周圍士兵下將,還將自己打過的人放在身邊,最終死在手下手裡)
回覆列表
關羽的勇武應該是沒有爭議的,可以說是三國最頂尖水平其用兵能力由於戰例太少,且戰果大起大落很難給出精確評價,往往是喜歡他的人把他吹上天不喜歡的人又給貶下地。
一個落草之人一步步的成長為親兵、小校、別部司馬、衝鋒陷陣的突將、水軍將領、獨擋一面的方面大帥全殲了曹魏機動兵力五分之一,如果不是最後倒在背刺之下他會是個全兵種將領,而像他這樣的人三國裡基本沒有。
從曹操在關羽歸附不久就讓他跟張遼一起打先鋒看關羽的能力在曹操陣營的武將裡也是出類拔萃的劉備從當陽戰役前派關羽獨領一軍,又派關羽絕北道最後留關羽鎮守荊州,可見他有一定獨當一面的能力。
諸葛亮曾提到,關羽水軍精甲萬人關羽在漢水氾濫的情況下,能借機俘獲于禁軍三萬人可見他對水軍的使用有自己的心得,呂蒙曾說關羽恩信大行,耿紀韋晃起事時史書說關羽強盛。可見他在敵方有較大的威名
總之,關羽算是一名非常優秀的將領但是他並不是歷史上名將的級別如果華夏名將齊聚,他只能說是二流領導者最重要的特質不在於自身能力的強弱而在於如何團結以及發揮出麾下人員的最大力量可惜的是,這偏偏是關羽所缺乏的。
從襄樊之戰看,在借洪水之力大破于禁後關羽接連包圍襄陽樊城,又遲遲拿不下胃口太大,反而分散了兵力當徐晃集結完兵力來攻時,關羽只能抽出數千人迎敵結果被徐晃一戰成功。在得到孫權襲擊荊州的訊息後關羽又狐疑不定,沒有及時判明敵情撤軍途中關羽又中了呂蒙攻心之計,部下絕大部分被瓦解,可以對比一下他的對手呂蒙在誘降郝普時是怎麼封鎖訊息的。關羽在這方面明顯很粗疏總之,真實的關羽作為猛將有餘,統帥之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