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嬰幼兒心理
-
2 # 兩只老琥
一般寶寶在7-9個月的時候,如果將其與爸爸媽媽或其他主要照顧者分開一段時間,就會哭鬧不安。
分離焦慮一般出現在1週歲之前,因為寶寶正處於形成特殊情感聯接的階段,1歲以後其分離焦慮的強度會慢慢減弱。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透過觀察,把寶寶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1.反抗階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鬧。
2.失望階段:仍然哭泣,斷斷續續,動作的吵鬧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
3.超脫階段: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的活動,如吃東西、玩玩具,但是看見母親時又會出現悲傷。
分離焦慮的危害:
分離焦慮對寶寶心理上的影響更應該引起重視。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早期的分離焦慮如果比較嚴重的話,會降低寶寶智力活動的效果,甚至會影響其將來的創造力以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因此,在早期減少寶寶的分離焦慮,對他能力的發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很大幫助。
如何緩解寶寶分離焦慮?
1.寶寶黏媽媽,大部分都是因為寶寶和其他人接觸太少,這個時候,我們要擴大寶寶的接觸面,讓爸爸、爺爺奶奶,多去照顧寶寶,多和寶寶溝通,讓寶寶把依戀媽媽的行為轉移到更多人身上。
2.爸爸媽媽要擴充套件寶寶的見識面,在小區裡或人多的地方,爸爸媽媽要主動跟陌生人打招呼,不要逼迫寶寶被別人擁抱,消除寶寶的恐懼感。
其他小朋友在玩耍時,爸爸媽媽要融入進去,這樣寶寶就會感覺到,這群寶寶對他來說是安全的。
3.爸爸媽媽要帶寶寶多出去走走,不能侷限在家裡面。
在路上,可以帶寶寶瞭解不同種類的車,認識不同的人群,可以帶寶寶多串串門,到朋友親戚家做客,豐富寶寶的情感,也很容易轉移寶寶的焦慮情緒。
4.多給寶寶提供獨處的空間。
在家裡給寶寶多提供一些繪本、玩具。
當寶寶自己在專注地玩的時候,爸爸媽媽一定不要去打擾寶寶,慢慢離開寶寶的視線,讓寶寶循序漸進地融入獨處的空間。
5.爸爸媽媽在和寶寶分離時,不要跟寶寶撒謊,而選擇偷偷地離開,這樣會增加分離的痛苦。
爸爸媽媽要主動地和寶寶說再見,爸爸媽媽不能為了不讓寶寶受到傷害,而不忍心告別,這樣只會讓寶寶越來越膽小,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寶寶分離焦慮期,我們家長不要心急,也不要採取強硬的方法,我們要給寶寶提供一個舒適自然的方式,慢慢去適應。
-
3 # 介入科周鍊鋼醫生
兒童分離焦慮是因為孩子從小就和父母住在一起很長時間了,仍然有一定的安全感。突然的分離使孩子感到恐慌,目前如果孩子已經開始上幼兒園,他們應該在幼兒園講更多有趣的事情,讓孩子與他人交流,這樣可以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緩解其臨床症狀。
回覆列表
1.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那麼什麼是接納呢,接納不僅僅是接受,還有愛和包容。孩子現在的情緒和行為,或許我不認可,但他依然是我的孩子,我心裡能接受他的現在所有,可能孩子會讓我生氣,難過,這些都不影響我對他的愛,父母對孩子的愛也不能只是藏在心裡,還要用行動語言表達出來,讓孩子接受到。
很多媽媽會有這樣的經歷孩子吃奶時有時會咬媽媽的乳頭,媽媽會感到疼痛,可是媽媽依然會繼續抱著孩子餵奶,不會因此不讓孩子吃奶,更不會扔下孩子,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抱持,這種抱持中也有接納。
我們都能感受到為人父母的辛苦,為人父母養育孩子確實非常辛苦,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需要父母付出的就更多。孩子面對分離會有害怕、難過、憤怒等情緒,這些負面的情緒感受都需要爸爸媽媽給予接納。
那麼只是接納夠嗎,還遠遠不夠。
2.幫助孩子學會表達出情緒和需要
孩子一出生就會哭,隨著孩子慢慢成長,他還會體會到更多的情緒,有些情緒會讓他感覺舒服快樂,但是還有很多情緒會讓孩子感到不舒服甚至難受。可是這些情緒感受是什麼,該怎麼表達他都不知道,尤其是孩子慢慢進入集體中面對和媽媽的分離,就會有更多強烈的情緒湧出來,除了哭,其他的表達情緒的方式就需要爸爸媽媽的幫助。
孩子情緒的表達和學習不僅僅在這一個方面,而是需要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受到傷害的時候,爸爸媽媽都可以先接納孩子的這些情緒,幫助孩子把當前的感受命名,鼓勵孩子儘可能多的用語言表達出來,然後根據具體情況教給孩子一些應對的方式,讓孩子以後遇到類似情況時可以有選擇的方法,當然這需要一段時間的學習和感受。
3.協助孩子建立同伴關係
3歲後孩子會進入幼兒園,幼兒園中不僅僅是學習,更多的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進行一些遊戲活動,這些即是對孩子同伴交往能力的要求,也是孩子成長的需要。
現在家庭兄弟姐妹比較少,孩子平時的交往物件中其他的小夥伴也很多,再加上照料者會比較忙,帶孩子出來的時間就會少,都可能影響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尤其是偏內向膽小的孩子,進入同伴關係會更困難。
家長一方面儘可能多的帶孩子去公園遊樂場等小朋友聚集的地方,平時帶孩子出門玩耍時最好帶著玩具,這樣做一旦遇到其他小朋友時就可以交換玩具,減少孩子之間對玩具的爭奪,也可以促進孩子在分享過程中的同伴交往。如果孩子剛開始不敢和其他小朋友玩,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去玩,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一直就在旁邊看著他,實在不行媽媽也可以先和其他小朋友說說話,幫孩子有一個開始,或者帶著孩子看其他小朋友玩耍。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模仿能力很強,觀察也是一種學習,同時教給孩子一些同伴交往的方法技巧。如果孩子在同伴交往中遇到挫折,家長也要先接納孩子受挫的情緒感受,讓孩子先把情緒表達出來,然後再給孩子建議。
總之孩子剛剛開始同伴關係的這段旅程,需要父母適時伸出援手。除此之外,家長儘量提前帶孩子去熟悉環境,比如上幼兒園之前可以先帶孩子去幼兒園玩一玩,邊玩邊向孩子介紹幼兒園裡的一些設施。如果遇到老師家長也可以和老師交流交流,家長對幼兒園的喜愛和接受孩子也看在眼裡,帶著孩子去幼兒園也不是一次兩次就能起到效果的,需要父母多帶孩子去幾次,最好讓孩子感受到幼兒園的環境是溫馨美好的,幼兒園裡的人也是熱情和善的。
4. 家長離開孩子的時候要明確的告訴孩子
如果家長偷偷走開,會讓孩子感到很受傷。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爸爸媽媽會趁著孩子睡著,或者玩遊戲的時候偷偷走掉,一旦孩子發現爸爸媽媽沒有和自己告別,就突然離開,孩子一般會嚎啕大哭,久久不能平復。
父母這樣的行為往往讓孩子覺得因為自己不好、不可愛,爸爸媽媽不喜歡自己了,永遠也不回來了。父母如果長期這樣處理和孩子的分離,孩子的安全感可能會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