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anyboy

    亂臣賊子也往往是歷史的必然呀,比如,孫中山先生就是大清國的亂臣賊子嘛。所以,是不是亂臣賊子,是一個相對的話題,關係到政治立場的選擇。

    但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以及更早的魯國的”八佾舞於庭“等歷史事件,就帶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為什麼呢?

    第一,從文化上看,舊的禮樂秩序崩潰,但這就要求新的禮樂秩序的建立。

    儒家最愛講的是,周公創制的禮樂在東周時期開始崩潰,孔子所在的春秋時期被孟子稱之為”春秋無義戰“。這是因為,西周的時候不是沒有周王對諸侯國的征伐,不是沒有周王授權這個諸侯國去討伐另一個諸侯國。但是,西周的時候,征伐不以殺人為目標,被征伐者往往是因為失禮。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些禮,從中央到諸侯國就全面崩潰了。

    各個諸侯國漸漸發現:一是周王自己也開始失禮;二是諸侯國完全可以透過徵兵備馬來擴充實力;三是一些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周王管不了了。這些事件,一點點的累積,一點點的就有了禮崩樂壞的趨勢。

    沒有任何文化能夠一成不變,周公的制禮作樂持續了好幾百年,不適合實際情況了,那當然會從文化上首先崩潰。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舊的禮樂制度的崩潰,令孔子很難過,於是後來儒家對周公的”先王政典“予以整理、刪削,這其實就是在進行新的禮樂秩序的規劃、建立。

    第二,從經濟上看,井田制的崩潰,需要效率更高的農業發展水平

    剛才說了,在西周的時候,為什麼齊國啦,晉國啦,不積聚實力,推翻周王呢?因為那時候的農業生產效率太低,首先在經濟基礎上就達不到。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井田制逐漸沒落,更加有效率的農業發展機制、農業工具被髮明出來,經濟上發展了,一些諸侯國就有了搞事兒的實力。

    因為分封制的緣故,周王實際佔有的土地並不多;同理,諸侯王直接佔有的土地也不多。更多土地被大量的大夫、家臣所佔有。所以,要論經濟實力,不僅諸侯能與周王分庭抗禮,一些大夫、家臣也能與諸侯分庭抗禮。

    第三,從政治制度上看,這是分封制崩潰的表現

    在經濟不夠發達、禮樂文化制度符合周代宗法制秩序的前提下,分封制是有效的。但是,隨著禮樂文化的崩潰,經濟的發展,分封制成為了埋葬分封制的制度。

    三家分晉,就是晉國的封臣分了姬姓的家。田陳代齊,也是如此。

    當然,這些現象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比如,如果不是晉國素來就有公室內鬥的傳統,晉國的國君常常把兄弟都殺光,也就不會給了韓趙魏的機會,這算是偶然性因素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地球上的人類終有一天會被統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