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蜀雨愁綿

    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如果龐統不死,劉備是託孤給諸葛亮還是龐統?內耗加大,滅亡的更快。反正大家都胡說八道

  • 2 # 五嶽掩赤城

    假設很難講,不過提問者的情況不成立。

    真實歷史上諸葛亮初期除了制定戰略和外交外,戰爭時主要是總鎮後防,負責軍需、籌備糧草和練兵,其角色定位是蕭何,這也是諸葛亮最擅長的領域。

    在劉備入蜀時,諸葛亮職位是:“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此時,關羽的是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張飛是宜都太守,駐南郡,三者大概位置是這樣。

    也就是說劉備入蜀前,諸葛亮是負責後方的荊南三郡徵稅收糧,管理後勤。關羽是負責抵禦曹操的第一線,張飛是戰略預備隊,既可以北上支援關羽,也可以西進支援劉備。

    因而在劉備計劃中,諸葛亮是治才,而非將才,是蕭何,而非張良。即使劉備入蜀時,不帶諸葛亮,其打下成都後,想要儘快穩定和治理益州,必定還是會將諸葛亮調派過去的。

    而劉備的軍事參謀,入蜀前是龐統,入蜀後則是法正,法孝嚴的表現個人認為比龐統還要出色。劉備打益州打的很苦,前後打了將近三年,雒城圍城戰就打了一年,益州人口原本有三四百萬,打完後就一百萬。相反,法正謀劃的漢中之戰贏的漂亮,是劉備第一次在大規模團戰中贏了曹操。借用下曹老闆的話,曹公西征,聞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法孝嚴的謀劃之才,不在於賈詡、郭嘉之下。

    《三國志 先主傳》這樣描寫期間關係,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視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只可惜,法正也是猶如顆流星,璀璨之後,不久就病逝了。

  • 3 # leiyangmeizi

    一山不容二虎,蜀國已經有了一個臥龍,怎還容得下鳳雛,早在劉備打著旗號支援劉嶂時就已經是來者不善。而且在最初龐統到劉備帳下求職,劉備開啟始就沒看中龐統,打發到偏僻的小縣城當縣令。直到孔明與張飛的舉薦才發現龐統的謀略。

    唯一的假設就是,劉備伐東吳時有龐統在的話可能不會敗的那麼慘,但劉備也未必用龐統。

    蜀國迅速滅亡,最直接的導火索還是劉備自己。一朝登基,目中無人。

  • 4 # 阿斗不傻

    個人在歷史長河中,能起到的作用,不能一概而論,也不能假設只能探究。很多人問鳳雛不死,蜀漢會不會有統一天下的希望,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二點。

    第一,鳳雛是否和臥龍齊名名至實歸。

    關於,龐統與諸葛亮是否齊名,我認為看一個歷史人物的名聲主要分三塊。

    民間聲譽,正史記錄,當時業績,那麼我們分別來看看。

    第一,民間聲譽,因為三國故事的廣為流傳,諸葛亮出師表的膾炙人口,民間名聲龐統比不了,杜甫詩曰:諸葛大名垂宇宙。武侯祠前,遊客往來,香火鼎盛。就為明正,諸葛亮在整個中國歷史中都享有絕高的名聲,而龐統,誰見過紀念他的詩句,所以民間聲譽諸葛亮完勝。

    第二,正史記錄,三國志為正史記錄,作者陳壽偏愛把心目中同等級的人物,放在一個傳中,所以我們很容易找到答案。比如陳壽對魏國五子良將統一進《張樂於張徐》列傳,而諸葛先生確實單獨列一個傳。那我們對比的主角,龐統卻是和法正共同列傳,這說明在陳壽心中,這兩人不是齊名的。正史記錄諸葛亮完勝。

    第三,當時業績,看前兩點雖然都是諸葛亮勝出,但這不代表什麼,首先民間聲譽受文學作品,政治導向影響,水分太多。其次,正史記錄也是限制太多,所以接下來我們重點分析在當時他們做啦什麼。

    現在我可以負責的告訴大家,龐統活著時候,一開始聲譽確實跟諸葛亮相同。

    現在大部分人認為諸葛亮與龐統齊名,是因為那句膾炙人口的“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但這句話來自《三國演義》。

    史料中司馬微的原話是“儒生俗士其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有伏龍鳳雛。”以上是水鏡先生對二位得意弟子的介紹。

    老話說好,最懂徒弟當然是師傅。

    水鏡先生的評價證明二人水平相當。並稱俊傑那麼就是求學之時差異不大。

    兩人出仕後才開始出現差異。

    諸葛亮從一而終,老闆一直是是劉備,龐統一開始跟孫權,後來跟劉備。

    在劉備那裡諸葛亮是大管家,第一謀士,而在孫權那裡龐統只是幕僚。 這裡我們不得不佩服諸葛亮選老闆眼光。所謂不同選擇造就不同結果。同樣英才,空間不同,最後結果也迥異。

    大家想一想,是否和現在職場一樣。跟對人很重要。

    第二,如果鳳雛不死,對蜀漢發展會有那些影響,這種影響是否能改變歷史的程序。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歷史是不可假設的,說龐統的死影響三國結局也好,不影響三國結局也好,都是一廂情願的意淫,所以我不想從大局討論龐統之死,而只想談談龐統去世對劉備及劉備勢力影響。

    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臥龍鳳雛又是二個不同的人才型別。

    諸葛亮長與內政,奇謀鬼道,非其所長。

    龐統則不一樣,擅長用計,二人一正一邪,正好互補。

    那麼如果龐統不死,就會出現以下遞進情況發生。

    諸葛亮主內治國,龐統主外征戰,就不會因為龐統死去,劉備無謀主而召諸葛亮入蜀。

    諸葛亮不入蜀,荊州就不會只關羽一人支撐。

    有諸葛亮這個深明吳蜀聯合重要性的人物在。關羽也不會犯下低階錯誤。有諸葛亮在,東吳背後捅刀子也會顧慮重重。

    當然也不會有荊州之失。沒有荊州之失。劉備勢力不會在鼎盛之後,連續打擊重重,最後一蹶不振。

    最後,龐統配合劉備領兵出雍涼,關羽配合諸葛亮引兵出許昌。才是真正二路分兵,隆中對才有實現的可能。

    哎,只能說天不假年,人事難料,上天給啦劉備英才,卻沒給足時間!

  • 5 # 天宇的文史情懷

    如果龐統不死在落鳳坡,那蜀漢復興的希望很大。

    首先說,如果龐統沒有戰死並輔助劉備奪了西川,那直接後果就是諸葛亮在荊州就不用動,同時關羽張飛趙雲等猛將都不用去支援劉備,這樣一來諸葛亮隆中對策就成立了,想想看有諸葛亮守荊洲那是什麼局面?諸葛亮會在數年內就讓荊州從戰亂中恢復元氣,而且諸葛亮還能訓練出包括水軍在內的幾十萬精銳大軍,同時有諸葛亮守荊洲就會和東吳搞好關係,而且有關羽張飛趙雲等猛將在,東吳孫權和樊城曹仁都不敢對荊州有想法,如果曹魏集團有異動,諸葛亮就可以留關羽父子守荊洲,關羽要只對付東吳那是綽綽有餘,而諸葛亮自己率領張飛趙雲等猛將領兵迎敵,這樣一來,荊州就進可攻退可守,可以說萬無一失。

    而同時龐統有蕭何之材,劉備取了西川后,龐統的作用就會發揮出來,那蜀中在龐統的治理下,也會很快發展起來,那時再出兵取漢中,那隆中對戰略完全成立了。

    只可惜天不與蜀,隆中對戰略設想也可以說從龐統陣亡後就開始瓦解了,因為諸葛亮不得不盡起荊州精銳去支援劉備,這樣一來荊州就空虛了,而且關羽只是一員武將,讓他做隆中對戰裡提到的上將有點勉為其難,事實也證明關羽做為隆中對裡的守荊洲大將是不稱職的。儘管劉備也有取漢中的大勝,但隨著關羽的敗亡,隆中對戰略徹底瓦解了。

  • 6 # 峰子奇觀

    你問《三國演義》裡如果龐統不死,蜀漢會不會滅亡,這個問題沒有懸念,答案是:照樣亡。

    問題範疇是《三國演義》裡的龐統,而不是問正史。所以,回答正史上的龐統或諸葛亮,或者演義夾雜正史 來回答龐統或諸葛亮,都屬於明顯跑題了。

    我們就題主所問,遵從小說邏輯,對《三國演義》裡龐統,作兩個方面分析:一、龐統是個怎樣的人?二、龐統不死,蜀漢會不會亡?

    一、龐統是個怎樣的人?

    名著《三國演義》裡,水鏡先生說的很清楚:臥龍鳳雛,二人得其一,可安天下。

    龐統,字士元,號鳳雛。在《三國演義》裡,龐統和諸葛亮的名號,一龍一鳳,臥龍鳳雛,天下齊名。

    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先出場,劉備三顧茅廬,請臥龍出山,“隆中對”談話,為劉備制定了遠期戰略規劃,隨後助劉備奪得了荊州。一直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的劉備,從此擁有了自己一方地盤。隨後孫劉聯盟,北拒曹操。

    龐統在諸葛亮之後,也登場了。龐統的出場,沒有像諸葛亮那麼順利,而是一開始並未得到就被重用(因龐統長相奇醜,劉備認為有失漢官威儀,遂打發他做了個小官,下放到地方去當一個縣令),頗有些波折,但後來劉備因張飛巡視地方,才得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鳳雛先生。

    於是,劉備親自登門,賠禮道歉,龐統執意要走,但最終在劉備誠心下答應留下,成為劉備軍師。隨後,不負眾望,助劉備一舉獲得益州。後因劉備磨磨唧唧,說不“忍”攻劉璋,以致錯失戰機,龐統中埋伏,命喪落鳳坡。

    諸葛亮助劉備獲得荊州,龐統助劉備獲得益州。得到荊、益二州大片地盤的劉備,實力巨增,後又乘勢取得漢中,這一下劉備稱王了,漢中王。

    無論從水鏡先生口中,還是事實結果證明,龐統都是一個智力超群、謀略過人的大才,在《三國演義》裡臥龍鳳雛並稱,絕非浪得虛名。

    二、龐統不死,蜀國會不會亡?

    其實,水鏡先生在說“臥龍鳳雛,二人得其一,便可安天下”後面還有一句,很多人忽略了,那便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三國演義》水鏡先生對劉備說:臥龍鳳雛,二人得其一,便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水鏡先生完整的意思是:臥龍和鳳雛,你劉備得了其中一個,就可以安天下。但是子初和孝直,你亡了其中一人,漢室就難興起了!

    那麼,子初是誰?孝直又是誰?

    1.子初,就是劉巴。

    劉巴博才多學,是一個連諸葛亮都稱讚不已的能人幹才,當時早就出名了。荊州牧劉表,曾多次招劉巴,但劉巴卻始終不願為劉表效力。後幾經波折,劉備才得了劉巴,對劉巴的才能喜歡的不得了。劉巴,為劉備入蜀地後解決了眾多財政困難等諸多問題,與諸葛亮等人共同編制法律檔案《蜀科》,為劉備建立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

    劉備稱帝后不久,就逝世了。劉巴死後,魏國尚書陳群還給諸葛亮寫信,探問劉巴情況,可見劉巴的影響有多大。劉巴的過世,是蜀國的一大損失。

    2.而孝直,便是法正。

    法正,善於奇謀,其才能非常之強,是引劉備進入蜀地的關鍵人物,深受劉備喜愛和重用。法正與劉巴的加入,使得劉備在蜀地的統治 順風順水。

    法正為劉備獻計斬殺曹操大將夏侯淵,引劉備入川,又同劉備奪取了漢中。在劉備稱“漢中王”的次年,就不幸病逝了。法正的死,令劉備頓失一柱,劉備傷心痛哭數日,後追諡法正為“翼侯”。法正是劉備時代,唯一個有諡號的大臣,可見劉備對法正有多麼重視。

    “子初孝直,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可是,劉備的兩個柱子,都亡的太早了。還是被水鏡先生,說中了,蜀漢終沒能一統三國、振興漢室,也沒挽回最終的滅亡。

    3.蜀亡本質原因

    其實,蜀漢一個國家的滅亡,是一個巨象的事情,滅亡只是那一刻的結果。滅亡的過程,是眾多錯綜複雜原因的積累和爆發,非一二個人能夠完全決定,個人在一個國家滅亡這種巨象事物的作用,可以說相當渺小。

    蜀國,是三國裡地域最小的一國,在人口最少、經濟受限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下,蜀國的綜合國力,與地處中原腹地、人口眾多、上升空間巨大的魏國相比,後期二國在綜合國力上的差距越來越大,越來越大……當魏國綜合國力 最終上升到一定懸殊差距程度,加之蜀後主劉禪碌碌無為、不思進取,蜀國必亡。

    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明知一時難滅魏國,還是執意北伐的主要原因:打亂魏國發展計劃,拖慢魏國上升步伐,消耗魏國國力,而伺機性圖滅。

    所以,即便龐統不死,也未必就能管住 性格致命的自負關羽不失荊州。更何況,在《三國演義》裡被譽為地處“四戰之地”的荊州,處在魏吳二頭餓狼夾縫之中,難以久存,早晚必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你看著一隻貓的時候,它也在看你,此時,它腦子裡在想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