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沒氣泡的巴黎水

    魏忠賢死前被公佈罪狀、發配鳳陽,死後被碎屍萬段、懸首示眾,崇禎上臺後對魏忠賢的這一系列處置,在給當時的黑暗政壇帶來些許新鮮空氣的同時,也讓他贏得了聖明之君的歡呼頌揚。然而,17年後,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夕,崇禎卻下密旨收葬魏忠賢的遺骸,墓址就選在了魏忠賢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雲寺。

    每次讀史讀到這裡的時候,筆者總要驚訝一番,沉思一番。驚訝的是,崇禎在李自成大兵壓境的危急時刻,不把全部心思放在調兵遣將上,居然還有閒心做一件與禦敵守城毫不相干的事情;沉思的是,崇禎在國破人亡的慌亂絕望中,為什麼會突然改變自己打倒和否定魏忠賢的初衷,重新審視魏忠賢的價值和功績,並出人意料地為其收集骸骨、修墳立碑。

    明熹宗臨死前曾專門叮囑崇禎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最後時刻對魏忠賢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固然摻雜著個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認識到了魏忠賢在處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決,尤其是在維護大局、知人善任、賞罰分明的關鍵問題上,在事關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政治立場上,所表現出來的深明大義和遠見卓識。

    平心而論,魏忠賢為鞏固個人權勢,未免有黨同伐異、殘忍歹毒的罪惡一面,但從他曾經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敗後遭受讒言的熊廷弼,不徇私情、果斷罷免寧錦一戰中畏縮不出的袁崇煥,拋開私怨、違心推薦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還是心繫國家、講求原則的。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這層能力、這種魄力、這份功績,還是應該被認同和肯定的。

    崇禎即位的時候,海內難民揭竿四起、關外清兵虎視眈眈,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下,朝廷迫切需要一位魏忠賢這樣富有處理軍國大事經驗和把握動盪時局能力的“能人”來獨當一面,雖然無法扭轉國勢日衰、積重難返的敗亡趨勢,但也不至於在短時間內坍塌崩潰。但崇禎為了整飭內政和平息民憤,更是為了報仇雪恨和獨掌大權,藉著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以迅雷之勢徹底肅清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

    能夠不動聲色地一舉剷除魏忠賢,一直是崇禎自我標榜的人生得意之作。然而,正是由於過分欣賞自己的才幹,過度迷信自己的能力,卻讓他從自信變得自負,最後變得剛愎自用。魏忠賢死後,崇禎起用了倡導儒家思想的東林黨人,但在國內動盪、邊關危急的存亡之際,那些擅長空談、治國乏術的文人儒將能有什麼作為?楊鶴對民風剽悍的起義軍實行“招安”,袁崇煥與狼子野心的皇太極私下“和談”,無不表現出東林黨人的庸俗、懦弱、酸腐和無能。

    儘管崇禎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但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加上他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凌遲,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禎還頻繁地調整官吏,17年間他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這種讓人噤若寒蟬、如履薄冰的高壓態勢,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無奈之下,崇禎只好培植私人勢力,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無能的太監,最終導致“十萬太監亡大明”的歷史悲劇。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殺殉國前的第五天,崇禎在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的絕望中,在聽到太監曹化淳說的那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之後,終於領會到了皇兄臨終前強調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所在。國難當頭,非常時期,個人恩怨和個人私慾是不是應該暫時放一放呢?畢竟,國祚永存,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最硬的道理。在幡然醒悟的同時,也讓無力迴天的崇禎在精神上徹底崩潰。收葬魏忠賢遺骸,既是對魏忠賢價值和功績的重新肯定,也是對自己17年執政生涯的全盤否定。康熙四十年,魏忠賢墓被康熙皇帝下令夷平。

  • 2 # 明天30001171

    重要的不是魏忠賢,是政治平衡。不管是趙忠賢,王忠賢,陳忠賢,只要能和文官集團形成權力制約,使皇帝可以做大就可以啦

  • 3 # 肖金講故事

    崇禎死前說過,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這句話說的非常對。

    但說起魏忠賢,大家第一反應便是這是明朝二百多年的神一般的奇葩人物,但是明熹宗在臨死前曾專門叮囑他的弟弟朱由檢(後來的崇禎)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最後時刻對魏忠賢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固然摻雜著個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認識到了魏忠賢在處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決,尤其是在維護大局、知人善任、賞罰分明的關鍵問題上。

    平心而論,魏忠賢為鞏固個人權勢,未免有黨同伐異、殘忍歹毒的罪惡一面,但從他曾經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敗後遭受讒言的熊廷弼,拋開私怨、違心推薦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還是心繫大明江山的。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這還是應該被認同和肯定的。

    怎麼說呢,魏忠賢也不是史書上記載的無惡不作大家都知道,明朝是在崇禎手上滅亡的,而崇禎上臺後第一件事就是幹掉魏忠賢,魏忠賢都死了,為什麼明朝還會滅亡?明朝只亡亡於流寇,歸根結底,亡於東林黨。你可以查查,天啟皇帝在的時候,有名的民變只有一次,就是蘇州的那一次,五人墓碑記記載的就是那件事。而崇禎帝后期,那都不叫民變了,直接是造反,有名的人太多了,張獻忠,李自成,高迎祥,是什麼闖王,闖將,闖塌天,無奇不有。這時就要問了,為什麼天啟帝在世時魏忠賢亂政那麼厲害人民卻不造反,而崇禎後期卻那麼多人造反,要知道,天啟帝是愛木工,不理朝政,而崇禎卻是不貪財,不好色,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衣服上還打的補丁。所以說,看歷史不僅要看書,還要用大腦去想。魏忠賢貪不貪?貪!!!

    但是魏忠賢貪還是辦事的,大家都知道萬曆朝張居正時工商業得以迅猛發展,所謂資本主義萌芽就是在那個時候出現的,魏忠賢上臺的一項政策就是收工商稅,而且是大力收工商稅,為什麼要收?因為國家沒錢,當時遼東後金那一幫子鬧騰的正歡實(事實上也沒怎麼消停過)邊防和軍隊是要錢的,魏忠賢透過大力征收工商稅使得邊防的錢得以著落,而且天啟的時候國庫的錢還是逐步增加的。而魏忠賢倒臺後,東林黨上臺了。

    東林黨為了自己的利益,不讓皇帝收工商稅,每當皇帝說沒錢要徵稅的時候,他們就會說“朝廷焉能與民爭利”之類的話,舉一個例子:天啟帝的時候江南光茶稅一項就有20萬兩進賬,而崇禎帝的時候連十萬兩都收不上來。那麼不徵工商稅打仗的錢哪裡來?這一筆稅就算在農民的頭上了,而且東林黨還取消了礦稅。所謂煤老闆不交稅,資本家不交稅,每年守著一畝三分地的苦哈哈卻是連年加稅,而且東林黨一幫子還取消了各地的驛館,使得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其中就有一個叫李自成的人。所以你看為什麼天啟帝蘇州發生民變,而陝西那裡的窮苦之地卻沒有,因為蘇州那邊的人有很多資本家,魏忠賢的政策已經觸犯了他們的利益,而且你看五人墓碑記裡面有幾個人就是商人。

    陝西那邊,魏忠賢沒有加那些農民的稅。有飯吃誰去造反?有人可能會說,崇禎那是遇到了小冰河時期。哪朝哪代沒有災難?為什麼天啟帝的時候沒人反,到了崇禎帝的時候造反的人那麼多?好,就算是退一萬步說,都小冰河時期了,農業大幅度減產,為什麼朝廷還是往農民頭上加稅,而不收資本家的稅?光種地要收稅,開礦不交稅?做生意不交稅?有人說東林黨清廉啊,從不妥協啊,為國盡忠啊什麼的,東林黨真的清廉?清朝入關的時候錢謙益家的錢連滿人都為之瞠目,為國盡忠?後來他投降了,東林黨從不妥協?就是因為他們不妥協才使得明朝喪失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當時楊嗣昌說攘外必先安內,先和後金談判,盡全力把流寇剿滅了再說,然後就一幫子東林黨人說什麼天朝安能屈服於蠻夷之類的話,明朝不是東林黨弄沒的是誰?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時候,崇禎帝撞鐘,文武百官無一覲見的,而唯一一個陪在崇禎帝身邊的人,只有一個王承恩!!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殺殉國前的第五天,崇禎在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的絕望中,在聽到太監曹化淳說的那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之後,終於領會到天啟皇帝臨終前,強調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所在。幡然醒悟的同時,無力迴天的崇禎在精神上徹底崩潰了。收葬魏忠賢遺骸,既是他對魏忠賢價值和功績的重新肯定,也是對自己17年執政生涯的全盤否定。

    崇禎死前說過,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這句話說的非常對。崇禎時候的大臣有兩種,一種是混蛋,一種是王八蛋,魏忠賢在的時候關寧防線得以組建,孫承宗,袁崇煥,滿桂,祖大壽委以重用,魏忠賢死後,孫承宗被罷,袁崇煥被殺。有人說魏忠賢爭過孫承宗,但不管怎麼說,魏忠賢活著的時候孫承宗下去了還能起來,魏忠賢死後,好,下去就起不來了。所謂耳聽是虛眼見是實,你歷史把魏忠賢說的在混蛋,明朝起碼不是亡在他手上的,把東林黨吹的那麼偉大,明朝就是亡在他們手上。但不論你怎麼吹,事實是不能被改變的。

    那麼就要問了,史書為什麼要損魏忠賢而吹東林黨?因為寫史的是文人,他們不可能把他們的同類寫的連個太監都不如,但是事實就是如此。

  • 4 # 子屠龍

    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禎煤山自縊, 明朝亡國。自殺殉國前,崇禎曾與身邊太監曹化淳聊天,感慨天下風雲鉅變,曹化淳插了一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崇禎心中靈犀一動,明白哥哥天啟皇帝臨終前,強調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所在。接下來幾天,崇禎厚葬魏忠賢遺骸,既是對魏忠賢的功勞肯定,也是對自己當年殺魏忠賢的全盤否定。

    魏忠賢的功過

    魏忠賢(1568年-1627年),字完吾,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明熹宗時期,被認命為司禮秉筆太監,極受皇帝的寵信,獨霸朝綱、排除異己,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時人“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不過,魏忠賢在處理“大事”方面很把握分寸,尤其是在國計民生的大是大非問題上。他曾經力排群臣的非議,大膽起用遼陽戰敗的熊廷弼,拋開個人恩怨舉薦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幹練臣子。

    在他主政期間,國內沒有農民鬧事,遼東局勢平穩。他在位期間,雖然貪戀權力、錢財,但是國家用錢的時候,國庫卻從不缺錢。他沒有加重農民的負擔,卻大力對工商界的財閥進行徵稅,很是遭受東林黨的嫉恨(東林黨很多官員的利益與江南的工商界有聯絡)。

    魏忠賢的重要身份是太監,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太監的所有權力都依附在皇帝身上,皇帝認他才能活。所以,崇禎登基看他不爽,就能很輕而易舉地處死在權力頂峰的魏忠賢。

    東林黨之禍

    東林黨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政治集團,其來歷在於顧憲成等人在東林書院講學議政,而被人稱之“東林黨”。

    魏忠賢死後,朝堂上閹黨遭到清除,剩下的除了東林黨,還有很多按籍貫劃分的黨,如浙江人的浙黨,山東人的齊黨,湖北人的楚黨,江蘇崑山人的昆黨,安徽宣城人的宣黨。

    東林黨與其餘各黨爭權奪利,爭鬥不惜。在“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三案中,大家互咬、激烈爭鬥,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明末黨爭,導致政局動盪不穩。

    人心不穩,錢又沒有。本來有魏忠賢來徵收“工商稅”,國家用錢無憂。但是,東林黨為了自己所代表的工商界利益,不讓崇禎徵收工商稅,而且大道理一大堆,什麼“朝廷焉能與民爭利”之類的大話。更缺德的是,免了工商稅,卻把稅款扣到農民頭上,弄得農民起義的苗頭就出來。

    東林黨人還幹了一件大事,就是取消各地的驛館,直接導致本來的大明體制內的公務員——李自成失業,後來李自成造反推翻了明朝。

  • 5 # 史不知味

    朱由檢在即位以後,為奪回皇權,宣示皇帝威勢,以強勢手段剷除魏忠賢,他不可能會為魏忠賢平反,況且對魏忠賢使用“平反”這個詞更是對皇帝威嚴的褻瀆,在明朝生死存亡的時刻,先不說朱由檢到底有無平反魏忠賢的心思,即使有這心思,他也不會這麼做,否則必失人心,更沒有重拾山河的可能性了。

    明朝自成祖朱棣以靖難役得登皇位以後,朱元璋所定“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的祖訓便成空標頭檔案,宦官權勢日甚,因為朱棣的成事多有倚靠宦官,是故在即位後重用宦官,甚至設立東緝事廠並由宦官統轄,一是“身邊人”用著放心,二是防範宦官因為貪權謀利而勾結藩王或者朝臣,從而使自己重蹈建文帝的覆轍。在中國歷史上宦官擅權較為典型並且嚴重的是東漢、唐朝以及明朝,明朝宦官擅權干政的影響最為深遠,甚至可說是貫穿了明朝的整部歷史書。

    魏忠賢

    魏忠賢是明朝宦官中最為“出色”的,我們知道皇帝是萬歲,而當時人尊魏忠賢為“九千歲”,可想魏忠賢當時的權勢滔天了。魏忠賢崛起於天啟時期,深受朱由校的寵信,明朝國柄逐漸落到了魏忠賢的手中,此後不斷傾軋政治對手,剷除異己。文官與宦官存在著根深蒂固的矛盾,始終爭鬥不斷,當時宦官集團以魏忠賢為首,文官集團則以東林黨為代表,天啟年間因為朱由校信任魏忠賢,依附皇權的魏忠賢得以取勝,東林黨則落敗,魏忠賢也由此展開了他風光無限的權宦生涯。

    朱由檢即位以後,以“十罪”治罪於魏忠賢,將他發配鳳陽守陵,後來聽聞魏忠賢或有圖謀不軌的嫌疑,又派人去抓他,魏忠賢或許料到了自己終究逃不過死亡的深淵,最終自盡身死。

    朱由檢“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朱由檢即位於天啟七年,時已國朝將傾,崇禎心有雄心壯志,想要挽救明朝於危局當中,重拾山河以恢復祖宗榮譽,但是可惜的是,有雄心而無雄才,有壯志而無偉略。朱由檢在即位以後,為了籠絡文官集團,迫不及待地將魏忠賢剷除,但是魏忠賢是穩定朝堂局勢的柱石,只顧著爭權奪利的東林黨在獲得權勢以後,完全沉浸在了勝利的喜悅中,可是他們卻無法支撐起朝堂。東林黨領導人錢謙益在南京城破時,以“水冷”為緣由否定了柳如是投水殉國的建議,最終剃髮降清,可見當時東林黨人之虛偽。

    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城,崇禎在悲哀和絕望中,在煤山的歪脖子樹上上吊自盡,竟與魏忠賢是相同的結局。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朱由檢作為皇帝,絕不可能會為魏忠賢翻案。朱由檢:“魏忠賢擅竊國柄,奸盜內帑,誣陷忠良,草菅多命,狠如狼虎。”

    在網上許多人將“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當成崇禎臨死前最後的悔悟,可是這句話並不是崇禎說的,也不可能是崇禎說的,更不可能會是崇禎的悔悟,崇禎所悔悟的是“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只以“葬魏”之說作為崇禎要為魏忠賢翻案的證據有失妥當,我個人觀點是不認同的。

    崇禎曾經發布過六次罪己詔,皇帝釋出罪己詔的意義不言而喻,籠絡天下人心以恢復朝政,崇禎如果為魏忠賢平反,那麼無異於“罪己詔”,帝王有帝王的尊嚴和威勢,即使是罪己詔也是向上天和天下黎民百姓認錯,絕不可能為了區區太監而做出有損帝王尊嚴的傻事,這種行為有失Regal和君德。如果崇禎敢為魏忠賢翻案的話,天下士子必然離心,國家必定傾覆。

    朱由檢曾經說過,魏忠賢擅竊國柄,誣陷忠良,這話已經百分百將魏忠賢定義為“奸”,如果崇禎反過來又為魏忠賢翻案,豈不是自己打自己臉了?歷史中真實的朱由檢可不是電影《繡春刀2》中會像魏忠賢下跪稱卑的朱由檢。

    魏忠賢所犯的事也不允許崇禎給他平反“奸”的罪名,魏忠賢的行為確實已經觸怒了天下人,更重要的是,他褻瀆了皇權。明朝有個現象很有意思,皇帝喜歡寵信宦官,賦予宦官極權,可是卻不會出現漢唐宦官干政的後果,明朝皇帝只要想收回皇權,仍然輕而易舉。崇禎要殺魏忠賢也沒錯,只是錯在太急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而且東林黨比之魏忠賢更是難堪大任。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這種說法過分強調了魏忠賢的重要性,魏忠賢對於當時的局勢是很重要,可是絕不至於會是挽救明朝的藥方,魏忠賢所為也幾乎是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慮,並不是從國家的角度去考慮、去行事,將國家的生死存亡寄託於多顧私利而幾乎沒有家國的魏忠賢是行不通的。

    明朝基石毀於魏忠賢和東林黨,亡於崇禎的生性多疑與庸碌,崇禎缺乏的是支撐他雄心壯志的雄才偉略,崇禎只能是太平世道的守成君王,絕成不了亂世的復興之主。

  • 6 # 不老的老法師

    黨爭自嘉靖起愈演愈烈,但屬文官內部爭權,有其底線。而攀附太監的閹黨文官集團則不然毫無底線可言,有一個閹黨赫赫有名叫做孫之獬,詮釋了什麼叫做無底線!魏閹徹底打斷了大明文官的脊樑骨,包括之後的東林與先前的東林都已不可同日而語。崇禎滅魏閹正本清源沒毛病,但黨爭仍在,並不是東林一黨就能隻手遮天,崇禎的問題在於幼齒繼位身性多疑刻薄寡恩,類似袁崇煥孫傳庭者或被殺或戰死人心盡喪,以致外無勤王師救困,內無于謙那樣或戰或遷敢於挺身而出的肱股之臣,落得殉國了事。至於崇禎厚葬魏閹純屬胡編了。

  • 7 # rws21和7

    殺了魏忠賢最大的惡果是,東林黨一家獨大,朝廷裡沒有可以和東林黨抗衡的勢力!就這點來說,崇禎真的沒有帝王權術!

  • 8 # 濟溪河是中藥師

    不殺吧?魏忠賢擅權、作威作福,已經“九千九百歲”,距離“萬歲”不遠兒了;

    殺了吧?事實證明,沒有魏忠賢的制衡,東林黨人們,又都是一些空談誤國的材料兒。

    明末,天災頻仍,崇禎能力又很有限,未必駕馭得了魏忠賢這樣的貪權太監,更未有效利用魏忠賢好的一面。

    由此看來,明朝的滅亡,既是天災,亦是人禍啊。

  • 9 # 歷史雜貨鋪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這可不是崇禎說的,都是民間之人自己想象的。甚至有人說崇禎後來在亡國之前,還專門命人去將魏忠賢給厚葬,這些完全是無稽之談,首先歷史上並沒有關於這些的記載,基本都是民間在以訛傳訛,魏忠賢等一眾閹黨的確有存在的必要,有他們在可以制約文官集團,可是魏忠賢也的確是罪惡滔天。

    崇禎選擇殺魏忠賢也很正常,殺了魏忠賢之後也是有一定的弊端,相信後來的崇禎也是看到了這一點,可是這並不代表崇禎就會為魏忠賢平反,別的不說,像魏忠賢這樣的人身上有哪一點值得去平反呢?崇禎可是九五之尊,皇帝可是不會做錯事的,即使錯了,也不會直接說出來,所以根本不可能去魏忠賢平反的。

    現在網路上關於崇禎為魏忠賢平反的東西有一大堆,可是這事在歷史上壓根沒有任何的記錄,最早傳出這件事的還是在一個民間之人寫的書中,連野史都算不上。崇禎或許是真的後悔殺了魏忠賢,但是即使再怎麼後悔,崇禎也不會去為其平反,更加不會去厚葬,或者是說出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

    為什麼說崇禎可能會後悔殺了魏忠賢呢?因為古時候皇帝治理群臣,他需要大臣們能夠互相制約互相平衡,一家獨大是絕對的大忌,魏忠賢在的時候,他帶領的一幫人能夠制約文臣們,可是魏忠賢死了,閹黨全部被剿滅,文官集團一家獨大,到了末期,這些文官都敢和崇禎對著幹。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崇禎打仗需要錢,這些文官們愣是一毛不拔,實在是諷刺之極。不過即便是這樣,崇禎也不可能為其平反,魏忠賢這種人是不能夠平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演義》第53回與第51回的內容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