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飄飄e族

    張良和蕭何兩人並不能稱之為軍師。

    張良就相當於外交大臣,能夠出謀劃策不假,但軍事方面就稍欠火候。

    蕭何更不用說了,作為丞相,主管後勤的,對於軍事還不如張良呢。

    就是說這兩人如果有軍師之才,蕭何就不會月下追韓信了。

    所以說,就算這兩人跟了項羽,頂多可以讓楚軍後方安穩,對於戰爭沒有直接作用,但可以間接性的支援項羽大軍,也是不錯的,當初項羽在楚河漢界初立之時退兵,就是因為後勤出了問題,導致最後兵敗垓下,霸王身死。

    不要忘了,韓信還在劉邦那裡,只要時機成熟,漢軍統一天下也指日可待。

    項羽當初滅秦後,實行分封制,天下諸侯紛爭不斷,楚軍的實力正一點點的消耗殆盡,劉邦取天下眾望所歸。

    最後的結果就是,項羽擁有蕭何、張良也沒用。

    曾經有一個韓信在項羽面前,而他卻沒有珍惜,等韓信設下十面埋伏後,項羽才後悔莫及,可惜上天不會再給你機會。

  • 2 # 種花家魔暴龍兔

    不會。一個領導人本身能力很強又很自信的話下屬能做的就是不要冒頭,冒頭的人比如范增,能力等於張良加蕭何可結果那?楚霸王要是聽范增的那還是項羽嗎?

  • 3 # 開天行道

    項羽的謀士范增,謀略不下於張良,又有龍且、季布、英布、鍾離昧作為左膀右臂。屬於“夢幻團隊”。劉邦之所以戰勝項羽,並非簡單的計謀所能決定的。而是因為劉邦的器量遠大於項羽。(器量,不是褒義詞,也不是貶義詞)有四個故事展現劉邦的器量:吃父親的肉。項羽俘虜劉邦的父親,威脅劉邦投降,如不投降,將他父親煮熟吃了。劉邦回答說:我們倆是拜把子兄弟,我父親就是你父親,要是想煮了咱們倆的父親,就分給我一碗肉,我也嚐嚐。要兒子的命。徐州潰敗,劉邦和兒子、女兒乘馬車倉皇出逃,後有騎兵追擊。為減輕馬車重量,劉邦先後七次將兒子女兒踢下馬車,他的哥們夏侯嬰實在不忍心,連續將孩子撿起七次,劉邦最後忍無可忍,甚至要動刀殺死夏侯嬰。“揮霍財富”。陳平建議劉邦:項羽猜忌心重,可以花錢行賄,離間項羽團隊。(陳平人品不好,喜歡受賄,還和嫂子有姦情)劉邦說:這個主意好,我給你4萬金(摺合人民幣24億),你來辦成這個事兒!陳平驚恐不已,他本以為劉邦最多給他5000萬就不得了了。“揮霍江山”。被項羽嚇得魂不附體的劉邦問張良:我準備把80%的領土拿出來作為獎勵,誰能幫我乾死項羽?張良說:只要出手闊綽就好辦,把安徽江蘇和山東南封給韓信,把河北河南封給彭越,把湖南湖北封給英布,他們仨配合攻打項羽,讓項羽疲於奔命。大事可成。上面四個例子能看出,劉邦既能心狠手辣,又能揮金如土,柔韌性極大。項羽是什麼人呢?看看劉邦的大臣對劉邦說的話吧!王陵對劉邦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韓信對劉邦說:“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陳平對劉邦說:“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項羽人品還是可以的,不過,那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綜上所述,器量大是個什麼概念呢?“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器量大的人,像雨水一樣,仁慈的滋潤萬物。像洪水一樣,無情的摧毀一切,不能說他好,也不能說他壞。器量大的人,總是不喜不悲的放眼全域性。父母親人、妻子兒女、能人志士、文臣武將、金錢美女,在他看來,都是沒有任何情感的棋子。他的目的,是贏得這盤棋,關鍵時刻,任何東西都可以拋棄。“大仁不仁”,此之謂也。項羽是戰神,是他的百戰百勝造就了劉邦的奇蹟。西楚霸王項羽的名號不可磨滅。

  • 4 # 桂圈兒

    項羽有張良、蕭何,肯定可以打敗劉邦啊。

    張良和蕭何兩個再加上韓信是劉邦稱帝的三大助手。

    劉邦自己總結了一下,說他自己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方面不如張良,在搞後勤方面不如蕭何,在攻必取戰必勝方面不如韓信。

    韓信的謀士曾攛掇韓信與項羽劉邦三分天下。

    可見張良、蕭何和韓信任何一個人改變陣營,都會對最終結果產生極其至關重要的影響。

    何況,現在要把其中兩個送到項羽哪裡,結合項羽自己強大的實力和帶兵能力,毫無疑問將會是項羽勝出一籌,最終取得天下。

  • 5 # 飲水君

    歷史是無法假設的,生命是不能重來的,所以,這個問題更多是給我們自己提個醒的。所謂智者從別人的失敗中吸取教訓,愚者給別人提供教訓。

    如果項羽有了張良這些一流人才他能打敗劉邦嗎?也許能。但更重要的一個問題的是,項羽能留住這些豪傑、能重用這些謀士、能採用這些良策嗎?歷史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如果不查史書,我們會誤以為劉邦和項羽差不多大,起碼應該是一輩人吧?其實,項羽死時才32歲。鴻門宴事件發生時,劉邦50歲,張良44歲,而項羽只有26歲,根本就是老謀深算的油膩大叔調戲了年少輕狂的英俊小生。

    在社會發展緩慢的古代,年齡大往往意味著經歷多、見識廣、智慧高。劉邦出身底層,洞悉人性,是混社會的老油條,什麼沒見過,什麼沒幹過,說句大白話,劉邦丟的人都比項羽見的人多。項羽只是個貴族公子,固然他能力強,會打仗,但在老奸巨猾的劉邦面前,項羽還是嫩了一點。

    匹夫之勇,婦人之仁。

    老人家教導我們,政治就是把朋友搞的多多的,把敵人搞的少少的。

    項羽顯然不懂政治。從他的奮鬥歷史來看,他確實很能打,有萬人不敵之勇,卻只是匹夫之勇。隨著他的武力達到頂點,回頭一看,兵越來越少,將越跑越多,沒有幾個盟友,沒有幾個真哥們,霸王變成了獨夫,有點誰都不待見,誰都要踹一腳的意思。

    項羽“不能信人”、“意忌信讒”,韓信和陳平都跟過他,但是都沒有受到重用;手底下只有一個明白人范增,雖然尊為乾爹(亞父),卻不能推心置腹,採納良言。在推翻秦朝後,分封天下卻不公平,項羽把齊王、燕王貶為膠東王、遼東王,而把他們的下屬封為齊王、燕王,這種自作聰明的做法引發了強烈不滿,導致後來層出不窮的叛亂,也讓他繼續東征西戰,迫於奔命。

    項羽做人很講禮貌,不說髒話,有人生病了,他還給人家開小灶,鴻門宴上又放走了劉邦,但韓信說他是婦人之仁。他一面為別人的不幸掉眼淚,一面卻殘忍嗜殺,動不動就殺降、屠城。對待屬下也比較殘忍,背後說他壞話的,他把人家煮了;打仗沒打勝的,他要拿人家開刀。項羽的情緒管理明顯有問題,容易走極端。相反,劉邦卻隱藏的深得多,起碼錶面上很寬容,他的部下里有很多都曾是項羽的人,還有些是背叛過自己的人。但劉邦既往不咎,只要能給我出力,英雄不問出身,不存在歷史問題。

    幾年下來,項羽的敵人越來越多、朋友越來越少,終於“四面楚歌”,陷入“十面埋伏”,自刎而死。

    缺乏願景,難當大任

    項羽佔據關中後,有人就建議他定都關中,成就霸業,因為這裡地勢險要、土地肥沃,特別適合建都。但是,項羽卻燒燬了秦朝的宮殿,又得了“思鄉病”,還振振有詞地說,混好了不回老家顯擺顯擺,就好像穿著範思哲在晚上瞎轉,誰知道你是哪顆蔥啊。這個建議的人私下裡和別人說:老項沐猴而冠啊!項羽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把那個倒黴鬼煮了!

    作為一個領導者,項羽顯然是不合格的!領導就要提出願景,給大家指出一條光明大道,起碼要讓同志們明白:前途是光明的。舉個小栗子,比如馬雲,不停地演講,提出各種發展理念和商業模式,也許有人覺得是忽悠,但是隻要忽悠的人夠多,忽悠也就成了願景,這些願景中很多也就成了現實。

    反觀項羽,在革命成功後,開了歷史的倒車。不思進取,只要享受,居然要退回到老家當土霸王,沽名釣譽,目光短淺,政治才能實在有所欠缺。所以,若干年後老人家賦詩: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項羽政治才能不足的另一個重要體現是,在戲下封分時,他尊楚懷王為義帝,建立起“天子—霸王—諸侯”的政治體制。如果他夠聰明,完全可以像曹操那樣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惜,霸王既缺手段,更缺見識,根本不能籠絡住各路諸侯,也完全沒有認識到義帝的政治利用價值,反而是早早地殺死了義帝,不但喪失了先機,而且得了個弒君的惡名,在道義上都站不住腳了。

    此時,即使他手下有張良、韓信、蕭何,也只能徒嘆奈何!

  • 6 # 致守仁

    呵呵!項羽失敗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好軍師嗎?韓信原來難道不在項羽麾下嗎?項羽沒有範曾嗎?為什麼會輸和手下人沒有關係。

  • 7 # 史不知味
    即使項羽有張良、蕭何,將後來的呂布、關羽、馬超、秦叔寶、程咬金、李靖他們也劃給項羽,項羽最終也會失敗,項羽的歷史結局已定,這是歷史人物性格和行為方式所決定的,無論多少如果也無可更改。項羽不能知人善用。

    劉邦又張良和蕭何,難道項羽沒人嗎?當然有,被項羽尊稱為亞父的范增!劉邦在和朝臣論及項羽為何不能取得天下時,劉邦說他能善用張良、蕭何以及韓信,可是項羽徒有范增卻不能用,項羽能得天下才怪了。劉邦這話不僅是在誇自己、貶項羽,也是在誇張良三人和范增。可是范增最後因為項羽的猜忌而離去,最終抑鬱而死。蘇軾也曾在《范增論》裡說:“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羽不亡。亦人傑也哉!”

    陳平曾經也跟隨過項羽,可是最後還是跳槽到了劉邦的公司,原因是陳平當時受命攻下的地盤沒過多久便又被劉邦拿下了,項羽想殺了陳平他們,陳平當然不幹啊,我這麼年輕,我還要建功立業呢!於是陳平偷偷跑去跟劉邦混了。陳平自然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自稱“我多陰謀”,司馬遷也稱讚他“知熟謀”。

    劉邦手下有樊噲、韓信,難道項羽沒人嗎?當然也有,項羽帳下也是豪將雲集,龍且、英布、季布、鍾離眛。龍且是被韓信殺了,鍾離眛在項羽死後投奔韓信,韓信因此遭到劉邦的猜疑,於是鍾離眛自盡。英布是跟著老項家起事的,按理說忠誠度應該很高,可是最後卻被劉邦策反了,結果劉邦得江山後還是將他砍了,理由是造反。季布更有名了,那個話是什麼?得季布一諾勝千金。這個季布最初也是項氏企業的高層管理,負責開拓市場,項氏企業破產倒閉後,被劉邦逮住了,險些被砍了,最後當了漢朝的官。再看看“韓信領兵,多多益善”的韓信,他在項羽的公司是什麼職位?看門的小保安,領導來了要彎彎腰問好。

    項羽行事多疑,又婦人之仁。

    項羽雖說手下將領很多,可是卻總是猜忌他們,甚至連自己的亞父范增也懷疑,僅僅只是因為陳品用了離間計,他便猜疑范增,范增怎麼解釋都沒用。蕭何如果是給項羽打工,在留守後方的時候估計早因為項羽的猜疑而被砍了,要麼逃了。雖然劉邦也懷疑蕭何,可是隻是試探,仍然會用他。張良的結局可能會更慘,因為張良多嘴啊,他在劉邦那邊做事的時候動不動勸劉邦這樣勸劉邦那樣的,項羽肯定受不了,你張良什麼意思,我項羽要做什麼還得跟你請示跟你彙報,讓你來決定?你是領導還是我是領導?!

    項羽的婦人之仁主要體現在鴻門宴上,范增看到“貪財貨、好美姬”的劉邦入關後竟然秋毫無犯,便知道劉邦必然只取天下,於是讓項羽設鴻門宴砍了劉邦。在宴會上,范增指使“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範老頭沒想到的是項家會有項伯這號反骨仔,破壞了範老頭的計策。再加上項羽的婦人之仁和無意為之,最終讓劉邦脫身逃去。範老頭氣得吹鬍子瞪眼地說:“唉!豎子不足與謀!”如果項羽在宴會上砍了劉邦,好好聽取範老頭的謀略,取得江山的必然是老項家了,根本用不著張良和蕭何他們。

    項羽不僅不能知人善用,行事多疑,性格孤傲,劉邦的員工經常說項羽看到員工的業績特別好的時候,便會嫉妒、忌憚,員工的業績再好,他也會剋扣他們的績效獎金,如果員工稍微表現出些許不滿的情緒,他還會炒魷魚。項羽總覺得這天下沒人比得了他,所以從不將所有人放在眼裡,過度的自信便是自負,過度的自負是沒有好結果的。

    劉邦深諳心理學和管理學,它們的妙用自不必說,上位者要做的永遠不是事必躬親,而是人盡其才和物盡其用,這是領導人所應該具備的,可是這兩者恰好是項羽的短板。項羽也沒有團隊意識,他如果不肯團隊合作的話,莫說張良蕭何韓信,便是後來所有朝代的良臣猛將盡皆送給他,他不肯用、不會用,最終也成不了事,他個人能力再強又有何用?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幹翻諸葛亮,殊不知一人之力終有竭時。

  • 8 # 海東大人

    滅劉邦需要張良、蕭何?范增是幹嘛的?一個韓信足矣

    劉邦是個什麼角色?漢高祖出了名的奸猾,需要廣聚天下賢才才能破之?首先說一下,劉邦能橫掃天下諸侯韓信至少要佔一半的功勞,不然功高蓋主是怎麼來的?韓信也是為了報答劉邦的知遇之恩才幫他的一開始與劉邦共進退,就算在劉邦最為危機的時刻也沒有想過背叛自己的恩人,但劉邦功成名就之後,猜疑多端忌諱韓信將其暗殺!

    韓信的軍事才能我就不追述了,難得的軍事奇才就是跟錯了主子,我們再來談談項羽一方的謀士范增!范增很弱?錯,范增比蕭何張良有過之而無不及,范增為項羽出謀劃策多年被項羽敬為相父,否則僅靠項羽那種恃才傲物有勇無謀能打出這麼大的楚國江山?可以說范增成就了項羽但後期項羽剛愎自用小看了劉邦在鴻門宴中沒有聽取范增的叮囑殺掉劉邦而是放走了他,卻給了劉邦捲土重來的機會!范增也因此對項羽寒心,預料到楚國終會葬送於項羽的高傲之下,故借病退隱!倘若韓信加入了項羽的陣營不敢想象!都是好鬥之人滅一個區區劉邦不在話下,但滅了劉邦之後項羽和韓信刀戈相見也是預料之中的事了,所以說韓信在劉邦帳下也似乎是一種天命吧

  • 9 # 烤燒丸子湯

    顯然不能,性格決定命運。項羽剛愎自用,不聽勸。有再多的能人,又能怎麼樣,范增不比張良差,龍且不比樊噲弱,就連韓信也是項羽陣營的。不識才,不用才。只知道顯擺自己,有啥用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直男提出怎樣的擇偶標準才不會被罵“直男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