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後,獲得了很多金錢財物,為何不選擇自立?
8
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5817354150

    狗就是狗,其二,古代篡權者,都是手握重兵,幾乎他就是代理人,皇帝的所有聯絡都透過他轉接,曾屠還是狗的級別,沒進化成代理人級別,

  • 2 # 瀟湘老妖fwj

    曾國藩如果自立,那就跟找死差不多。第一、沒人,湘軍總共30萬,而曾國藩能直接指揮的也就只有10多萬。其餘的湘軍則掌握在曾國藩的幾個死對頭:左宗棠、沈葆幀、駱秉章他們手上。如果曾國藩稱帝,他們肯定最先跳出來反對。而李鴻章和他的的淮軍更靠不住,一群牆頭草。第二、沒錢,湘軍即使在有朝廷的財政支援下還經常欠餉,發不出工資,更別提造反。第三、師出無名,湘軍的口號是忠君衛道,而且曾國藩也經常拿忠君愛國那一套給湘軍士兵洗腦。如果造反,那不等於搧自己臉。第四、先不說北京周圍早就準備好的蒙古鐵騎、八旗綠營,就算是安徽江浙一帶的捻軍,也夠曾國藩吃一壺的。

  • 3 # 大頭挺

    清政府長期統治漢人,文化洗腦,淡化了相當大部分漢人的民族對立。漢人民族主義思想尚未興起,國家主義更無從談起。

  • 4 # 鐵馬冰河wu

    謝謝邀請!一生對程朱理學推崇備至的曾國藩,不論為官、處世皆以“聖賢”之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不為聖賢,便做禽獸” 。是其發乎內心的行為準則。不論是當初在京做無權無勢的侍郎時,還是之後化繭為功成名就、權勢熏天的封疆大吏 ,曾國藩都堅持每日反躬自省、清正廉潔。他曾在家書中寫道:“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服神欽,到處人皆敬重”。他曾說過:“凡帶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囊。餘不能禁人苟取,但求我身不敬苟取。以此風示僚屬,即以此仰達聖主”。 “不貪財、不苟取”是指不貪、不要非分之財,不覬覦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這是曾國藩的人生信條和做官底線 。也是其終身不渝鞭策自己的動力和行為準則。

    也許有人會說:歷史上 “說一套、做一套 ”、“心口不一”的官員還少嗎?越是貪官越喜歡把廉潔二字掛在嘴邊。“滿嘴的主義,滿腦子私利” ,正是某些官場人士的真實寫照。自古戴著假面具裝逼的貪官多如恆河沙數,曾某恐怕也是如此吧。

    當年曾國荃率軍攻下金陵( 太平天國稱天京)時,滿朝嫉妒、眼紅的庸碌文武不也議論紛紛,說曾氏兄弟隱瞞並瓜分了天朝聖庫裡的鉅額寶藏,並送給曾國荃一個難聽的外號“老饕”。 藉此隱射湘軍統帥曾國藩表裡不一、貪婪好貨的虛偽。

    曾國荃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信仰於乃兄有天壤之別。他雖很敬佩兄長的學問道德,但內心對大哥敬若神明的那一套理學主張頗不以為然。他生性倔強戾狠,是個帶兵打仗的料。

    曾國荃平生最佩服的人是胡林翼(同治中興名臣之一) 。他最欣賞胡林翼那句“殺人如麻,愛才 如命,揮金如土”的豪言。他帶兵打仗的目的就是為了升官發財,光宗耀祖。曾國荃率湘軍一連攻下了吉安、安慶、金陵等太平天國重鎮和王都,目的就是太平天國諸王聚斂的那些金銀財寶。史載,其慣用的伎倆是破城後縱兵大掠,掘地三尺搜尋奇珍異寶,著實發了橫財。民間傳說“天國聖庫”也被他找著,按地位分他應該是拿大頭的。曾國荃在其家鄉所起的“大夫第”,長達一華里,有房數百間,裡面儲藏著大量金銀珠寶,陳設華美,奢侈異常。傳說湘鄉的地被他買得差不多了,就到鄰縣去買。“老饕”這頂帽子贈給他戴倒也名實相符。

    曾國藩對此是極為反對的 。他苦口婆心的勸老九:“富貴功名,皆人世浮雲,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願與吾弟交勉之”。無奈那位剛剛立下不世奇功 ,“虛驕溢滿,自比韓信”的曾九帥如何能聽得進去!

    曾國藩的另一位弟弟國潢在家鄉為他整修了他的舊居“毅勇侯第”,“費銀較多” 。曾國藩知道後相當反感。他在日記中寫到:“餘生平以起屋、買田為仕宦之惡習,誓不為之。不料奢靡若此,何顏見人!平日所說之話,全不踐言,可羞孰甚”!後來,他乾脆在屋後半山腰上蓋起一座簡樸的房舍,兩口子回鄉時住在裡面,堅決不肯住富麗堂皇的“毅勇侯第” 。

    當曾國荃率湘軍攻破金陵的訊息傳來後,曾國藩不無憂慮的對幕僚趙烈文說:“如今千里長江之上,到處都是打著我的旗號的船隻;那都是打下金陵後發大財急於回鄉買田討小的官勇們僱來運錢財的船。這樣明目張膽的行為無疑會引來不測之禍,災難就在不遠了”。具有豐富政治經驗和歷史知識,熟悉歷代掌故的曾國藩自然能掂出此事分量及後果來。他對貪財好貨的九弟及大發橫財的手下將帥們頗不以為然;特別是對好大喜功、目中無人、不懂韜晦的曾國荃十分擔憂。他對趙烈文說:“沅甫之攻金陵,幸而成功,皆歸功於自己。”我常說:“汝雖才能,亦須讓一半與天”。可是,粗鄙橫暴、自恃有大功的曾九爺哪能理解大哥的苦心? 他不怕別人猜忌,照樣整船、整船地往家裡搬運金銀財寶與江南絕色女子。 他還數次不顧軍務繁忙告假回家買田造屋。

    湘軍攻破金陵後,曾氏兄弟如日中天、達於極盛。哥哥被封為一等侯爵 ;弟弟封一等男爵。並可世襲罔替。兄弟倆手握30萬湘軍,李鴻章的十餘萬淮軍、左宗棠的數萬楚軍也唯曾氏馬首是瞻。大清最富庶的東南各省也被其掌控。毫不誇張地說,清王朝的半壁江山已落在曾氏兄弟的股掌中。位列三公,權傾朝野的曾國藩兄弟,已具備一呼百應的實力。

    此時的大清綠營(正規軍),已經被太平軍消耗大半。加上綠營自身腐敗,將驕兵惰,基本毫無戰鬥力。素稱彪悍善戰的僧格林沁蒙古馬隊,又被北方的捻軍牽制,無力南顧。假如曾國藩擁兵自重,或振臂一呼,大清東南半壁江山易主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據說,曾國荃、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甚至李鴻章都早有此意。心高氣傲的左宗棠屢次暗示曾國藩“東南半壁豈能無主乎” 、“鼎之輕重,似可問焉”?話中大有慫恿他帶頭起事,問鼎中原的深意。曾國藩不置可否,但心中很是不以為然。

    某日,曾國藩的摯友、才氣橫溢的湖南名士王闓運千里迢迢前來造訪 。他對曾國藩說:“國家大亂在即,吾為大人送一良策”!曾表示願意洗耳恭聽。王闓運曰: "皇太后欲行垂簾,縱觀史冊,女子臨朝,國必大亂“!曾國藩知王闓運是肅順的幕中紅人,此次顧命,肅順為八大臣之中堅。王闓運強調說,自己絕非道聽途說。 他滔滔不絕,講了慈禧與恭王聯盟,與顧命八大臣爭鬥之情形 。他一再表明自己站在肅順一邊之態度 。 王闓運說:“肅順力矯國之弊政,重用漢人,高瞻遠矚 。但慈禧內結權臣,外援重兵,是八大臣之勁敵 。 宮中大亂必然發生”。最後他說出此來目的是:為曾國藩指路兩條,要麼就擁湘軍重兵,入覲九重,申明垂簾違背祖制,為八大臣援手;要麼就在東南舉起大旗,為天下萬民做主,以湘軍之眾和曾氏之威名,天下必然群起響應。他可說動肅順,反為曾氏擁戴,大事亦可成也。

    這不是攛掇自己起兵造反嗎?心細如髮、為人謹慎、深知其中厲害的曾國藩被他的這番大膽言論唬出一身冷汗。他強壓心中忐忑,表情冷漠,用手指蘸水在桌上划著什麼。王闓運仔細一瞧,竟然是一連竄”狂妄、狂妄、狂妄······“二字。王闓運心下明白,忙噤口止語,黯然起身告辭而去。

    王闓運離去後,曾國藩為表明心跡,特賦詩一首 。其中有兩句頗為有名: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曾國藩並未被勝利衝昏頭腦。他很清楚,湘軍雖然實力雄厚,外側還有淮軍、楚軍幫襯,但慈禧權謀老辣,僧格林沁驍勇善戰,清廷外有英美列強撐腰,假若這些船堅炮利的西洋強盜支援、押寶他們 ,自己基本是毫無勝算的。

    之後,他以雷霆鐵腕果斷裁去十餘萬湘軍陸卒,只留數萬水師並曾國荃的精銳部隊。他主動上書清廷,請求減少自己的利權、辭去欽差大臣和兩江總督的高位。

    曾國藩以其儒家"衛道"思想和通盤之洞明,他決不會冒巨大風險去"問鼎"。雖然他對清廷的腐敗很有看法,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自己若鋌而走險,好不容易積累的道德學問與身家性命定會付諸流水。

    清廷正擔心他尾大不掉,見他主動如此,終於放下心來,可以睡個安穩覺了。為示恩寵,對於曾國荃私分繳獲太平天國財物一事,清廷不再追查,不了了之。

    接下來,慈禧與恭王聯合發動政變,建立"垂簾"、"議政"的雙重體制,基本穩定了之前令出多門的紛亂局面。之後,慈禧一改祖制,大膽向漢人放權,命曾國藩節制江、浙、皖、贛四省軍務。湘軍諸大將皆升級為封疆大吏 ,僅巡撫一職,就有七員。

    曾國藩死後,清政府對其評價極高:“學問純粹、器識宏闊、秉性忠誠、持躬清正。 學有本原,器成遠大;忠誠體國,節勁凌霜;正直律躬,心清盟水” 。上諭對曾的評價還是比較客觀的。

    就連那位才高八斗、眼中無人且老是和曾國藩爭長論短、斥曾國藩“虛偽”的左宗棠,在其死後也用“知人之明,謀國之忠”這等絕高的定論來讚揚他。

    插圖源自網路

  • 5 # 搬不動的小強

    自立哪有那麼簡單的,天時地利人和,曾剃頭一樣不佔,自立不過是送死而已。

    太平天國霍霍的是東南數省,西北華北和東北都還在清政府統治下,曾國藩即便僥倖成功,也不過是隔江而治,中國可就徹底分裂了。

  • 6 # 好書我們一起讀

    身兼兩江總督、欽差大臣、協辦大學士,節制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省軍務,封疆大吏中第一人的曾國藩,是個本分人。

    作為儒家傳承人,他生平的最高理想是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標準。 讀的聖賢書,奉的孔孟道,他始終在乎的是讀書人的名節。在儒家思想的薰陶下,講究的是對皇帝的忠誠不二,所以,即便清廷腐朽不堪,他也從思想根源上根本不會有揮師北上的想法。若追溯到為臣之道,也只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地盡力往純臣上面靠。

    這是從個人角度來分析。

    從大環境來說,方方面面的客觀條件都不支援曾國藩有非分之想。

    早在湘軍攻下天京之前,工於心計的慈禧太后就已經開始著手部署牽制掣肘曾國藩的方案了。 破格提拔左宗棠,有意扶持李鴻章就是她下的兩手狠招。

    曾國藩的湘軍雖號稱30萬之多,但直接指揮的大概只有12萬人,而真正貼心嫡系的也就是其弟曾國荃手下的5萬人。 閩浙總督左宗棠手握楚軍,江蘇巡撫李鴻章掌控淮軍,兩者皆虎視眈眈。更何況周邊有欽差大臣官文率兵駐紮武昌監視,僧王僧格林沁在湖北、安徽一帶佈防,和江西巡撫沈葆楨的關係也搞僵了。

    而且,湘軍的將領大多都是讀書人,純粹的理學信徒。他們之所以追隨曾國藩,也正是他打著忠義的旗號,如一旦造反,像彭玉麟等人就未必跟隨左右、為其馬首是瞻了。相應的,此舉也會導致湘軍集團四分五裂,土崩瓦解。所以曾國藩若有異動,那可就是十面埋伏的局面!

    再說,此時的湘軍已今非昔比。在與太平軍對抗的十餘年裡,已逐漸喪失建軍初期的活力和戰鬥力,演變成了現在的腐化墮落,暮氣沉沉,靠這樣的軍隊去造反,曾國藩的腦袋是被驢踢了嗎?!

    所以,綜上所述,晚年受道家功成身退影響的曾國藩選擇主動大幅度裁撤湘軍,培養淮軍作為接班人的舉動才是真正意味深遠的高招,老成謀國的最優解。

  • 7 # 五味社

    曾國藩深受儒家思想,有著中國傳統士大夫“忠君”的思想:體孔孟思想,用禹墨精神,操儒學以辦實事,玩《莊子》以寄閒情,由封建文化培養見識,從傳統道德汲取力量。因此他不可能會做出僭越之事。

    據記載,當時曾國藩手下悍將彭玉麟,攻克安徽後,大江南北都在湘軍麾下。他列隊江邊,迎接曾國藩沿江東下。船未靠岸,就差僕人遞上一封無頭無尾的密信,內只十二字:“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據說當時曾國藩說的是:“不成話,不成話,雪琴還如此試我。可惡!可惡!”把信撕碎了,團起來,吞嚥了下肚。

    湘軍在攻陷天平天國首都天京後,不但沒有得到清朝的褒獎,反而遭到批評,而且清廷暗中授意江寧將軍富明阿監視湘軍的舉動,為此,許多湘軍將領氣不過,甚至有人提出曾國藩黃袍加身,自立為王。

    儘管曾國藩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但寫下一幅對聯: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以此明志,表明自己對清廷忠心不二,絕無二心。

    除了湘軍的將領渴望曾國藩自立為王,被俘的太平天國將領李秀臣也有此意,他在其所撰寫的《李秀成自述》中就已經表達了對曾國藩稱王自立的期盼;清史專家孟森在給《李秀成自述》作序時,就曾經提及李秀成建議曾國藩自立為王的事情。

    曾國藩除了內在因素,外在因素也迫使他不能自立為王。

    清朝中後期,滿漢矛盾逐漸滋長,滿族貴族們知道漢人集團的威脅,也懼怕他們有當皇帝的念頭。慈禧任用恭親王奕訢,儘管奕訢不得滿族貴族們之心,但滿族權貴中能擔當大任的僅恭親王一人。透過滿人掣肘漢人的作用微乎甚微,慈禧只能在漢人之間玩權術,利用翁同龢這樣的“清流派”打擊敵方大員;利用海防、塞防,分化湘、淮集團等等。

    除了朝堂之上,還有西方列強的立場。另外,如果曾國藩自立為王,也許會使中國陷入更加動盪的局面,這個鍋曾國藩背不起,後來的李鴻章也背不起。

  • 8 # 折緣

    曾國藩為什麼沒有自立為帝?是中國近代史研究學者的熱門話題,近代著名的政論家章太炎在他的《失機論》中這樣說道:

    “吾嘗謂曾文正之克金陵也,豪俊之士,雜沓雲合,龍驤虎步,高下在心,不以此時建號金陵,而俯首下心以事鞭發之孱胡,其昧於大義,而威中國遺無窮之患也,亦甚矣。”

    章太炎在這裡大為惋惜,曾國藩沒有自立稱帝是近代史上重大失機事件。

    在曾國荃攻破天京城後,東南半壁幾乎已經完全掌握在以曾國藩為核心的湘軍集團手中。在1861年11月20日的時候,為了平定太平天國,清廷命曾國藩管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省軍事,自巡撫、提督等以下文武百官皆歸他節制,這是清朝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

    同時,他的親信左宗棠督辦江蘇巡撫、沈葆楨為江西巡撫,李續宜由湖北巡撫為安徽巡撫,嚴樹森由河南巡撫調為湖北巡撫,不僅如此,曾國藩的勢力還伸展到西南內地,正所謂:“西至四川,東至海,則皆倚國藩為”。

    但是就這樣幾乎控制清廷半壁江山的曾氏集團,老曾居然沒有稱帝,難道他真的高風亮節,沒有野心,完全不想做皇帝麼?

    歷史事實的回答是否定的,其實曾國藩的權力慾是很大的。

    曾國藩看到軍權是一切權力的核心,有了軍權就有一切,他雖然是書生,卻長版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地方武裝:湘軍,同時任命自己的親屬、密友為統兵頭目,以便直接控制軍隊。

    1857年 6月,曾國藩為了擴大自己的權勢,他在《歷陳辦事艱難仍懇終制折》中公然提出要正式的軍事實權,他說還沒有正式的軍事實權,雖然擁有湘軍,但是臨時募勇,不是國家經制之兵,自己“雖居兵堂官之位,而事權反不如提鎮”。

    最後清廷迫於形勢答應了他的要求,雖然要想徹底戰勝太平天國確實需要這樣的權力,但曾國藩難道沒有私心麼?

    那麼曾國藩為什麼沒有自立為帝呢?實際上,早在1854年開始,清廷就已經開始做周密的防範了。

    清政府為了防範增高擁軍自立,除伺機在各方面而直接打擊他外,主要辦法就是在湘軍內部扶植反對勢力。

    湘軍最盛的時候,約為30萬人,但曾國藩實際指揮的大約僅有12萬人,這裡面派系複雜,不少人想獨樹一幟,曾國藩真正的嫡系部隊,只有他弟弟曾國荃的五萬之眾,其他各部左宗棠、李鴻章、沈葆楨等部同曾國藩及其兄弟都有矛盾,慈禧、恭親王看準了這一點,伺機利用其矛盾,給與權益拉攏和扶植反對票,使其互相傾軋。

    在清廷的操作下,老曾和左宗棠、沈葆楨之間的關係逐漸發生矛盾,再加上清廷在調解他們之間的矛盾拉偏架的時候,使得曾國藩並不能真正掌控整個集團。

    由此,看起來湘軍佔據天下半壁江山,但內部派系之間不和,曾國藩跟諸臣之間雖不至勢同水火,但其實也是暗流湧動、儘管,在天京攻陷後,各位大佬都明裡暗裡支援曾國藩“稱帝”。

    但他們這麼幹,是真心擁護曾國藩,還是打算利用老曾打頭陣,趁機割據或者從清廷手中撅起更多的權力?

    曾國藩是一個很厲害的政客,但是他並不是那種擁有絕對能夠保證整個集團一致向前的人物,湘軍的派系,再從湘軍之中分裂出來的李鴻章的淮軍,從這裡就能看出來,湘軍集團的核心人物曾老哥,解決內部爭鬥的問題,始終不如人意。

    湘軍內部都不穩,何談跟清廷爭奪天下,老曾沒有這個實力,他本人在軍事上能力有限,在政治上雖然老謀深算,但也比較保守,缺乏進取,很難取得更高的成就,所以他選擇了急流勇退,解散了集團,放棄了權力。

  • 9 # 懷疑探索者

    儒家思想有一條最重要,也是歷代皇帝一直吹捧儒家的原因所在,那就是——餓死不反君。你看看,都要餓死了,那也是不能反抗君主的。要是你反軍,那就是十惡不赦。董仲舒改造了儒家,鼓吹皇帝是天子,天子就是昊天上帝的兒子,老天爺的兒子,皇帝本人的意志,就是代表了老天爺的意志。你敢去反老天爺嗎?餓死了,那是你沒有本事,是萬萬不能反抗君主的。君主與臣子的關係,就是父親與兒子的關係,在儒家來看,父親做的再不對,比如莫名其妙的拿棍子揍兒子,兒子可以躲起來,所謂"小杖受,大杖走",但是絕對不可以去一把奪過棍子來,丟在地上,或者直接打回去。儒家認為,兒子反抗父親,臣子不服從君主,那就是忤逆的大罪過,是"十惡不赦",不可饒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綱領,是儒家的思想核心之一。曾國蕃,不過是一介迂腐的書生,雖然自詡會做人,那不過是混官場的本領,如果放在同一時代西方的大政治家裡面做橫向比較,曾國蕃就顯得非常的矮小,所謂的"曾聖人",不過就是一個懦弱的官場老油條。

    有人提出一大堆理由,說什麼慈禧會佈局,把左宗棠、李鴻章都牽制著淮軍,說什麼僧格林沁在監視著曾國蕃,總而言之,就是說曾國蕃起兵困難重重,很難成功。但是,世界上做大事業,本來就不是輕易可以完成的,容易幹不成大事業。朱棣在北平反朱允炆,他的兵力不過幾萬,從來沒有超過10萬,而他的對手是整個大明的朝廷,理論上可以徵集超過150萬的兵馬,朱棣比曾國蕃,他不困難嗎?毛領導隊伍,用2萬多人對抗光頭,他不困難嗎?世界上沒有人會平白無故的把位子送給你,需要你去奮鬥。顯然,曾國蕃沒有這種奮鬥的精神,他的所謂的奮鬥,不過是封妻廕子,光宗耀祖而已,並沒有解放漢人的信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勞倫斯獎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