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足壇志
-
2 # 官破曉
我來說說我的看法。歷朝歷代滅亡之際,說明那時候的制度已經只為少數人服務,滿足不了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人們活不下去,只能起義,只能去推翻前朝,建立新的制度,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想回復前朝的人就是那少部分擁有特權的人,少部分人的特權與勞苦大眾的生活需要相矛盾,所以他們成功不了,最終只能失敗。
這裡我舉個例子,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的封建社會,只是當時的革命不是很徹底,只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沒有提出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主張,沒有建立共和體制,更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和深刻的社會革命,來達到平均地權的主張。再這樣的背景下,軍閥開始割據,清將張勳盤踞徐州長達五年,道臺衙門是其大搞復辟活動的"大帥府"。1917年6月,張勳利用黎元洪與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辮子兵",借"調停"為名,於6月14日進北京。入京後,張勳急電各地清朝遺老進京,"襄贊復辟大業"。同月30日,他在清宮召開"御前會議",並於7月1日攆走黎元洪,把12歲的溥儀抬出來宣佈復辟,改稱此年為"宣統九年",通電全國改掛龍旗,自任首席內閣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康有為被封為"弼德院"副院長。這就是史家稱的"張勳復辟"或"丁巳復辟"。張勳復辟這種倒行逆施的行為激起了遭到全華人民的強烈反對。復辟當日,北京大學教授李大釗憤然離開北京南下上海。當時在教育部供職的魯迅冒雨到教育部提出辭職以示抗議。時在上海的孫中山聞訊後極為憤慨,立即發表討逆宣言,6日偕同一批同志乘軍艦南下,計劃到廣州組織武力討伐張勳。全國各地尤其是南方各大省會召開萬人大會,各家報紙發表大量文章,一致聲討張勳。段祺瑞在天津組織討逆軍12日拂曉攻進北京城,“辮子兵”一觸即潰,剪掉辮子扔掉槍支逃命。此時北京的街道上丟棄的髮辮俯拾即是。“辮帥”張勳倉皇逃到荷蘭使館躲藏,情急時還咬了荷蘭人一口,不愧愛國主義。復辟僅12天破產。正應了梁啟超的那句話,帝位如同牆上泥塑木偶的菩薩,一旦被人扔進了豬圈,就是洗乾淨再重新供奉,那也早已失去了其神聖性。
-
3 # 凝釀三盞人微醺
去一家店買東西被坑,後這個店經營不善要倒閉,老闆這時給你說照顧下生意,你說再去的人多不多?朝代也是如此。既然滅亡就是經營不善,不得人心。
-
4 # 澤天師最棒666
因為成功的都不是滅亡。歷史上成功復國夏有少康,漢有王莽新朝,唐代武周,西遼耶律大石,以及東西晉南北宋也免強可算被滅復國。
-
5 # 秋名山吹風
歷朝歷代到了滅忙的時候,都想恢復前朝,為何基本沒有可能?
首先搞明白為何滅忙,表面上是政權的顛覆,民心倒向。其實是資源的極度不平衡,都到了皇親貴族官僚集團手裡,引起缺少資源者的反對和揭竿而起。
面對著資源集中在少數集團手裡,面對著飄搖欲墜的政權被拉下,怎麼有恢復的可能?吃進去容易吐出來難,割肉是最疼的。
每一次政權的更新都是資源的再分配,如果一個朝代能夠避免資源快速集中在利益集團手裡,就能延長政權的統治時間。
近代社會,透過稅收來調劑社會供給,富人多交,窮人少交,國家透過稅收給廣大公民提供各種福利,避免了資源的集中,應此,社會平穩,經濟穩定。現代社會的本質就是調節,避免少數人或集團的壟斷,從而出現劫貧濟富,出現社會動亂,影響政權。
-
6 # 智慧改變命運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題主的問題可以分解為倆個問題:
A.一個朝代為什麼滅亡?
B.亡國之君/臣/繼任者/權力假代者想復國基本都沒有復國。
根據這個拆解,現在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1..一個朝代為什麼滅亡?
每個朝代的興替可以從24史正史以及民間著名人士的研究或觀點來獲得。
如,下邊是唐,杜牧的《阿房宮賦》中對秦滅亡的總結。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
根據個人歷史知識學習和總結,個人將朝代滅亡原因歸納如下:
1.權力傳承失序,使皇族精英凋零,政治生態凋敝。
上千年的國祚運作在立賢與立長,立嫡與立庶之間搖擺。
董仲舒的王道儒家主張立嫡長而非賢,皇權傳承失去了競爭的氛圍,沒有了競爭,剩下的就只有皇權鬥爭——皇室內鬥,權臣之間鬥爭,官宦與外戚之間鬥爭。
權力沒有競爭只有鬥爭,決定了權力的上位是以犧牲“知識精英”為代價的——知識精英出現斷代,人才凋敝。
同時權力鬥爭都是以權利的讓渡作為最後的砝碼取得平衡,一旦這個平衡被打破,又是新一輪權力動盪,從而導致政治精英凋零。
即以政治精英層權利的讓渡獲得權力,而罔顧最底層或中間層以下的權利從而導致權力的基礎出現動搖。
得權者在皇權的天授和民授之間搖擺,鬥爭時鼓吹天下為公即民授,勝利後權力傳承時則鼓吹天授,公器成了私器。
這個在清朝和民國表現最為明顯。
因此,如何構建“政治精英”的合理競爭而不是鬥爭秩序是後人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政治和知識精英在權力鬥爭中的凋敝是朝代興替的核心要素!
2.亡國之君/臣/繼任者/權利假代者想復國基本都沒有復國。
(待續)
回覆列表
天數已盡,長年的不作為累積起來才造成分崩離析,當然也有成功的,比方說劉秀推翻新朝,建立東漢,只能說,時運已到,應當符合天下潮流,舊的不去,新的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