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慄
-
2 # 櫻落人殤
史料可以反映歷史的本來面貌,它是我們發現歷史、解釋歷史的依據。史料是史學的基礎,認識歷史和重建過去,都離不開史料。離開了史料,歷史知識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史料概念:史料就是指有助於認識歷史、復原歷史真實情況的一切資源,也就是關於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資訊。
史料分類:第一類為書報,包括歷史記錄、歷史著作、文獻彙編和史部以外的群籍。
第二類為檔案,包括政府檔案、團體檔案和私人檔案。
第三類為實物,包括 生產工具、生活資料和歷史事件的遺蹟。
第四類為口碑,包括回憶錄、調查記錄、群眾傳說和文藝作品。
文字史料
(一)文獻史料:距離要研究的時代較近的人所寫的史書,是研究當時的重要史料。
所謂文獻,按元初 史學家馬端臨所說:“凡敘事,則本之經史而考之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 信而有徵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謂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折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 稗官之記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採而錄之,所謂獻也”。
按 馬端臨的說法,文獻應包括文字資料和口傳資料兩大部分。
人們通常將文獻資料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①史部類。經、史、子、集是戰國古代對學科的劃分標準,史部類即關於歷史的書籍。史部書是中國歷史資料儲藏量最豐富、最集中的寶藏。《四庫全書總目》把史部類分為15個子目,所收書籍連存目共2714部,37000多卷。在史部類圖書中,以正史類最為重要,它是歷代封建王朝官私機構專門編寫的記載各朝代歷史發展概況的紀傳體史書。人們將其合稱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共3249卷,約4500萬字,記述了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迄明 崇禎17年(1644年)長達四千多年的歷史,是研究中國歷史最主要的文獻資料。除正史外,還有如《資治通鑑》等 編年史類,《宋史 記事本末》等記事本末體類,《國語》、《戰國策》等雜史類,以及各種 別史、起居注、實錄、政書等等。都是對正史較為有利的補充記載,有相當高的史料 價值。
②經、子、集類。“經”字本意是指縱的線,就是訂書的線。演化為古籍的統稱,凡帶有原理原則性的著述,都可以稱作經。漢代以後,專指儒家所傳授的幾種書。而經學開闢的時代,當以孔子定六經為始。清人 章學誠提出了“ 六經皆史”的觀點。經部諸書中,《尚書》、《左傳》本身就是史書;《周禮》、《儀禮》是研究先秦官制和社會制度的重要典籍;《易經》包含著許多反映殷周和殷以前的歷史的重要資料;《詩經》雖是古代一部詩歌總集,但其中蘊含的史料 價值也是人們公認的。子部類彙總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作品,是研究哲學史、古代科學史和當時社會歷史變革的重要史料。集部書系文學性質,不專門記載史事,但裡面同樣不乏珍貴的史料。如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詩歷來被稱為“ 詩史”,其著名的“ 三吏”、“ 三別”生動的反映了唐玄宗、 代宗、肅宗三朝的社會情況。集部書中有很多內容可與史書互證、互補,甚至多有史書未曾記載的內容。
③檔案類。檔案分公、私檔案兩種。中國早在商周時期就建立了國家檔案制度,凡涉及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等大事,便記載下來,由專門機構加以保管。故宮博物院是目前中國收藏檔案最豐富的地方,清朝內閣大庫所藏明清兩朝檔案有很多都存於此。各地方所藏 歷史檔案的數量也為數極為可觀。除公家檔案外,還有大量的私家檔案,如私人信札、筆記、 譜牒、 契約、 帳簿、商號、文書等,對於研究各個歷史時期,各個地區的經濟狀況、宗法關係和階級關係 頗有 價值。
④地方誌類。地方誌是記載各個時期各個地區的社會生活、歷史變遷、地理沿革、風土人情等情況的書籍。中國曆來重視地方誌的編修工作,其涉及地域之廣,內容之豐富,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地方誌一般分為總 志和地區志。總志是全國性的方誌,如戰國時的《禹貢》、《山海經》,清朝時的《一統志》;地區志極為豐富,省、府、州、郡、縣一般都各有其志,記載詳細,內容廣泛,是研究地方史的一手資料,具有極其重要的 價值。
(二)思想或學術著作:反映當時人的思想、觀念、以及學術的發展。如由孟子中可看到戰國時代人的想觀念,藉由黃帝內經可瞭解中國古代人的醫學以及對 人的身體的認識。皇朝經世文篇反映了清代人的政治社會思想以及政治社會上的問題等等。
(三)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的內容雖有虛構之處,但常可反映當時人的生活、想法以及觀念等,對於文化史、思想史、社會生活史的研究有所助益。如從 世說新語看六朝人的思想及生活,由元雜劇看元代人的觀念及生活,從金瓶梅觀察晚明文化及生活。
(四)報刊雜誌:為近現代史的重要史料,一般性報紙有助瞭解一些事件的發展,以及當時人從不同觀點對此事的瞭解,娛樂性的報刊則可以觀察當時人的文化和生活。
(五)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遺留:包括如古代的農民曆、商店的帳簿、土地契約書,以及私人來往的書信等。由於這些大多不是刻意留傳下來的東西,常能更真實地反映當時的實際生活及想法。
(六)外華人著述類。外華人有關中國歷史的記載中不乏 頗有 價值者。如《馬可波羅遊記》、波斯人拉施特的《蒙古史》,是研究元朝歷史的重要文獻; 北韓的《李朝密錄》對研究前清的歷史很有幫助。近代以來,隨著中國與國外的交往日益頻繁,外華人關於中國的論述也越來越多,成為研究中國歷史的重要資料來源。
口述史料
口傳資料是指經歷代口耳傳承得以儲存下來的以往人類的言行。梁啟超曾形象地說:“ 十口相傳為古”,說明口傳資料同樣是重要的史料形式。常言說的“路上行人口似碑”,“有口皆碑”,也證實說口耳相傳的作用與碑文記載具有同樣的 價值。在文字發明以前,口耳相傳是保留史料的基本形式之一。利用口傳資料進行歷史研究,在中國也有悠久的歷史。孔子編《春秋》,曾採用不少“所聞”的口傳資料。司馬遷編《史記》時,“ 網羅天下 放失舊聞,考之行事”,也大量採用了口傳資料。近年來盛行的各種口述錄音資料、回憶錄等等,都是利用口傳資料的表現。但與口傳資料相比,文字資料無疑以其更加豐富且完備而更為重要。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前人為我們留下的文字材料也極為豐富。
多用於現代史的研究,藉由對尚在人世的當時人訪問口述而獲得對歷史更直接深入的瞭解。
其他史料
包括如碑刻、 墓誌、 家譜等等。
甲骨和金石銘文類。甲骨文是商周時期人們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金文以商周青銅器為主。它們都是研究商周時代的珍貴史料,郭沫若的《兩週金文辭大系考釋》和 《卜辭通纂》總彙了甲骨金文資料。石刻銘文包括石經、造像、 墓誌、 記事碑等,以記事碑的史料 價值為最高,它往往記錄了不見史傳的重要史實。如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載了唐太宗時基督教由歐洲傳入中國,在長安建寺傳教的情況。 唐穆宗長慶三年(823年) 吐蕃贊普建的《唐蕃會盟碑》,用漢、藏兩種文字記載了兩族人民的親密關係。
影象類:如 繪畫、 壁畫、 刺繡圖案等,有助於瞭解當時人的生活及審美觀等, 影象史料中最有名的是有助於研究宋代城市生活的的清明上河圖。
實物類:包括古代建築、傢俱、衣物、器物、飾品、錢幣、墓葬,用以探討當時人的生活、及觀念等等。這類的史料,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發掘的。
回覆列表
每一個朝代都有官方修編的史書,例如《漢書》,《後漢書》,《唐書》,《新唐書》等,還有《資治通鑑》,《史記》等,還有近代和當代編寫的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