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談科論普
-
2 # 草原獨狼
科普工作中有多種三性。
科普活動有科學性、趣味性、群眾性;科學性是指科普活動的內容要科學、合理,活動的方式要適當,要體現科學、合理、有思想、有深度,要能夠傳播科學知識和方法,弘揚科學精神和思想,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和價值理念。趣味性是指活動的設計和內容的選擇要能夠吸引公眾,在內容和形式上多多體現科學和技術的“新、奇、實、美”,讓受眾對科普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感興趣,吸引公眾主動參與,主動傳播。群眾性是指科普活動是面向廣大公眾開展的, 其受眾面是比較廣泛的,不是針對極少數群體的。對於科普活動還有提教育性、創新性、公平性、自主性、安全性等等。
科普作品有三性,科學性、藝術性、思想性;科學性是科普作品的根本。科學性是為了保證科普作品中科學知識的真實、準確、成熟。思想性是指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等,是科普作品人為關懷的體現。藝術性是寫作技巧的體現,通常表現為通俗、趣味等。趣味又有理趣、情趣、童趣、諧趣等等。一個成熟成功的科普作品通常是三性統一的體現,科學性是科普作品的根本,思想性是科普作品的靈魂,藝術性是科普作品的外表。
科普教育有三性,科學性、趣味性,教育性。科普教育或稱科學教育也有三性,科學性是指科普教育的內涵是科學,內容是科學。趣味性是科普教育的形式要求,教育形式要有趣生動,過程不死板。教育性是科普教育的目標,最終是要提升素質實現教育的目標。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也是不容易回答的問題,因為題主所說的三性是哪些,可能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比如,有人就認為科普的三性是群眾性、社會性、經常性。也就是說科普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千家萬戶、男女老少、各個職業和階層,內容也是包羅永珍,所以要走群眾路線;科普工作是公益事業,牽涉面極廣,不僅是政府及科技管理部門的責任,還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社會各界都應當關心、支援並積極參與;以及科普工作不是一錘子買賣,搞完幾天就結束了,所以要經常搞。
而實際上,最近人們談論更多的是如何保證科普的科學性,比如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的上一任理事長劉嘉麒就在不同場合提出過科學性是科普的靈魂。他最近的一篇文章應該是在前不久發表於《中國科學報》,感興趣的可以找來看看。其根本要以無在乎要保證科學普及內容的科學性,離開了科學性,也就無法談科普了。當然這也涉及到科普姓什麼的問題?有人認為姓科名普,也有人持不同觀點。
但是,科學性是保證科普的質量的根本,所以科普離不開科學性。
其次,科普也要注意人文性或者趣味性。傳統上,科普往往是千人一面,沒有關注到使用者的個性化需求,所以也就不能做到“量身定做”,也就難以保證它的趣味性了。
科普並不是硬通貨,而是軟需求,也即公眾在物質生活得到基本滿足的情況下的精神需求的組成部分。用一個比喻來說,科普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雪中送炭解決的是燃眉之急,而錦上添花則是要豐富生活,這時候科普就不能千篇一律,我提供什麼你就接受或者消費什麼;而應該因地制宜,我根據你的需求來提供響應的內容,用當下流行的話來說就是“接地氣”。
所以,科普也要保證趣味性。
至於第三個性是什麼,希望大家給予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