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項全能斜槓青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給各國勢力在國際這個大舞臺上的先後順序,重新做了一次洗牌,隨著凡爾賽體系的建立,標誌著世界將出現一個短暫的和平的時期!

    但這所謂的和平,不過是非常短暫的,是不能維持的,不能可持續的,凡爾賽體系在滿足戰勝國野心的同時,也給了資本主義其他各國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或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這其中更包括戰敗的德國!

    國與國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就使各國實力上的變化參差不齊,破壞了戰爭剛剛結束時的均衡態勢,這也就給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隱患和伏筆!

    所以,我認為德國戰後的快速恢復與崛起,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重要的意義。那麼為什麼一戰失敗的德國,在滿足戰勝國制裁與索賠的基礎上,又能夠快速的恢復、崛起,以至於讓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蕩平了整個歐洲,幾乎要爭霸世界呢?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在政治、軍事上雖然失敗了,但是它依然是歐洲不可忽視的一個大國,擁有6000多萬人口,其本身的經濟發展潛力是巨大的!而且作為歐洲戰略平衡的一個砝碼,對美英今後利益,以及世界的整體戰略格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加上美英等戰勝國反對過分削弱德國,以利用德國的快速恢復,來遏制蘇俄的膨脹,及法國獨自稱霸歐洲的野心,所以美英在一戰後,開始緊鑼密鼓的幫助德國的經濟發展,並且以美國為主,英國為輔,一併向戰敗的德國,提供8億馬克的貸款,這些貸款幫助了德國向戰勝國支付鉅額的賠款,而這些戰爭賠款轉了一圈,反而又回到了美英等國。

    (一戰時,英法等國向美國申請了貸款,戰後戰勝國又向德國索要賠款,以償還美國的貸款!而美國戰後又向德國提供鉅額貸款,幫助德國賠款!德國向英法等戰勝國賠款後,英法又拿這筆錢償還了美國的貸款!總而言之左兜進右兜,美國都是贏家!本來是一筆錢,轉了一圈就是三筆賬了!)

    另外,美、英政府還鼓勵美、英等民間資本積極湧向德國,這些資本在德國合理利用下,使德國工業生產趨於現代化,並很快的利用自身的先進科學技術,快速恢復了具有現代化的工業體系、軍工體系,重工業尤其發展迅速。

    美國向德國提供技術、裝備、和石油,英國向德國提供金屬、合金、生鐵,有了原物料,有了現代化的工業體系、國防工業,德國在戰後,各方面的工作是突飛猛進,一路高歌。有了強大的經濟、工業、軍事上的保證,自身的底氣也越來越大,德國也逐漸試圖對凡爾賽合約給自身的不利和束縛加以調整和修改。

    與此同時,德國在內政、軍事上,更表現出臥薪嚐膽的一面,它們重新調整軍備,用先進技術和裝備,裝備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陸、海軍,並著著手建立空軍。並且德國秘密儲存了一大批具有豐富作戰經驗的軍官,隨時作為擴充部隊的中堅和骨幹!

    隨著經濟實力的快速膨脹,國家綜合實力的增長,軟硬體設施逐漸完備,戰敗的德國正在擺脫一戰所留下的恥辱,極力扭轉一戰後所形成的喪權辱國的既定事實。

    並且開始逐漸走上了一條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爭奪世界的霸權主義之路!

  • 2 # 696剛剛

    “ 對於銀行家而言,戰爭是天大的喜訊.因為和平時期緩慢折舊的各種昂貴設施和物品,會在戰爭中頃刻之間灰飛煙滅,交戰各方會不惜一切代價去取得勝利,到戰爭結束時,政府無論輸贏都將深深地陷入銀行的債務陷阱之中.”

      “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戰敗而告終,龐大的戰爭賠款當然不能由德國羅斯柴爾德家族和沃伯格家族銀行來承擔,不僅如此,他們還要大發一筆國難財.所以,第一步棋,就是由德國銀行家啟動通貨膨脹這部財富絞肉機來迅速掠奪德華人民的積蓄,人類第一次見識了超級通貨膨脹的威力.從1913年到1918年,在戰爭期間,德國貨幣發行量增加了8.5倍,德國馬克相對於美元僅貶值了50%,從1921年開始,德國中央銀行的貨幣發放量呈火山噴發的態勢,1921年比1918年增加5倍,1922年比1921年增加10倍,1923年比1922年增加7 253萬倍.從1923年8月起,物價達到天文數字,一片面包或一 張郵票的價格高達1 000億馬克.德國工人每天的工資必須支付兩次,拿到錢之後要在一個小時之內花出去.德國銀行家血洗中產階級的儲蓄,使大量社會主流人士一夜之間淪為赤貧,從而奠定了日後納粹上臺的群眾基礎,並深深種下了德華人對猶太銀行家仇恨的種子.比起1870年普法戰爭失敗後法國的境遇,德華人民所遭受的苦難要深重得多,下一場更為慘烈的世界大戰的所有誘因已在1923年全部到位了.”

      “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首相,德國不僅完全擺脫了1923年超級通貨膨脹的經濟災難,也從席捲全球的嚴重衰退中快速恢復過來,在承擔著鉅額戰爭賠款的巨大經濟壓力下,以驚人的速度裝備起來歐洲最強大的武裝力量並在1939年9月1日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僅僅用了六年時間!

      而當時的世界第一強國美國仍然在1929年大衰退的泥沼中苦苦掙扎,直到1941年美國直接參戰,美國的經濟狀況才得到根本扭轉.

      德國以區區6年的時間迅速完成經濟復甦和大規模戰爭準備,如果沒有外來強大的金融資助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如此龐大的外來資金挹注如果不是為了準備發動戰爭,就難以有合乎邏輯的解釋.

      早在1924年德國超級通貨膨脹剛剛平息下來的時候,華爾街的銀行家就開始籌劃如何幫助德國整軍備戰.1924年開始的道威斯計劃和1929年的楊計劃都是為了這個目的.”

  • 3 # 國家人文歷史

    德國之所以作為戰敗國在一戰後沒有多久就迅速崛起,並且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歸根結底就在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美強國締結的《凡爾賽和約》,巴黎和會上諸國之間的博弈與交涉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如果合約是在言和,那麼處罰就太重了,如果是為了抑制德國的話,那麼這個處罰又太輕。這個結果並不是偶然,而是各個國家在“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下的勢力重新劃分與彼此之間的交涉妥協。

    首先,1918年的時候,德國雖然戰敗,但是仍然保有相當的實力,甚至足以對抗協約國的個別國家。1913年的時候,法國年產4100萬噸煤,德國就有27900萬噸。到了戰後的三十年代,法國年產4700萬噸,而德國則是35100萬噸。可見,德國並沒有因為戰敗而受到重創,相反,條約體系所建立的一戰後歐洲不僅僅沒有徹底的削弱德國,還助長了德華人的仇恨情緒。

    對於當時的英國來講,戰後最重要的是維持大陸的均勢,尤其是要抑制法國,因此並不想過度的制裁德國。但是法國又堅持要懲治這個危險的鄰居。因此,條約中充滿了矛盾之處。先是割讓了德國13%的領土,把經濟上有著重要位置的西里西亞給了波蘭,同時將阿爾薩斯和洛林換給了法國,又割了一塊給比利時。喪失所有的殖民地。“沒收”了德國的潛艇、飛機坦克等等大規模武器,制約關稅,沒收海外資產。但是並沒有規定具體的戰後賠款數量。

    雖然條約中看似制約十分的嚴厲,但是具體的落實上,以英國為主導的一方又時常放水。最終德國的民眾被條約中的嚴厲的割地賠款條約激起了民憤,實際上呢又並沒有受到實質性的制裁。因此戰後法國的福熙元帥就說過,這只是休戰20年罷了。

  • 4 # 蒼耳子78413762

    1外因:凡爾賽條約後:法國堅持割讓德國領土:並掠奪了德國魯爾工業區,高額的戰爭罰款:這些引起了德國內人民的高度不滿,並且不符合英美等國利益、特別是美國在一戰後雖獲得了一些經濟利益:但並未取得世界主導地位:並採取了援助德國的措施。隨著世界上也發生了一次大的經濟危機。動亂了世界局勢,並且二戰與一戰之間的間隔只有二十年:英法等國內部人民一戰傷痛未撫十分厭戰。

    2:內因:一戰結朿後的德國: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就業困難:嚴重通脹使馬克崩潰。這種狀況使人民高度不滿:窮則思變,希特勒的黨利用這種情緒上了臺:並採用了高度的集權(國家社會主義)在經濟上與民生上取了一定的緩解與恢復:,而且利用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恢復了軍備:這中間與德國本身已完成了工業化並保有大量熟練工人也相關。

    德國的經濟工業能迅速恢復發展主要是有良好的基礎與相對適應的政府措施和國際形勢相關連。

  • 5 # 沉140769451

    二戰事實上只是一戰的延續,之間的短暫和平期,只是較長的停火而己,德國和俄國退回去舔傷口,舔完了,再出來咬!

  • 6 # 大將軍威武K

    拋開雄厚的國力基礎不談,談點人為因素。19—20世紀前期德國的崛起應該歸功於兩個人—俾斯麥和施特雷澤曼早在德意志帝國統一之初,德國面臨兩個選擇,一是繼續擴張與奧地利合併。二是建立以普魯士為首的原德意志各邦國的帝國。面對國際形勢,作為首相的俾斯麥為了防止歐洲列強借德國擴張為名武裝干涉德國統一,於是選擇後者。奧地利在避免淪為德國的附庸後開始向東發展,與匈牙利合併成奧匈帝國。德國則扮演仲裁者,調解歐洲各國紛爭,維持各國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奧匈帝國和沙皇俄國的瓦解以及《凡爾賽和約》對德意志帝國部分領土的肢解,在東歐迅速形成許多新興國家。這些國家自成立伊始就因為民族問題和領土糾紛而衝突不斷,根本無法按照西歐列強理想中的發揮限制德、俄國家擴張的作用。相反成為這兩個國家擴張的真空地帶和籌碼。尤其是德國,在20世紀初由於俄國革命內戰不休、法國奉行防禦性軍事戰略,因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競爭優勢。1923年,施特雷澤曼擔任德國總理,在以後的幾年裡,他以高超的政治手腕化解魯爾危機,隨後擔任外交部長,一步步緩和德國與其他列強尤其是英法美三國的關係。就在他繼任總理的第二年,與美國財政部長道威斯一起啟動了著名的“道威斯計劃”,不僅減少了德國的年賠款額度,更重要的是由於德美合作關係的建立不僅平衡了歐洲鄰國的壓力,也為德國帶來了十分有利的經濟環境。穩定了與美國的關係,施特雷澤曼開始著手處理英、法、蘇等國家的關係,尤其是法國。改善與法國的關係是最困難的一步,卻又是必須走的一步。他認為,只有透過深層構建新型德法關係,才能為德國找到一條和平崛起的道路,還為歐洲真正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找到出路。1925年,英、法、德三國外長舉行三方會談,三國初步達成了德國永遠放棄對阿爾薩斯——洛林的領土要求,英、法對德國西部邊疆永久性承認;英法允許德國首先在國際政治領域恢復大國地位。更重要的是使德國重整軍備計劃有條不紊的展開。與英法關係初步改善的同時,施特雷澤曼的眼光又盯上了在東部剛剛成立的蘇聯。作為全世界絕無僅有的新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由於意識形態和政治體制的因素,西方國家對蘇聯極為排斥,對其擴張又深為恐懼。施特雷澤曼吃準這一點,將與蘇聯的適度合作慢慢轉化為和西方國家尤其是英國交涉的籌碼。1925年10月,蘇德兩國在莫斯科簽署了包括經濟、居住、法律保護、鐵路、商事仲裁和保護工業財產協定在內的一項經濟條約。當月,包括英法德三國在內的七個國家簽署《洛迦諾公約》,德國得到了在不擔負共同對付蘇聯的情況下重返國聯的機會。1926年4月24日,蘇德又簽署為期5年的友好中立條約,進一步增強了同英法討價還價的籌碼。同年9月,德國正式加入國聯,並擔任國聯理事會的第6個常任理事國。1929年,德國與美國共同制定“楊格計劃”,再次修訂了賠款進度表,並進一步深化了德美的多方位合作。同年,施特雷澤曼與法國外長白里安開始探討建立一個新的歐洲聯盟的計劃並描畫了該計劃的願景。至此,德國完全從一戰後被動不利的國際困境中走了出來,經濟漸漸復甦、軍備也在日益恢復。如果德國繼續按照施特雷澤曼的道路走下去,無疑會取得更大的收穫。但是,德國國內包括媒體、政客和日趨騷動的大眾在內的激進主義派開始群起而反對他。承受巨大壓力的施特雷澤曼被迫下臺,並於1929年10月3日去世。施特雷澤曼去世後,希特勒開始登上政治舞臺。希特勒上臺伊始,繼承施特雷澤曼的外交遺產,主張以和平擴張的形式實現德國的和平崛起,根本意圖是:實現德國與奧地利的合併、直接捷克斯洛伐克、收復東普魯士並打通但澤走廊;發展匈牙利、羅馬尼亞以及巴爾幹半島諸國為僕從國;與國聯常任理事國中的英國、義大利、日本等國結盟以制衡美國、法國、蘇聯。此後數年,希特勒基本實現了除與英國結盟、收復東普魯士之外的全部目的。除希臘語南斯拉夫為武力征服外,其餘各國均靠巧妙的外交斡旋實現。他深知如果要徹底實現德國西部穩定就不能忽略與英國的同盟。幾經努力,英德簽訂海上同盟,德國承認英國的海上霸權,英國承認德國在歐洲大陸的陸軍實力。德國由此實現了自俾斯麥政府以來歷屆政府夢寐以求的成果。英國則因為德國與波蘭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以抗衡蘇聯,與義大利、日本結盟而產生了禍水東引的策略。此時的法國面對英國的曖昧和德國的步步緊逼只好尋求蘇聯德支援。1936年2月27日,蘇聯和法國簽署雙邊互助條約,規定兩國中任何一國遭遇其他國家野蠻入侵,另一國將給予全力支援。正是因為這樣,德國武裝力量於3月7日上午進駐萊茵非武裝區,迎來在國內的一片熱烈掌聲,卻沒有引發各大國的任何反制。如果順著這條道路繼續走下去,德國或許真的可以實現和平崛起,希特勒也可以成為繼俾斯麥、施特雷澤曼之後最偉大的德國戰略家。縱觀德國一戰後的發展歷程,從理性上講,德國是最不應該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家,然而遺憾的是,希特勒是一個天才戰術家,卻又是一個拙劣的戰略家。自命偉大的納粹黨帶領下再一次將德華人民帶入戰爭的毀滅之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是什麼烏龜,可以深水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