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果殼影片

    文:番茄芝士焗蝦仁

    “親愛的,要是我和你的狗同時掉進水裡,你救誰?”這道“送命題”現在有了科學家的backup啦!妥妥救狗!人不如狗,背後是什麼科學道理呢?

    發表在《社會與動物》雜誌上的一篇研究表明:在狗和人遭遇相同的不幸時,我們可能會比較同情狗。由社會學和犯罪學教授Jack Levin帶領的研究團隊找來256個大學生,然後給他們看一些假新聞,新聞的主要內容是:“一個警察到達犯罪現場,發現受害者被打斷了腿,渾身是傷昏迷不醒。”新聞裡面的“受害者”分別為:1歲寶寶,30歲成年人,幼犬以及6歲的成年犬。看完新聞後,參與者要回答一系列的問題來測量對不同受害者的“同情程度”以及“悲傷感”。

    研究者的初步設想是越弱勢的受害者會受到更多的同情,結果也的確如此——參與者對嬰兒,小狗和成年犬的“同情度”都差不多,而對成年人的“同情度”則明顯降低。顯然,在這個研究裡面,同樣“生而為人”並不能獲得更高的“同情指數”,年齡才是真正起決定的因素。那麼成年犬怎麼說呢?6歲的狗都相當於人類40歲了吧?Emmm,研究者覺得除了狗狗忠誠無私又萌萌噠,容易刷好感度之外,還可能是因為不管大狗小狗,我們都傾向於把它們當成小孩來看待。

    狗狗和寶寶一樣不會說話,沒辦法表達自己的需求,甚至智商也大概和兩歲的孩子差不多,所以我們會覺得它們和嬰兒一樣需要保護和照顧。里昂大學的一個研究證明了人類喜歡對狗用“兒語”——“好狗狗!”“乖寶寶!”“來!”“走!”等等。和狗說話的時候我們用的音調更高,語速更慢,用詞也更加簡單,就像在和小朋友說話一樣。還有研究說當看到狗和嬰兒,人類母親的大腦會產生相同的反應,覺得兩者一樣的可愛。

    萌萌噠的大眼睛一樣一樣的。

    據說狗狗還會透過調整自己的表情來“取悅”人類,達到目的,讓你“不得不愛”!

    雖然Levin的研究表明寶寶和狗狗都能讓人同情心氾濫,但在現實中,狗狗的魅力也許更勝一籌——2014年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有隻位元犬咬傷了一個4歲寶寶。當時這隻叫Mickey的狗的Facebook主頁收到了超過4萬個贊來支援它免於安樂死,而支援小男孩的只有大約5百個贊。Levin團隊也是受到這個事件的啟發才做了這個研究。

    受傷嚴重的小孩和“肇事犬”。

    Levin還說這結果應該也適用於貓。不過,要是因此就說所有動物受害者都能比人博得更多的同情也不科學(想想你吃的豬牛羊肉……)。況且,這個研究的人類受害者對於參與者只是單純“受害者”,如果他們有其他附加身份比如朋友或者家人,那麼結果也會不一樣。不管怎樣,Levin說這個研究啟發我們“透過強調共有的脆弱和無助來處理或預防動物虐待,可能比單純著重描述行為的暴力和殘忍來得有效。”

    可憐兮兮的小眼神,告訴你:“可以不愛,不要傷害”。

    “要是你最好的朋友和狗狗掉下水,你救誰?”

    “我朋友。”

    “嗯?說好的人不如狗呢?”

    “抱歉,我朋友也是一隻單身狗。”

  • 2 # 從山南延伸的足跡

    千百年來,華夏子孫在傳統手工業和農耕文化的深深浸潤和影響下,一直認為狗是和人最連距離的動物之一,牠既可以粗淺的理解主人的簡單語言,也具有一定的服從意識能聽主人使喚,還能幫主人看家護院與守獵。中國民間至今仍流傳著一句與狗相關的美好而又溫馨的俗話"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貪",說明人們還將自己某種美善的情感與期盼寄予了這種經年累月和人朝夕相處,又默默無聞、任勞任怨,且極易飼養的小動物。這就是我理解的為什麼人更相對的喜歡狗狗一些的愚見。話雖這樣說,但世間萬物總要、也必須有一個度,這就是自然規律。過了,或過分極端的帶著個人偏執的情感或某種"私慾",那就不好了,就該另當別論了。我相信,狗狗作為你我人類共同‘的"動物朋友",牠也不希望是這樣的愛牠、寵扡吧!不知然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一般在週一會想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