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別問我是誰0618

     一、孩子為什麼會偷東西  二三歲的孩子有時候看到喜歡的東西,常常會拿回來自己玩,不過這並不屬於真正的

    偷竊行為。真正的偷竊行為一般會發生在孩子6歲至青春發育期之間。有的5歲至6歲或者10歲至12歲的孩子偷別人的東西,其價值數小。有時拿回來的東西自己家裡也有,可能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要拿回來。要想知道怎麼教育孩子,首先就得搞清楚孩子偷東西的冬季:

      1.沒有所有權的概念

      有的孩子知道隨意拿別人東西不對,但見到別人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就總希望自己也能有,但父母又不給買,於是就只好來個既滿足願望又不被人發現的“偷竊”行為。

      3.僥倖心理作怪

      有時孩子明知道偷竊別人的東西不對,但還想起人不注意時佔點便宜。會認為只是偷偷拿一個,不會被發現。比如東東就是,在去朋友家玩的時候發現很多

    積木,特別喜歡,覺得那麼多自己“拿”一兩個也不會被朋友發現,於是就理所當然地“拿”了一些回家。

      4.顯示自己勇敢

      一些孩子總是願意在同齡的孩子中表現出自己的勇敢,於是便嘗試這種偷竊的

    冒險行為,以此來證明白己的膽子很大,很勇敢。只是,他可能不知道自己的這種“勇敢”行為是錯誤的。

      5.對同齡人的模仿

      可能身邊的孩子偷竊,讓孩子開始模仿,所以才會產生偷竊行為。這些需要和孩子溝通,或者多多觀察孩子和孩子的朋友們,因為年幼的孩子沒有自己的判斷力,所以會一貫的模仿別人。

      二、孩子偷東西怎麼辦

      1.幫孩子建立所有權觀念

      雖說“自我中心期”是成長軌跡,但身為父母,我們不能對孩子的“貪得無厭”視而不見,要開動腦筋儘早幫孩子建立起“所有權”的觀念,即讓孩子知道尊重別人的所有權。父母可以“以身作則”,在收好自己的物品同時,囑咐孩子及時歸置好自己的物品,父母可以向孩子借用玩具或是紙筆,並告訴孩子要使用多長時間,徵得孩子的同意,方可把物品帶走,在歸還時要向孩子說“謝謝”。例如:在家裡,和寶寶一起認一認,哪些是他的東西,比如,衣服是寶寶的、芭比是寶寶的;手機是媽媽的、膝上型電腦是爸爸的。告訴寶寶,家裡每個人都有私人物品,這些東西,如果沒經過本人允許,是不能動的。當然,寶寶的東西也一樣,沒經過寶寶允許,媽媽和爸爸也是不能把玩具隨便給別人的。

      2.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控制衝動的能力。例如,買回孩子想要的東西,父母可以不馬上給孩子,而是告訴孩子,當他有好的表現時才能得到。如果孩子沒有亂碰商場裡的東西,家長一定要表揚孩子的自制力。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成為孩子的好榜樣,不要為佔到一些小便宜而沾沾自喜,自己有過失時要及時彌補或道歉,這對孩子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很重要。

      3.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如果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我們可以透過手偶遊戲、編故事等方式,例如:給孩子講“拾金不昧”的故事等,讓寶寶辨別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要他體會丟了東西會是多麼著急,並鼓勵他及時歸還物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看到孩子與他人分享玩具或是食品,我們要及時予以表揚和鼓勵,強化他的分享行為,這樣很快就能建立起所有權的觀念,並學會尊重他人所有權的行為習慣。

      4.讓孩子承認錯誤

      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要讓他還回去,並且知道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拿,要承認自己的錯誤,向別人道歉,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會擔當,並且會有效的杜絕孩子以後犯類似的錯誤。

      5.和孩子溝通教育

      發現孩子將別人的東西帶回家了,不要用偷這樣的字眼,這些會給孩子心靈造成陰影的,要問清楚孩子為什麼將別人的或者公共的東西帶回家,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孩子需要什麼,應該告訴爸爸媽媽,只要是合理的要求,爸爸媽媽都會滿足他的,這樣孩子以後肯定就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了。

      6.適當滿足孩子需求

      有些父母,平時對孩子要求太苛刻了,孩子想要的東西總是不買給他們,其實很多玩具都具有益智效能,可以鍛鍊孩子的智力,也是孩子快樂成長必須的,父母不必對孩子要求那麼苛刻,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只好拿別人的。

      三、發現孩子偷東西千萬不要這麼做

      1.不問緣由打罵

      許多家長對孩子的偷竊行為都十分氣憤,一旦發現,往往不問任何原因就採用斥罵、責打、處罰等嚴厲的懲罰措施來矯治孩子的問題,結果常常使孩子產生牴觸情緒和逆反行為。  在這種消況下,孩子就不能真正理解家長的教育動機,也不可能將家長的教育要求轉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幼兒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心理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因此對孩子偷竊行為的教育應著重於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為什麼是不對的。家長的正面教育應首先從詢問孩子“為什麼要偷拿別人的東西”入手,如果是因為“那個東西好玩而自己沒有”,家長可以教導孩子應該怎樣透過正當的途徑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是因為“別人也偷拿過我的東西”,家長可以引導他分析;如果大家都相互報復地偷別人的東西,那麼社會生活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如果孩子“並沒有覺得不好”,家長可以促使他站在被偷者的位置上去考慮他自己的行為,進而認識自己的行為為什麼是不好的和應當受到譴責的。在這個基礎上,家長可以針對孩子的心理特點,給孩子提出一些具體的道德要求,並促使他照著去做。這樣的教育,孩子通常都能樂意接受。

      2.給孩子貼標籤

      很多家長在發現孩子偷東西之後,會責罵、訓斥,“小偷”、“賊”等字眼不斷,這無異於給孩子貼標籤,貼標籤最大的作用就是強化或者及其逆反之心。因此,家長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反思一下自己的教養方式,冷靜、謹慎地想一想應對孩子不當行為的措施,才不至於對孩子的成長有負面的影響。

      3.不顧及孩子自尊

      一些家長髮現孩子偷東西之後,會當著很多人的面教育,甚至在他的朋友和同學中提及,導致孩子自尊心受到傷害,抬不起頭來,對心理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家長們發現孩子偷東西,事過之後,一般不要在別人面前提及,爭取把事件的影響範圍縮減到最小。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周圍存在著譏諷孩子的人,他們的嘲笑今孩子拾不起頭來,家長要想辦法幫助解決解決,以便使孩子重新找回自尊。

  • 2 # 陸客看世界

    首先告訴孩子:如果別的小朋友也像你一樣把幼兒園的玩具拿回家來,那麼,明天你們在幼兒園就沒有玩具玩兒了。屢教不改的話就得捱揍嘍!

  • 3 # May153330875

    小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吧,情況還不一樣,就比如我小時候拿了一塊別人的表,為啥,因為和我姨媽的一模一樣,我就覺得那是我姨媽的,我得給她拿回去。我還是好心,但是好心辦錯事,還捱了我爸一頓打。

    不過捏,題目問的是喜歡偷拿,我就理解成有偷偷佔有的行為。

    小朋友為什麼喜歡偷拿呢?

    我簡單的分析一下,想要,但是不給。

    絕大多數小朋友有過這種體驗,還在懷裡的時候就是,想喝奶,你喝的夠多了不給。大一點了想吃零食,這個不健康不給。我也是做爸爸的,女兒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我也明白,但是當好奇心戰勝一切的時候,我攔著她,就是她的敵人,我攔成功了,她就不開心了。長期不開心,那要憋出病。再長大了,想要什麼,你不給,我就自己拿。個人簡單的覺得,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樣的。

    所以對待孩子的需求我不會把口子紮緊,我會留有餘地。

    剛開始還沒有歸屬意識的時候,想要,我沒怎麼攔著,想吃就吃點吧,好吃下次再給你吃點,今天不能吃了,接下去我們得去做什麼什麼好玩的事兒去了,她畢竟還小,注意力轉移了,就沒什麼問題了。有時候什麼辣的,苦的,想吃先攔一下,攔不住,就給她吃,這套路用熟了,她就明白,我是真的告訴她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不是騙她的。要是一點不能碰的東西,那我得攔著,先講道理,一般都能明白,不明白的時候就翻臉。然後把媽媽,奶奶,爺爺問一圈,能不能吃。有時候他們講的比我有理。

    大點了,想要別的小朋友的玩具,那我和她講,可以和小朋友借,每次她想要,我都陪著她一起去借,玩好陪著她一起去還掉。不能帶回家。

    如果超級想要,爸爸給你買,這個是小朋友的,不是你的。而且我決不食言,說到買,就一定買,可能買不到相同的,但總歸要買一個差不多的。好幾次她都忘記了,但是我拿出來的時候,總能看到她想起這茬,然後特別開心的樣子,我覺得每一次對她的失信,都是一種對她的傷害。而這樣,她對我是信任的,說了不能拿,那就不拿。

    還有一次,我媽去朋友家裡玩,帶著我女兒,晚上帶回來一個小玩偶。我就問了,哪來的,說一個奶奶家拿來的,我說不行,你得給人家還回去。我媽過來說,是她拿回來的,我也沒有給她面子。我認為在這種觀念上的問題,要講清楚,就沒讓我媽下來臺。我媽也挺難看,最後說還回去。

    我女兒現在就是我說可以拿,她也不客氣,我說不能拿,就哦一聲,去玩別的了。

    這個不是聽不聽話的概念,是相信不相信的問題。

    寫到這,我覺得我的回答還是有點偏的,只是說了前期怎麼引導,沒說事發,怎麼引導。

    我也沒有遇到過,我覺得我會先讓她可控範圍內自己承受最壞的結果,哭就哭吧,現在怎麼哭,那都是小事兒。被別人發現了,那就先讓別人罵,罵完了看她怎麼處理,她要是還了,我就直接和她聊這個事兒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要拿,又為什麼要還,她自己心裡明白了,這是最好的結果。或者看看她的表現,不談也可以,有些難看的事情,假裝不知道,她都明白了,就沒必要追著不放。要是不還,那我得問她,為什麼不還,反正任她說破天,我只說一句話,可是這東西不是你的啊。接下來就是思想教育工作了。最後要保證達到她心甘情願的把東西還回去,道歉的結果。但是不能直接說,爸爸給你買一個,這樣,她還以為她偷拿東西,反而有好結果。要給她一個記得住的懲罰,要麻煩點的,然後告訴她,需要怎麼做,才能正確的得到東西。最後和她一起把這事兒做完,再給她買。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被人發現時,已經是有過好幾次,形成一種偷拿的習慣性思維了,這就麻煩了。不僅要把東西還回去,當面道歉,還要持續超過一個月的懲罰,強制性改正,但是改正的過程中,要給她一些鼓勵,形成做對的事情,能夠有好的結果的思維。並且學會判斷。

    所以我堅持認為家長要多去了解孩子的動機,想辦法去滿足孩子的渴望,獲取孩子的信任,培養他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的形成。因為家是個港灣,他就不會走錯路。

    我也知道有些家長忙著生計,非常苦,但是培養孩子是一輩子的義務,沒有理由去推脫,所謂有舍有得,取捨只在個人心中。在孩子心中的父母,是平等的。

  • 4 # 積木育兒

    有媽媽找我諮詢過類似的問題,她說她家孩子特別喜歡鄰居的一個小車,那天去鄰居家做客的時候,玩得很開心,結果到晚上他媽媽突然發現,她的這個小寶貝竟然把人家的這個玩具車,沒有經過對方的同意就悄悄帶回家了。他媽媽就很糾結,不知道這是否算一件比較嚴重的事件?事實上很多兩三歲的孩子,都出現過類似的行為,這個情節可能有輕有重,這個物品可能有的是貴的,有的東西其實就是很便宜的。一顆糖,或者是一張紙,或者是一個什麼小擺件呀,順手就拿回來了。那麼如果家長看到這件事情了,該怎麼處理呢?

    首先我們應該去分析一下,這是不是孩子第一次有這種行為。如果這件事情是第一次發生,至少你知道它是第一次發生的話,那麼我不建議你對這個事件進行過大的一個處理,過嚴重的一個處理,或者有過激的反應。千萬不要用標籤化的語句來責備孩子,比如你怎麼會偷東西呢!你這個習慣特別的不好,以後怎麼怎麼辦。我不建議家長有這種強烈的情緒表達。事實上,孩子在這個年齡段,他的物權意識不是非常清晰,他大概知道物品是有主人的,但是我想要這個東西,我就可以是它的主人。這是他的一個邏輯思考方式,所以在他來講,他是沒有偷的概念的,我看到這個小車了,這個小車很好玩,我喜歡它,它就是我的。那麼我把我的東西拿回來,我不覺得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因此當孩子第一次有這種行為的時候,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更理性一點,或者說更沉著一點,不要去把這個事件擴大化,而是要跟孩子說,寶寶我看到你把那個小車拿回來了,是從誰誰誰家拿過來的嗎?你是不是很喜歡那個小車呀?但是媽媽告訴你,不能從別人家直接拿過來,一定要先問一問對方,是不是可以給我這個東西?第二,他如果想要東西的話,他應該怎麼辦?把這兩條路都要教給孩子。那麼這樣,他才有可能說在下次遇到問題的時候,想到媽媽之前說過的,想要東西的時候應該說些什麼,他就可以直接從容的應對了。此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可能的帶著孩子把悄悄拿回來的東西一起還回去,並向物品主人道歉。

    而如果說這個事件你已經跟他說過幾次了,那孩子還是沒改仍然直接把東西拿回來了,那麼這個時候對孩子的處理,要跟他在平時商量出一些解決辦法,也就是說你這個事件是非常不對的,而且非常惡劣的,如果媽媽再發現你拿別人東西的話,我們要進行一些處罰方式。處罰的方式裡面非常不建議打和罵。因為責打這個事情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他會把這種打,或者是肢體接觸,用在跟其他人的社互動動當中,我們說打人的孩子,一定是在家裡面沒少捱打的孩子,他從父母那兒學會了這種發洩情緒,或者說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打人。而責罵對於一個0到6歲的孩子來講,其實作用不太大,因為對於他們來講,你一切的關注,或者說一切這種言語上的這種交流,對他來講,都是一種鼓勵,就是我們不建議進行這種責罵和責打的方式,可以進行什麼呢?一個簡單的方式就是一種權利的剝奪,也就是說當你再犯這種嚴重錯誤的時候,那麼今天晚上你就不能跟你喜歡的小熊一起睡覺了。今天晚上你就不能再喝酸奶了。今天晚上你就不能再幹什麼什麼事情了,一定是他非常喜歡的,他一定要做的一些事情。

    而第二種方式是什麼呢?就是我們所謂隔離。那麼這個5分鐘就沒有人再去理你了。你要單獨的留在那裡,你怎麼哭怎麼鬧,媽媽都不會去救你。這兩種懲罰,一般來講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對於這種比如說偷別人東西這種嚴重的破壞他的社交,破壞社會規則的一些行為,可以參考以上的建議進行一些簡單的懲罰。

  • 5 # 水之韻861

    我覺得對於這種行為不要上綱上線,覺得是什麼人品問題,心裡問題呀,我個人覺得主要是家人不能滿足,小孩子做事都是按照自己的本性來的,不會像大人那樣想很多,家裡吃不飽餓了就偷別人食物吃,家裡沒有玩具玩,跟父母說了很多次要了很多次都沒有,就會去偷,說來是家裡沒有滿足小孩導致小孩的行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引導幼兒園的孩子讀英語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