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的著名英雄
1、屈原
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
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2、岳飛
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是南宋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結了“聯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以收復失地;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
金軍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以示對岳家軍的由衷敬佩。
岳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代表詞作《滿江紅·寫懷》,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後人輯有文集傳世。
3、文天祥
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
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
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籤書寧海軍節度判官。
鹹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
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
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
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
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
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
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
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範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
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
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終年47歲。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4、戚繼光
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諡武毅。
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
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5、林則徐
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縣人,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
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1839年,林則徐於廣東禁菸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將沒收鴉片於1839年6月3日在虎門銷燬。
虎門銷煙使中英關係陷入極度緊張狀態,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入侵中國的藉口。
儘管林則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對於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
根據文獻記載,他至少略通英、葡兩種外語,且著力翻譯西方報刊和書籍。
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為《海國圖志》,此書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啟發作用。
古往今來的著名英雄
1、屈原
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
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2、岳飛
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是南宋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結了“聯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以收復失地;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
金軍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以示對岳家軍的由衷敬佩。
岳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代表詞作《滿江紅·寫懷》,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後人輯有文集傳世。
3、文天祥
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
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
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籤書寧海軍節度判官。
鹹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
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
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
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
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
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
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
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範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
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
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終年47歲。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4、戚繼光
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諡武毅。
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
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5、林則徐
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縣人,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
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1839年,林則徐於廣東禁菸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將沒收鴉片於1839年6月3日在虎門銷燬。
虎門銷煙使中英關係陷入極度緊張狀態,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入侵中國的藉口。
儘管林則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對於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
根據文獻記載,他至少略通英、葡兩種外語,且著力翻譯西方報刊和書籍。
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為《海國圖志》,此書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啟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