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贊蓮郎

    我認為不能拿馬謖與趙括相提並論!馬謖在歷史上是人才,他之所以被人恥笑,是羅貫中的傑作——《三國演義》所誤導!這是小說,是文學,能信嗎?馬謖之所以人才,從這幾點可以說明(或許更多):1他與法正、劉巴、馬良系“川中四傑”,在一個州中能排川中四傑談何容易?2孔明去平定南蠻時,他相送八十里,最後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攻戰為下。”的戰略決策。得到了孔明的賞識!這句話閃耀著哲學的光輝,現在的《中國歷史》教科書就記載著這句名言。中國幾千年歷史,名人名言不少吧,能在《中國歷史》上露角的人或句或事,難道無水平?可以說,但凡要從政、從軍之人,要把這句話銘刻在心!永遠指導著世人從軍、從政。3《三國演義》描寫的他向孔明獻除掉司馬懿的反間計,差點送仲達見閻王,最後革職回鄉。如果真有其事的話,你就可想而知。

    而趙括有何來頭?

    我們不要因為馬謖打了敗仗就否定他!可以說街亭之戰是由於敵我懸殊太大造成的。而趙括卻相反,他是趙國佔優勢,秦國佔劣勢而敗的。當時秦國拖不起用反間計,說廉頗謀反,並說秦不怕廉頗卻怕趙括!而趙括是秦知道的蠢才而專提他名,趙王果然中計,換廉頗用趙括時遭到包括趙母和文武百官的反對,其中就有藺相如等名臣。可見,早在戰國時代,趙括就是出了名的蠢才!所以,街亭之戰與長平之戰的戰況相反。況且,很多卓越軍事家、人才都打過敗仗。如曹操的赤壁之戰、劉備的夷陵之戰不是兵多將廣卻敗給對方嗎?

    因此,小說中的馬謖與歷史上的趙括是可以等同的,都是讀死書、誇誇其談的人。羅貫中錯,你也跟著錯?他錯有原因呀,為了刻劃人物形象,讓故事波瀾起伏,吸引眼球,而你呢?歷史上的馬謖與歷史上的趙括就截然不同了。

    羅貫中坑了周瑜、王郎、馬謖、魏延、劉禪等,該洗你的腦了。

  • 2 # 嘟嘟讀讀

    趙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劉備:“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這兩個人物一個是戰國時期,一個是三國時期的。兩個人出名,都是因為“紙上談兵”;趙括是長平之戰失敗,坑死了45萬趙軍;馬謖是因為失街亭,導致諸葛亮北伐戰略失敗。趙括的失敗絕不是趙國財力的問題,而是趙括自己的問題;不然你看新中國北韓戰爭時期,怎麼就能打跑美國了呢。

    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論戰談略,自以為天下人沒有能比得上他的。有一次與他的父親趙奢談戰陣佈設之道,趙奢也難不倒他,但是也並不因此就認為他懂兵法。趙括的母親詢問其中原因,趙奢說:“戰爭,是關係將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而括兒竟說得如此輕鬆容易。將來趙國不用括兒為將則已,如果真用了他,使趙國慘敗的,一定是他了。”

    公元前263年,秦國進攻南韓太行山南的南陽,次年,秦又攻取了野王。上黨郡被從南韓領土上切割出來。秦國的用意,顯然是想令上黨不戰而降。但上黨郡守馮亭卻以為與其降秦,不如降趙。於是他派出使者面見趙王,聲稱要把上黨郡獻給趙國。

    趙孝成王拿這事跟宗室大臣們諮詢。先問平陽君趙豹,趙豹說:

    “聖人甚禍無故之利。”

    就是說天上掉餡餅,不是好兆頭。趙王聽了不高興,又問平原君趙勝,平原君的主張是(其實更像是趙勝順著趙王的意見發話):

    “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

    百萬大軍出擊一年,未必能拿下一個城,這在家坐著就十七個城進賬,幹嘛不要?上黨咱們接收了!

    於是,趙王派平原君去接管上黨。秦國和趙國在上黨打過仗,上次趙國的將領是趙奢——趙括的老爸。

    早在趙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秦國即已進攻過上黨地區,於是秦趙間打了一場閼與之戰。趙國大將趙奢統兵前往迎敵,領命前,他有一句名言:

    “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

    後來這句話被凝縮提煉,就變成了“狹路相逢勇者勝”。

    大戰的結果證明,趙奢是一隻更勇猛的老鼠,秦軍大敗而回。

    公元前262年,趙國接收了上黨。廉頗率領趙軍,進駐長平,做好了與秦軍打一場大戰的準備。在戰爭初期,秦軍初期對趙軍猛攻,趙軍失利,於是廉頗採取堅守的戰略,並且佔據有利地形,觀察秦軍。

    相持了兩年後,秦軍派間諜在邯鄲散佈流言“廉頗易與,且降矣”;並且給趙國的奸臣郭開送去賄賂,秦國間諜散佈言論說:“秦軍最忌諱、最害怕的,就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做趙軍的將帥。”在趙王寵臣郭開的推薦下,趙孝成王決定用趙括換掉廉頗。(大家注意,並不是什麼趙國國力不行了,是切切實實的中計了)。

    此時,病重的藺相如聽到這個訊息,立刻去見趙王,藺相如:“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趙括讀他父親的兵書讀的很溜,但是不知道因地制宜的變通使用。藺相如阻止沒有成功。

    趙括出征在即,趙括的母親上書給趙孝成王說:“不可以讓趙括做將軍。”趙孝成王問:“為什麼?”回答說:“當初我侍奉他父親,那時他是將軍,由他親自捧著飯食侍候吃喝的人數以十計,被他認作朋友的數以百計,大王和王族們賞賜的財物全都分給軍吏和僚屬,從接受軍令的當天起,就不再過問家事。現在趙括一下子做了將軍,就面向東接受朝見,軍吏沒有一個敢抬頭看他的,大王賞賜的金帛,都帶回家收藏起來,還天天訪查便宜合適的田地房產,可買的就買下來。大王你看他哪裡像他父親?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領兵。”趙孝成王答道:“您把這事放下別管了,我已經決定了。”趙括的母親接著說:“您一定要派他領兵,日後一旦他不稱職,老身能不受株連嗎?”趙孝成王答應了她的請求。

    趙括代替了廉頗後,立刻改變了廉頗的策略,而秦軍也暗中把白起調來當主帥。結果趙括中了白起的誘敵深入的計謀,被圍困在山谷中,陷入絕境四十六天,已經餓到人吃人的地步,軍隊居然不崩潰,還能在將軍的指揮下有組織的突圍,則是這個統帥在軍中的威信還是可以的。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趙括一死,趙軍就鬥志全無,選擇投降了。

    《白起列傳》說,長平之戰的最後階段,白起把趙軍誘進了自己的口袋陣,切斷了趙軍的糧道,這時秦王的反應是:

    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河內距離長平前線已經不遠,這是秦王親臨前線督戰。而秦國在賜民爵的問題上一向是很謹慎的,秦國官方的觀點就是,讓老百姓生活艱苦得到爵位不容易,正體現了秦國制度的優越性。現在一出手就普遍賜給一級爵位,絕對是鐵公雞拔毛。秦國老百姓十七歲“傅籍”,即進行戶口登記,從而也就到了服兵役的年紀。現在秦王把徵發範圍擴充套件到了十五六歲的小男孩,是不合常規的擴軍,則是顯然已經面臨了軍力不足的問題。

    說明秦國也是撐到了極限,都已經到了拼命的階段了。趙國也有救兵和糧草來救援趙軍,說明趙國國力並沒有說的那麼慘。趙括的冒進以及對兵書的生搬硬套,使得趙軍長平之戰慘敗。

    再說馬謖,馬謖一共兄弟五個,其兄長為馬良,初為荊州從事,鄉中諺語:“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白眉就是馬良,作為上級劉備,一是很容易對比看出二者的強項與弱勢。二是透過溝通可以瞭解馬謖做事風格與馬良的差距之處。馬謖一直是作為參謀,出謀劃策居多,但是實際執行的很少。更不要說領兵打仗了,在出兵街亭的時候,副將王平是個久經沙場的老手,他建議馬謖按照諸葛亮的吩咐:當道下寨。但是馬謖搬出了“居高臨下,置之死地而後生”。駐紮在山上。

    為什麼之前老黃忠也駐紮在定軍山上,一刀劈了夏侯淵。馬謖駐紮在山上最後卻是慘敗而歸呢?答案就是,老黃忠駐紮的定軍山是群山,夏侯淵沒有辦法四面圍困住老黃忠。另外,定軍山上水源沒斷。而街亭是座孤山,一旦被四面圍住,山上沒有水源,那麼水源就斷了。在定軍山,黃忠是居高臨下看準了夏侯淵剛吃過飯,都在休息——罵了一天,能不累嗎。然後老黃忠快馬賓士下山,打了夏侯淵措手不及。但是馬謖,沒有老黃忠的勇猛,而且馬謖面對的是名將張頜。馬謖水源被切斷,自己立刻就慌神了。這不是一個合格的軍事將領該有的表現。

    另外,韓信背水結營的時候所帶的是新兵,沒有經過訓練,而且是防守。韓信要激發他們求生的本能,馬謖帶的是精兵。他們不散作戰經驗豐富,對戰場的判斷也準確,發現水源被斷,那麼必然會造成慌亂。

    此外,作為亂世梟雄,劉備自身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在東漢末期,劉備多次的擁帝失敗經驗讓其認識到,光有紙上談兵的能力是遠遠不夠的。要生存,還必需要有用豐富的實戰經驗。

    如果非要比較的話,二人不相上下。馬謖可以小用,所以略勝一籌吧。

  • 3 # 立志成蟲

    馬謖和趙括沒有可比性。馬謖是個優秀的參謀但是沒有打過仗,在諸葛亮已經有明確方案的情況下驕傲自大,擅作主張,被司馬懿擊敗。葬送了幾萬軍隊不說,還導致全軍不得不大撤退。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這是《三國演義》裡說的,可正史上記載馬謖兵敗後畏罪潛逃了,被抓後並沒有被殺,而是死在牢裡。趙括是打過仗有軍功的,而且是山地戰的軍功,這一點比沒有山地戰經歷的名將廉頗強。趙括沒有單獨領兵的經歷,忠實的執行趙王速戰速決擊退秦軍的命令,因為趙國的糧草供應枯竭了,再也拖不起了。趙括率軍只能有進無退,被秦軍包圍,名將白起則躲在幕後指揮秦軍。秦國繼續向長平增兵,趙括在兵力劣勢的情況下仍然血戰多日,不能突圍,趙括身先士卒被亂箭射死,被圍46天,趙軍斷糧殺馬充飢不投降不崩潰,趙括死後才投降,40多萬趙軍慘遭坑殺。可見趙括並不是“紙上談兵”的廢柴慫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讓器材黨拍人像,如果不聊鏡頭,還能說點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