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瓷為什麼要看底,玉為什麼要看皮?
6
回覆列表
  • 1 # 紅掌櫃說

    “瓷看底,玉看皮”,這裡瓷指的是瓷器,玉指的是和田玉。

    有這種說法主要是根據其中國文化背景和瓷器、和田玉的相關特徵所決定。

    瓷看底

    意思是說鑑定瓷器真偽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關鍵,所謂舉其足而知其輕重(比喻瓷器的真偽和年代)也。“看瓷不看底,斷代沒道理”說的意思也差不多。

    的確,瓷器的底足傳遞了許多不同時代瓷器製作的諸多資訊(包括原料資訊、泥料加工製備資訊、器物成型資訊、修坯整形資訊、施釉資訊、窯具使用資訊、裝燒資訊、窯室火焰資訊、出窯脫匣資訊、後期修整資訊……等等),還傳遞了瓷器的時間資訊、流傳資訊(出土或傳世)等等,瓷器底足也是贗品製作的“軟肋”,可以“形似”,而“神似”極難。所以觀察瓷器的底足對鑑定瓷器的真偽和年代意義重大。

    玉看皮

    色皮,即和田玉表面附著的一層帶有顏色的表皮,大多出現在子料與山流水上。皮色是上天賜個和田玉的玉衣,讓和田玉變得多彩。下面掌櫃就來講講皮色的重要性。

    皮的價值

    1、鑑賞價值:行內有句話:“子料去了皮神仙認不得”。主要指有些優質的山料(甚至俄料)幾可與子料相比,而被商人充數高價出售,但進價上卻相差數倍之遠。因此沒帶皮色的裸體子玉較易有爭議而難定其保值性。因此有人說:裸體玉有爭議,不能確定保值。裸體子玉是黑白照,而皮色子玉是彩照,它給藝術家以充分的創作空間,也給了人們以五彩斑斕的藝術享受。

    經驗豐富的行內人甚至只看皮色,便能知曉其中玉石的品質和價值。例如鹿皮子玉、黑皮子玉,大多內蘊品質上乘的白玉料,而玉肉質量相等的和田玉子料,若能帶有撒金、秋梨等皮色,則價值更高。

    2、欣賞價值:和田玉作品的珍貴,不僅在於其玉質好,還在於其富有情趣,匠心獨運,創意的皮色的俏色利用。利用玉石的俏色雕刻作品,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俏色雕刻的巧妙運用,不但令和田玉作品倍顯生動,靈氣十足,更極大的增加了和田玉作品的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3、文化價值:皮色在當今和田玉收藏意義更比古代重要,古人能擁有和田玉的非貴即富,一般為王族、權貴,作假的基本沒有。古人重德輕符,當代德符並重。古代的子料主要為河中“撈出”,皮色較少、即使有色度也較淺。今天的子料多從老河床砂土中挖出,因受環境沁染,大多有皮色,而且皮色重、滿、豔、美。今天的玉雕家、藏家在皮色上挖掘出的美,使觀者獲得的愉悅是古代不可同日而語的。

    每個時代的玉雕均有其時代特徵,比如說大家說的“粗大明”,說的是明代的玉雕看起來好像比較粗糙,其實是明代藝術講究樸實無華的風格。今天,我們能給後人什麼時代特徵?玉雕界普遍認為是“皮色”(含皮色的巧雕),皮色是這個時代最為明顯的時代特色。

    這就是“瓷看底,玉看皮”這種說話的根據。

  • 2 # 景德壹瓷

    古時瓷器的燒成,似一場大典,

    泥料、器型、修坯、施釉、

    窯具、裝燒、出窯、修整,

    一步一驟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敬畏而莊重,

    而最能反映那個時代滄桑的,便是瓷器的足底。

    “瓷看底,玉看皮”,這句話不是空穴來風的。

    就像樹的年輪一樣,瓷器的年輪便是其足底,

    判斷一件瓷器的年代無非器型、胎釉、紋飾,

    但其涉及的知識面太廣,

    沒有個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功夫根本無從下手,

    因瓷器底足是贗品製作的“軟肋”,可以“形似”,但極難“神似”,

    故透過觀察足底,就能比較迅速準確地鑑定此件瓷器的年代和真偽了。

    今天要介紹的是幾個古瓷所留下,有著明顯年代痕跡的足底特點。

    1、“乳突”。

    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

    元代的“乳突”很是明顯,明早期的“乳突”也比較大,

    洪武中期便開始逐漸變小,永樂、宣德均有細小“乳突”,

    雖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較少見到,但到嘉靖萬曆時期又出現了“乳突”,

    直到崇禎才沒了“乳突”,這就是為什麼說“乳突”是明及明之前古瓷特徵之一。

    2、“旋痕”。

    這種痕跡在明末清初較為明顯,

    明初時的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

    宋時底足內壁也有旋轉半圈的刀削痕,

    致使中間隆起一道脊樑,

    而在明正德時底足處則往往有放射狀的田螺紋。

    3、“棕眼”。

    康熙時瓷器的底足上釉處往往會出現大小不一的“棕眼”,

    疏密不均,但無論大小都能從“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體,

    而光緒民國及現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大而淺,一般從“棕眼”裡看不到胎體。

    4、“火石紅”。

    明前的胎土中含鐵量都比較高,

    加溫時露胎處氧化成磚紅色,

    甚至為羊肝色,此之謂火石紅。

    明之民窯削足之處火石紅就特別濃顯,

    仿品之火石紅就完全不同,有的甚至是用漿釉塗抹的,

    色澤輕浮不定,有的還偏黃,明後期已較淡,但明宣德時還常見火石紅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見到火石紅。

    5、“糊米底”。

    明與明前砂底大盤,胎中含鐵量高,

    燒後高溫下要通風冷卻,吹風的砂底處就會氧化,

    就會生成類似於米飯燒焦似的片片的痕跡,於是很形象地被稱作糊米底。

    6、“敲底”。

    道光時的鈞紅瓷,由於釉肥厚,

    流到底足處燒後與所墊物粘連在一起,

    為使其分開,無奈只有人工敲開,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參差不齊,

    但儘管如此,由於年代較長,所敲處胎色逐漸變深,手感也趨於平滑。

    7、“沾窯砂”。

    過去燒窯是有特定工藝的,往往盤碗底足就沾有較粗的窯砂,

    如磁州窯碗底足就沾有較粗的窯砂,明清時不少盤碗等瓷器足內也沾有窯砂。

    觀察其露胎之處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損情況,

    一般古陶瓷真品,其露胎骨就會顯得比較乾燥,而仿品則不同,

    偽品的磨損比較平滑,沒有真品那麼自然,顯得輕滑或堅膩。

    當然不可以絕對而言,有的古陶瓷露胎也很細潤堅膩,但是相較於仿品來說還是稍顯乾燥的。

    此上介紹的是一系列工藝上的特點,

    再有一個可以輔助鑑定的就是足底的款印,

    款印來說就比較直觀了,透過足底的工藝輔佐上款章,就可以大致上辨別出瓷器的年代了。

    上述各項古瓷底足的特點,

    都是判別古瓷還是新仿瓷器的重要依據之一。

    當然隨著新仿者水平的不斷提高,

    新仿瓷器也能仿製刀痕,火石紅等,

    但如仔細辨別還是能有所區分。

    如新仿火石紅有的鐵紅染料塗上去的的,認真鑑別便可知真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裸睡有哪些嚴重的危害一定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