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健身的大餅

    一、什麼是拖延症

    拖延症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拖延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一項調查顯示大約7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有時拖延,50%認為自己一直拖延。嚴重的拖延症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如出現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貶低,並伴有焦慮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現這種狀態,需要引起重視。

    二、怎麼改變拖延症

    1.改變認識拖延與一些認知心理呈負相關,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改變這些不正確的認知,如運用積極暗示、增加成功體驗和放大優點等方法獲取自信;改變完美主義,幫助拖延者分析完成任務帶來的益處。2. 積極情緒和調節動機可以透過適當休息,轉移注意力,適當地放鬆娛樂等來轉換心情,獲得暫時的積極情緒,不能逃避現實,忽視長遠利益和問題的根本解決。在動機方面,任務性質中的任務厭惡影響拖延,所以需要將厭惡的任務轉換為喜歡的任務或附加一些獎勵。3. 增強自我效能感增強自我效能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預防拖延的發生。鼓勵個體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對自己進行自我管理,積極監控自己的行為並評估干預期。4. 發揮群體的作用

    群體氛圍可以為成員提供一種特殊的情境,充滿理解、關愛、信任,這種環境的變化必將引起個體行為的改變。

    三、推薦書籍

    1.拖延心理學

    《拖延心理學》是2009年12月1日由華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簡·博克、萊諾拉·袁。[1] 該書講述了《拖延心理學》的基本資訊是:遲緩習性既非惡習,也非品行問題,而是由恐懼引起的一種心理綜合症。

  • 2 # 家有女寶初長成

    拖延症其實是個人心理對一些事物的抗拒和排斥,以及在這種心理下自身惰性增強的體現。

    一種情況,當心情不好、煩躁、焦慮時尤其容易出現想要拖延的心理。本身心情的煩躁和對外界環境的無奈相互作用,導致自己內心的失衡,從而無力去面對問題,更何談積極解決問題,於是產生拖延症。推後去解決,也可以說是一種緩衝。只是該面對的總要面對,拖延之後,並沒有什麼改變。甚至有的問題會因拖延而惡化,錯過了最佳時機。

    另一種情況,因為恐懼,習慣性把問題誇大。遇到問題第一反應是依賴心理,總覺得拖一拖可能就有別人來幫助或者期望別人代替完成。這個可能家庭影響多一些,從小就有過度的呵護,父母的全權包辦導致自身能力缺失,脆弱、膽怯,不夠堅強勇敢。遇事容易退縮和等靠。

    無論哪種情形的拖延,都是需要改進的。拖延是一種心理,只要我們找到原因,就可以針對性的改正。只要想做,就可以做到。

    首先,時間表。每天不至於安排得滿滿當當,但是,做什麼,什麼時間做要有一定的計劃安排。難易程度適當,難一點的放在自己一天精力最充沛的時間來做。一定要讓自己有一個基本的時間概念。用紙和筆記下來,記錄每天的變化,加以鼓勵自己。

    其次,制定一個伸手可以夠得到的目標。讓自己活得不那麼盲目和空虛。很多人走著走著就忘了自己為什麼前行,開始迷茫卻又無力改變。於是渾渾噩噩地混日子。其實停下來好好想想,問問自己還有沒有夢想,能不能再追一次夢?改變一下自己。找到藏在內心的目標,繼續前行,我覺得是治療拖延症的根本。

    再次,找到一個可以堅持的興趣,並努力。我個人有時會心浮氣躁,就學習了書法。每天在一個相對固定的時間去練習,哪怕一個小時,就靜靜地沉浸其中,貴在堅持。一天的煩躁和不安也就隨著而去,取而代之的是專注和毅力,堅持沒那麼難,專注做一件事而已。

    最後,閱讀,可以有雞湯。時間去哪兒了?如果肯認真想想,人生不過短短几十載,拖延下去一事無成,不如努力工作,發現愛好並學習,珍惜感恩地好好度過每一天。閱讀,讓自己與更優秀的人同行,無疑是很好的方法。生活圈子有限,拓寬視野,讓我們發現更廣闊的天地,而不是囿於自己的侷限性而荒廢時光。

    總之,思想決定認識。只要願意改變,明白為什麼要改變,找到方向,就可以做到更好。成為更好的自己!

  • 3 # 元谷元

    至於做事情還是講求效率的,多年來要求自己當日事當日畢,一般情況下從不拖延。應該說這是一種習慣,反之也是一種習慣。

  • 4 # 逯曉風

    謝謝邀請!拖延症讓人無比焦慮,但又無可奈何:明明知道第二天有重要考試,理智上知道要去複習,偏偏刷手機刷到半夜;明明知道下週要彙報工作,理智上知道要去寫彙報,偏偏心血來潮擦地板;一邊強烈自責,一邊又拖著不去做重要又緊急的事情。心理無比焦慮卻無法停止刷手機的手。拖延症是怎樣產生的呢?每時每刻,當你面對一道題:接下來做什麼?A.某任務(可能是學習、作報告,也有可能是打掃房間等任何會引發拖延的事情)B.其他你總會選擇B。這道題做上幾遍,對於A選項中的事情就形成了拖延。為什麼總會控制不住的選B呢?這裡有兩種可能。可能性一:許多拖延者有完美主義情節。他們有這樣的心理認知:“要麼就不做,要做就要做好!”、“工作要有高效的工作狀態才可以”、“工作環境(燈光、桌椅、安靜的氛圍等等)要好”、“要在自己狀態好的時候才能工作”等等各種高標準嚴要求。

    所以在面對“接下來要做什麼?”這道題目時,他們的心理總會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於是選擇了選項B。

    可能性二:逃避心理。有些人的B選項中多是“聽聽音樂”、“刷下朋友圈”、“看看淘寶”、“喝口水”、“休息一下”……等等輕鬆的活動。對比選項A和B,當然是選項B更能讓自己在當下就能躲避開繁重的任務,享受輕鬆的休閒。這種短視的心理模式,最終造成了拖延。怎麼辦?1、降低期望:以“最差”為目標開始做。針對完美主義型的拖延者,降低對任務的期待,以“最差”為目標開始,能夠極大的減輕拖延者的心理負擔。

    舉個栗子,豆瓣上一個作者把一篇論文拖了好幾個月都沒有開始動手,他的心理老師建議他先寫出一篇“最差”的論文。他照做之後驚訝的發現,這篇“最差”的論文質量還是不錯的,修改一下就可以給老師過目。

    2、降低難度:任務分解針對逃避心理的拖延者,採取任務分解的方法,將複雜繁瑣的任務分解成一個一個的小目標,小到不去做都說不過去。比如:五分鐘分解法寫一篇文章可以分解成:構思文章結構:5分鐘×N查詢資料:5分鐘×N動手寫:5分鐘×N

    每次的小目標只是完成5分鐘,如果覺得累了就停下來,如果覺得還可以,再來5分鐘。

    3、結構化拖延法:列拖延清單如果你對一堆事情拖延,克服的方法是列一張清單,挑一個影響不大的(比如寫一篇小說)放在單子的最前面。然後你就會驚奇的發現,為了逃避做最前面的一件事,你會把清單後面的事情全都做完。比如,第一項寫小說,第二項換房間的桌布,第三項掃地。三個放在一起,你會做哪一個?
  • 5 # 企業文化從心開始

    在職場中,估計許多人都遇到過,總有一些人工作沒有計劃,或者不能按時完成工作,從而影響其他同事工作的按時完成。原因是什麼,又該如何解決呢?

    1、每個人都有惰性,要正確面對。

    人非生而知之,也非大聖大賢,所以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在缺少外部監督、激勵與自我約束的情況下,總會有一些時候想偷一下懶、放鬆一下,這個時候,如果正好遇到其他同事的工作需要自己的協助時,便會出現銜接不到位、未按時完成等問題。因此,對於現實中偶然出現的遺忘工作、未按時完成工作等情況,需要正確面對,給予一定的包容和理解。但這種包容不能無底線,同一個問題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

    2、惰性是可以透過計劃來改變的。

    許多時候,人之所以遺忘工作,或者說未按時完成工作,並不是當事人自己的主觀故意,而是因為各項工作多,忙中出錯;或因為工作太難,無法完成;或因為溝通不到位,以為不是自己的工作或者完成的時限還未到......面對這種情況,一方面要提醒員工加強工作的自覺意識,另一方面,要運好計劃這個工具,透過制訂年度、季度、月、周、日工作計劃,把相應的工作列到計劃內,這樣一來,只要當事人每天能夠對照計劃來開展工作、完成工作,便可以有效解決無意中遺漏工作的問題。

    3、必要的檢核與獎懲能保證計劃落實。

    我們都知道,許多時候,光有計劃,沒有落實,一切還是空的。所以在計劃出來後,當事人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認真對照計劃的各項工作,逐條逐項的梳理、比對,早上計劃好當天的工作,晚上檢查好當日工作計劃的落實情況。除了當事人的自我檢查,當事人所在團隊領導也要親自檢查,或指定人員代為檢查。要採取定期和不定期檢查的方式,督促所有人員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好各項工作計劃,對完成好的予以獎勵,對未按時完成、或完成質量不好的,予以處罰,透過有效的激勵保證計劃的落實。

    4、及時的提醒與友好的幫助能夠推進工作的速度。

    人都是有感情的,在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除了領導安排的檢核與獎懲,其實許多時候也需要領導給予員工及時的、必要的、善意的提醒,對於當事人遇到困難的工作、或者因各種情況無法完成的工作,領導還要靠上去做工作,及時給予實際幫助,以促進當事人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和按時完成。

    5、個人的自覺與團隊的合作有助於工作順利開展。

    身在職場,每個人都應該有職業的自覺,對自己負責的工作和分管的內容,應自覺地做好,對遇到的困惑與難題,首先要自己主動地想辦法,不能有依賴思想,不能有拖延的習慣,不能有退縮的做法。同時,作為團隊領導和同事,平時應加強與下屬的溝通與交流,既要關心工作,也要關心生活,在員工面對困難時,主動予以指導和幫助,用團隊的合力來共同面對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如此,則各項工作能更好地按計劃開展,各類成果會不斷創新湧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動咖啡機有什麼值得推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