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annibalLecter

    如果要嚴格區分,源遠流長,但是如果簡單區別其特點,可以從起源,過程,領導人,組織方式,戰功和貢獻,最終結局等方面簡單對比。

    首先,在建立時間和過程上,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雷再浩以青蓮教名義在湖南新寧崀山起事,湖南省新寧人江忠源組織團練鎮壓叛亂,並因此升署浙江秀水縣知縣,知縣任上政績顯著,1851年,奉命前往廣西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為此江忠源回鄉召集500勇士,史上號稱楚勇,而這種召集家鄉人組成地方軍隊的行為,也就是後來團練的原型。

    1852年,太平天國軍隊進入湖南,湖南地方士紳羅澤南召集了當地人保衛家園,便是最早的湘勇。第二年,湖南人,曾任兵部右侍郎的曾國藩在家鄉丁憂守孝,經過親戚郭嵩燾相勸,前往長沙與湖南巡撫張亮基商辦團練。他們仿效江忠源組建楚勇的方式,以師徒、親戚、好友的關係為基礎,將湖南各地由書生和山農組成的團練整合成了統一的湘軍。

    1853年,咸豐皇帝命工部左侍郎呂賢基前往安徽組建團練,呂賢基請求熟悉鄉情的安徽人李鴻章協助,然而剛上任太平軍就攻破舒城,呂賢基自殺。而安徽巡撫江忠源也因太平軍攻破廬州而自殺,李鴻章只有投入新任巡撫福濟幕下,抵抗太平軍,官至道臺。1858年,李鴻章進入老師曾國藩的湘軍幕府。1860年,統領淮揚水師。

    曾國藩,1811年生,李鴻章,1823年生,曾國藩比李鴻章大12歲,1853年,當兩個人都開始辦團練的時候,曾國藩已經相當於是在家放假的國防部副部長,而李鴻章還是一個努力往上爬的縣市級官員。實際上曾國藩和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是同年進士,所以曾國藩比李鴻章大一輩,而李鴻章也始終稱曾國藩為老師。實際上他也在曾國藩的點撥下一路官運亨通,青雲直上,當然他們之間因為一些觀點和問題出現過分歧,但是李鴻章離開了曾國藩在官場混得很難看,而曾國藩後來也發現自己學生的一些觀點其實沒錯,再加上自己心胸寬廣,厚德載物,於是兩人又重歸於好,重修師徒良緣。後來李鴻章成為了曾國藩思想和抱負真正意義上的繼承人,所以淮軍其實也是湘軍的繼承和發揚。

    湘軍和淮軍的組織方式幾乎是一樣的,湘軍主要是湖南一代的鄉民以親友關係維繫。淮軍主要是安徽、江蘇一代江淮人以親友關係維繫。組織方式類似於地方私人武裝勢力,以“兵隨將轉,兵為將有”為方針,將中國自北宋以來“兵無常帥,帥無常兵”的皇帝防止手下人造反的遊戲規則徹底改變。

    主要功績上,湘軍和淮軍都抵抗過太平天國運動,最後徹底剿滅太平天國後,曾國藩懂得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明哲保身,主動退出,最終功德圓滿,成為家家讚譽的聖人。而湘軍也因此糜爛、解散。

    李鴻章後來積極推行洋務運動,組建北洋海軍,為腐朽沒落的大清王朝的續命殫精竭慮,最後自己苦心經營的一切在甲午海戰中灰飛煙滅,而自己也被各種道德婊,偽君子釘在了恥辱柱上,他的淮軍也因此沒落。

    1894年,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組建新式陸軍,最初廣招淮軍舊將,成為清末的主力,也是民初北洋軍閥的雛形。

  • 2 # 風談天下

    太平天國起事後,清廷突然發現:朝廷厚養了兩百多年的八旗兵、綠營兵,全然是些廢物。

    不得已,只能求救於漢人鄉紳組織的團練。

    當時正在湖南丁憂的曾國藩,於是順理成章地組建了屬於自己的地方武裝:湘軍。

    清廷最後能平定太平天國,靠的基本上就是曾國藩的這支湘軍。

    咸豐過世,慈禧執政初期,晚清所依賴的,正是曾國藩一人。

    1861年,慈禧下旨: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省的軍隊,四省巡撫、提鎮,統統交由曾國藩排程節制。

    基本上把當時清廷所能控制的半壁江山,都交給了曾國藩。

    晚清朝廷對曾國藩及其湘軍的倚重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湘軍已經能夠如此把握朝政,李鴻章的淮軍又是如何得以興起,並很快取代了湘軍的地位呢?

    一切起源,都因為曾國荃這個九弟,沒能聽他哥曾國藩的一句話。

    1、上海危急,向曾國藩求救!

    1860年,太平天國在忠王李秀成的帶領下,從南京東征上海。

    這一年,還有另外一件兵事正在進行著,英法聯軍正在攻打北京。

    如此一來,當時的上海情況就很危急了!

    清廷肯定是一點也顧不上上海了,他的皇宮都快被英法聯軍佔領了,他那顧得上你上海啊!

    上海的租界區裡原本是有些外國兵駐紮的,但因為主力都去攻打北京了,當時上海只有英軍900人、法軍300人。

    上海環顧四周,唯一能幫助他們抵抗太平天國的,只有手握重兵的曾國藩了。

    可惜當時曾國藩的軍隊也已是捉襟見肘,加之他當時正一門心思地在安慶籌備軍械所,於是婉拒了上海的請求。

    2、上海人急了,開出了讓曾國藩沒法拒絕的條件

    太平天國到了後期,紀律敗壞,基本上也就和土匪差不多了。

    而當時的上海,已經成為重要的通商口岸,有錢士紳已經成為能夠影響城市決策的一個階層。

    一看曾國藩不肯來,士紳們急了,一合計,透過李鴻章帶話給曾國藩,給湘軍開出了優厚的條件:

    ——每月為駐軍提供10萬兩的軍費。

    這就相當於花錢買支僱傭軍來保護自己了。

    要知道曾國藩當初辦湘軍,咸豐給的旨意就是:自籌餉銀。

    湘軍從始到終都是屬於編制外部隊,沒有任何財政撥款。

    所以,當上海人開出月薪10萬的價碼,曾國藩立刻放下架子,趕緊說:我來,我馬上就來!

    3、這種好事,曾國藩首先想到了他弟弟曾國荃

    對這種好事,曾國藩自然首先想到的是自家人。

    趕緊通知當時正駐紮在安慶曾國荃,南京咱暫時先不打了,先去上海把這10萬兩銀子掙了。

    如果是幾年前,曾國荃或許不敢吭聲,老大說什麼他就做什麼了。

    但現在他覺得自己翅膀硬了,在湘軍中也能獨當一面了,開始有自己想法了。

    更主要的,他覺得南京指日可下,如果能夠順利攻下南京,滅了洪秀全,那將是既能封王、又可名留青史的千秋偉業!

    區區10萬兩銀子,那能和這些相比啊!

    他一口回絕了他哥的好意:不,我不去上海,我要攻下南京,滅了洪秀全!

    4、曾國藩退而求次,把這好事給了李鴻章

    弟弟長大了,不聽哥的話了。曾國藩嘆口氣: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啊!

    這好事既然曾國荃不接,但也不能丟啊,把手頭的人盤點了一下,把這機會給了李鴻章。

    人們都傳曾國藩懂相術,最為識人。就從他這次選人來看,確實是高人。

    正是他在1861年給了李鴻章組建自己軍隊的一個機會,從此把李鴻章推向了歷史前沿。

    李鴻章成為繼他之後,晚清最為倚重的重臣。

    淮軍也成為繼湘軍之後,晚清唯一能打仗的部隊。

    5、李鴻章把握住了這個機會,淮軍迅速從無到有

    曾國藩讓李鴻章接這個差,但卻只是給了他個名份,並無一兵一卒與他。

    李鴻章依葫蘆畫瓢,也學著曾國藩的樣子,轉身回老家安徽“自募一軍”,首批淮軍募了6500人。

    行文至此,有心的讀者難免有個小疑問:6500人,如何在短時間就能募得?

    就要提及李鴻章早年,也曾有過辦團練的經歷,只是辦的很不成功,一氣之下才去投奔了曾國藩,並在其幕下做了4年幕僚。

    一個安徽人在湖南的勢力範圍內,肯定混的很難。

    所以當他得到能夠組建自己軍隊的機會後,迅速把之前辦團練時的一些骨幹分子召集起來,6500人的隊伍也就能夠短時間內拉起來了。

    1862年4月,13營淮軍從安慶出發,分7批次,耗費了上海官紳預付的18萬兩銀子,租用了英華人的輪船,闖過太平天國轄境的長江段,順利到達上海。

    上海人終於盼來了保護他們的部隊,但他們一見淮軍時,不免傻了眼睛:

    這哪裡是一支軍隊啊,分明就是逃難的難民啊!

    全身穿著破爛、身上臭氣熏天、許多人連鞋都沒有,唯一表明他們是支部隊的,就是一件繡著個“勇”字的破大褂。

    他們一上岸,就坐在太陽下,光著身子抓身上的蝨子吃。

    洋人笑他們,上海人甚至後悔出那麼多錢了。

    但李鴻章很堅定地說:軍貴能戰,非徒飾外表!

    6、“樹”字營和“春”字營,為淮軍贏得了頭彩

    首批淮軍共分13營6500人,如此算下來,一營兵力約在500人。

    與湘軍類似,淮軍以營為單位,命名則直接採用營長姓名,保持著舊式軍隊的傳統。

    如“樹”字營的長官,即為張樹聲,“春”字營的長官,即為張遇春。

    初到上海的淮軍,先是動用了上海海關稅收購置洋槍洋炮。

    抵達上海僅一個月,李鴻章並率淮軍的“樹”、“春”兩營,在虹橋一戰中,以3000人的兵力,大破李秀成號稱10萬的部隊。

    淮軍一戰成名,震驚上海灘!

    此後淮軍邊打邊建,在平掉太平天國後,先後轉戰皖、鄂、豫、魯、蘇數地平息捻亂,到1868年後,北起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吳淞,晚清南北數千裡江海要地防守,均交由淮軍。

    李鴻章也正是憑此勢力,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完全將晚清的外交、軍事和經濟大權集一身,成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

    當時的日本人曾經這樣說過:這麼多年,我們不是在和清廷打仗,我們只是在和李鴻章一個人打仗。

    7、不聽話的曾國荃,後來結局真是造化弄人

    曾國荃不聽他哥的話,執意要攻南京、殺天王洪秀全,建萬世功業,留名青史。

    前兩點,他確實做到了。

    1864年曾國荃率領湘軍攻陷天京,洪秀全在城破之前服毒自盡,曾國荃命人將其屍首挖出,拖到長江邊上澆油燒掉,然後將骨灰填進火炮,點燒引信,打到江中。

    湘軍擒獲洪仁達、李秀成等大小頭目三千人,悉數殺盡。

    湘軍在南京焚燒搶掠7天7夜,血洗全城,城中成年男子幾近殺盡,屍體橫江江水幾為斷流。

    至今雖無確切死傷資料,但最保守估計應在50萬人以上。

  • 3 # 原上牧馬

    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以及袁世凱的北洋軍是一脈相承的。曾國藩儒生帶兵,建立湘軍,麾下人才輩出,中興將相十九湖湘,除了做為湘軍領袖及統帥的曾國藩本人以外,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曾國荃、劉坤一等封疆大員均出自湘軍。李鴻章是曾國藩言傳身教、受益最多的弟子。當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與英王陳玉成協手摧毀了清朝江南、江北大營,大為震驚的清政府再次起用曾國藩,實授兩江總督、節制四省軍務,成為東南王之時,李秀成為解天京之圍,攻杭州、逼上海,曾國藩須派一軍解上海之圍。曾國藩心中第一人選是其九弟曾國荃,而九帥眼中只有攻下天京,立天下首功。曾國藩只能退而求其次,派弟子李鴻章領軍援上海,湘軍又兵力不足,只能派李鴻章回家鄉安徽招兵買馬,做為湘軍的分支,起互相支援的作用。而才可大用、不甘久踞人下的李鴻章不負恩師之託,按照湘軍的軍制,建立了一支裝備精良、能徵貫戰的淮軍。

  • 4 # 文史工作坊

    淮軍起初脫胎於湘軍,待淮軍壯大後與湘軍又相互依存,相互競爭。

    湘軍是一支內部凝聚力很強的部隊,從地緣上看,主要是由湖南人組成,因此在湘軍內部,湖南人與非湖南人地位不同,劉體仁謂之“當是時,湘軍之鋒甚銳,雞犬皆有昇天之望,客籍混入其中頗難有出人頭地。”不過由於私人關係,曾國藩特別器重安徽人李鴻章,然而湘軍內部重要將領曾國荃、左宗棠等人與李鴻章相處卻並不融洽。李鴻章其實一開始也想像曾國藩那樣在家鄉拉起一支隊伍,但無奈由於當地地主武裝的阻撓,沒有成功,但曾國藩就任兩江總督和李秀成猛攻上海地區再次給了李鴻章機遇。

    我們都知道,李鴻章獨立統兵是擔任救援上海的統帥開始。其實曾國藩原本派遣救援上海的將領一開始中意的並不是李鴻章,而是自己的親弟弟曾國荃。但曾國荃正在前線,他覺得攻佔太平天國的老巢天京功勞更大(此乃首功),所以拒絕了,於是曾國藩派了李鴻章,給了李鴻章一支6500人的軍隊,也給了李鴻章獨立壯大的機會,另外,已經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還保薦李鴻章為江蘇巡撫。同治元年,李鴻章建成淮軍並出任江蘇巡撫,這是淮軍自立門戶的開始,所以淮軍脫胎於湘軍。

    太平天國被平定後,湘軍居首功,曾國藩主動裁撤湘軍,尤其是裁撤了最聽曾國藩話的由其弟曾國荃統帥的部隊,隨後清政府將重心放入平定捻軍之亂,在這場戰爭中,老湘軍雖依然存在,但發揮主力的卻是淮軍(當時共六萬人,湘軍僅九千人,其餘全部是淮軍)。清政府一開始讓曾國藩任統帥,但主力淮軍不聽其使喚,不得已曾國藩下,李鴻章上,最終捻軍被平定。曾國藩死後,湘軍還存在一部分,尤其是左宗棠的湘軍,在收復新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李鴻章擔任北洋大臣,淮系督撫多任東南地區,所以東南地區的軍隊多為淮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北洋艦隊多是淮軍的陸軍組建而成。湘軍與淮軍還參加了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但清末陳舊的湘淮軍逐漸被新軍取代,當然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已經簽署了和平條約,蘇德戰爭為何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