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衲侃春秋
-
2 # 金山萬丈
“功成身退”,典出《道德經》“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當功業已成,譽滿天下,老子告訴我們,急流勇退才是天道。
君臣共患難易,同富貴難。歷史上很多君王,因為忌憚臣下的軍事實力,而殺掉曾經幫自己一統江山的功臣。能全身而退,如曾國藩者,寥寥無幾。
世上沒有絕對的完滿,道德經用四句箴言,來詮釋他為什麼要“功成身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與其保有太多自己守不住的身外之物,患得患失,不如讓它們自然流逝。
老子認為,功名富貴,它高讓它高。從古自今,哪有不消失的功名,哪有不消失的富貴。“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它們從貧賤之中拔地而起,又從富貴之巔轟然倒塌。功名富貴和萬事萬物一樣,都有自己的生命週期,不宜強求。
持而盈之,講的是器量,水超過了杯子的容量,自然要滿溢。一個人爭來搶去,不如先提高自身的器量。器量夠大,能擁有的自然更多。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鋒芒太露,銳勢難以保持長久。
如果持而盈之講的是器量,那麼揣而銳之則是器量的限度,功名財富一多,必然顯露鋒芒,就容易成為眾矢之的。一個人,器量再高,高不過天,心胸再厚,厚不過地。
曾國藩是如何器量之人,當他用12年打下南京,以“天下第一功”封侯拜相時,他卻選擇不居功,將之歸功於已死的咸豐皇帝和當時的皇太后、小皇帝。他將自己從富貴之巔放下來,並和它們保持安全距離。以免它們倒塌的時候,也把自己埋葬。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道德經並不反對人持有財富,也不提倡刻意讓人過清苦的生活。但是你能守住的財富,只能是你的容量(能力)之內的東西,而超出的部分,就不是你想掌握就能掌握的了,所以不要妄求。
曾國藩如此,范蠡亦如此,當范蠡助勾踐滅吳國以後,范蠡也選擇了急流勇退,因為他知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後來他隱居經商,積累萬貫家財,成為商人典範。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而和范蠡同為開國元勳的文種,卻被勾踐賜死。
做人,要有開拓的本事,更要有善終的智慧。曾國藩常提醒九弟:“善始易,善終難。”如弈棋般,留好後招,方為大智慧。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常人只想做大官、發大財,卻沒想過如何保全自己的名譽和財富,一旦得志便想著如何享受如何揮霍,如此下去難免自遺其咎。到了真正的高人的境界,求強、求進早已不是他的終極目的,因為能知足、知止才是進境。
曾國藩聲名最旺時,也是被挑毛病最多的時候。幸而他懂得,世界上沒有絕對完滿的東西。一到正午,馬上就會偏西;一到月圓,馬上就會月虧。
最好的境界就是花未全開,月未圓。這種狀態是自然界最好的狀態;而“求缺惜福”,是人生最好的狀態。
倚天照海花無數
高山流水心自知
曾國藩的理想是“不為聖賢,便為禽獸”,曾國藩的行動準則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曾國藩在被羞辱後的選擇是“打脫牙,和血吞”,曾國藩面對最高權力的誘惑,卻有“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的清醒……所有這些,是今人學不會,做不來的。
大變局夾縫中的精神偶像傳統史學說他“與人民為敵”
變化的年代 他心守本源
名臣裡面包含一個意思,就是說曾國藩真的很懂做人。但這個做人主要講的就是一種政治上的智慧,不是一種陰謀詭計,而是一種怎麼樣在這樣的變亂的時代當中,把握住一種傳統儒家知識分子跟士大夫的精神,但是又要契入那個那麼動盪的時代,這是個很困難的一件事。活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他當然是很痛苦的。
他判定“這輩子只能做忠臣”
曾國藩深知清政府對漢官的防控有的是辦法。當時湘軍兵力在江南數省雖佔優勢,但清廷的官文據長江上游;富明阿、馮子才分守揚州、鎮江;增格林沁屯兵粵皖之間,這分明是清政府對湘軍早有防備。即使曾國藩黃袍加身,恐怕也會演趙匡胤和趙光義的故事。其弟曾國荃倔強狠毒,野心勃勃,勝過趙光義多倍。
面對堅船利炮,他無力迴天
在晚清敵人環伺的對局中,所有計程車大夫都面臨對外“戰”與“和”的問題。曾國藩也繞不過去。只是曾國藩對“戰”“和”問題有自己一套看法和主張。他給李鴻章的信中說:“承示馭夷之法,以羈縻為上。誠為至理名言。羈者,束縛也,縻者,籠絡也。其要點在於主和而不在於投降,稍加控制而不得引發戰爭,實際是一種謹慎的平衡的手段。
曾國藩很複雜:心狠手辣的曾剃頭殺人從不眨眼,但對家人小妾卻充滿長者醇厚之風且柔情似水;他胸懷大志叱詫風雲做大事,卻因行為謹慎多疑活得很累幾次要自殺;他對自己要求苛刻近乎迂腐,生活全無半點情趣,卻作得一手好詩好聯好文章,品得好畫,下得好棋。他對皇上忠心耿耿一心全為大清國,卻耍鬼計弄心眼方便權宜不受皇命做自己想做的事......
做大事的人一般都很累。曾國藩累,且一直累著,卻難得瀟灑一回,成就了功名作成了大事。對英雄總該敬佩。
曾國藩“忠信篤敬” 你能學到幾條
-
3 # 原上牧馬
曾國藩深受儒家思想的燻淘,自入仕之日起,就以立德、立功、立言為理想,以成為國之藩籬為目標。當他以湘軍統帥的身份打敗太平軍,坐斷東南半壁江山時,不論手下及江湖高人如何鼓動,他本身絕無稱帝之心,相反他採取了許多措施,如裁撤湘軍、讓立下第一大功的九弟國荃稱病回家休養等,以避風頭,免得功高震主。正如他所言: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正因如此,清政府才對他無比信賴,才成就了近代立德、立功、立言一完人!
回覆列表
曾國藩的湘軍打敗太平天國後,可以說是清朝最強的一支軍隊,而且湘軍在那時的軍事裝備也遠遠優於19世紀50年代太平天國叛亂初期那會兒,為什麼曾國藩不進一步推翻清朝統治?
主要有一下幾點:
1.曾國藩建立湘軍的指導思想就是保衛清王朝,如果此時突然反叛會引起部隊的思想混亂,很可能不戰自潰。
2.當時清王朝的軍事實力依舊強勁,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左宗棠的楚軍,李鴻章的淮軍都分佈在湘軍的周圍,對曾國藩形成了包圍之勢
3.湘軍在佔領南京後內部迅速腐敗,大部分士兵由於長期的戰爭感到厭倦和疲憊,戰鬥力直線下降。
4.最後,最重要的一條。忠君的思想根深蒂固。湘軍雖然歸他管,但他也受制於別人,清朝政府對他一直不放心,因為它是漢人。所以自削兵權也是為了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