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海悠遊閭春暉
-
2 # 萬歲1148858845
金國自滅北宋以來就極度輕視南宋(金國使節到南宋往往要求南宋皇帝下跪接旨)所以雙方積怨甚深,而金國在與蒙古交戰的情況下竟然還要侵略南宋的土地作為補償由此可見金國對南宋的蔑視與跋扈,這種情況下南宋除了聯合蒙古事實上已經沒有其他選擇,因為即使與金國維持現狀,南宋也難免不被金國出於自身的利益需要而滅亡掉
-
3 # 靜夜史
瓜分?別逗了,南宋都不敢這麼說!
宋蒙聯軍滅金是歷史上一個標誌性事件,標誌著曾經不可一世的金國徹底滅亡!
而宋朝也在解除了金國的威脅後,不得不面對一個更為強大的蒙古。很多人說宋蒙滅金是南宋的戰略失策!
這是非常片面的,因為宋蒙雙方能走到一起,絕對不是偶然!所以存在瓜分金國的可能性!但是因為宋蒙之間實力的不對等,決定了宋蒙不可能將金國的國土一分為二!
事實上,宋軍除了得到金哀宗的屍體以及部分戰利品外,在領土上得到8州33縣,蒙古在事實上吞併了幾乎整個金國,南宋只喝到了一口湯!
1、南宋為了雪恥圖存
南宋在金國滅亡前,深受金國欺壓。
當時的南宋,不僅向金國稱臣,還需要每年繳納數十萬的歲幣。很多人將南宋納貢的做法形容為南宋對金國發動的經濟戰爭,這是一廂情願的意淫而已,經濟戰哪有這麼被動的玩法?
1141年宋金《紹興和議》達成後,南宋曾於1163年、1206年組織過兩次北伐,即“隆興北伐”和“開禧北伐”。不過結果是南宋兩次都被打敗,不得不付出比北伐前更高昂的代價!
說南宋對金國沒有恨,那是不現實的!
而金國在南宋北伐的空當也沒有閒著,海陵王就想著消滅南宋一舉統一中原,雙方進行了慘烈的拉鋸戰!
不管誰先開戰,最後損失最大的都是南宋!
而金國從多次的勝利中,更加強化了高高在上的心態!
於是,在金國面臨蒙古的追殺走投無路時,金國想到進攻南宋的淮南和四川地區,想要透過找補的方式獲得苟延殘喘的時機!不過由於南宋防守得力,金國的計謀沒有成功!
金國找死的做法讓南宋忍無可忍!在最終選擇和蒙古結盟!
而且,此時的金國已經被蒙古追殺得奄奄一息,領土被蒙古蠶食殆盡,已經不具備作為南宋抵禦蒙古的緩衝區,所以南宋為了儘量延緩宋蒙決戰的時間,並獲得一些戰略縱深,最終選擇和蒙古攜手!
1234年攻破蔡州後,南宋以完顏守緒的屍體在臨安祭祖,並以俘獲的金國宰相張天綱等人行獻俘禮,以報靖康之恥。百年國恥,一朝得雪!
2、蒙古為了得土擴張
而蒙古就不同了,從金世宗完顏雍在蒙古草原上推行三年一度的“減丁”運動開始,蒙古和金國的樑子就已經結下了,而且越結越深!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後,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老主顧金國。
1211年,野狐嶺之戰,45萬金國大軍灰飛煙滅,金國北方精銳被掃蕩一空。為了躲避蒙古鋒芒,金國遷都汴京。
遷都意味著金國徹底拋棄了東北老家。果然1215年,成吉思汗佔領燕京,金國領土被攔腰截斷!
從蒙古起兵開始,成吉思汗就有一個宏大的願望,那就是把所有的土地都用來跑馬放羊,所以蒙古對土地有著極其強烈的慾望,這種慾望驅使著蒙古人不斷蠶食金國領土。
到金國遷都汴京後,金國的土地損失已經超過十分之九,而且這些土地絕大多數被蒙古繼承,所以可供宋蒙兩國瓜分的土地,僅僅是開封、蔡州等周邊區域了。
此時的金國已經失去了作為屏障的價值,所以南宋也最終倒向蒙古!
1232年,蒙古進攻蔡州,南宋參戰!
開封失陷後,針對金國想要攻佔四川的企圖,孟拱進行了有力反擊,最終南宋在權衡之下和蒙古聯手!
1233年,孟珙、江海率忠義軍2萬運糧30萬石北上,抵達蔡州城下與蒙軍會師;1234年正月,宋蒙聯軍攻陷蔡州,金國徹底滅亡!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4 # 蜀北一
對於這個問題,怎麼說呢,其實根本沒有瓜分金國一說,南宋也知道即使是聯蒙滅掉金國以後,南宋也不可能得到多少便宜。
那麼南宋又為何依然實行了聯蒙滅金的策略呢?那是因為在1232年8月,蒙古軍在鄭州附近殲滅金兵10餘萬後,金軍主力所剩無幾。十二月,金哀宗見南京糧盡援絕,率少數臣將輾轉奔歸德、亳州,爾後去蔡州。此時的金國已經失去作為南宋北部抵抗蒙古南下屏障的能力,因此,南宋統治者希望透過及時與蒙古聯和,以緩和蒙宋之間的關係,而為日後的蒙宋決戰贏得時間。
說的通俗一點,其實南宋聯蒙滅金,是因為南宋知道金國滅亡已成定局,於是想給蒙古人留下一個好的印象,使蒙古人不至於滅掉金國後就直接將矛頭指向南宋,多多少少有一點巴結的意味,當然了,最終目的是為南宋爭取更多的準備時間。因此,在十一月,南宋才會應約遣江陵府副都統制孟珙率軍2萬、運米30萬石,與蒙古軍會師蔡州域下,聯兵攻城。
而後的事實也證明,聯蒙滅金後,南宋並沒有佔到任何便宜,因此宋庭在見到河南一帶蒙軍防守空虛的時候,便一心想著要收復河南一帶,然而,宋軍的軍事行動失敗了。於是在端平入洛後,宋蒙的聯盟公開破裂。
就在同年年底,蒙古使者王檝來到臨安,譴責宋廷“敗盟”。次年,窩闊臺發動了全面侵宋戰爭。可以說,端平入洛是持續半個世紀的宋蒙戰爭的導火索。其實,有沒有端平入洛,宋蒙間的戰爭都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已。
大家覺得呢?
回覆列表
早在成吉思汗伐金時期,大蒙古國方面就有聯絡南宋借道攻金、甚至聯合宋軍夾攻金軍的構想。而金國方面也意識到了這個可能的危機,因此當公元1211年宋使餘嶸尋故北遊至良鄉,欲觀蒙金戰況的時候,被金人強行遣回,以免讓宋使親眼目睹金國在前線損兵折將的慘狀,有損國威。
但蒙金戰爭的傳言還是透過各種途徑傳到了南宋朝廷,不少官員認為這是以雪國恥、收復汴京的好機會,然而時任著作佐郎的理學家真德秀卻敏銳地意識到蒙金興亡的變故,可能帶給南宋王朝更大的威脅。因此,真德秀主張不予蒙古有任何官方接洽,但也不要理會金人的任何請援要求,內固邊防、坐觀成敗。當時的執政大臣史彌遠等支援了真德秀的意見,對成吉思汗和金廷派來的使節,一律不予接見。
但第二年,真德秀本人作為使節出使金國歸來後,卻改變了自己原先的主張,他認為金軍屢受大敗,覆亡在即,與其等蒙古軍攻佔汴京、河南,威脅於我。不如主動出擊,與蒙軍夾攻金國,搶先攻佔汴京,也可在蒙古人面前顯示力量,震懾其侵略野心。另一大臣馬光祖也上奏道:“女真乃我不共戴天之仇,天亡此虜,天予不取,是為棄天,未有棄天而天不怒我者也”。當然,反對的官員也很多,例如淮西轉運判官喬行簡就認為,金宋雖是夙敵,但蒙古人更為野蠻兇惡,金國的存在可以成為南宋防禦蒙古的屏障,以唇亡齒寒之理,主張照舊給予金國以歲幣,支援其抵抗蒙古。並指出金國雖屢受失敗,但國未大亂,不可視為“垂盡”之敵,若貿然與金敵對,輕啟戰端,勝負未知。
這兩種意見在當時南宋朝廷上爭辯日久、莫衷一是,顯示了包括權相史彌遠在內的南宋最高層面對如此變局,同樣是猶豫不決、不知取捨。但就在這一時段,因金國對南宋採取了錯誤的政策和態度,導致兩國關係驟然緊張,也就“幫助”宋廷統一了戰略決策。
公元1217年,倉皇南遷的金宣宗,不顧華北淪陷、西北與西夏衝突不斷的危機,反倒責令南宋必須立刻支付拖欠的歲幣,否則將興兵南討。這其實反映了金廷乃至軍中一些將領鼠目寸光的心態,他們以為金軍雖然在對蒙戰爭中一敗塗地,但對付一向虛弱的宋軍應還綽綽有餘。故金國大臣中屢屢有人主張南侵宋境以拓展疆土,叫囂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見宋廷不予理睬,金宣宗遂從對蒙、對夏前線抽調大批人馬南下,以烏古倫慶壽、完顏賽不、僕散安貞等將在從陝西、河南、淮北等漫長邊境線上多路進兵,這場金國對南宋的“取償”戰爭,終於把搖擺不定的宋人推向了蒙古一邊,不但在各路戰場上的金軍舉步維艱、傷亡慘重;隨著1220年春,宋使苟夢玉、趙拱等前往河北蒙古軍木華黎國王大營,受到盛大歡迎,標誌著蒙宋聯盟正式確立,蒙古軍與南宋軍夾攻金國的軍事行動即將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