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家圓醫院院長林海偉
-
2 # 攜狼拍雪豹的王鵬
(我的紀錄電影《拯救雪豹》劇照)
BBC紀錄片之所以能這麼厲害,我感覺第一個是他們是一個工業化的流程、商業化的運作。比如,他們拍攝的紀錄片《雪豹》(請饒恕我也是拍雪豹的,所以對他們的紀錄片《雪豹》做過一定的瞭解),在他們確定了這個主題之後,馬上做了時間和成本的預算,然後對這部片做了一個定位:因為雪豹太難拍攝,所以不求拍一個純自然類的關於雪豹的單片,而是主要介紹雪豹的生存方式和現狀。他們的時間觀念很強,不允許拖拖拉拉。這樣對時間和資金投入是一個保證。相對我們國內,很多情況下會出現時間無限拖後,資金永遠不夠的情況。
另外,在商業運作上,我們紀錄片的商業運作和BBC是無法相提並論的,我們小學生都算不上了。首先,中國紀錄片最大的資金來源是政府,那在成片中會受到很多限制——要為政府的宣傳服務。而BBC需要對金主服務,務必要贏得更多的觀眾,中國政府投資的紀錄片更多是為了宣傳需求或者和負責官員的認識有很大的關係。當然,即使是政府掏錢拍紀錄片,也不可能達到BBC製片的資金量。
就創作團隊來說,我們更加適合文字表達,而不是畫面語言。這就造成了我們的紀錄片作品比較生硬,很難在講故事上和外華人比拼。我記得在一次中國的紀錄片年會上,大家對老外提出的“中國目前沒有一個合格的剪輯師”深表認同——這是一件多麼可悲的事,但是大家都承認了。
從內到外,我們的紀錄片製作還和BBC有巨大的差距,慢慢學習摸索,急了也沒有用。
-
3 # 浩哥198071251
我本人是比較喜歡看紀錄片的,BBC的也看過,好像是有人類與地球,及其他系列,自己不是專業的,不管從涉及內容本身和拍攝專業性,不敢亂評,感覺還是不錯的科學態度!
BBC的紀錄片拍攝水平和敘事水平都比較高。國內的紀錄片的情景再現很不差,在相同攝影器材裝置的條件下,漂亮畫面並不是只有BBC的攝影才能拍得出來。但中國優秀的攝影有很多,舌尖,茶,案藏玄機這些專題片的攝影都不俗,不都是華人自己拍的麼?在攝影上我並不覺得跟BBC差上很多。但是為什麼BBC紀錄片的水平比我們高出的不止是一個檔次呢?
第一 故事性
敘事的基礎是故事本身。紀錄片是讓觀眾觀看產生感想,而不是把拍攝的思想強加給觀眾!
對於國內紀錄片來說,由於多年的教育體系灌輸,我們的第一思維是中心思想,而不是個體。在國外的電影中,經常看到父母在床頭給小孩子讀故事,因為故事是兒時教育最基本的載體,但我們小時候這方面薰陶相對薄弱,以至於華人總體上缺乏講故事的能力,這不僅僅是紀錄片人,銷售、老師、設計師等各行各業基本如此。
第二 敘事手法
好萊塢的電影一樣,開場怎麼設定,每個段落不超過多長,每個採訪多少秒以內,宏觀和個體如何處理,什麼長度是觀眾忍受的極限,bbc會請專門的機構做觀眾的心理分析,資料分析,精確到哪個情節,多少分多少秒觀眾開始流失了,所以,bbc的敘事,都是按照觀眾的心理感受,有科學依據而制定出的標準!
不過近兩年改觀了很多,大家開始學習bbc,最典型的就莫過於《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敘事,每一個主人公篇幅長度,怎麼開篇,怎麼設定懸念,如何結構,一集多少人,多少個故事......都是按照bbc的標準制作。
BBC拍攝水平高低,也是因為他們有一套完整而細緻的標準,當然,還有其他因素,比如藝術的基礎,也就是對美的感受能力。
第三 藝術性
拍攝水平的差異有很多原因,比如裝置、經驗、標準、流程、金錢等等,國內紀錄片拍攝往往講究好看,卻忘記了最重要的畫面敘事,就像一雙空洞無神的大眼睛。
如果說上面這些這都可以在短期內模仿追趕,那麼下面這一點,是bbc甩開我們幾萬光年的核心——藝術基礎,對於國內紀錄片拍攝者,無論導演還是攝像,這是決定他們的天花板——再精緻漂亮的畫面,也只具有匠氣,卻無法打動心靈。有興趣可以看看《藝術中的精神》。
近幾年,央視9套頻繁地與國外機構合作,學習外面的經驗,然後透過與國內電視臺和製作機構一起合作的方式,把這些經驗傳回國內,並且一改以往央視老大哥的姿態,平等待人,在這種帶動下,全國各臺和製作機構也開始以此為突破口主動尋找學習機會甚至改革,已成為一種暗流。除了央視,還有雷禾,三多堂.....都在做著類似的事。其實,也是我們這個行業的人自身學習進步的結果。
當然,如何防止紀錄片生產的大躍進,是一個值得警惕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