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粉紅車女郎

    張愛玲,胡蘭成算渣嗎

    胡的文字其實也不遜色張愛玲

    他寫過 桃花難畫,因為他的靜。.。。看完到這句我就成粉絲了

  • 2 # 鳳梨巨人

    看到這個問題,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張愛玲。

    張愛玲出生在名門世家,祖父是張佩綸,為清末的名臣,祖母是李菊耦,清朝赫赫有名的李鴻章的長女。父親張志沂、母黃素瓊。張愛玲1920年出生於上海,4歲便開始了私塾教育,張愛玲開始學習繪畫,英文和鋼琴,並開始讀《三國演義》、《西遊記》、《七俠五義》等古典名著。1930年入黃氏小學插班讀六年級,1931年,張愛玲入讀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隨白俄羅斯練習鋼琴。1938年張愛玲參加倫敦大學遠東區入學考試,得第一名。1955年11月,張愛玲搭乘“克利夫蘭總統號”遊輪赴美國。1972年,張愛玲移居洛杉磯。1995年9月8日夜(中秋節)矚目中國文學界的才女張愛玲在洛杉磯西木區公寓內去世,享年七十四歲。

    張愛玲的書我讀過很多,她一生中發表過很多散文,後期也翻譯了很多書,她從13歲開始寫作,直到她去世,她發表了例如《半生緣》、《金鎖記》、《怨女》、《傳奇》、《小團圓》、《紅玫瑰和白玫瑰》等等經典的小說,美國期間的張愛玲主要從事的紅樓夢的研究。

    張愛玲一生寫出了很多一直在被人們傳頌的句子,比如說:“如果你認識以前的我,就會原諒現在的我”《傾城之戀》,“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我要你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是等著你的,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遲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輕輕地說一句:“哦,你也在這裡嗎?”,“

    她的文字細膩,模擬世情人心,直逼讀者的內心,讀她的文章,你會忍不住想象她會是怎樣的一個女子,從萬千人中執一把傘而來,一雙丹鳳眼似乎能透過你看向更深的深處,人世間的感情於她而言不過是筆下一個個人物的不同的喜怒哀樂。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女子,在她青春最美好的年華愛上了一個有婦之夫,胡蘭成。

    相遇時胡蘭成比張愛玲大14歲,他對這個特立獨行的女子一見傾心,在她身上放了當時的所有的心思,兩人在一起時總是這個38歲的中年男子,瀟灑健談,口若懸河,風度優雅。胡蘭成在客廳裡高談闊論,張愛玲卻歸於沉默,只是靜靜的坐著,聽著。 張愛玲讓胡蘭成離婚,兩人結成了夫妻,沒有隆重的儀式,有的只是那一句願現實安穩,歲月靜好,連結婚證書也只有一份。1944年,胡蘭成離開上海去了武漢。他還是那樣名士風流習性,很快又迷上了一個年輕貌美的護士,他身邊總是不缺女人,在逃亡杭州一帶時,他化名張嘉儀,與一大戶人家的姨太太與夫妻名義逃到溫州同居,張愛玲在遠處日夜思念著他,有一次終於排除千辛萬難,做了很久很久的火車去見他一面,見到的卻是他和另一個女人曖昧的情景。張愛玲在溫州和胡蘭成還有他的情人一起待了20天,臨行前,張愛玲對胡蘭成說了寥寥幾句傷心話:“倘使我不得不離開你,不會去尋短見,也不會愛別人,我將只是自我萎謝了。“

    1947年6月10日,胡蘭成受到了張愛玲寄給他的最後一封信。他們再也沒有見過面。

    即使是再特立獨行的女子,即使是模擬了再多愛情世情的作家,即使是從小出神名門飽讀詩書的大家閨秀,在愛情面前也只是卑微到塵土了,為他喜為他怒為他笑為他哭。正如她寫在書中的那句話:”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 3 # 林杏暖春

    李清照。李清照是我古代著名女詞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位氣質脫俗的文藝女青年。但她遇人不淑,遇到了一個渣男。雖然如此,但她還是保持了她自身氣質。

    紹興二年(1132年),在李清照丈夫去世後,李清照到達杭州。圖書文物散失殆盡造成的巨大痛苦,顛沛流離的亡生活給予的無情折磨,以及身邊無人陪伴的孤獨使李清照陷入傷痛百般走投無路的絕境。 孤獨無依之中,再嫁張汝舟。本想過一個安穩的生活,但,卻更苦。 張汝舟性格粗暴,視財如命,假公濟私。他並不是真心愛李清照的,娶李清照只是為了她的財產 。張汝舟早就覬覦她的珍貴收藏。當婚後發現李清照家中並無多少財物時,便大失所望,隨即不斷口角,進而謾罵,甚至拳腳相加。張汝舟的野蠻行徑,使李清照難以容忍。後發現張汝舟還有營私舞弊、虛報舉數騙取官職的罪行。李清照便報官告發了張汝舟,並要求離婚。經查屬實,張汝舟被除名編管柳州。

    雖然經歷了一場再嫁匪人、離異繫獄的災難,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並未消沉,詩詞創作的熱情更趨高漲。她從個人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之後,把眼光投到對國家大事的關注上。紹興三年五月,朝廷派同籤書樞密院事韓肖胄和工部尚書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滿懷激情地作古詩、律詩各一首為二公送行。詩中有“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之句,表達了反擊侵略、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充滿了關念故國的情懷。收復失地的願望,抒發了個人“烈士暮年”的感慨。

    在金華期間,李清照還曾作《武陵春》詞,感嘆輾轉漂泊、無家可歸的悲慘身世,表達對國破家亡和嫠婦生活的愁苦。又作《題八詠樓》詩,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難守,其“江山留與後人愁”之句,堪稱千古絕唱。

  • 4 # 給你比較好

    魚玄機,女,晚唐人,長安(今西安)人,初名魚幼薇,字蕙蘭。姿色傾國,天性聰慧,才思敏捷,好讀書,喜屬文。鹹通初嫁於李億為妾,被棄。鹹通七年進咸宜觀出家,改名魚玄機,但她對李卻一往情深,寫下許多懷念他的詩。魚玄機孤零一身,她無可奈何地發出“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的痛苦而又絕望的心聲。後因打死婢女綠翹,為京兆溫璋判殺。其生平不見正史,傳記資料散見於元‧辛文房《唐才子傳》、晚唐‧皇甫枚《三水小牘》、宋‧孫光憲《北夢瑣言》等書。其詩作見於《全唐詩》,現存有五十首之多。

    生平

       魚玄機是唐代長安人,字幼微,唐鹹通中(約為公元865年)為李億之妾。為李億的大老婆所不容,遂出家到咸宜觀為女道士,道號玄機。魚玄機出家以後,與名士李郢、溫庭筠互通詩作。後因笞殺女侍童綠翹,被京兆尹溫璋所殺。

      其生平只存留於《太平廣記》、《南部新書》、《直齋書錄解題》、《全唐詩》、《唐才子傳》、《三水小牘》、《北夢瑣言》之斷章短句中。因為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志對魚玄機之記載資料甚少,故於其之研究多在其詩。皇甫枚《三水小牘》稱魚玄機“色既傾國,思乃入神。喜讀書屬文,尤致意於一吟一詠……風月賞玩之佳句往往播於士林。”

      《唐才子傳》記有:“玄機,長安人,女道士也。性聰慧,好讀書,尤工韻調,情致繁縟。鹹通中及笄,為李億補闕侍寵。夫人妒,不能容,億遣隸咸宜觀披戴。有怨李詩云:‘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與李郢端公同巷,居止接近,詩筒往反。復與溫庭筠交遊,有相寄篇什。嘗登崇真觀南樓,睹新進士題名,賦詩曰:‘雲峰滿目放春情,歷歷銀鉤指下生。自恨羅衣掩詩句,舉頭空羨榜中名。’觀其志意激切,使為一男子,必有用之才,作者頗賞憐之。時京師諸宮宇女郎,皆清俊濟楚,簪星曳月,惟以吟詠自遣,玄機傑出,多見酬酢雲。有詩集一卷,今傳。”

      魚玄機之死,《三水小牘》有記:

      一女僮曰緣翹,亦明慧有色。忽一日,機為鄰院所邀,將行,誡翹曰:“吾出,若有客,但云在某處。”機為女伴所留,迨暮方歸院。緣翹迎門曰:“適某客來,知練師不在,不捨轡而去矣。”客乃機素相暱者,意翹與之私。及夜,張燈扃戶,乃命翹入臥內訊之。翹曰:“自執中盥數年,實自檢御,令有似是之過,致忤尊意。且某客至款扉,翹隔闔報雲:‘練師不在。’客無言策馬而去。若雲情愛,不蓄於胸襟有年矣,幸練師無疑。”機愈怒,裸而笞百數,但言無之。既委頓,請杯水酹地曰:“練師欲求三清長生之道,而未能忘解佩薦枕之歡,反以沈猜,厚誣貞正,翹今必斃於毒手矣,無天則無所訴,若有,誰能抑我強魂?誓不蠢蠢於冥冥之中,縱爾淫佚。”言訖,絕於地。機恐,乃坎後庭瘞之,自謂人無知者,時鹹通戊子春正月也。有問翹者,則曰:“春雨霽逃矣。”客有宴於機室者,因溲於後庭,當瘞上,見青蠅數十集於地,驅去復來,詳視之,如有血痕且腥。客既出,竊語其僕。僕歸,復語其兄。其兄為府街卒,嘗求全於機,機不顧,卒深銜之。聞此,遽至觀門覘伺,見偶語者,乃訝不睹緣翹之出入。街卒復呼數卒,攜鍤具,突入玄機院發之,而緣翹貌如生。卒遂錄玄機京兆,府吏詰之辭伏,而朝士多為言者。府乃表列上,至秋竟戮之。

  • 5 # 果果愛分享

    張愛玲,絕對的才女,音樂繪畫裁縫,喊著“出名要趁早”的天才,二十三歲便出版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此後著作頗豐,《傾城之戀》《金鎖記》,然而卻遇人不淑,和胡蘭成結婚後,由於胡蘭成的身份,被人恨屋及烏,生活境遇不是很好。在美國漂泊時,有過短暫的婚姻,最終客死異鄉。在最美的年華里,卻和不相配的人糾結,讓人嘆息。

  • 6 # 交大女博士

    卓文君。傳說中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一個是被縣令奉為上賓的才子,一個是待嫁閨中的佳人。他們的故事,是從司馬相如作客卓家,在卓家大堂上彈唱那首著名的《鳳求凰》開始的:“鳳兮鳳兮歸故鄉,遊遨四海求其凰,有豔淑女在閨房,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由交接為鴛鴦。”這種在今天看來也是直率、大膽、熱烈的措辭,自然使得在簾後傾聽的卓文君怦然心動,並且在與司馬相如會面之後一見傾心,雙雙約定私奔。

    自古至今,大多數男人總是令人失望。司馬相如自然也不例外。當他在事業上略顯鋒芒,終於被舉薦做官後,久居京城,賞盡風塵美女,加上官場得意,竟然產生了棄妻納妾之意。曾經患難與共,情深意篤的日子此刻早己忘卻。哪裡還記得千里之外還有一位日夜倍思丈夫的妻子。文君獨守空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過著寂寞的生活。一首《白頭吟》 ,“……聞君有二意,故來相決絕。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

  • 7 # 品質生活管家

    前段時間有一位日本作家寫了一本《斷舍離》火爆書市,許多讀者在這中間找到了共鳴,生活何其繁重與繁瑣,多餘的一點東西似已成為生活中的枷鎖。於是“性冷淡”成了小年青的生活標杆,給生活做減法就成了生活目標。“性冷淡”認為衣服不要花哨,黑、白、灰、藍,素色即可,極少裝飾和花邊;家居灰白元素,越簡樸越好;話要少說,交際儘可能減少。

    其實早在幾百年前,在曹雪芹的《紅樓夢》裡,就早已經出現了“性冷淡”的生活方式。

    薛寶釵即是“性冷淡”代表。

    大家遊大觀園,來到薛寶釵所住的蘅蕪苑,進屋一看,“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無,案上止有一個土定瓶中供著數枝菊花,並兩部書、茶奩、茶杯而已。床上只吊著青紗帳幔,衾褥也十分樸素”。然而空對晶瑩寂寞雪,到底意難平。一味的給生活做減法,日子會越過越冷清,終是無味。

    而林黛玉則是典型的文藝青年了。

    當初黛玉選瀟湘館居住的理由是:‌‌“我心裡想著瀟湘館好,愛那幾竿竹子隱著一道曲欄,比別處更覺幽靜。‌‌”幾竿翠竹,一道曲欄,是一幅雅緻沉默的畫。林黛玉的生活處處體現她的唯美情懷。

    黛玉不僅喜歡桃花、翠竹等植物,而且還喜愛鸚鵡、燕子等鳥類,並時常憑窗與它們交流,窗內伊人與窗外彩鳥兩兩相望、相映成趣,構成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葬花便是對美的追求與珍惜的最高境界了,她不僅愛怒放枝頭的絢爛,更憐紛紛墜落的繁華。

    在曹雪芹筆下,黛玉是詩與理想的化身,而黛玉的唯美並不是不懂世故,她持家的才華雖從未顯露,但卻被鳳姐傾佩。黛玉曾跟寶玉說,她心裡閒了一算計,出的多進的少,若不省儉必至後手不接。她是個有自我追求的管理者,在很多事情上,她不是不能為,而是不屑為。

    知世故而不世故,質本潔來還潔去,林黛玉的文藝範是徹骨的。

    其實在大觀園這座園子裡了,文藝青年還不只是林黛玉一個。還有史湘雲與晴雯。

    史湘雲:黛玉纏綿悱惻,湘雲調皮嫵媚

    史湘雲是賈母侄孫女,候門千金,深受賈母器重。同樣身世淒涼、同為孤女,黛玉深沉,湘雲單純,黛玉纏綿悱惻,湘雲調皮嫵媚。

    與寶玉相似,湘雲的美是混沌美,她情願不清醒,惟願守著當下的日子過。她“燒鹿大嚼”、“裀藥酣眠”,如此豪舉韻事,除她再無第二人;她沉醉於與姐妹們飲酒賦詩的甜美時光而“樂不思苦”,如此隨份自解,誰人能及;她認為“秋光荏苒休辜負,相對原宜惜寸陰”,如此珍視韶光,不清醒之中亦含清。

    湘雲,不似黛玉清醒得清靈而憂傷,故比黛玉曠達;亦不似寶釵清醒得冷情而世故,故比寶釵純真。

    她與黛玉縱使偶有齟齬,卻都不曾真正放在心上,事後仍親厚無比。在親近寶釵的日子裡,她心中認同的知音仍是黛玉,她與黛玉仍時時步調一致:一同給去取紅梅的寶玉斟酒,一同斟酒齊賀詠紅梅花的寶琴,一同“天天捉弄”寶釵……“海棠名詩社,林史傲秋閨”,她的詩與黛玉齊名;“風流不讓湘、黛”,她的名士風流與黛玉比肩;她的心亦與黛玉惺惺相惜。她深知寶釵封建淑女的言行與她何曾有幾分相似?!與她的精神氣質和審美趣味最相似的,當屬黛玉。她們一樣是風流才女,光風霽月,天然純真,黛玉清逸高逸,她豪逸放逸。她的“寒潭渡鶴影”和黛玉的“冷月葬花魂”是她們生命中最後的惺惺相惜。

    晴雯:命比紙薄,心比天高

    晴雯是賈母指定給寶玉的妾,“我的意思這些丫頭的模樣爽利,言談針線多不及他,將來只他還可以給寶玉使喚得······”她是賴大買的丫頭,賈母見她聰慧玲俐便留了下來,可偏這奴才的奴才生性叛逆,心比天高。

    晴雯是叛逆爽直之美,她的爽直莽撞針對的是每一個人:寶玉、黛玉、襲人、王夫人,有些事情也只有晴雯敢於做出來,比如撕扇子做千金一笑,比如病中勇補孔雀裘,比如冬天的夜晚穿著單衣嚇唬人。用客觀的眼光來看,她實在不是一位好丫頭,她從來沒有擺正奴才的位置,即便要求寶玉愛自己,也是站在“人”這一個同樣對等的高度上,不是奴顏卑膝,也沒有溫柔和順,用黛玉所說的便是“我為的是我的心”。

    寶玉對襲人是尊重,對晴雯則是鍾愛與信任,寶玉捱打支走襲人卻讓晴雯送手絹,我們已經明白晴雯與寶玉更貼心了。而一向愛使小心眼的黛玉,知道關門的是睛雯,對晴雯也沒有半點兒責怪,因為在心靈的深處,她們是相通的。

    晴雯的全部生活是一首詩,是一首充滿著青春生命力的抒情詩。她的高尚品質,她的反抗精神,她的天然美貌,她的惡劣環境,似一盆才透出嫩劍的蘭花,在她的眉眼動靜的開閤中,時時流露出來美麗的激情和光彩奪目的絢爛。

    賈母:骨灰級的文藝範 文藝界的老祖宗

    而在大觀園裡,賈母是真正骨灰級文藝範兒,文藝界的老祖宗。

    在參觀完大觀園後,她送給寶釵四樣東西:石頭盆景、紗桌屏、墨煙凍石鼎、水墨字畫白綾帳子。簡簡單單幾樣東西,讓寶釵的居室變得大方又素淨。

    在瀟湘館,看到綠窗紗舊了,她不滿意院中花木與窗紗的配色,便提點王夫人:“院子裡沒有桃杏樹,竹子已是綠的,再糊上這綠紗真是不配。”沒有桃杏樹,意味著缺少粉紅爛漫的花朵,換上銀紅霞影紗正可彌補。這真是神來之筆:在滿眼翠綠中,有幾幀柔柔的粉色做點綴,於幽靜中又多了柔美,很符合林黛玉的身份。

    然後老太太緩緩道來:;‌“那個紗,比你們的年紀還大呢……一樣雨過天晴,一樣秋香色,一樣松綠的……那銀紅的又叫‌‌‘霞影紗’。如今府上用的紗也沒有這樣軟厚輕密的了。‌‌”

    對於紗的講究,可足見賈母對生活美的極度追求了。

    可就這樣上等的東西被老太太輕鬆處理了。銀紅的,給外孫女做窗紗;青色的,送劉姥姥兩匹,再給自己做一頂蚊帳;剩下的,做了坎肩讓丫頭們穿。

    這正是賈母的生活觀,真正的貴族精神,會做減法,不為物所累,善做加法,加上對美與生活的極致追求與熱愛。

    你對生活十分熱愛,生活便回饋給你萬分寵愛。於是,時光賜予了賈母萬千寵愛。出身好,嫁得好,一輩子錦衣玉食,僕婦成群。從最初的名門閨秀一路享福,直到成為滿頭銀髮的‌‌“老祖宗‌‌”。

    物質上的豐饒會慣縱出驕奢之風,同樣也會滋養出高雅之氣。賈母屬於後者。在衣食住行的諸多生活細節上,賈母處處彰顯著非同一般的品位。

    聽戲,她會別出心裁地隔著水聽。賞月,她說‌‌“賞月在山上最好‌‌”,月至中天,她又說:‌‌“如此好月,不可不聞笛。‌聽笛,賈母又道:‌‌“音樂多了,反失雅緻,只用吹笛的遠遠的吹起來就夠了。‌‌”

    也許你會認為,賈母出生名門,有錢有閒,才講得起精緻,才裝得起範兒,可同樣是錦衣華食,鳳姐是驕奢,刑夫人是庸俗,王夫人是木訥。

    在賈府敗落,人人自危時,賈母的大義與豁達真正體現了她人生觀與貴族氣質。她開箱倒籠,將自己一生的積蓄都拿了出來,:“你們別以為我是享得富貴受不得貧窮的人,家裡外頭好看內裡虛,我早就知道。如今家裡出事,正好收斂整頓家風,大家要齊心協力重振家門。”她成了一根彌老愈堅的頂樑柱。

    真正的貴族精神與文藝範正是這樣,享得起榮華富貴也撐得住粗茶淡飯,可以像牡丹般雍容華貴,也可以像老梅一樣虯枝鐵幹不畏酷寒。

    林黛玉是賈母的外孫女,可用鳳姐的話來說:“竟是嫡親的孫女。”林黛玉的文藝範兒、貴族氣質與賈母一脈相承,是對審美情趣的繼承和發揚,而黛玉的審美更勝於藍。怪不得賈母萬般寵愛她。

    曹雪芹筆下的女兒,沒有好壞,只有清濁,賈母是一股老泉,黛玉、湘雲、睛雯便如股股清流。賈母的豁達沉煉,黛玉的孤傲清高、湘雲的大氣爛漫、睛雯的叛逆爽直,本質上都是心靈深處的善,是對愛與美濃烈的追求。

    人生本就苦短,當如賈母這般文藝且精緻有品地活著。你願意做林黛玉還是薛寶釵?我卻是要做賈母!。

    一如祥雲繡彩的世界,是對愛與美濃烈的追求。

    “祥雲繡彩”願陪伴每個夢想,見證每段精彩,陪看細雪默含春,靜待細水盡長流。只因“祥雲繡彩”每一線每一格,只為夢想編織;每一針每一色,只為未來點綴。

    孕育十年時光的“祥雲繡彩”因夢想而生,因執著而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寫一篇以“我本無心,你何必如此!”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