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茶藏黃繼漢

    茶葉烘焙的變化原理

    烘焙茶葉即是視茶葉的水分`果膠質、重量, 透過烘焙器具的風、火、時間的互動關係,尋找並掌控酶促反應到所需要的澀、香、味。

      烘焙之主要目的,在於醱酵已達到所欲程度時,用高溫毀滅酵素,併除去水分,以停止醱酵之進行:同時,葉中物質,因受熟而起變化,遂發出幹茶所特有之麥芽的氣味。

      烘焙之學理

      未經烘焙與烘乾後之醱酵葉;泡出之茶湯有明顯之差別,前者青而生,後者變為成熟,故烘焙時茶葉中必發生某種化學變化,此種變化為成茶所必需。是以烘焙可作為由萎凋至成茶所生變化之進一步發展,不只水分之減少已也。就此而論,適當的烘焙情況為製造良茶之要件,故茶葉所受之實際溫度殊為重要。烘焙雖能發生某種變化,但亦能使其停止,以免醱酵過度,故所用之溫度務須儘速升至停止醱酵所需之溫度,否則,茶葉在烘焙時將發生極速之醱酵。

      烘焙前要對茶的整體結構需要有相當程度的判別與評定能力,透過識茶的步驟,對茶的主體結構的認知將更加慎密,才能有助烘焙前之規劃能力。

      水分 :在鮮葉上,水分佔有 75% 左右的比重,在茶的烘焙上,其從鮮葉排出的方法是以滲透蒸騰的輸送方式為之,先後次序為先葉肉、再葉脈 、柄、莖。

      酶 :酶是一個重要的催化劑。

      青味 :主要源自制程中萎凋不當所致不足或不均都會產菁味。

      苦味 :在半發酵茶中苦味是無可避免會存在的,只是程度與性質的不同。

      澀味 :澀為在半發酵茶的範圍裡與青、苦一樣,不可避免的存在,只是程度與 性質上的差異而已。

      悶味:此味與先天無關,純為製程上的疏忽與不當所致。

      陳雜味 :形成原因以儲存不當為最,如儲容器破損;空間的溫、溼度過高;環境 汙染;受到Sunny照射等。

      烘焙時葉中所發生之變化,可分為物理變化及化學變化,述之如下:

      一、烘焙時之物理變化。

      1. 水分之蒸發主要的變化為水分之喪失。含水量多之葉,焙烘時須蒸發之水分亦多。

      2. 葉片大小之變化:烘焙時亦能減少葉片之大小。據試驗結果,由一裝有6號篩眼之解塊機篩出之幼葉,烘焙後能透過10號篩眼。葉片之大小,約縮小一半。

      二、烘焙時之化學變化:

      1. 化學變化說: 關於烘焙時之化學變化,甚少正確的報告。已發表之理論大抵系以茶葉烘焙前所存之物質為根據。

      通常以為香氣之損失系由於芳香油之揮發,蕭氏謂茶之香氣,一部分系由於遊離的香質,但大部分與固定的香質有關。此固定的香質為茶素氧單寧鹽中單寧之屬性。遊離香質之量較固定的為少,故前者之影響還較後者為少。

      卡本德及哈理遜兩氏曾比較未烘茶葉與烘乾茶葉侵出之茶湯,證明前者之茶湯,表面上有稀薄之油層,而後者之茶湯,無此油層。此雖確實,但此油層即茶素氧單寧鹽,並非芳香油。

      吟羅氏謂烘焙時,葉中蛋白質悉被凝結,並謂糖與煳精,可能起膠化作用,但此說缺乏試驗證明。

      簫氏之化學研究已證明蛋白質在茶之製造中並非重要,且指出烘焙時發生之膠化作用,半由於加熱對單寧核附屬之側鏈部份所發生之某種變化之影響,半由於果膠物及其可能產生的分解物之作用。

      卡本德及哈理遜兩氏謂幹茶所特有之味與香,乃由於膠化作用,與糖在鍋中受熱相似。受影響之物質,在醱酵葉中發出「青」味,烘焙後,即消失淨盡。

      烘焙時除香氣減少外,至於烘焙與香氣之關係,似尚無證明。「青」味之消失,乃因醱酵葉中之綠色物質受熱影響,由茶分離出來之綠色物質之溶解度受熱處理時易起變化。

      關於烘焙時發出之其它變化,甚少化學證明,南寧加氏發現烘茶時排出之氣體,含有少量甲醇及丙酮。簫氏指出,果膠物分解之結果,甲醇及丙酮便被俳去。南寧加氏並發現烘焙時,單寧酸幹能增加,但因彼所得之結果,系用有機溶劑提浸,而非用化筆鑑定與分析,故不能證實此種物質究為何物。

      卡本德及哈理遜兩氏謂烘焙時茶素損失,但溫度減低,則茶素損失量亦隨之減低。茶葉長時間置於高溫度中,則茶湯味薄而浸出物亦少,其主要原因,在於茶素氧單寧鹽受熱之影響,因此物之溶解度,視所受之溫度而異,果膠物亦有同樣現象。

      蕭氏及鍾司氏謂烘焙初期,醱酵仍可進行,並謂幼葉侵出物之百分數由44%增至48.8%,烘焙完畢後,減至47%,而粗葉浸出物之百分數由43%減至41%,由此可證明,烘焙時可溶物之浸出量並無顯著差異,但長時間過度烘焙,則浸出量當有顯著差異也。

      2. 酵素之抑制說:此說認為酵素之變為不活性,系因受烘焙時溫度之影響,有兩種事實足以支援,此說:一為所有酵素均易受熱之影響,用100F或以下之溫度,烘焙之茶不易儲存。一為包裝之茶含有6%之水分時,仍可進行緩慢變化,即稱為後醱酵,此種後醱酵與酵素作用有關,日曬法之溫度不高,亦可停止醱酵,但製成之茶不易儲存。

      總上所述,烘焙時,醱酵之停止,與下列三種原因有關:

      (1)水分之減少。 (2)酵素受熱之影響。 (3)熱對反應物質之作用。

  • 2 # pietr49411

    揉的目的就這麼幾點:

    1.做形,茶葉的外形是靠揉搓才能做緊,做細做成條或者顆粒狀。比如碧螺春,鐵觀音。

    2.是揉出茶汁,充分的搓揉,把茶汁揉出來沖泡的時候茶湯就會比較容易出味。

    3.還有部分茶,以碧螺春為例,外面一層白白的茶毫也要透過搓揉顯的蓬鬆好看,這叫起毫工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人的意識和行為,你們認為哪個更重要?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