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挺好玩

    首先,歷史學界對劉備的漢並不買賬。

    按劉備勢力的發展來看,劉備剛剛入主西川,同時荊州未失的時候可以勉強成為漢,夷陵之戰前後,荊州已經丟了,很快劉備去世,這時候只能被稱為蜀漢,到了後期劉禪諸葛亮的時代,只能說佔山為王,稱為蜀。

    第一,漢獻帝退位,曹丕僭越稱帝,劉備卻先打了東吳

    兄弟義氣很重要,不過這樣被質疑的尷尬是將近兩千年前的人就已經想到的了。劉備不先討打僭越稱帝的曹丕,已經對其勢力合法性帶來了質疑。

    沒法辦,可能是那句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吧。劉備既然選擇先打東吳,就得接受夷陵戰敗的損失和後世對其合法性的質疑。

    劉備身世被很多人質疑

    說是中山靖王之後,漢景帝玄孫。然而史學界卻有很多說法,有不承認的,也有劉備的備份不對的。

    既然有質疑,稱不上正統蜀漢也不可厚非。

    成王敗寇,漢光武帝成功了,漢昭烈帝失敗了

  • 2 # 使用者既過不戀

    不算!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的後代,但是中山靖王相隔270多年,而且劉備也只知道祖父是誰,再往上理不清論不上了,自己這一支也一直過著貧苦生活,所以他的身份水分很大。劉備接近漢獻帝也只是為了混個官方承認的皇叔身份,漢獻帝也是沒有親人了,好不容易來個攀親戚的年歲又比他大,所以就稱呼劉備皇叔,本來指望著劉備是個忠臣能把你自己一把,知道死的那一刻他才明白自己想多了,被利用了。劉皇叔的身份給劉備帶來諸多便利,但他從沒想過幫漢獻帝一把,救他出水火。漢獻帝剛死劉備立馬稱帝足以看出他是什麼人了!他既沒有為東漢效力的行動,也沒有為漢獻帝報仇的想法。稱帝以後偏居一隅,從哪方面說他都不算漢朝正統!

  • 3 # 臥牛說歷史

    怎麼才算正統?

    歷朝歷代差不多都是“造反”起家,若只要喊出”誅暴“口號建立的政權算正統,那麼”非正統“的沒幾個。

    暴力推翻也好,平穩禪讓也罷,藉口說的過去,能忽悠天下百姓就行。

    贏了就是正統。老祖宗有句話說得好:成王,敗寇!你都戰敗了,或許已經死了,還有屁的話語權啊!

    若劉備的漢最後統一三國,就會變成真正的季漢。可惜他沒完成,因此成了蜀,連最基本的“漢”都沒有了。因漢被魏繼承了,魏被晉繼承了,若劉備再來個漢,魏晉便名不正言不順。

    蜀漢之所以這麼大名氣,甚至蓋過魏以及西晉,那是因為兩晉有一大批的諸葛亮小迷弟,尤其東晉更多。

    諸葛亮成神,可不是依靠《三國演義》,早在東晉南北朝就差不多奠定地位了。

  • 4 # 榮耀歷史

    這個問題其實一點也不復雜,只需要回答漢光武帝劉秀建立的東漢王朝是不是漢室正統,如果東漢是漢室正統,那麼劉備的蜀漢也必定是漢室正統,為什麼呢?

    第一:劉秀和劉備都有漢室血脈傳承

    劉秀是劉邦的九世孫,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後裔,意味著劉秀這一支從漢景帝時代就脫離了大宗,等傳到劉秀這一代的時候,已經沒有一點皇室的氣質了,劉秀的父親沒有爵位,只是個小縣令,劉秀幼年時候還得給人放牛。

    劉備是劉邦的第十九代孫,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也是從漢景帝這一代脫離大宗的,他的處境與劉秀比劉秀還差,幾十歲的人還要靠編草鞋為生。

    第二:劉秀和劉備都是在漢室傾倒之後另起爐灶建立政權

    西漢末年,外戚專政,王莽逼迫皇太子劉嬰寫傳位詔書,逼迫太皇太后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稱帝建立新朝,西漢滅亡。劉秀起於亂世,加入綠林軍,最終奪取天下,建立政權,定國號為“漢”,延續漢室正統。

    東漢末年,內有外戚、宦官亂政,外有軍閥混戰,曹丕逼迫漢獻帝寫傳位詔書,東漢滅亡。劉備佔據巴蜀,聞東漢國祚已亡,便自行稱帝,國號同樣定為“漢”,以示延續漢室正統之意。

    但是劉秀的漢室正統是光輝無比的,劉備這個漢室正統頗有狗尾續貂之意。劉秀建立的是大一統的東漢王朝,劉備的蜀漢只是偏安政權,還被曹魏給滅了,因此頗受主流史學界的白眼,但是總不能因為兒子太醜就不認這個兒子吧。

    另外劉備最為大家詬病的一點是在漢獻帝還活著的時候,他就迫不及待地稱帝了,把之前一切偽善的面具徹底摘下。當年劉備就是靠著“劉皇叔”的身份,打著“誅殺曹賊,興復漢室”的旗幟招攬天下英豪的,結果到頭來只是為了自己稱帝。

    劉備稱帝時,有不少臣子勸阻,最著名的就是費詩的一段話:

    ”殿下以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故乃羈旅萬里,糾合士眾,將以討賊。今大敵未克,而先主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與楚約,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陽,獲子嬰,猶懷推讓,況今殿下未出門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誠不為殿下取也。”

    這一段話說得劉備無地自容,所有的口號在權力的誘惑面前不值一提,劉備依然堅持稱帝,順手把費詩貶到永昌去了。此外劉巴和雍茂也以同樣的理由反對劉備稱帝,前者不再被重用,鬱鬱而終,後者直接被殺了。

  • 5 # 小文章大視野

    劉備建立的蜀漢在歷史上的地位也是變化著的,總的說來,在南宋之前地位較低,在南宋之後,地位明顯提升,南宋時,諸多學者、甚至官方都將蜀漢看為延續東漢王朝的正統王朝。

    其實依據正史我們也不難看出,蜀漢在南北朝時期地位並不高於同時期的東吳。陳壽《三國志》中,明顯將曹魏視為正統王朝,而將蜀、吳兩國視為割據勢力。因為畢竟東漢最後一位皇帝漢獻帝是在北方,作為信物的傳國玉璽也是在北方。漢獻帝禪位之後,曹魏便名正言順地成為了繼東漢之後的另一正統王朝。之後的晉朝更不用說,它是承襲曹魏的遺產,自然也對蜀漢不屑一顧。

    到了南宋時期,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宋太祖統一中原之後,並沒有掃滅或者臣服遼以及西夏等政權,反而處處受到遼國的欺壓。到了後期甚至被金國佔據了都城,焚燒了祖廟。宋室也來了個衣冠南渡,終於在江南找到了立足之地,是為南宋王朝。此時,南宋作為中原正統王朝的合法性已經受到很大的質疑。因為它既沒有完成華夏一統 功業,也無法使遠方的賓客政權臣服。相反,之前的遼國、之後的金國反而成為中亞乃至歐洲國家眼中中國的代名詞。於是乎大家一起努力為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解釋:雖然南宋暫時偏安江南,但是正統性不容置疑。在爭辯聲中,追溯歷史,當年的蜀漢雖然建國西南,但是卻是漢室後裔所建,它的正統性也應高過同時期的曹魏,它才是東漢王朝的繼承者。

    到了明朝,經過各類演義小說的流傳,尤其是《三國演義》的問世,在民間,蜀漢壓過了曹魏,成為了大家心中正義的一方,正統性的代表。不過,這也僅僅是在民間,官方卻並不認可。

    即便到現在,在史學界,蜀漢也只是作為一個普通的割據勢力,遠遠沒有曹魏的地位的。

    (全文完)

  • 6 # 凝沙學史

    劉備的“漢”國不算漢朝正統。

    正統源自於《春秋》一書,又稱為法統、道統、禮儀之統。所謂正統朝代又是評價該朝代的統治政權被人們所認可的程度。

    劉備的蜀漢不算漢朝正統,主要原因在於蜀漢傳承不合法理,蜀漢承認吳國政權,加上史料把蜀漢與漢朝區別對待。

    1.傳承的合法性不足

    三國中,曹魏政權應該才是漢朝的繼承者,因為當年曹丕用了手段,讓漢獻帝劉協自願退位,並以“禪讓”程式將皇位讓給曹丕。因此,魏國政權擁有漢朝傳承上的合法性。

    反觀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其國號雖然為“漢”,劉備以劉皇叔自居,但是蜀漢與漢朝的關係有點勉強;劉備自稱為西漢中山靖王之後,劉備與漢室的關係也被人質疑。

    可見,劉備蜀漢的傳承合法性不足,不能算是漢朝的繼續,最多隻能算是當時的一個割據政權。

    2.蜀漢承認吳國政權

    劉備的蜀漢偏居於益州,力量上不足以統一天下,於是蜀漢不但承認了吳國政權,並與吳國搞起了聯盟,一起向北對抗曹魏。

    孫權稱帝后,蜀漢又馬上承認了孫權皇帝稱號,並且蜀漢與東吳官方上甚至搞起了“二帝並尊”。

    蜀漢承認吳國政權,側面上說明了蜀漢政權也知道自己的政權並不正統。

    3.史料區別對待蜀漢

    另外,史料上把劉備的蜀漢與東西漢區分開來,並把東漢和西漢合稱漢朝,而蜀漢另稱為季漢,兩者之間毫無關係。

    在《三國志》中,不同人物傳記有著不同編寫慣例。而陳壽卻在帝王本紀中撰寫曹操事蹟,而事實上曹操一直沒有稱帝。但是,陳壽又只給劉備和孫權列了諸侯才有的傳,而劉備和孫權事實上都是稱過帝。由此可見,陳壽也認為曹魏政權才是漢朝的正統,而劉備的蜀漢只是一個諸侯政權。

    總而言之,劉備建立蜀漢時,就面臨法統上的不足,僅有的法統依據還是自稱,有待考證。後來,諸葛亮又在官方承認了孫權帝位的合法性,蜀漢也徹底承認自己的不正統。加上史料上又把蜀漢與漢朝區分開,所以劉備的蜀漢不是漢朝正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以“從此世上,有你無我”寫一篇古風虐戀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