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世界全史羅銳
-
2 # 浮沉的歷史
在劉備與劉璋的戰爭中,劉璋表面上所擁有的優勢是非常大的,但實際上劉璋集團早已經離心離德,手下的人大多都不願意給劉璋賣命。
劉璋在得知劉備從葭萌關起兵的訊息後,就立刻命令張任、劉璝、吳懿、泠苞、鄧賢等率兵抵禦劉備的攻擊,如果劉璋派出的將領能夠同心協力一起作戰,劉備可能就會陷入困境。但是兩軍剛一交戰,五個人所統領的軍隊就紛紛被劉備擊敗,其中吳懿兵敗後投降了劉備,導致劉璋的軍隊士氣大漲,無力再戰。
此戰之後,劉璋方面張任、劉璝還有後續記載外,泠苞、鄧賢則沒有了下文,歷史明確記載的只有吳懿一人投降了劉備。這時候,張任的同僚還沒有大規模的投降劉備。
由於第一戰失利,劉璋又緊急派出李嚴、費觀帶領大軍增援,並統領前線各部。殊不知,李嚴、費觀早已經與劉備串通一氣,兩人一到前線就帶領部眾投降了劉備。隨著李嚴、費觀的投降,劉璋大軍已經分崩離析,張任、劉璝與劉璋的兒子劉循退入雒城堅守。
在雒城之戰中,劉備的軍師龐統中箭身亡,經過激烈戰鬥後最終攻破了雒城。張任被劉備擒獲,要求張任投降,張任回了一句:“老臣終不復事二主矣。”劉備無奈只能殺了張任。這句話出自《益部耆舊雜記》,而非《三國志》,真實性存疑。
張任之所以不投降劉備,筆者有兩種看法:一、張任是非常忠心耿耿的,寧死也不投降劉備。二、在雒城之戰中,由於劉備的軍師龐統戰死,即便張任要投降,劉備也是非殺張任不可了。
-
3 # 江湖小曉生
這世上識時務之人不在少數,但是也不能否認那些忠心不二的人就絕跡了。在劉備奪取益州的過程中,益州的文臣武將基本都投降了劉備,可是張任偏偏就是不投降。
為此劉備只能殺掉張任,張任臨死前給出的理由也很乾脆,那就是一臣不侍二主,有如此忠心的人,就這麼死了的確可惜,可是如果他為了求生,投降了劉備,或許也就不稀奇了。
一、生死事小,名節事大。張任的脾氣從他的表現來就能知道,是那種牛一樣的倔脾氣。他原本是劉璋手下的大將,雖然沒有委以重任,但是好歹得到了劉璋的信任。
張任覺得,真的英雄就應該忠貞不屈,這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之一。一輩子只侍奉一個主公,這也是封建王朝能夠得以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每個大臣成天就想著識時務者為俊傑的話,那麼好了,誰兵強馬壯就投降誰,中國歷史上可就不僅僅只有這麼一點大一統王朝了,可能一兩年就要換一個王朝。皇帝的賢能並不能保障王朝的穩定,而臣子的忠心鐵定可以保證這一切。如果大臣們個個都是司馬懿、趙匡胤之流,那中國歷史可就熱鬧多了。張任是一個看重名節超過生命的人,他認為自己的主子是劉璋,既然已經確定了,那麼就永遠不會更改,這種忠義是值得讚揚的。
現在他技不如人,無法幫助劉璋擊退劉備,這已經是對不起劉璋了,如果再投降劉備,在張任看來,這不是人幹得出來的事情。
先主大怒,召璋白水軍督楊懷,責以無禮,斬之。乃使黃忠、卓膺勒兵向璋。先主徑至關中,質諸將並士卒妻子,引兵與忠、膺等進到涪,據其城。璋遣劉璝、冷苞、張任、鄧賢等拒先主於涪,皆破敗,退保綿竹。---《三國志》
劉備對他的忠勇十分讚賞,希望他能夠投降自己。可惜張任跟其他人不一樣,他是一個“不識時務”的人,他寧可選擇去死,也不會假惺惺地為了活著而討好劉備。
其實這也是對劉備的一種尊重,大丈夫死則死耳,何必虛情假意搞那麼多事情出來呢?所以我覺得張任代表了中華民族的一種骨氣。
二、張任的同僚們,基本全都投降了劉備。和張任形成鮮明反差的,可能就是劉璋手下的其他人了。代表人物當然有張松、李嚴、法正、黃權、吳懿等等。
張松是第一個出賣劉璋的人,他早早就和劉備溝通好了,劉備能夠入川,也是張松一手造成的,可惜後來事發,張松被劉璋給宰了,他沒機會享受到劉備奪取益州以後的好處。法正跟張松串通一氣,早就在暗地裡支援劉備了。因為他在劉璋這裡不受重用,就做個縣令級別的官,哪裡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呢?到了劉備那兒,法正可是成為了劉備核心集團裡的一員,是劉備當時最看好的軍師。李嚴本來還假惺惺地幫助劉璋去對抗劉備,可是劉備大軍一到,他立刻帶著全部人馬舉雙手投降劉備。此後張松、法正早逝,李嚴成為了益州派中的代表人物,也得到了劉備的重用,成為了劉備的託孤重臣。黃權在劉備入川前,就強烈反對劉備入川這件事。因為他深知,一山不容二虎,劉備來了劉璋的位置就保不住了。此後更是勸劉璋不要前去涪城迎接劉備,一直到了劉璋投降劉備的時候,黃權這才願意給劉備打工。吳懿本來和張任一起在涪城對抗劉備,可是兵敗以後,張任逃到綿竹繼續抵抗,而吳懿已經歸降了劉備。此後吳懿得到劉備重用,他的妹妹吳夫人更是成為了劉備的皇后。理由很簡單,因為相面的人曾經說過,吳夫人有大富大貴之相。這些人都是張任的同僚,可是他們沒有哪個是為劉璋殉國的。可見張任的確是益州軍中,為數不多的忠誠派。
三、張任被殺,其實是時間差的錯。其實我一直有一個疑問,張任被殺是不是太著急了?如果劉璋帶頭投降了,張任是不是就不用被殺了?他甚至可以跟隨劉璋一起,投降劉備。
這是一個程式上的關鍵問題,劉璋沒有投降劉備的時候,那麼張任必然要為自己的主公拼死殺敵。不投降劉備也很正常。
璋復遣李嚴督綿竹諸軍,嚴率眾降先主。先主軍益強,分遣諸將平下屬縣,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惟關羽留鎮荊州。先主進軍圍雒。---《三國志》
可是劉璋如果投降了劉備,那麼張任也就順理成章成為了劉備的部下,他豈有不投降的道理呢?不投降的話,豈不就是背棄了自己的原先的主子了麼?
所以我認為,張任誓死不投降,其實就是時間差的問題。如果張任當時在成都城內,說不定就跟著劉璋一起投降劉備了,可惜這一切沒有發生。
多年以後,劉禪帶著文武百官出城投降鄧艾,蜀漢帝國徹底滅亡。這個時候姜維依舊帶著人馬在劍閣道阻擋鍾會大軍。
可是劉禪寫了一封詔書給姜維,讓姜維投降鍾會。姜維只能按照劉禪的吩咐,投降了鍾會。姜維手裡有8萬人馬,他完全可以再做抵抗。
可是他為什麼沒有這麼做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劉禪已經投降了,姜維如果還要反抗,那就是在反抗劉禪了,等於就是叛國了。
張任的情況和姜維正好相反,張任兵敗的時候,劉璋還在努力抵抗著劉備。所以這個時候張任當然不能投降劉備,這個時候投降,那就是背叛了劉璋。
總結:忠誠是最可貴的品質,可惜擁有的人不多。為什麼封建君主們,一直都很推崇關羽、諸葛亮這樣的人?因為他們想要給自己的臣子們樹立一個好的榜樣,他們希望臣子們都要像諸葛亮、關羽一樣,忠心護主,從一而終。
他們反感司馬懿這樣的角色,所以就算後來司馬家得了天下,在歷史上的名聲也不好。司馬家要是像曹操那樣靠自己的努力打下了江山也就算了,可他們家不是,他們是靠陰謀奪權搶來的江山,這就讓統治者們受不了了。
如果臣子一個個都成了司馬懿,那天下還不是要天天大亂了?為此像張任這樣的人,其實也應該得到推崇,畢竟是一位忠義之人。
參考資料:《三國志》
-
4 # 小得蝦
張任是劉璋手下響噹噹的猛將,也是一位頗有謀略的將才,此人不僅武藝高強,而且,極有膽略,可以說是智勇雙全。
當時,劉璋手下有四員猛將比較出名,張任、劉璝、泠苞、鄧賢,在這四人中,張任當屬第一。
為什麼這麼說呢?
張任兩次和張飛交手,儘管都只打了十個回合左右,但全是硬碰硬,張任都沒輸過,面對勇猛強悍的張飛,張任沒讓張飛佔到便宜,可見其實力相當不錯。要知道,袁術猛將紀靈也只能在張飛面前堅持十合就掛了。
後來,張任被諸葛亮用計活捉了,張任面對劉備勸降,寧死不降,劉備不忍心殺了張任,但是,諸葛亮最終下令殺了張任,以全其名。
那麼多人都投降了,比如嚴顏,川中名將,很有資歷,他都投降了,為何偏偏張任就是不肯投降呢?
張任不肯投降的原因,我個人猜測,有以下幾點。
其一,張任不服。
劉備入川,實際上是不佔理的,的。劉璋請你來幫忙,你倒好,來了就想奪人家的地盤,這行為不道義,張任心中肯定憋著一口氣。
而且,劉備手下那麼多大將,包括張飛、趙雲、和,沒有人將張任打敗,張任心中當然不服了。被擒是中計了,不是武力不行。
其二,張任忠心。
張任被抓後,劉備勸降時,張任說的很清楚,忠臣不事二主。也就是說,我張任只忠於劉璋,別的換誰也不行。
其三,性格固執。
張任不降,也和他的性格有很大原因,張任屬於固執型別的,一條道走到黑,換句話說,就像白楊樹一樣,寧折不彎。死就死,絕不低頭。
這一點,嚴顏和李嚴就比張任強,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眼看劉璋闇弱,不得人心,還為他效力做什麼?不能做無謂的犧牲。
其四,殺了龐統。
龐統是死於張任之手,龐統是劉備的重要謀士,僅次於諸葛亮,謀士中的二號人物,張任射死龐統,相當於砍斷了劉備的一條胳膊,他心裡能不擔心劉備日後算賬嗎?
其五,愛護名譽。
俗話說,鳥兒愛惜自己的羽毛,人也愛惜自己的名譽,古人把名譽看得比生命還重要。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張任為了名譽,不願苟活。這世上識時務之人不在少數,但是也不能否認那些忠心不二的人就絕跡了。在劉備奪取益州的過程中,益州的文臣武將基本都投降了劉備,可是張任偏偏就是不投降。
為此劉備只能殺掉張任,張任臨死前給出的理由也很乾脆,那就是一臣不侍二主,有如此忠心的人,就這麼死了的確可惜,可是如果他為了求生,投降了劉備,或許也就不稀奇了。
一、生死事小,名節事大。
張任的脾氣從他的表現來就能知道,是那種牛一樣的倔脾氣。他原本是劉璋手下的大將,雖然沒有委以重任,但是好歹得到了劉璋的信任。
張任覺得,真的英雄就應該忠貞不屈,這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之一。一輩子只侍奉一個主公,這也是封建王朝能夠得以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每個大臣成天就想著識時務者為俊傑的話,那麼好了,誰兵強馬壯就投降誰,中國歷史上可就不僅僅只有這麼一點大一統王朝了,可能一兩年就要換一個王朝。
皇帝的賢能並不能保障王朝的穩定,而臣子的忠心鐵定可以保證這一切。如果大臣們個個都是司馬懿、趙匡胤之流,那中國歷史可就熱鬧多了。
張任是一個看重名節超過生命的人,他認為自己的主子是劉璋,既然已經確定了,那麼就永遠不會更改,這種忠義是值得讚揚的。
現在他技不如人,無法幫助劉璋擊退劉備,這已經是對不起劉璋了,如果再投降劉備,在張任看來,這不是人幹得出來的事情。
先主大怒,召璋白水軍督楊懷,責以無禮,斬之。乃使黃忠、卓膺勒兵向璋。先主徑至關中,質諸將並士卒妻子,引兵與忠、膺等進到涪,據其城。璋遣劉璝、冷苞、張任、鄧賢等拒先主於涪,皆破敗,退保綿竹。---《三國志》
劉備對他的忠勇十分讚賞,希望他能夠投降自己。可惜張任跟其他人不一樣,他是一個“不識時務”的人,他寧可選擇去死,也不會假惺惺地為了活著而討好劉備。
其實這也是對劉備的一種尊重,大丈夫死則死耳,何必虛情假意搞那麼多事情出來呢?所以我覺得張任代表了中華民族的一種骨氣。
二、張任的同僚們,基本全都投降了劉備。
和張任形成鮮明反差的,可能就是劉璋手下的其他人了。代表人物當然有張松、李嚴、法正、黃權、吳懿等等。
張松是第一個出賣劉璋的人,他早早就和劉備溝通好了,劉備能夠入川,也是張松一手造成的,可惜後來事發,張松被劉璋給宰了,他沒機會享受到劉備奪取益州以後的好處。
法正跟張松串通一氣,早就在暗地裡支援劉備了。因為他在劉璋這裡不受重用,就做個縣令級別的官,哪裡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呢?到了劉備那兒,法正可是成為了劉備核心集團裡的一員,是劉備當時最看好的軍師。
李嚴本來還假惺惺地幫助劉璋去對抗劉備,可是劉備大軍一到,他立刻帶著全部人馬舉雙手投降劉備。此後張松、法正早逝,李嚴成為了益州派中的代表人物,也得到了劉備的重用,成為了劉備的託孤重臣。
黃權在劉備入川前,就強烈反對劉備入川這件事。因為他深知,一山不容二虎,劉備來了劉璋的位置就保不住了。此後更是勸劉璋不要前去涪城迎接劉備,一直到了劉璋投降劉備的時候,黃權這才願意給劉備打工。
吳懿本來和張任一起在涪城對抗劉備,可是兵敗以後,張任逃到綿竹繼續抵抗,而吳懿已經歸降了劉備。此後吳懿得到劉備重用,他的妹妹吳夫人更是成為了劉備的皇后。理由很簡單,因為相面的人曾經說過,吳夫人有大富大貴之相。
這些人都是張任的同僚,可是他們沒有哪個是為劉璋殉國的。可見張任的確是益州軍中,為數不多的忠誠派。
回覆列表
劉備取益州,欲成霸業,軍師在落鳳坡中了張任之計,被亂箭射死,折了劉備一臂,劉備無奈,只好調等人率軍入川相助。諸葛亮兵分兩路,一路讓率軍從陸路入川,一路讓隨同自己率軍從水路入川,先到者為頭功。
在入川作戰中,劉備軍遭到部下的頑強抵抗,不過,後來,很多川中都投降了劉備,比如,、、吳懿、吳蘭、雷銅、孟達等人,謀士方面,包括等人,都願意歸降。
這裡面,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將領都投降了,連嚴顏也投降了,為何張任卻寧死也不投降呢?
張任是劉璋手下響噹噹的猛將,也是一位頗有謀略的將才,此人不僅武藝高強,而且,極有膽略,可以說是智勇雙全。
當時,劉璋手下有四員猛將比較出名,張任、劉璝、泠苞、鄧賢,在這四人中,張任當屬第一。
為什麼這麼說呢?
張任兩次和張飛交手,儘管都只打了十個回合左右,但全是硬碰硬,張任都沒輸過,面對勇猛強悍的張飛,張任沒讓張飛佔到便宜,可見其實力相當不錯。要知道,袁術猛將紀靈也只能在張飛面前堅持十合就掛了。
後來,張任被諸葛亮用計活捉了,張任面對劉備勸降,寧死不降,劉備不忍心殺了張任,但是,諸葛亮最終下令殺了張任,以全其名。
那麼多人都投降了,比如嚴顏,川中名將,很有資歷,他都投降了,為何偏偏張任就是不肯投降呢?
張任不肯投降的原因,我個人猜測,有以下幾點。
其一,張任不服。
劉備入川,實際上是不佔理的,的。劉璋請你來幫忙,你倒好,來了就想奪人家的地盤,這行為不道義,張任心中肯定憋著一口氣。
而且,劉備手下那麼多大將,包括張飛、趙雲、和,沒有人將張任打敗,張任心中當然不服了。被擒是中計了,不是武力不行。
其二,張任忠心。
張任被抓後,劉備勸降時,張任說的很清楚,忠臣不事二主。也就是說,我張任只忠於劉璋,別的換誰也不行。
其三,性格固執。
張任不降,也和他的性格有很大原因,張任屬於固執型別的,一條道走到黑,換句話說,就像白楊樹一樣,寧折不彎。死就死,絕不低頭。
這一點,嚴顏和李嚴就比張任強,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眼看劉璋闇弱,不得人心,還為他效力做什麼?不能做無謂的犧牲。
其四,殺了龐統。
龐統是死於張任之手,龐統是劉備的重要謀士,僅次於諸葛亮,謀士中的二號人物,張任射死龐統,相當於砍斷了劉備的一條胳膊,他心裡能不擔心劉備日後算賬嗎?
其五,愛護名譽。
俗話說,鳥兒愛惜自己的羽毛,人也愛惜自己的名譽,古人把名譽看得比生命還重要。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張任為了名譽,不願苟活。
不管怎麼說,張任都是一位非常難得的將才,,這樣的人,沒有被劉備所用,不能不說也是一種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