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鼓瑟催笙

    趙貞吉是個“不粘鍋”,善於和稀泥,缺乏擔當,優點在於會揣摩上級的意思。大明王朝1566中,至少有三個人看不起趙貞吉,一個是趙貞吉的下屬海瑞,一個是內閣成員高拱,還有一個就是嘉靖。

    嘉靖把趙貞吉拉入內閣,是因為趙貞吉省出戶部的錢給嘉靖建萬壽宮,深的嘉靖喜歡,所以才有那句“元亨利貞,貞者,吉也”,嘉靖把趙貞吉拉入內閣其實也是為自己所用。但對於裕王就不一樣了,嘉靖臨死前和裕王說過,自己這麼多年都是自治,告訴裕王要群臣共治,裕王沒嘉靖這個本事,無法做到把群臣玩弄於手掌中。所以嘉靖託孤時,肯定要把清流留給兒子,清流是一群有擔當可以輔佐裕王的人,在幹實事方面顯然那種不粘鍋、甩鍋的人的就不合適了。

  • 2 # 劉濤399

    “多權術、喜功名、世故圓滑”,這就是劇中的趙貞吉。

    1.貪名。貪到了不惜孤身犯險以博美名的地步;為了維護名聲,也不惜拿皇帝當擋箭牌。

    2.圓滑世故。做任何事皆謹小慎微,力求規避風險和責任,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仕途不求一步登天,但願小步快跑、平穩上升。無論是大明朝,還是任何時代,這種型別的官員都是絕大多數,是體制逐步僵化、階層日益明顯、官僚主義氣息愈發濃重的主要推手。

    3.權術。深入研究了王陽明的“心學”,不為“致良知”,為的是透過揣測人心而在險惡的政治鬥爭中左右逢源。善於借力打力、以退為進,不到最後一刻絕不亮出所有底牌。待到退無可退之時,又會迸發出巨大政治能量。

    趙貞吉在劇中的第一次出場,是胡宗憲找他借糧。在此之前,嚴世蕃造了天孽,下令毀堤淹田,致兩縣百姓淪為災民。在此之前,八十一歲的嚴嵩親自找徐階交心,請他出面讓趙貞吉借糧,而徐階也慷然諾之。在此之前,譚綸鄭重其事地對裕王說,為了給王爺和世子爭民心,他會陪著胡宗憲找趙貞吉借糧。然而趙貞吉的答覆是:無糧可借。

    當時的政治局勢,兩派對決,磨刀霍霍,竟然到了不惜拿人命堆籌碼的地步。而趙貞吉此刻想的是什麼呢?躲避責任,留好退路。在他看來,胡宗憲“到應天來借糧,上邊都知道,浙江那邊也知道。糧沒借到,你的心到了,這就行了”。即便端出了“軍糧“的殺手鐧,胡宗憲還得拿二十年的故交說情,拿致良知的陽明心學說情。

    胡宗憲一句“當年跟我談陽明心學的那個趙貞吉”,不但喚起了趙貞吉的良知,也讓我們感慨,當年的趙貞吉是什麼樣子?能與胡宗憲長期知交,他或許也曾熱血沸騰、指點江山、蔑視權貴,或許也曾慷慨激昂,立志做一番為國為民的大功業。只是歲月無情,磨去了他的稜角和鋒芒;只是久在驚心動魄的朝堂,看慣了生死榮辱,越來越圓滑世故,愈發懂得思危思變思退;既然還不能治國平天下,那便先做好獨善其身;既然終究都要死人,那一個人還是一萬個人,都是個數字而已嘛。

    二十年前的趙貞吉,大抵便是王用汲的樣子,一身溫良恭儉讓的儒家謙謙君子,家室豐殷而不用勞作,心向高潔而厭惡貪腐,為了治下百姓的存亡而赴省衙發聲,民生疾苦娓娓而道來,贏得官場一片嘉贊之聲、民間“好官“之名。但一輩子這樣堅持下去,便只是一個王用汲而已;漸漸為聲名所累,不惜耗費心機求得更大聲名,等待他日君王拔擢,這便成了趙貞吉;一朝步入內閣,見識了廟堂之上的刀光劍影,忘卻了初心理想,整日藉著酒色財聊以自慰,便成了嚴嵩。

    趙貞吉在劇中的最後一次出場,先是“置之死地而後生”,揚名朝野。然後又嫉妒海瑞名聲蓋己,強行要對海瑞行誅心之論,最終被高拱和海瑞聯手扒皮,名聲掃地。

    數十年官場,讓趙貞吉從談論心學圖名聲的好官,變成了精緻利己主義者,只有在對自己有好處的時候才會出頭,這樣的官員,嘉靖用的舒心但並不是留給兒子的良選。

    畢竟,過於自私的人,是不足以被依靠和信任的。

  • 3 # 於俊800

    這不是廢話嗎,歷史上嚴嵩之後是徐階,徐之後是高拱,高之後是張居正,所以嘉靖留給裕王的輔臣裡是徐階、高拱、張居正,為了迎合歷史使劇更真實好看。並不是因為別的,如果按照劇中的情況,以嘉靖的智商不可能不讓胡宗憲當首輔,首先胡宗憲在劇中就跟神一樣,政治智慧不比嚴徐低,胡宗憲當首輔也能讓嚴黨清流都滿意,但是歷史上胡宗憲沒當過首輔,所以編劇導演也不敢這麼設定劇情,至於趙貞吉,歷史上只是入了閣,劇中趙貞吉的政治智慧也不低,如果我是一把手,我絕對重用趙貞吉。

  • 4 # 布夫舟

    《大明王朝1566》中的趙貞吉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是內閣次輔徐階的學生,前途可謂是一片光明,更重要趙貞吉非常會把握機會。嚴世蕃弄砸了改稻為桑以後,趙貞吉被派往浙江主審鄭必昌、何茂才。趙貞吉可謂是想方設法討好嘉靖皇帝,並且在辦案過程中表現突出,這為他日後進入內閣打下堅實的基礎。嚴嵩倒臺了以後,徐階成了內閣首輔。這種情況下,趙貞吉便順理成章的進入了內閣,成為內閣閣員。

    趙貞吉作為內閣閣員,徐階的學生,可以說在朝中變得越來越高。比如嘉靖的宮殿即將竣工,百官鬧事的時候,趙貞吉站出來勸說百官。

    不過,有句老話叫做聰明反被聰明誤。海瑞直言上疏嘉靖,作為海瑞的頂頭上司,趙貞吉對他可謂是深惡痛絕。

    站在趙貞吉的角度來看,他花了大半輩子才進入內閣,可是海瑞這個下屬不省心,非要鬧事,讓他這個頂頭上司非常為難。另外,趙貞吉和海瑞原本就關係不好。他們二人都曾經參與審案,其中發生了嚴重的分歧。後來趙貞吉強行逼老百姓交生絲,海瑞又是第一個站出來抗命。加上胡宗憲就曾經說過趙貞吉這個人有一個特點就是下屬必須聽他的。可想而知,對於海瑞,趙貞吉的新仇舊恨就一起湧上來了。

    在主審海瑞的過程中,趙貞吉過於急躁,一心想置海瑞於死地。沒想到的時候這個時候海瑞當著眾位官員的面把趙貞吉的老底掀出來了。

    第一、趙貞吉曾經指責海瑞以博直名;

    第二、趙貞吉逼受災的老百姓交生絲;

    第三、趙貞吉為了擺脫干係,一直對海瑞窮追猛打。

    海瑞上疏雖然得罪了嘉靖,但是對於百官來說,他無疑是一個英雄。他把百官想說又不敢說的話說了出來,勢必會得到當時士大夫的認可。

    這就是為什麼百官不願意給海瑞羅織罪名的原因。誰要做這樣的事情,日後名聲就毀了。海瑞上疏的時候,嘉靖勃然大怒,這個時候趙貞吉敢於站出來,實際上完全贏得了百官的好感。

    沒想到的時候,海瑞當著大家的面,說出了趙貞吉為了一己私利,背後裡卻是對海瑞窮追猛打。如果說這件事情,趙貞吉是有苦衷的話,那麼第二件事情,可以說讓趙貞吉徹底斯文掃地。趙貞吉作為朝廷大臣,為了討好皇帝,居然去壓迫災民。

    庭審海瑞結束以後,可以說就意味著趙貞吉仕途功虧一簣。這就是為什麼嘉靖在指派賢臣的時候,沒有趙貞吉的原因。以大明朝官場的特點,高拱這個時候和徐階已經成為對手了,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高拱不會不讓御史彈劾趙貞吉。多半趙貞吉內閣閣員,都沒辦法保住,就更不用說再進一步了。

    再看看嘉靖指派的幾個賢臣,無論是徐階、高拱、還是張居正,他們當時的名聲絕對是好的,而且他們的資歷都比趙貞吉高很多。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諸葛亮的謀略是從哪裡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