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色收藏家姜小平
-
2 # 苦瓜十分苦
作為一個普洱人我自豪,茶馬古道是一條,為了運輸商品而誕生的一條路,注意這條路不單是運輸茶葉,他還是顛南的官道,古時候要出遠門,都走這條路
-
3 # 國際高原溼地公園拉市海
古時候沒有交通工具只能用馬到交通工具把茶葉拖到西藏,印度,尼泊爾,寮國,緬甸,泰國去換食鹽生活用品然後叫茶馬古道。
-
4 # 下雨天的小傘
首先茶馬古道這個名稱來自於80年代,雲南香格里拉幾位年青人和一個雲大學者聯合做的一次田野調查後所著的一本書的書名。叫茶馬鹽古道可能更帖切,另現代人普遍所認知的一隊馬幫同一批貨從起點自始至終到拉薩印度的觀點是不對的,它是一站一站倒貨批發為主的,不是一砣茶葉幾千裡由一隊馬幫來完成的。
-
5 # 義芳君說茶
魯迅先生有句經典名言:“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條著名的“黃金”茶路,正是由一代代的茶人篳路藍縷,從無到有,硬是一步一個腳印,從千山萬水中闖出來的。
在這兩條著名茶路上,我們可以領略到中國茶人的開拓創新精神以及放眼世界的大局觀。
1.茶馬古道
在古代,中國還處於農耕社會時期,社會經濟文化比較落後,不僅自然環境惡劣,而且道路基礎設施不全,尤其是青藏、雲貴高原及周邊偏遠地區。於是,形成了,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歷史上稱為“茶馬古道”。
在茶馬古道上,以普洱茶、藏茶為主體的茶葉成了貿易往來的重要載體。它不僅僅是一條具體的線路,也是一個巨大的貿易網路,更是一條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
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堪稱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道,進入不丹、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主要是把中國內地茶葉流轉至南亞、西亞等國家,換取該地區的馬匹、植物油等生活物資。
茶馬古道,始於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全長四千多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曆史,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蘊。時至如今,仍有堅守的馬幫在這條茶馬古道上默默地行走,長長的馬隊,成箱包裝的茶葉,茶人們的吆喝聲,悠遠的馬鈴聲,歷歷在目的馬蹄印,屹立在溪流中的廓橋……這些具有時代印記的記憶見證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交融。
對於行走在茶馬古道上的中國茶人來說,這一路的艱險超乎尋常,然而沿途壯麗的自然風光卻也激發出了茶人內心深處勇往直前的奮鬥精神、以及潛在的智慧和無窮的力量。
2.萬里茶路
這是一條連線中蒙俄三國的萬里茶道,始於福建武夷山,途經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等地,穿越蒙古國,最終抵達俄羅斯莫斯科、彼得堡,再銷往歐洲各國,綿延萬里之遙。
相當有意思的是,中俄萬里茶路的主要經營者,一是來自非產茶區的晉商;二是中間轉手的俄商。可見,當時的中國茶葉已經蔚然成為一大產業,由專業的市場化團隊在運作,並開通了大規模的國際貿易。
晉商們在武夷山茶區採購的茶葉,就地加工成茶磚,透過水運到“茶葉港”漢口,再改由陸路由騾馬馱運北上,中間再改用駝隊穿越1000多公里的荒原沙漠,最後抵達邊境口岸恰克圖交易。最後由俄商轉手販運至遙遠的彼得堡和莫斯科,並遠銷歐洲各國。
萬里茶路在清代最為繁盛,是繼絲綢之路衰落之後在歐亞大陸興起的又一條重要的國際商道。在這條萬里茶路上,留下了許許多多茶商們艱難前行的影子,有許多人更是倒在了路上。一輛輛運茶的獨輪車,一段段青石或鵝卵石鋪成的老路……這些依稀的印象鐫刻了當年茶商們一路艱辛向北的行程。
在這條萬里茶路上,當時的主要茶商—晉商幾乎控制了當時中國主要產茶區的產業鏈,甚至直接左右當時歐洲茶葉貿易市場的價格。他們的拼搏、吃苦耐勞以及誠信節儉,成為了當時中國一代茶人的背書,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國是茶葉的原產國,中國茶深受世界各地人們的喜愛。如今中國茶已經透過水路、陸路、航空等各種交通工具,第一時間流轉到世界各地。然而,這兩條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茶路並不會湮沒於歷史風雲中,他們代表的正是中國茶人的韌勁和精神。
這才是真正的“黃金”茶道。
--------------------THE END-----------------
-
6 # 只見說茶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和民族文化交流的通道,是世界上自然風光最為壯觀、文化最為神奇的走廊。它源於古代西南邊陲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分川藏、滇藏兩路,連線川滇藏,延展至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我所述為狹義的茶馬古道或歷史上的“茶馬道”,僅指“滇藏茶馬古道”。
“滇藏茶馬古道”大約成形於公元6世紀後期。它與吐蕃王朝向外擴張和對南詔的貿易活動密切相關。公元678年,吐蕃勢力進入雲南西洱海北部地區;680年建立神川督都府,吐蕃在南詔設定官員,向白蠻、黑蠻徵收賦稅,攤派差役。雙方的貿易也獲得長足的發展,茶馬貿易就是重要內容之一。滇藏道由此凸現,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西雙版、普洱,中間穿越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地區、香格里拉進入察隅一邦達—林芝,直達拉薩。到達拉薩的雲南普洱茶,又經喜馬拉雅山口運往印度加爾各答,大量行銷歐亞,融入到世界經濟大迴圈中。
白水清攜手郭子劍,一心做好茶,就在”只見普洱“。
-
7 # 夢歸秦淮
1、源遠流長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古代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連結紐帶,它橫貫青藏高原、喜馬拉雅一直延伸到西亞、中亞等阿拉伯國家、南亞東南亞的緬甸、寮國、越南多個國家和印度洋國家和周邊地區。
對中國來說,茶葉、生絲、藥材等都是透過茶馬古道、絲綢之路完成了它全球化的程序,推動了中國和世界諸國家之間的聯絡。隨著中國一帶一路的推進,讓這條文明之路再一次展現了它獨有的生命力和價值所在。
2、連線陸海的漢唐古道在中國早期的文明中,從東北到西南的山脈中就形成了一個半月形的地帶,早期的先祖們就曾經在這裡留下了器具、建築和一些原始的飾品,為這條文明之路注入了早期的血液。
在漢朝時期,張騫通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日益頻繁,中國也因此被譽為“絲國”。隋唐時期的“唐番古道”,加強了河西走廊和南海之濱之間的聯絡,讓中國的茶葉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在世界上也開始享有盛譽。
3、茶馬之風在遼宋夏金元時期,貢茶工藝的發展,飲茶文化之風大盛,從當時的壁畫中如宋代的《仕女奉茶紋磚雕》(現收藏在陝西曆史博物館)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茶風盛行。而且宋朝為了迎合戰爭的需要獲取戰馬,用茶葉來換取戰馬進行貿易,史稱“茶馬互市”。
4、茶馬古道促進了文明和貿易的發展茶馬互市之風興起發展以後,貿易的種類和範圍不斷增多,從最初的茶葉馬匹到後來的絲綢,瓷器、黃金,藥材等等。這條茶馬古道也因貿易的繁榮而不斷為大眾所熟知,人們自發地在這條貿易和文明之路上,不斷交流,不斷融合,促進了各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歷史中,不斷傳遞著東西方的文明。
乾貨 | 思考 |技能 | 2018年,一起成長。
-
8 # 學古茶室
一、茶馬古道馬鈴響
茶馬古道是一條連線中國西南地區、西藏與南亞、東南亞地區的民間國際古貿易通道。採用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馬幫,主要貿易物件是茶和馬匹牲畜,也正是因為茶馬互市,故而得名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沿途地勢險峻,海拔高,因此它市靠人力和牛馬一步步踩出來的。這條傳播文明得 古道促進了中國西南地區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西藏同西南地區、西南地區同資源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同時方便了南亞、東南亞各國與中國的貿易往來。
二、茶馬古道的路線
茶馬古道主要包括川滇古道、滇藏古道、川藏古道、滇緬印古道四個方向的要道‘其中每個方向還可以分出若干條路線。
茶馬古道最早的正式提出者是雲南大學中文系教授霽弘。他經過實地考察,證實了其中真實存在的七條路線。這七條路線分別是雪域古道、貢茶古道、買馬古道、滇緬印古道、滇越古道、滇老東南亞古道、採茶古道。
採茶古道使一條茶文化之路,透過它,普洱茶不但可以達到國內各地,還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法國、英國、北韓、日本等國家,對於茶的傳播意義重大,為西南地區的民族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茶馬古道上的馬幫
雲南屬於高原地區,喀斯特地貌隨處可見,因此境內道路崎嶇,運輸困難。在這種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出現了馬幫這種特殊的運輸方式。
馬幫的運輸工具並不只是馬,還有牛,它們是雲南地區的主要運輸力量。普洱茶得以傳播,馬幫功不可沒。
馬幫的主要工作是從思茅、寧洱等普洱茶集散地將普洱茶運往國內各省區和南亞、東南亞地區,再將各地的馬、牛、羊及各種物產運回雲南。馬幫促進了雲南茶區與外地的物質交換,促進了整個普洱茶產業的發展。
四、茶馬古道的背夫
在新中國成立前,川藏線茶馬古道上,有一種鮮為人知的職業---背夫。
四川雅安等產茶地進入青藏高原的道路被險峻的高山隔斷,這裡險要的山路甚至連騾馬也不能通行,千百年來,由川藏茶馬古道進入青藏高原的茶葉都要靠人力背過險峻的山巒,才能到達藏區物資集散地。背夫們在長達一個月的漫漫路程中,要揹著幾十斤甚至逾百斤重的茶葉,翻越雪山、攀過峭壁。路途艱險、風餐露宿,其艱辛可想而知。背夫們結伴而行、苦中作樂、彼此照顧,一路山歌唱不盡人生的酸甜苦辣。
回覆列表
茶馬古道是唐宋以來漢藏民族之間進行商貿往來的重要通道,它主要穿行於今滇、藏、川橫斷山脈地區和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以茶馬互市為主要內容,以馬幫為主要運輸方的一條古代商道。他是中國藏區連線祖國內地並外延至南亞、東南亞的重要紐帶,是中國西南各民族自古以來交往、融合的走廊。
茶馬古道以茶文化為其獨特的個性在亞洲文明的傳播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唐朝的樊綽寫了一本很有名的雲南志——《蠻書》,其中第七卷《管內物產》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銀生”是唐代南詔國(748-937年)六詔以外的六節度之一,銀生城即現在的雲南省景東、轄區包括現今的思茅地區、西雙版納州一帶。“蒙舍”是南詔國中的六詔之一,在今雲南巍山、南澗一帶。由此可見,早在1200多年前,思茅、西雙版納的茶葉已運銷到大理。
茶馬古道執行範圍在中國主要包括滇、藏、川三大區域,外圍可延伸至廣西、貴州等省,而國外則直接到達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和東南亞的緬甸、越南、寮國、泰國,進一步還涉及到南亞、西南亞、東南亞的另外一些國家。
茶馬古道的線路以現今西雙版納、思茅的勐臘、勐海、思茅、普洱、瀾滄等產茶地為中心地擴散開來,向西北行走,經過景谷、鎮沅、景東、南澗、巍山、大理、洱源、劍川、鶴慶、麗江、中甸、德欽、左貢、幫達、察隅或昌都、洛隆宗、工布江達、拉薩,可以從江孜、亞東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
從現今的四川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理瑭、巴塘、昌都、拉薩等地到達尼泊爾、印度。
茶馬古道由來於茶馬互市
早在唐代,唐與吐蕃便開始了茶馬互市,到了宋代進一步發展,明代達到了繁榮。茶馬互市在很長一段歷史上是西藏同內地經濟交流的最基本的內容,成為聯絡西藏同內地的重要紐帶,也是茶馬古道繁榮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南宋李石《續博物志》有“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時”的記載。宋朝推行“以茶治邊”的政策,宋神熙寧七年(公元老派074年),遣李杞入蜀置茶馬司,並在雲南北勝(今永勝縣)設茶馬司,規定以茶葉交換西蕃的馬匹。元代在永寧(今寧蒗縣)又開設茶馬市場。清劉健《聞夜錄》稱,順治十八年(1661年)3月在北勝州與藏人互市茶馬,當年經大理入藏茶葉3萬擔。康熙四年(1665年)又在大理的永平縣設立茶馬市場。清朝前期限是普洱茶的興盛大時期。據檀萃《滇海虞衡志》記載:“普茶名重於天下,此滇之所以為產而資利賴者也。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每盈路,可謂大錢糧矣。”
藏族主要聚居在中國的西藏自治區,在四川、青海、雲南、甘肅的部分地區也有居住。西藏地處高原,空氣稀薄,氣候寒冷乾燥,那裡的居民常年以奶內糌粑為主食,果蔬甚少。因此,人體不可缺少的維生素等營養成份主要靠茶葉來補充,茶成了他們的生活必需品,需要量特別大。正如藏族古諺語所說:“加察熱!加霞熱!加梭熱!”把此話翻譯成漢語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然而,藏區不產茶,內地民間和軍隊所需要的騾馬又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便應運而生。茶馬古道是一條以運茶為主的商貿通道,當然,不只是茶葉,來自川、滇的糖、布、線、粉絲等到生活日用品,也隨著馬幫從橫斷山脈延綿的皺褶中進入了青藏高原,而來自康藏地區及周邊國家的馬匹、皮毛、藏金、藏紅花、麝香、貝母、鹿茸、蟲草等也隨著這條路,流散到滇、川等地。雲南邊銷茶也因主要供應康藏地區兄弟民族飲用而得名。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正是市場這隻“無形的手”在發揮著作用,開闢和完善了一條運送茶葉(也包括其它物資)的通道——茶馬古道,也是茶馬古道自唐代至民國一段歷史內得到迅速發展和完善的重要原因。
大理位於茶馬古道的中心
茶馬古道在雲南境內約兩千公里,幾乎貫穿整個雲南省,完全靠馬幫一步一步行走,因不少路段十分艱險,單程一趟也需要三四個月,古道之難行可想而知。
大理地處滇西中部,自古以來都是滇西的交通樞紐、商業中心,也是滇西、滇南的茶地集散地,早在唐代的南詔國,西雙版納、思茅的茶葉就已運銷大理。自清末民國初起,下關一躍成為西南最大的茶葉交易集散地和生產加工地,雲南主產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臨滄、保山等地)的茶葉被子源源不斷地運往下關加工銷售。據譚方之《滇茶藏銷》統計,滇茶入藏一年至少一萬擔:“滇茶為藏人所好,以積沿成習,故每年於冬春兩季,藏族古宗商人,跋涉河山,露宿曠野,為滇茶不遠萬里而來。是以緊茶一物,不公為一種商品,可稱滇藏間經濟上之重要聯絡,抑且涉有政治聯絡意義。概藏人之對於茶也,非如內地之為一種嗜品或為逸興物,而為日常生活所必需。自拉薩而阿墩子,以至滇西北麗江轉思海,越叢山,過萬水,歷數月絡繹不斷於途中者,即此故也。”
茶馬古道所說的馬,最早作為運輸工具在古道上顯示了重要性,其後又成為一種與茶葉交的商品——茶馬互市,具有了另一種價值。馬在茶馬古道中意義重大,為此茶馬古道沿途長其以來形成了固定的騾馬市場。最早記載騾馬交易在南詔時期的三月街進行,騾馬市場是三月街的一大特色。
大理的三月街始於唐朝永徽年間(公元650年至655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明代李元陽《雲南通志》中寫道:“三月十五日在點蒼山下貿易各省之貨。自唐永徽間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變。”《徐霞客遊記》則記載了集市的盛況:“具結棚為市,環錯紛紜。其此為馬市,千騎交集,男女雜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無不至。”大理馬在很早以前就名揚四海了,南宋王朝的戰馬多來自大理。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載:“大理馬,為西南蕃之最”,宋高宗則稱讚大理馬:“馬之良者,不必西北”,認為大理馬可以和西北馬相媲美。
此外,還有洱源的漁潭會,鶴慶松桂騾馬大會和麗江騾馬交易會,每年都定期舉行,一直沿襲至今。
下關沱茶的創制和發展
下關沱茶屬普洱緊壓茶類,凹面看像厚壁小碗,凸面看似小圓麵包,其外觀精巧,曲線玲瓏。其加工演變過程源於明代的“普洱團茶”和清代的“女兒茶”,1902年由下關“永昌祥”商號成功定型,至今己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追溯下關沱茶的起源,可以從史料記載中窺見一斑。明代謝肇浙《滇略》卷三中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團之”的記載,說明當時己有普洱團茶的生產了。清代阮福《普洱茶記》載:“小而圓者名女兒茶,女兒茶為婦女所採於雨前得之,即四兩重團茶也。”清人張泓《滇南新語》亦說:“普茶珍品,則有毛尖、牙茶、女兒之號。女兒茶亦芽茶之類,皆夷女採製,貨銀以積為妝資,故名。”從清代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女兒茶的各種特徵:1、鮮葉採摘時間(雨前);2、重量(四兩重,約合125克);3、形狀(團茶);4、製作時的散茶的用料(芽茶,僅次於毛尖的珍品普洱茶);5、名稱的由來(少女將這種自己採製的高檔普洱團茶賣出後,積攢私房錢,用作購買出嫁時的嫁妝。)由此可見,到了清代則更具有下關沱茶的加工雛形了。
與下關沱茶最為接近的是“月餅形”團茶,此茶由景谷縣私人茶坊製作,於1900年運銷下關後並且在下關製作,又稱“景關茶”。“永昌祥”下關茶廠在原有形狀上加以改進,既吸取了“月餅形”團茶的小巧和便於運輸,又充分考慮到了防止團茶因過厚而內生黴變,以及在運輸貯藏過程中的後發酵因素。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種小碗臼形下關沱茶,她的最大設計特點是:能使團茶在有限的空間內儘可能地增大表面積。如此精巧的設計,既保證了緊壓團茶的良好透氣性,防止團茶因過厚而內生黴變,又增大了團茶凹凸面與空氣的接觸,能有效地促進其緩慢地有氧自然發酵過程,對生料普洱團茶的後發醇十分有利,能使其長期貯藏,歷久彌珍。這一經典的創新設計於1902年完成,既秉承傳統,又啟迪末來,對往後的雲南沱茶蜚聲海內外產生深遠的影響。
下關沱茶的創始人為大理喜洲“四大商幫”之首的嚴子珍(鎮圭),他於1902年與江西商人彭永昌、北城商人楊鴻春合資創立了“永昌祥”商號。在國內主要做滇藏、滇川貿易,在國外主要做滇緬、滇印貿易。其經營方針是:滇茶銷川藏;川絲銷緬;緬棉銷滇;滇藏藥銷川。主要靠長途販運,調劑餘缺獲利。
永昌祥的下關沱茶一經問世,很快在滇、川、藏等省開啟銷路,其它商家見沱茶厚利可圖,紛紛投資經營,下關一時成了眾商家角逐沱茶的大戰場。在抗戰結束前,下關有大小十八家茶廠,其中,以永昌祥、茂恆、復春和、成盛、洪盛祥商號開辦的茶廠規模較大。在激烈的市場竟爭中,永昌祥在商戰中穩紮穩打,力挫群雄。該號的:“松鶴牌”沱茶不僅非常重視質量,而且促銷、防偽方式新穎。如:在一定批次的沱茶中,都可找到附有一根標有商標的金黃色絲帶的沱茶,顧客每積足十根絲帶,便可到經銷店換取一斤茶葉。
在四川,“松鶴牌”下關沱茶備受推崇。陳邦賢《自勉齋隨筆》記載:“在四川一帶飲茶之風盛行,以沱茶最多,沱茶又以下關的沱茶為最上品。茶味頗濃,顏色呈金黃色,而且耐泡。”《雲南通史長編》記載:“全川人士,盛稱永昌祥下關沱茶,村鎮茶肆,亦以其名標榜。”沱茶產於下關卻在四川出名,純屬有緣。在川、滇方言俗語中,人們習慣將團塊狀的固形物稱為“坨”。起初,永昌祥下關茶廠生產的普洱緊壓茶主要有:主銷四川敘府(今宜賓)沱江流域的“碗形”銷往康藏的“帶柄心臟形”兩種規則。以銷區定名,前者稱為“敘府莊茶”後者稱“緊茶”。由於下關“敘府莊茶”銷川后,經沱江水沖泡,色、香、味俱佳,當地人為的表達對此茶的珍愛,遂將“沱江水”與“下關茶”進行文化聯絡,雅稱之為----“沱茶”。“坨”與“沱”一字之改,使人們在品嚐下關沱茶時很自然的聯想到下關茶的清香,回味起沱江水的悠長。時至今日,四川一直是下關沱茶的主銷區,當地愛茶者仍對其情有獨鍾,無不與茶文化的傳承有關。
除產品質量過硬外,永昌祥在經營中十分注重誠信,一諾千金。特別是與藏胞交易中,相互承諾,一年半載中不立字據卻從不失信,因此深受藏胞信任,在商界中贏得了尊重。
下關茶廠的前身為“康藏茶廠”,1950年正式定名為:“雲南省下關茶廠”,1955年永昌祥、復春和、茂恆等商號的茶廠被併入下關茶廠。如今的下關茶廠在繼承和發展永昌祥下關茶廠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對選料、拼配、壓制、包裝等各個環節進行改進,機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在保持沱茶傳統色、香、味、形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相繼開發研製出下關沱茶系列產品,花色品種齊全。基本上實現了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經濟效益顯著。目前,下關茶廠主要使用松鶴、寶焰、南詔、感通、三道等註冊商標生產多種精製茶。其中以傳統的“松鶴牌”沱茶,“寶焰牌”緊茶,“南詔牌”七子餅茶,在廣大消費者中擁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忠誠度。
下關普洱沱茶的研製及其保健功能
古代滇南的銀生府為雲南主產茶區,而普洱古屬銀生府。滇南之茶均集散於普洱府、然後遠銷各地,故以普洱茶為名而著稱。因此,歷史上所指的普洱茶,實際上是以雲南大葉種茶製成的曬青毛茶為原料,經加工整理而成各種雲南茶葉的統稱。現代的普洱茶是將曬青毛茶經過後發酵處理精製而成的,暢銷港、澳和東南亞,以及法國、日本等地,深受消費者歡迎。
當今,普洱茶分為散茶和蒸壓成型兩大類。壓制成型的普洱茶,依形狀不同,分為碗形的普洱沱茶,長方形的普洱磚茶,和圓形的七子餅茶等。雲南沱茶(外銷)是下關茶廠以傳統的工藝與現代科技結合開發配製的新產品。原料採用雲南茶樹大葉群體良種加工的曬青毛茶,經拼配、篩制、發酵、蒸揉而成。該產品1975年開設由下關茶廠試製。1976年在廣州商品交易會上首次亮相,並獲得外商的好評,達成批量出口。100克規格的外徑8.3釐米,高4.3釐米,此外還有3克、250克等規格,1995年開始生產雲南沱茶袋泡茶。主要銷往法國、英國、德國、盧森堡以及東南亞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受消費者喜愛。
近年來,國內外對下關沱茶的保健功能進行了研究,並透過臨床實驗,驗證了下關沱茶在減肥降脂方面的神奇效果。
昆明醫學院附一院內科心血管組臨床使用雲南下關沱茶55例與使用療效較好的降脂藥物安妥明治療的31例對比,沱茶的療效高於安妥明且無副作用。
1987年10月17日,《香港時報》和《歐洲時報》同時報道了在法國巴黎舉行的雲南沱茶研究報告:法國國立健康和醫學研究所進行的臨床實驗表明,中國的雲南沱茶使20名血脂含量很高的病人兩個月內血脂下降了22%。法國奧爾賽營養生理研究所的呂冬教授研究表明:“雲南沱茶中有數種不詳物質,可溶於水,有促進新陳代謝、平衡和節制膽固醇的奇效。”
法國巴黎聖安東尼醫學院臨床教學主任艾米爾·卡羅比醫生研究證明,常飲雲南沱茶有減輕人體重,降低人體中類脂化合物、三酸甘油脂和膽固醇含量的作用。對降低人本血尿酸比例也起一定作用。凡飲用雲南沱茶的40%以上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體重減輕,對年齡在四十至五十歲的病例效果更顯著。
法國亨利·芒朵醫院和另一個醫院證明,雲南沱茶對減重有幫助,對脂肪代謝作用明顯。那些一個月每日喝三碗茶水的人,其血脂的含量下降了13%,它能使血液中的酒精含量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