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孤獨的人166816293
-
2 # 萬歲1148858845
只不過是尋找一種心理滿足感,南韓在本地區可以說是最沒有尊嚴的國家,經濟不如中國日本,歷史上又曾經是兩國的奴僕國,現在南韓的國家安全還要仰賴美國,還要奴僕國家只是換了主人!所以為了找回必要的尊嚴自然要搞些動作,對中國玩認祖歸宗,對日本也是如此,什麼日本桓武天皇的母親是北韓人
-
3 # 青年史學家
南韓(當然在歷史上並不叫南韓,更多的時候是叫高麗和北韓)在歷史上曾經長期是中國的藩屬國,當時的北韓半島的內外政策的決定權都在中國手裡面,甚至連北韓國王的冊封都要經過中國皇帝的確認。因此,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如今的南韓在很多習俗與禮制上面都與中國非常像,特別是與中國明朝時期特別像。
一直到現在,許多南韓人對於中國明朝的幾位皇帝還是非常懷念的,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北韓的國號就是朱元璋賜與的,因此南韓人認為明太祖對於南韓有再造之恩,其次是明神宗萬曆皇帝,其對北韓半島的主要功績在於壬辰年間協助北韓軍隊抗擊了日軍,避免了北韓半島被日本吞併的威脅。再次就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1636年,皇太極率領清軍入侵北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丙子之役,崇禎皇帝派兵援助了北韓,南韓人至今仍然懷念崇禎帝。在1644年,崇禎帝吊死在煤山後,北韓君臣非常悲痛,一度準備北伐,替崇禎皇帝報仇,只是當時受到清朝淫威的影響,不敢公開設壇紀念。不過,北韓民間在彼後一直都有沿用崇禎紀年的做法。
從南韓人至今仍然紀念崇禎皇帝可以看出,“小中華”意識一直存留在南韓人的心目中,雖然北韓在清朝初年迫於形勢,選擇了臣服於清朝,但是北韓君臣實際上根本就瞧不起滿清,認為他們自己才是中華正統文化和政教制度的延續者,雖然到了清朝中期,北韓人對於清王朝的印象已經大大改觀,但是小中華的意識一直留在南韓人的腦海中。
實際上,除了南韓人之外,日本、越南都曾經出現過“小中華意識”,紀念崇禎皇帝只是一種態度的宣示,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如今。
-
4 # 閱海憑欄
1,這些明代遺民有多少人?
2,這些遺民的先祖在明代是何階層?是皇族,士大夫階層,兵勇還是平民百姓?如果是皇族和士大夫階層,那本身就是當時的既得利益階層,那他們祭祀誰與老百姓何干?如果是老百姓,也只能是北方的百姓,那是北方百姓活著是第一要務,都揭竿而起反明,怎麼會在北韓繼續祭祀讓他們活不下去的朝廷?如果是兵勇,那國將不國的時候為何不血灑疆場?如果是九義士的後人,那他們祭祀他們的祖先與別人何干?
3,如問題及描述所述屬實,那這些人現在是南韓籍,他們佔南韓人口多少?他們代表不了南韓人,所以別刻意營造好像南韓人都還仰慕明朝的假象
-
5 # 歷史有妖氣
題主所說的九義士,在北韓李朝可謂是家喻戶曉,他們都是追隨北韓孝宗李淏來到北韓的明朝讀書人。他們的名字在中國鮮為人知,保留在了《北韓李朝實錄》。因此我要記錄下來:王以文、楊吉福、黃功、馮三仕、柳溪山、王文祥、裴三生、王美承、鄭先甲。
北韓孝宗李淏是李朝第17代國王, 1626年被封為鳳林大君,被清軍脅迫到瀋陽做了很多年人質,後來回國繼承了北韓王國的王位,諡號"宣文章武神聖顯仁明義正德大王"。
他很同情明朝滅亡,九義士跟隨他一起回到北韓,輔佐北韓孝宗從事秘密反清復明的準備,他們稱清朝皇帝為胡皇,發誓不與清朝合作。在他們影響下,北韓孝宗堅持使用明朝崇禎年號,有的大臣勸他不要這樣做,他說我要打造“精兵十萬,愛恤如子,皆為敢死之卒,然後待其有釁,出其不意,直抵關外,則中原義士豪傑,豈無響應者!”
九義士等明朝遺民的子孫都被尊稱為“皇朝人子孫”,受到北韓朝野的尊重,在大報壇專門設定了一支部隊,叫“漢旅”,由九義士等明朝遺民的子孫組成,負責在大報壇有祭祀活動的時候守衛值班,來表示對這些子孫的尊重。
其實,北韓王朝之所以尊重他們,主要是感謝明朝萬曆年間東征趕走豐臣秀吉的“再造之恩”,除此之外,還有儒家的文化認同感。
至於九義士等明朝遺民的子孫,一直保留了向西祭拜明朝崇禎皇帝的風俗,其實也是為了保留自己“皇朝人子孫”的身份認同感,因為後來從清朝跑到北韓生活的華人都被稱為“向化人”,這個名字有點像日本的“歸化人”,地位較低,與九義士等明朝遺民的子孫的“皇朝人子孫”有天壤之別。
-
6 # 稗史候說
對於這個問題,不少朋友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得很到位。鄙人不才,從民族的角度對此做個分析,對與不對請各位網友點評。
一 從民族史來看,北韓半島一直有大量的漢族人存在,這些漢族人的遷移是一個歷史的、不間斷的過程。
早在三皇五帝時代,華夏四大族群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東北一帶的東夷祖部落是今天部分北韓人、南韓人的先祖。中國東北的漢人一直從沒停止過向北韓半島的遷移。秦漢時代,這種遷移規模漸漸變大。後來建立的高句麗是以漢人為主的政權,高句麗滅亡後,大量漢人被內遷,但也依然留下了不少漢人在北韓半島。但這些人部分與北韓族融合,影響漸小。
二 北韓漢人,尤其是明代遺民是如何產生的?明代移民的出現,同樣源於民族問題,尤其是民族壓迫問題。這種壓迫集中體現在元初與明末。
明朝之前的元朝是中國歷史上民族壓迫最嚴重的時代,當時人分四等,漢人地位最低。元初的民族壓迫與屠殺政策使得不少漢人紛紛到北韓半島避難。北韓一直是明的藩屬國,北韓的漢人自然以明為正宗。明末,清朝實行民族壓迫,清朝最先攻擊的便是北韓半島,北韓半島的漢人對滿人之恨尤甚。
三 明亡之後,逃難到北韓半島的漢人與北韓本土遺留的漢人皆始終以明為正宗,並且這種情結因為遠離故土而更加強烈。
滿清同治已成定局,民族自信與自尊失去之後表唯存心中不變的信仰,以漢語正統自居,以崇禎死難之日為祭奠。其心理與反清復明一樣,皆是一種信仰和族屬皈依的寄託。這種心理透過儀式(穿漢服祭拜)表現出來,最後形成了一種傳承。
四 南韓人中不乏漢族後裔的出色人才,兩個總統都是漢人後裔。
南韓人中的漢人後裔對漢民族,對中國的嚮往與認同是強烈的。南韓的兩位總統盧武鉉和盧泰愚漢人後裔,盧武鉉曾多次表示自己是漢人後裔。盧泰愚就更不用說了,盧泰愚是山東交河盧氏後裔,乃是姜太公第十一世孫,後改姓盧。盧泰愚當總統時,多次提到自己的漢人後裔情況。2000年退休後,盧泰愚攜妻子回到山東省長清縣盧莊村尋根,終於從盧氏族譜中找到了盧泰愚先祖避難清朝民族壓迫遷移北韓的證據,盧泰愚正式被錄入盧氏族譜,成為最特殊的盧氏子孫,也最終在幾百年後落葉歸根,找到祖先根源。
由此可知,堂堂南韓總統都尚且如此,更何況民間的無數漢人後裔了。筆者認為,這些人因為祖源難清,遙祭崇禎便是遙祭先祖。這是一種家族追溯,也是一種民族心理。
有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
7 # 蛟蟒
那些死鴨子嘴硬的明粉呢,咋不去十三陵哭陵,人家遠離故土還不忘先祖,至今祭祀,咱們國內的這些明粉只會滿世界噴糞,可見都是無恥小人。
-
8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要說清這個問題,我打算從明朝和當時的李氏北韓的關係說起:長期以來中國是東亞地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領域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包括北韓半島在內的周邊各鄰國長期向中原王朝稱臣納貢並虛心學習中華文化。明太祖朱元璋開國時北韓半島尚處於政治上親蒙元的高麗王朝統治下,主張親明的將領李成桂發動政變推翻了高麗王朝,開創了李氏北韓王朝。李氏北韓開國後和明朝保持著長期的宗藩關係,尤其是在壬辰抗倭戰爭中明朝作為宗主國給予北韓大力支援。有明一代應該是中國和北韓半島有史以來關係最為密切的時代,以致於當清軍入關後北韓明著對清稱臣,暗地裡卻繼續使用明崇禎年號。
北韓孝宗李淏是李氏北韓第17代國王, 他曾被清軍脅迫到瀋陽做了很多年人質,後來回國繼承了北韓王國的王位。李淏作為清軍的人質滯留中國期間結識了王以文、楊吉福、黃功、馮三仕、柳溪山、王文祥、裴三生、王美承、鄭先甲九名義士,這九人在明、清兩代史料中均缺乏記載,但卻被《李朝實錄》收錄。九義士隨李淏來到北韓輔佐已成為北韓孝宗的李淏從事秘密反清復明的準備,他們稱清朝皇帝為胡皇,發誓不與清朝合作。在他們影響下北韓孝宗堅持使用明朝崇禎年號,有的大臣勸他不要這樣做,他說我要打造“精兵十萬,愛恤如子,皆為敢死之卒,然後待其有釁,出其不意,直抵關外,則中原義士豪傑,豈無響應者!”
但也正因為北韓自視儲存了由明朝傳入的中華正統,於是以小中華自居,將清朝統治下的中國視為蠻夷之地。以九義士後人為代表的明朝遺民在李氏北韓時代一直被北韓官方和百姓愛戴,而後期從清朝越境到北韓的中國百姓則被稱為“向化人”。從這時起北韓就認為中國已淪為蠻夷之邦,漸漸有輕視中國之心。甲午戰爭後北韓和中國歷史上形成的宗藩關係被徹底切斷,歷史上對中華文明的景仰之情轉變成一種深以自己繼承了中華正統自信。
二戰後北韓半島從日本的殖民統治下解放出來,半島南部在美軍的扶植下成立了大韓民國,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韓民國經歷了經濟高速發展的漢江奇蹟,隨著自身國力的提升盲目排外的本土意識形態愈演愈烈,於是南韓廢除了歷史上長期使用的漢字,開始在國內大力去中國化。可去中國化真正實行起來才發現諸多不便——事實上南韓文化的許多要素都來自於中國,要和中國做完全的切割幾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對因為歷史原因已成為南韓公民的華夏後裔就更難以完全和中國文化切割了——他們依舊延續著家族代代相傳的祭祀禮儀祭拜自己的祖先。當然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這只是一種文化行為,代表的是對華夏文化的認同,不代表對當代中國和華人的認同,而且也並不能代表南韓的主流民意。作為同樣流淌著華夏血液的我們對這種行為點贊,但如果盲目將其理解為整個南韓都對中國充滿好感就純屬自作多情了。
-
9 # 無所謂213478592
中華文明是東亞文明的始祖,日本和南韓的文明起源,都脫離不了中華文明的影響。南韓人每年祭拜崇禎皇帝很正常,它原本就是中國的番屬國,象端午節、清明節、春節等,都是從中原大地傳入朝韓半島的。
-
10 # 彪哥公益
北韓王國期間,明代遺民在朝宗巖建立大統廟,築壇祭祀明太祖明神宗和崇禎皇帝,也祭祀明代九個遺民祖先,稱九義士。直到1934年,因為日本統治,大統廟的祭祀活動被廢止,1958年恢復。直到今天,每年陰曆三月十九日,即崇禎自縊日,九義士後裔都要身著明代服裝,登上漢城的朝宗巖山頂,祭祀明太祖、神宗、毅宗,面向明朝所在的西方跪拜,行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分獻禮、飲福禮等儀節。現在九義士後裔共有馮、王、鄭、黃四姓。據1985年南韓經濟企劃院調查統計局統計數學表明,“九義士後裔”現有2830人。一直以來,我對明史、北韓史、中韓交流史很感興趣,但無奈畢竟只是業餘愛好者,才疏學淺,孤陋寡聞。然而在讀過南開大學孫衛國教授的著作《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後,我對北韓王朝在明清更替之際尊周思明的活動有了全面的瞭解,但百聞不如一見,去年3月,我和小黃一起來到南韓,前往孫教授書中所提到的幾處北韓王朝尊周思明古蹟實地考察。孫教授著作中提到,明亡之際,有九位不願受清朝統治的明朝義士,跟隨在清朝做人質的北韓王子鳳林大君(後來即位為北韓孝宗大王)東去北韓,被尊為“九義士”,他們在京畿道加平郡朝宗川建立大統廟,祭祀明太祖、明神宗和明毅宗,三百餘年從未斷絕。去年三月,我和小黃長途跋涉找到了大統廟,令人驚喜的是,我們居然遇到了“九義士”中濟南王氏12代孫王鍾洛老人!老人得知我們來意後,特意為我們開啟大統廟廟門,讓我們有幸祭拜大明三皇與九義士神位。
1990年4月22日,本人為了撰寫《大明遺民故國情》,特赴冶源車家溝尋找馮榮燮起先寄給我、後被馮益漢借去的漢城《馮氏族譜》以作參考資料。後來馮益漢又到本人家中將漢城《馮氏族譜》再次索去,說是要“在馮惟敏紀念館裡陳列”。同年5月12日,馮榮燮先生來函詢問:“馮惟敏紀念館的建立,究竟是官方撥款,還是民間醵資倡辦?”我函覆馮榮燮先生:馮惟敏紀念館的建立,由哪裡出錢,我不清楚。
1990年8月12日,《人民日報》第七版發表了本人根據馮榮燮所在民族的事蹟撰寫的《“大明遺民”故國情》。馮鴻志先生的夫人(在外交部工作)發現後,即從北京寄往漢城。馮榮燮先生於同年10月8日致函筆者:“張先生之誠援”使九義士愛國風範“始聞於中國朝野”,“本人感謝感激,筆舌難記”;並親書一橫幅:“為善最樂,敬贈張銘璇先生雅正,馮榮燮於漢城”。
朝鮮王國期間,明代遺民在朝宗巖建立大統廟,築壇祭祀明太祖明神宗和崇禎皇帝,也祭祀明代九個遺民祖先,稱九義士。直到今天,每年陰曆三月十九日,即崇禎自縊日,九義士後裔都要身著明代服裝,登上漢城的朝宗巖山頂,祭祀明太祖、神宗、毅宗,面向明朝所在的西方跪拜,行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分獻禮、飲福禮等儀節。
對於他們的行為,你怎麼看?
回覆列表
他們依然不忘明朝,一方面是身雖在外,心卻在華的表現。另一方面呢,應是做著復辟的妄夢。清妖雖已滅亡百年,但他們可能是做著反共復明的夢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