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
-
2 # 吳振偉美麗生活
如果人是純粹的動物,在自然中,人遵循弱肉強食,自然淘汰之自然之法,沒有善惡之分,好壞對錯之理。
但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需要聚在一起,群居生活,於是就要有社會規則,社會規則就有好壞對錯,善惡之分。
人從小被教育成要成為善良之輩,個人社會化的過程就在於抑惡揚善,人類揚善,是因為有惡的對比,人類善的教育建立在惡之上。
惡一直都在,如果沒有惡,也就沒有了善。人類一直想消滅人間之惡,發展人類文明,但至今依然沒有成功,越文明,人越惡,人們有世界要被惡毀滅的擔憂。
惡一直都在,而且越演越烈,惡得越來越變態。人類的問題在於對於惡的態度和方式方法是低階的,不成熟的,不文明的。
人類用理性來壓制惡,用宗教,法律,規則,道德來懲戒惡,這是社會的底線守護,無可厚非。
但惡依然發生,那是因為人類的基本之惡緣於人的自然屬性。人的自然屬性被社會文明制約之後,並沒有消失,而是以消極的,變態的方式透過社會之惡釋放了出來,而人一直執著於如何以善來壓制惡,抑惡揚善,惡被累計成爆發的,巨大的,變態的,比如戰爭,文明的過程中,出現了更為恐怖的核武器,病毒生化武器,人們變態地殺戮。
不要以為暴力只是惡人之行為,好人的另一面也有殘暴,看看好萊塢大片,英雄以正義的名義,殺戮那些惡人,而惡人雖死卻陰魂不散,在好人的殺戮中也充滿了暴力惡行;惡人成為好人的另一面,惡人在好人的內在,惡靈也附體,善惡一體兩面。
理性的好掩蓋了人類感性中的惡,使得惡被累積而放大,理性的好造就了惡的變態,當理性壓制自然生命中的自然暴力,壓抑了自然性和自然生命能量的釋放,就會促成變態的社會暴力,所以單向的人類的理性教育是失敗的。
人類真正的健康文明的發展要來到人類對於自身惡的感知和覺知,感知和覺知自己的惡,感知和覺知自己生命的自然屬性,動物性,本我中的能量,感知和覺知被社會理性的管束、壓抑和壓制之後,惡的變態。
每個人都要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惡,惡念,惡性,惡行,培養自己對於惡的覺知和覺悟,還要有正確的表達釋放自己惡的情緒和能量,對自己的惡念,惡性,惡行有覺知、覺察和覺悟,從而在社會中自覺地選擇善良,自覺地遵守社會規則。
人類正確地面對惡,就會從人類之惡中開出蓮花,惡之花綻放,這是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方向
而憐憫是偽善,是人類惡行的一種。
-
3 # 東方國學
關於人性善惡的問題,一直是歷代哲學家關注和爭論的重點。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認為人性本善。人只需認識到自身之善,充其本然至善,便可以了。而以荀子為代表的儒家,則認為人性本惡,對人的教化需要“化性起偽”。他的弟子韓非後來直接發展成了法家,認為人性不但惡而且無法教化,只能用嚴刑酷法去約束。
後世韓愈等還發明瞭性三品說。把人性分為上中下三等,認為上等純善,下等純惡,可以施教的是中間一等可善可惡的。
還有一些人認為人性無善惡,是什麼樣子取決於你把他往哪裡引導。另一些人認為,人性是善惡混雜的。
關於人性善惡的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作為一個學儒學的人,本人認為人性本善。具體的原因是一言難盡的,你可以看新生的嬰兒孩童,看人們與美好事物的相互感應,自己去體會那些善與美好對自己心靈的打動。即便是很壞的人,他們也很難不對嬰兒的笑容和絕美的繁花動容,那是因為他們心底殘存的善和外界善與美好在進行呼應。
關於憐憫之心,《孟子》裡被稱為惻隱之心,它是一種天生就存在於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孟子為了證明這一點,舉了人乍看孺子將入井的例子。人看到嬰兒往井裡爬,都會很緊張去攔他,並不是因為這麼做有什麼好處,也不是因為你和孩子的父母認識。而是你內心深處的憐憫之心在發揮作用。
如果人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側隱之心,使它擴散。就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這就是為什麼孟子認為梁惠王以羊易牛那種不忍羊觳觫的惻隱之心可以行仁政的原因。
回覆列表
小時候聽說人之初性本善後來又聽說人之初性本惡 各執一詞 各有根據 言之鑿鑿
我慢慢長大想了想 管他是善是惡 隨心而動
感受是善大於惡 就當它是善
感受是惡大於善 就當它是惡
善惡分明就像黑白分明 黑白之間是其他顏色
善惡中間肯定也是有過程 這個過程就是選擇
結果不會騙人 所有的選擇總是要有一個結果
憐憫心是什麼 是結果不好知道選擇錯了 你見過不好的結果你才有的心情 既然見過何必還要去重蹈覆轍
雖然不信佛 但他有些東西並不偏執
善惡到頭終有報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仰不愧天 心不愧人 何懼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