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K12教育家
-
2 # 小搗蛋鬼的養成記
我每每看到一些家長不懂保護孩子,跟孩子說“算了算了”的時候就來氣,保護孩子不丟人,教會孩子說no,才會讓他們的yes更珍貴!否則,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也是老好人一個,跟誰面前都是好好好的,生怕得罪人,吃了啞巴虧也不敢吭聲!教孩子說no,關鍵得家長行動起來!
1、繪本輕鬆告訴孩子答案
很多繪本啟蒙孩子如何保護自己,比如:《不要隨便欺負我》、《不要隨便命令我》、《不要隨便嘲笑我》、《不要隨便順從別人》、《不要隨便保守秘密》等等。這些書教孩子學會合理拒絕,說“不”是需要勇氣的,而繪本以一種故事的輕鬆氛圍讓孩子充分吸收,耳濡目染下他自己也經常會跟大人(看似比自己能力大很多的人)表達抗議,甚至會直接用故事裡的原話來回應大人或別的孩子可能出現的不尊重。
2、情景再現幫助孩子明晰自己的感受,想法,決定
這是我個人經常使用的方法,如果在當下沒有一個合適的時機,當事人的“原始腦”都被“開啟”的時候是很難幫助孩子去冷靜的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案的。可以等到回家後,嘗試問問他今天關於發生的這件事情有什麼感受?比如:“當時小哥哥打了你,你感覺怎麼樣?” “你當時做了什麼?” 如果孩子小的話,很難讓他回答想法,所以還需要家長對於孩子心理活動的揣摩和判斷。
3、透過啟發性提問幫助孩子自己找到答案,並透過角色扮演讓孩子感受效果
可以先問問孩子如果下次再碰到類似的情況他怎麼解決?如果他說“打”,那就用角色扮演讓他去感受“打人”後“被打者”的感受,而絕非告訴孩子“打人不對”,或者“就應該還手”之類的。然後再進一步引導孩子該在矛盾剛發生的時候可以嘗試用語言向對方說些什麼?再透過角色扮演,讓孩子演他自己,家長演對方小朋友,引導孩子說出他想說出的話,適當時可以提醒孩子大點兒聲,然後一定要問他向對方勇敢的說“不”後的感受是什麼,再分享自己作為“打人的孩子”聽到這番話後的真實感受。如果語言解決不了問題,問問孩子怎麼辦?可不可以打回去?可不可以告訴老師家長?等等,目的在於引導孩子的思考。
總結:
孩子受傷後最需要的是共情和理解。如果給孩子扣上“不勇敢”,“慫”,“他打你你打他” 類似的帽子,不但孩子學不會勇敢的說“不”,學不會解決問題的方法,更加重了孩子的自卑感。有可能下一次他就會變成“施暴者”,一旦嘗試到“施暴”的快感後,他就會不斷重複這樣的行為,最終成為“問題少年”。
回過頭來認真的看看這些校園醜聞,家長們絕對不能把所有的責任都歸結於學校,歸結於施暴者,這樣其實就是自欺欺人地不去真正的解決孩子的問題。正視它,需要我們珍惜孩子每一次跟你說“不”的機會,尊重孩子,他就學會了尊重自己;愛自己多一些,就會離“被欺負”遠一些。
-
3 # 熙媽育女養成記
這個月上演了幾個幼兒園事件。如何教會孩子說No顯得非常重要。一直以來家長都會教導孩子要學會分享,教會的結果就是不會拒絕別人。怎麼做到拒絕:
1在家裡面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特別是對待孩子事情上,不要以為大家所給予孩子就是對的,孩子有可以說no的時候。
2父母教會孩子在外人面前說no,典型的事例就是,當外人聽到自家孩子會什麼特長時,就會起鬨讓孩子表演,如果孩子不願意,那麼就要尊重孩子的意願,這也是說no的一種鍛鍊。
-
4 # 媽咪Jane黃靜潔
這個問題主要看孩子有多大年齡。對因果關係的理解不清楚、不明白的孩子,他很難說Yes或No。所以,回答這個問題,要分兩個年齡段:一個6歲以前,一個6歲以後。
如果6歲以前,媽媽基本上就是遇到實際問題,根據實際情況來引導幫助孩子。比如到了晚上7點以後就不能吃糖,對孩子說No,就要告訴他在這個時間段以後不能做這個事。比如我們說刷完牙就不能做什麼,刷完牙再吃糖會怎麼樣,刷完牙再喝奶或者再喝飲料會怎麼樣,此時說No,就是要讓孩子知道規矩。我以前就跟孩子說,只要媽媽說Stop,就是叫停這件事,其實這也是一種教孩子說No的訓練法。基本上對6歲前的孩子,一定是規整成什麼情況底下,他必須說No。
慢慢的,6歲以後就要幫助孩子對因果關係的理解。比如陌生人給你一個糖,你就要說No。孩子問為什麼呢,你要告訴他可能產生的後果,有可能陌生人給你的不是糖或者糖裡有什麼。再比如同學邀請你去一起去做一件事情,你覺得你不想做,你也應該學會說No,因為你今天要早些休息或者有另外的事情要做。
所以,6歲以前,更多地是按照每一件具體事件告訴他一個決定,讓他慢慢透過模仿、透過練習而獲得條件反射,知道這個事是不能做的。比如看到火你是不能去碰的;看到水你不能下去,像這樣給孩子立一些規矩。6歲以後就要教給他因果關係,讓他自己學習判斷,最後走向的一個結果就是孩子要自己能夠獨立地判斷說Yes or No。
回覆列表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教育孩子要乖乖聽話,儘量抱以寬容的心態,不與小夥伴們發生衝突。
但如果有一天,孩子受到“欺負”也甘願忍受,我們又該如何面對?
教育界曾有一個話題:“你的孩子,如果被別人的孩子打了,你會教育孩子怎麼辦?”
辯論很多,印象最深的是這四個觀點:
1、用合適的方式告訴長輩
2、儘量避免正面衝突
3、如果不是什麼大事,則要學會和懂得吃虧
4、打回去啊
前段時間在圈內,看到了一位媽媽分享自己女兒在上學第一天後,便死活哭著拒絕入園。
得知結果竟然是被同班小夥伴給打了,最令人心痛的是孩子身上竟然有淤青,回家後一選擇沉默而沒有向家長反映。
在面對這種情況時,家長也有一定責任。
首先,可能是孩子太小,並不懂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只能透過大哭來表示抗拒上學。
其次,入園前,父母應該透過親子閱讀、面對面溝通等方式,有效引導孩子要面對“欺負”時應予以拒絕,若無效果,則應立刻告知老師或家長。
與親戚R閒聊,提及她家在國外讀書的娃,興奮既擔憂。
真是傻孩子,為什麼不直接說”不“呢。從親戚的闡述中,得知她家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善良大方,並要與人分享。
然而,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掌握一個度!如果孩子在於別人的相處中,總是一昧地擔心傷害別人,不敢拒絕,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傷害到自己。
在成長過程中,學會說”不“,不僅是對自己的自我保護,更是學習一種如何與人正確交往的處事技巧。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面折射鏡,除了關愛孩子,還需引導孩子。教孩子學會拒絕,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
爸爸媽媽們不妨從以下幾點進行思考:
1、以身作則,做勇敢的父母
做一個誠實的爸媽,也做一個勇敢的爸媽,你們一次勇敢的拒絕甚至比你千遍萬遍的教孩子更有效果。
2、給孩子說”不“的機會
讓孩子懂得拒絕,最重要的是爸媽給孩子說“不”的機會,並且尊重孩子的拒絕,不能只想著讓孩子懂得拒絕,卻一邊又對孩子的拒絕視而不見。
3、情景演習 給孩子示範怎麼表達拒絕
比如,孩子奶奶總會做土豆給孩子吃,還各種做法,孩子呢也不會拒絕,乖乖聽著大人的安排,不喜歡吃也不說。
建議父母可以這樣做,爸爸大聲說:今天家裡面沒有土豆了,怎麼辦?
媽媽說:我今天買了又大又鮮的魚,可香呢!相信寶貝聽見後,也會跑過來跟媽媽說:我也要魚,今天不吃土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