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好吃又好看love
-
2 # 大豔子她爺們
一副雅緻恬淡的宋朝畫卷,清平和樂。
潛藏在這幅畫卷之下的,是這些人物與時代交錯的悲歡喜樂。
只要是畫中人,總有一些條條框框是我們需要去遵守的,總有一些我們想做的事情是不能做的。
自由在高處,也從來都是相對的。
這是一部值得慢慢去看,慢慢去品味的好劇。
“畫卷“中透出的歷史感
一部劇,如何能夠感覺到對應時代的資訊,尤其是在大眾審美被清一色的明清古裝劇佔領了認知的情況下,其實是
這部劇的節奏之所以讓人感覺慢,一大部分原因就是劇組將很多的歷史碎片植入在劇情及場景之中,如果不能品味到這些,是感受不到這部劇想要傳達的精神核心的。
尊重歷史風貌
目前出場的人物大體上符合史料記載,包括劉太后與宋仁宗之間的關係,范仲淹諫言劉太后還政宋仁宗,歐陽修參加科舉時發生的風波,晏殊遭遇貶謫等。
此外劇組幾乎是完整的復刻了當時的場景及服飾,街頭巷尾的招牌都是從當時的資料上獲取的,這些知乎上已經有很多的解析,就不再多說了,
尊重人物思想
北宋時期,文人治國。韓琦、歐陽修、晏殊、范仲淹、司馬光等等一大批聲名顯赫的大家活躍在這個時代,如何講好宋仁宗的治國理念以及這些人物的故事,亦是這幅畫卷中的重要關節。
除了透過演員的演繹之外,劇中引用了大量來自經典中的片段來體現其思想。
第一集中借小皇帝之口講出的《孝經》片斷
王相為皇帝講《尚書》
尊重文藝精粹
這些人物之所以能夠名傳萬世,其經典作品更是關鍵。
如何巧妙的植入這些大家的作品,要在情節推進的過程中契合這些人物當時的心境,還要不顯得突兀,在這部劇中顯然是經過了精心設計。
晏殊在得知被貶的情況下吟誦的浣溪沙
劇中還巧妙的植入了很多宋畫,這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先導片片頭:范寬《溪山行旅》
江山萬里圖卷南宋 趙黻
人物背景中的場景中也潛藏著大量的宋畫元素,也許只是人物身後的屏風,轉角樓梯間的掛畫。
先導片中,劇組說他們的創作目標就是要展現出北宋的時代氣息。從目前我們所看到的來看,劇組顯然不是喊個口號而已。
甚至連單張人物海報中,也能夠發現大量歷史資料的痕跡。
李成《晴巒蕭寺》
正是因為這些地方的精心打造,使得這部劇有一種縈繞不散的歷史感,觀眾也可以更容易去感受那個時代的風貌,慢下來,細細品味。
畫中人帶來的真實感
北宋時期,文人治國。儒家思想盛行,仁義禮智信等思想觀念極其固化。
結合時代背景,本劇透過一些場景中人物的情緒變化來體現人物的情感與固有觀念的矛盾,並透過這些衝突,凸顯人物的情感變化,並使得人物的形象立體,不臉譜化。
在一副寬廣的畫卷中,本劇中的人物自然都是畫中人。
他們都被時代裹挾著前行,互相牽絆,但是也就是這些人物之間的羈絆,共同構成了這個時代,他們亦是這幅畫卷中的重要部分。
清明上河圖
所謂清平和樂的狀態,大概就是在時代背景下人物之間互相牽絆,又在這種互相牽扯的關係裡達成的某種微妙的平衡吧。
宋仁宗,仁愛為民,共情於民
作為劇中的第一視角,作為一個仁愛的皇帝。儘管高居廟堂之上,他會去想方設法的去體會民生疾苦。
對於勤政愛民的官員,哪怕范仲淹當時只是個縣令他也會記住他的名字;
面對韓琦反饋回來的意見,他會因為因為自己忽略民生疾苦而落淚;
當他得知當他他會無意的行為造就了梁家鋪子一家人的悲劇,他會自省。
小皇帝的眼淚
但同時,宋仁宗被時代裹挾的無力感也是很強烈的。
太后垂簾,把持朝政,面臨晏殊被貶也無力改變結果;
在皇陵前無法見到自己的生母,甚至無法向生母直接表達自己的思念;
當生母病重,甚至仍然強撐著去參加典禮,頭戴CROWN,但眼神中的悲慟是真實的。
淚水就在眼眶中打轉
他也有自己的情感,也有自己的軟弱。
面對生母與養母之間的關係,他會被外界的聲音影響,但是他仍然會自己去反思去考量,去慢慢理解;
遇到傷心事,也會自閉,也會在妹妹面前流露自己出自己軟弱的一面。
面對晏殊數次為自己所作出的犧牲,他會默默銘記。
這些真實的情感,也使得這個仁愛皇帝的形象更加立體,更加有血有肉。
儘管被時代所裹挾,他要作出很多他不願意作出的選擇,他一步一步的在成長,逐漸理解太后,學會了周旋於群臣之間,學會了知人善任,逐漸成為一名仁愛明君。
比如生母之事,在劉後逝世之後仍有人藉此興風作浪;
比如廢后之事,言諫官可以在陛下宮門前敲門直擊,
此外還有呂宜簡意圖權臣從中作梗;
還有他心愛的公主會與內侍相愛...
他是皇帝,是四海之主,也是被困在廟堂之上的人。
他還會面臨很多的抉擇,但是他也會更加堅定。
范仲淹,憂國憂民,鞠躬盡瘁
元好問評價他: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將,在朝廷則又孔子所謂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間,蓋不一二見。
在這部劇中,范仲淹第一次出現是在朝堂上的討論中,陳述了他因母親去世而辭官。但是在此次討論中也講述了過范仲淹在江蘇治水時的功績。出場的時候應當是39歲,晏殊舉薦後擔任府學講師。出場之時,便是透過范仲淹與學府學童之間的一段圍繞“禮”的對話,這個情節設定是非常符合范仲淹教化萬民的政治理念的。
借晏殊之口,《尚書》與教化
之後的劇情裡在范仲淹與晏殊的對話之間,為之後諫言劉後還政於宋仁宗打下了鋪墊。這也是歷史上范仲淹的一生,三度貶謫的史實的。
劇情中還有很多范仲淹的諫言片段,比如在劉後面臨非議之時勇於進諫,在皇帝意圖廢后之時直言上書,皆符合他所認定的仁孝之道,不愧劇中皇帝給予他的評價“無暇君子”。
貶謫桐廬,心境灑脫,共白雲空,行當下事。
他其實並沒有做錯什麼,亦如晏殊也沒有做錯什麼,但是遭遇也許並非他們所想要的,縱使人物被時代裹挾,被他人牽絆,但內心仍然充斥著家國情懷,個人猜想,這大概就是本劇藉由這些人物想要表達的屬於那個時代的氣息之一。
當然,我更期待在之後的劇情裡看到范仲淹“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縱使逆流而上,也要順遂理想的博大胸懷。
(其他人物的解讀待補充)
平淡敘事中潛藏著的力量感
還有一個值得稱道的地方在於不會刻意去誇大人物之間的衝突,故事的遞進反轉更像是畫卷鋪開,娓娓道來,這也是會使得整部劇看起來會節奏緩慢的地方之一。
拿故事前一段的主線舉例,主要講述的是宋仁宗與劉太后之間的衝突。因為生母李宸妃的關係,也就是廣為流傳的“狸貓換太子“的故事,看似二人之間有非常深的矛盾,但是我們可以細細品讀一下。
整個衝突可以概括為四段,四段形成了一個非常完整的閉環。
首先是宋仁宗知曉生母非太后之後,對太后的攻訐!借范仲淹喪母丁憂之事試探,後又用梁家鋪子的梅子試探,但每次試探中都能體現出小皇帝莽撞,而此時劉後並沒有表達出一種被冤屈的憤概,更像是一種母親對兒子叛逆的包容。從小皇帝的視角來看,此時的太后並不是自己的生母,不過是想利用自己;從劉後的視角來看,皇帝此時並不能承擔起整個國家的重任。
劇情推進,更多的是來自群臣對太后的壓力,伴隨著時過境遷,皇帝逐漸開始接觸政事,能夠在朝堂用作出決,同時,也能激發群臣響應,對劉後報之以禮,施加以壓力。
這個行禮也剖含深意
這段沒有唇槍舌劍的衝突,但結合兩位演員的眼神,足以感受到兩個角色的內心波動。
皇帝內心則是仍然懷有一定的成見,但同時也認可劉後對自己的照顧,對國家的付出。同時劉後開始逐漸認可皇帝的能力。
第三段,是李宸妃逝世之後,二人之間的衝突
這一段主要講述的是關於李宸妃葬禮規制的爭執,最終的結果是在曹相的勸阻之下,劉後讓步,順遂了皇帝的心意。
李宸妃去世之後,並沒有任何話遞回來,皇帝開始逐漸接受生母的犧牲的事實,開始逐漸放下心結。加之劉後允許厚葬李宸妃之事,皇帝心中的愧疚終於放下了些許。
最後一段,則是關於袞服的爭執
解讀一下劉後的心裡變化,她為了整個國家奉獻一生,帶大小皇帝,垂簾多年,勞苦功高,但是群臣皆以為她試圖篡權奪位,一手帶大的小皇帝也不認她這個母親。
她委屈嗎?她委屈,因此她要以天子袞服祭祀祖宗,看似無理取鬧,實則是告訴群臣她無愧於祖宗,同時也表明自己的付出。
最終還是皇帝在病榻之前解開了劉後的心結,並應允了劉後想穿袞服祭祀祖宗之事。這一段兩位演員處理得非常精巧。最後的高潮,便在於彌留之際的劉後已經張不開口,但是仍然竭盡全力拒絕以天子服飾下葬,執念以王后衣冠下葬。她想告訴所有人,其實她從未想過要篡權奪位,她不過是代先帝守護這方河山。皇帝也逐漸開始理解這位母親的付出,感念起她垂簾之時給予自己的守護與幫助。直到此時,觀眾才能恍然大悟這母子二人之間在面對江山責任重擔之下,卻依然相伴前行的深刻感情。
至此,你還會覺得皇帝心中有恨,劉後是無理取鬧嗎?用平靜的敘事,反而體現出了人物之間的不平靜。再加上演員的精彩演繹,和精心涉及不同人物之間的視角轉換,比如晏殊的視角在母子二人衝突之時起到的緩衝作用,比如曹相的勸阻,都是為了能夠讓觀眾能夠感受到這些細膩的情感變化。
用平鋪直敘的敘事,反而體現出了人物情感的蕩氣迴腸。
回覆列表
一般般吧,相對來說現在拍攝技術和水準很多都是根據史書記載拍的,從頭飾到服飾都比較像以前,缺陷就是演員的表演肯定不能百分百還原古代。以上為個人意見,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