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我總覺得技術對於攜程來說是硬傷,經常在網上看到攜程網的使用者賬號被盜案例。
前兩天我無意間看到這樣一則新聞,2017年7月,攜程使用者羅女士準備前往新加坡度假,便登入攜程網預定機票和酒店。但她發現,自己無法登入。她便用自己的手機號向攜程網驗證,找回了賬戶。但是她卻發現自己的賬戶上有陌生人的行程資訊。出乎意料的是,反映情況後,攜程網卻認定她盜取他人賬戶,將其強行解綁。因此,羅女士損失了賬戶上預定的一萬多元訂單。
新聞上有提到羅女士的實名手機號已經用了12年之久,在攜程註冊會員至今已有7年。然而她的攜程賬號被盜並未得到攜程的重視,反而給強制解綁了。這讓羅女士一度懷疑,攜程試圖透過把責任轉嫁給消費者的做法,來掩蓋其使用者資料安全的重大漏洞。在溝通一週時間無果的情況下,羅女士選擇法律手段進行維權。
攜程在資訊保安方面不夠重視,是近兩年大家都有目共睹的,經常會被曝出一些十分低階的漏洞,所以對於羅女士的遭遇,也並非太意外。
從2014年的攜程“洩密門”到2015年攜程旅行網陷入癱瘓、宕機12個小時……再到如今的被盜賬戶強制解綁,一萬多元的訂單消失。攜程似乎並沒有因此而提高警惕,而仍然保持它一貫的“不重視”作風,忽略漏洞,而結果往往是漏洞被公開,從而被大規模攻擊。哎,只好默默地心疼這些無辜的使用者了!
哎,我總覺得技術對於攜程來說是硬傷,經常在網上看到攜程網的使用者賬號被盜案例。
前兩天我無意間看到這樣一則新聞,2017年7月,攜程使用者羅女士準備前往新加坡度假,便登入攜程網預定機票和酒店。但她發現,自己無法登入。她便用自己的手機號向攜程網驗證,找回了賬戶。但是她卻發現自己的賬戶上有陌生人的行程資訊。出乎意料的是,反映情況後,攜程網卻認定她盜取他人賬戶,將其強行解綁。因此,羅女士損失了賬戶上預定的一萬多元訂單。
新聞上有提到羅女士的實名手機號已經用了12年之久,在攜程註冊會員至今已有7年。然而她的攜程賬號被盜並未得到攜程的重視,反而給強制解綁了。這讓羅女士一度懷疑,攜程試圖透過把責任轉嫁給消費者的做法,來掩蓋其使用者資料安全的重大漏洞。在溝通一週時間無果的情況下,羅女士選擇法律手段進行維權。
攜程在資訊保安方面不夠重視,是近兩年大家都有目共睹的,經常會被曝出一些十分低階的漏洞,所以對於羅女士的遭遇,也並非太意外。
從2014年的攜程“洩密門”到2015年攜程旅行網陷入癱瘓、宕機12個小時……再到如今的被盜賬戶強制解綁,一萬多元的訂單消失。攜程似乎並沒有因此而提高警惕,而仍然保持它一貫的“不重視”作風,忽略漏洞,而結果往往是漏洞被公開,從而被大規模攻擊。哎,只好默默地心疼這些無辜的使用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