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作家桑妮
-
2 # 民國年間那些事
民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亂世,同時也是文化的盛世,期間湧現出許許多多別有風韻的才情女子。有人問民國到底有多少才女?這個問題有點難,因為在短短37年間,實在是有太多太多的才女出現,除了人們熟知的林徽因、陸小曼外,還有創作了新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的陳衡哲、著名作家蘇雪林、文學洛神蕭紅和著名的合肥張氏四姐妹等等,下面就做一個簡單的梳理。
陳衡哲
在新中國教科書上,魯迅的《狂人日記》被認為是新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然而早在魯迅發表《狂人日記》的一年以前,中國留美女學生陳衡哲就在《留美學生季報》上發表了她的白話小說處女作《一日》,對此胡適曾評論說:“當我們還在討論新文學問題的時候,莎菲(陳衡哲筆名)已開始用白話做文學了。《一日》便是文學革命討論初期中的最早的作品。”
陳衡哲是清華學校第一批女生之一,後來留學美國,回國後在大學任教,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大學教授。陳衡哲與丈夫任鴻雋留美期間與胡適相識,併成為好友,據說陳與胡適還有一段戀情。在美國期間胡適正嘗試白話文學,他的《文學改良芻議》打響了“五四”白話文運動的第一槍,在文化界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這時陳衡哲勇敢地站在胡適一邊,給予了大力支援。多年以後憶及這段時光,胡適說:“她對於我的主張的同情,給了我不少安慰與鼓勵,她是我最早的一個同志。”
1949年後,陳衡哲的好友胡適匆匆赴美,但陳衡哲夫婦卻選擇了留下。新政權成立後,陳衡哲擔任了上海市政協委員,1976年因病去世,享年86歲。
蘇雪林
今天知道蘇雪林這個名字的不多了,她是民國年間著名的才女,既是學者又是作家,因蘇雪林曾長期在武漢大學任教,所以與與女作家凌淑華、袁昌林被譽為“珞珈山三劍客”。
蘇雪林原籍安徽太平,1899年生於浙江瑞安縣丞衙門。蘇家是個舊式家庭,不許女孩子出門求學,但渴望讀書的蘇雪林“費了無數眼淚、哭泣、哀求、吵鬧”,終於走出家門,走出了國門,留學法國,回國後先後在滬江大學、國立安徽大學和武漢大學任教,去臺後在臺灣師範大學和成功大學教書,終生以寫作和教書為生。
民國年間,蘇雪林就出版了散文集《綠天》及長篇小說《棘心》,贏得了許多讀者特別是女性的注目,引起了文學界的注目。蘇雪林的文字具有獨特的風格和魅力,關於此事,楊絳在《將飲茶》中記述了一件趣事,楊絳母親唐須嫈酷好讀書,是蘇雪林的鐵粉,楊絳在文章中這樣寫道:“她(唐須嫈)床頭有父親特為她買的大字抄本八十回《紅樓夢》,床角還放著一隻檯燈。她臨睡前愛看看《紅樓夢》或聊齋等小說。她也看過好些新小說。一次她看了幾頁綠漪(蘇雪林)女士的《綠天》,說:‘這個人也學著蘇梅(蘇雪林)的調兒。’我說‘她就是蘇梅呀’,很佩服母親,怎麼能從許多女作家裡辨別出‘蘇梅的調兒’。”
蘇雪林是民國才女中有名的高壽者,她生於1899年,終於1999年,活了整整100歲。
蕭紅
在民國才女中,蕭紅的命運最為悲慘。
蕭紅出生於黑龍江呼蘭一個士紳 之家,蕭紅早年筆下的父親是個典型的暴君,只有疼愛她的爺爺才是蕭紅童年中最溫暖的記憶。年輕時期的蕭紅是個叛逆的文青,一生追求愛和自由,先後與汪恩甲、蕭軍和端木蕻良同居,生下了兩個孩子卻都不知所終,1942年在貧病交加中死於香港,年僅31歲。
蕭紅與楊絳同齡,蕭與楊兩人出身不同,性格各異,人生道路也完全不同,1930年代初蕭紅在文壇嶄露頭角時,楊正在清華園讀書,而幾年後蕭紅在香港離世時,楊絳正在滬上相夫教子。蕭以短短三十年的生命,為後人留下了《生死場》《呼蘭河傳》和《馬伯樂》等著名作品。想起一個荒唐的問題:假如蕭紅也活到今天,會怎樣?
合肥四姐妹
張氏四姐妹即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和張充和,她們出身名門(曾祖是為淮軍主將、兩廣總督、署直隸總督張樹聲),知書達理,崑曲、書法、丹青、詩詞無一不精,是民國年間有名的才女。
張家長期居住蘇州,當時在蘇州教書的葉聖陶曾如此評價四姐妹:“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這四位幸福的幸運兒就是崑曲名家顧傳玠、語言學家周有光、文學大師沈從文和德裔漢學家傅漢思。
抗戰爆發後,四姐妹的父親張武齡避難老家鄉下,死於瘧疾,四姐妹也各奔東西。1949年後,周有光、沈從文夫婦留大陸,張元和伉儷去了臺灣,張充和與傅漢思遠渡重洋到了美國,四姐妹三地分隔,直到1980年代才重新聚首。
張元和一生與崑曲為伴,晚年定居美國,辦曲社,唱崑曲,元和一輩子都生活在戲裡,她嫁的不是顧傳玠,而崑曲。
張允和和周有光走過了幸福的一生,晚年後,她相繼出版了《多情人不老》、《最後的閨秀》和《張家舊事》,為後人留下了自己的記憶。2002年8月,張允和去世。
張兆和的命運與夫君沈從文緊密相連,1949年後波折不斷,深受屈辱。沈從文去世後,張兆和對兩人的婚姻做了一個總結:“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後來逐漸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遺稿的現在。過去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現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卻是個稀有的善良的人。” 2003年2月,張兆和也追隨夫君去了。
張充和赴美后,先後在哈佛、耶魯等多所大學執教,傳授書法和崑曲,2015年6月離世,被譽為民國閨秀、最後的才女。
-
3 # 橙之育兒
最近剛看了林徽因傳,陸小曼傳,張愛玲傳,說到才女我只承認徽因和愛玲。對於陸小曼,我不認為她說才女,只能算是一個花瓶。從小嬌慣,奢靡,揮霍,醉生夢死,一事無成,像一朵攀援的凌霄花一樣,總是喜歡依賴、依附、依靠別人,未嫁前,依靠父母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嫁給王賡後,過著打牌,唱戲,喝茶,遊山玩水,歌舞昇平的奢靡生活。後來又認識徐志摩,和王賡離婚,嫁給徐志摩。婚後的陸小曼過得更加渾渾噩噩,懶懶散散,索求無度。直到徐志摩坐飛機出事後,她才如夢初醒。之前有多風光,之後就有多淒涼,因為護她的人走了,她只能褪去華衣,收斂鋒芒。
陸小曼,我是不喜歡的,張愛玲和林徽因我卻很佩服。有才但不張揚,人美但很低調。既有新時代女性的開明和時尚,又有傳統女性的堅忍和賢淑。真正的傳奇人物! 林徽因,一生致力於建築事業。無論環境多麼艱苦,自己病痛纏身,依然對她所熱愛的事業飽有獻身的熱情。即使到生命最後時期還是看書看資料做研究,直到住院,生命奄奄一息才停歇。一個有理想有夢想併為之付出十二分努力的人。那些女神,花瓶的標籤背後,這樣的徽因才更真實。
張愛玲,最是清醒落寞人,活得最精緻完美的一個。這清醒是對那些勇敢愛和熱烈生活的人的肯定,而落寂則是對那些身世坎坷命運多舛的人的惋惜。在牧來的筆下:不管寄身之所如何壓抑,張愛玲一直沒有放棄過抗爭,她沒有浪費上天賜予她的才情,成功由一個任人宰割的弱女子變身為獨立自主的新女性。看了牧來的《最是清醒落寂人》,我對張愛玲由遙遠的神秘的仰望和驚豔,轉而發自內心的喜歡和敬佩:張愛玲,你就是我內心深處想要成為的那個勇敢智慧個性的小女子,我當以你為榜樣,不受世俗困擾,活出自己的精彩。
回覆列表
民國女子,是為中國歷史上的一道獨特風景。
在那段亂世浮華的歲月裡,曾有過一群這樣傳奇而瀲灩的才情女子,她們或出身豪門世家,或出身書香世家,皆矜貴無比、絕代風華,有著無人能及的才情魅力,傲然自立。
這樣的一群驚才豔絕的女子,被後世稱為民國才女。
除了大家熟知意義上的林徽因、陸小曼,還有如下幾位:
張愛玲(1920-1995)
上海人,作家。原名張瑛。其家世顯赫,祖父乃清末名臣張佩綸,祖母李鞠耦則為李鴻章的長女。童年,因父母疏離而被親情淡薄,1944年逢著大漢奸胡蘭成,就此低落塵埃開出愛的花朵,與他結為夫妻,卻終因他的負情分手。多年後揹負情傷,直到遇到賴雅,結為夫妻。卻也沒能白頭偕老。賴雅,先離她而去。此後經年深居簡出,與外界隔絕,只過一個人的人生。
1995年9月8日,病逝於美國。享年75歲。
她,一生創作大量文學作品。才情斐然,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異數"。文字在她的筆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鑽進你的心裡去。
古人云:“傳奇者,因奇而傳。”
對於傳奇而言,張愛玲自有自己的說辭:“書名則傳奇,目的是在傳奇裡尋找普遍人,在普遍人裡尋找傳奇。”
其實,傳奇無需尋覓,她張愛玲便是。
她的一生坎坷曲折,猶如一卷長篇傳奇,不過她最吸引萬千的仍是她宛若金針的文字,貌似漫不經心地描摹世間生相,實際上卻將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人的心頭。
蕭紅(1911-1942)
蕭紅,是為中國文壇的一個傳奇。
中國近現代女作家。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亦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在民國時期,她是唯一可與張愛玲比肩的才女。
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迺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因幼年喪母,童年過得甚是淒涼。幸有疼愛的自己的祖父,才獲得生活僅有的暖意,也因此才創作了那驚豔世人的佳作《呼蘭河傳》。
只是,她的經歷太過坎坷,生活仿似一直在虧待她。
幼時喪母,少時失去唯一疼愛自己的祖父。一直想要掙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卻在私奔出逃時落入命定的窠臼,竟然還是跟訂婚的汪恩甲同居。同居後,懷孕的她卻遭遇了汪恩甲的遺棄。一個人,大著肚子,在欠著費的東興順旅館幾近囚禁地等待。以為無望,竟在最落魄時遇到了蕭軍。
21歲的蕭紅的才情,最讓蕭軍動容。於是,兩人成了戀人。只是時日久長裡,他們也分道揚鑣。可悲的是,她已然懷了蕭軍的孩子,迫於生計她嫁給了一直仰慕她的端木蕻良。以為,就此可終老一生,誰知命運不放過她。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
她,這個靠本能而活的才情女子,一生裡求生和求知、愛情和親情,無不充滿了原生態。
對於這個世界,她始終短兵相接,所以到頭來一身傷痕累累。
唯有才情,堪稱絕唱!
呂碧城(1883-1943)
呂碧城,詩人、政論家、社會活動家、資本家,除此稱謂,她還是“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中國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個女編輯,中國第一位動物保護主義者,中國女權運動的首倡者,中國女子教育的先驅者……
她之顯赫頭銜,在當時是無人能及的。
生於安徽旌德,父親是呂鳳歧,為光緒三年進士及第,曾任山西學政,家學淵源。呂家有姐妹四人,碧城為老三,和姐姐呂惠如、呂美蓀皆以詩文聞名於世,時年被號稱為“淮南三呂,天下知名。”
碧城,12歲名動京城。卻因父親的突然去世,遭遇了一系列的家族變故,尤其是小小年紀承受了被退婚的侮辱。或許也是因為此,讓她今後對婚姻產生了恐懼,至此落得孤身一人,無人嫁。仿似嫁給誰,都無法獲得安全感一般。
後世裡,她落得了一個終身未嫁的“民國第一大剩女”的稱謂。
不過,這樣掩飾不了她的風華絕代,曾任過袁世凱的女秘書的她,還創造過“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鹹推呂碧城”的景觀。在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文壇、女界乃至整個社交界,她之“驚才絕豔”、“風致娟然”成為真正的人中之鳳。
後來裡,她看破紅塵,於1930年正式皈依三寶,成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
她之人生的所有的慨嘆、憂愁和感悟,都傾注於那一闋《汨羅怨》中:
翠拱屏峰,紅邐宮牆,猶見舊時天府。傷心麥秀,過眼滄桑,消得客車延佇。認斜陽,門巷烏衣,匆匆幾番來去?輸與寒鴉,佔取垂楊終古。
1943年1月24日,呂碧城在香港九龍孤獨辭世,享年61歲。